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现状及发展战略开题报告.doc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 院: 国际软件学院 专业学位类 别: 研究方向工程领域: 金融信息 学 号: 姓 名: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副教授 年 月 日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精神,为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特作如下规定:第一条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在修完学位课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作开题报告。第二条 开题报告主要检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独立驾驭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来源生产(工作)实践或是属应用开发性研究,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第三条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导师、教研室(或研究室)所承担的国家、省部委等有关部门下达的研究项目中应用研究部分或研究生所在单位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导师协商,确定选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名。第四条 研究生在进行开题报告前,必须提交“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1)论文选题的理由和实际意义;(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3)本人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突破的难题或攻克的难关、自己的创新或特色、实验方案或写作计划等;(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不得少于3000字。第五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向导师提出申请,申请获准后,博士生在博士生指导小组范围内作开题报告,硕士生在导师所在教研室或教学小组作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的教师,包括导师在内,一般不得少于3人。第六条 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教师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选题是否有实际应用价值,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生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评议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二种。评议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评语”栏中填写评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工作。第七条 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应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和开题报告一起装订成册后交所在培养单位存档,研究生院将不定期抽查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材料。第八条 本规定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大学研究生院姓名院、系、所国际软件学院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工程领域金融信息攻读学位级别硕士指导教师拟定学位论文题目: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现状及发展战略参加开题报告教师人数4人参加旁听学生人数5开题报告组成人员姓 名职 称所 在 工 作 单 位副教授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副教授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开题报告评语评议结果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注:评议结果分“合格”或“不合格”。请将开题报告附后学位论文题目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二.论文选题理由和意义2.1 选题背景软件的应用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由于金融行业的重要性,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新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行业,金融软件化也是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金融各个子行业人士和计算机信息科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就和发展,但仍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距离。金融软件应用是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各级银行和证券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和历史原因,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无法很好的解决。找出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且分析解决才能更好的加速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2.2选题理由及意义自从90年代以后,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一次科技革命,彻底的改变以往的国际形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科技变革社会背景下,我国金融业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更多的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和高远的视角审视这一变化带给中国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帝竞争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有重要作用,能保持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解决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现实问题。信息化对国家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力和独特的 “放大效应”,就金融行业而言,信息化是实现我国金融产业现代化、科技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软件应用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走向,为金融业其开辟了史无前例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革命带来金融行业职能质的变化,金融行业现在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社会资金流、商品物质流、报价信息流等中心枢纽和基础平台。软件应用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应用建设在金融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由于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金融软件化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基于软件的金融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通过软件技术优势来进行服务水平的改善并对传统的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开发了多种新的金融产品。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软件化的主要特征是:拥有先进的硬件设备,软件功能齐全,软件技术先进,金融服务高效、完善,系统拥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有较强的安全性和先进的保密性。当前,国内金融产业软件化建设的重点基本上围绕着网络基础设施、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渠道整合技术的提升以及各种管理系统的建设而展开。通过过去的不断努力发展,我国现代化的金融软件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拥有多功能、开放性的现代化金融软件化体系为我国的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为,为我国金融业务的操作模式的改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与软件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当前金融软件化的发展已经完全融入各项金融行业之中。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金融服务业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范围较窄;虽然我国培养了一批技术精、业务通的软件化人才队伍,但现有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使用机制,尚不足以支持金融软件化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金融软件的运行速度、集成化程度和服务水平、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缩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向国际的我国金融软件化建设任重道远。三 本人的研究计划 3.1 研究内容思路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信息化得到了巨大发展,软件在金融业中取得了重大的应用。从国内外金融软件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金融软件应用是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金融业软件发展和发达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大力发展金融软件化的应用。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软件应用,首先需要研究我国金融软件应用的现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从中找出不足、发现规律,才能有效的进行金融软件应用的实施。本文通过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的介绍,对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战略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的应对策略和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的几个战略方向,给出了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途径。金融服务业是我国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建成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实现全面开放、监管有力、竞争充分、功能齐备、层次丰富发展目标,金融软件的应用和实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的很多国内外文献,对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现状和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3.2 主要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全面了解金融软件应用建设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金融软件应用内涵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我国金融软件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的成因,结合我国国情,结合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提出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使我国金融软件应用高速发展的发展战略,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途径,从而加速实现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国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附一: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背景及意义1.1.1 背景1.1.2金融业信息化的意义金融信息化的内涵及发展1.2.1 金融信息化的内涵1.2.2我国金融软件应用的发展历程软件应用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走向软件应用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应用建设在金融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章我国金融软件应用发展状况。2.1我国金融软件应用发展现状2.1.1 国内外金融行业软件应用现状与趋势2.1.2 国内金融行业软件发展现状2.1.3 发达国家金融软件应用现状2.1.4 就现阶段我过金融软件应用的现状及其分析2.2 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的成果2.3国金融业软件应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4我国金融软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5金融软件化迫在眉睫第三章团建应用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3.1 软件应用对金融发展的影响3.1.1软件应用对金融发展的有利一面3.1.2软件应用对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3.2 软件应用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第四章 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战略4.1 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4.2 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应关注的战略要素4.3 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战略试试的层面分析4.4 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的应对策略4.5我国金融业软件应用发展的几个战略方向4.6 关于加快我国金融软件化短缺人才培养第五章结论与展望附二:参考文献:<1>文良旭,信息化建设在金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J,信息化建设在金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2008,12:80.<2>李为,国外金融业信息化呈现的三大特点J,金卡工程,2006,6:67.<3>陈军,信息化建设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06,16:56-57.<4>杨莉,刘鸿鹰,金融信息化发展四策略J,金融电子化,2006,7:60.<5>李政,王雷,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情报科学,2007,11:1743-1745.<6>金晶,黄飞鸣,我国金融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构想J,改革与战略,2009,11: 68-71.<7>李东荣,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发展思路J,中国金融,2009,18:14-16.<8>党占龙,浅析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J,中小型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8:88.<9>郭彦坤,浅谈当前金融计算机应用软件发展的制约因素J,微计算机应用,1998,2: 126.<10>顿利萍,浅谈加强对金融领域应用电子计算机管理问题J,西安金融 1995,7:49.<11>高晶文,金融行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J,甘肃科技 2010,3:45.<12>王申科,梁东,常江涛,金融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工作量评估方法探讨J,金融电子化 2001,8:49-52.<13>于玲先,浅议金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管理J,金融 1998,3:43.<14>杨向东,浅谈金融软件需求管理J,华南金融电脑 2003,3:70-73.<15>陈晓雯,论计算机在金融机构稽核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03,8:112.<16>束恒长,借鉴国外电子化成功经验加速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来恒长赴欧共体四国考察计算机应用网络的记实与思考J,中国金融电脑 1994,8:42-46.<17>刘述忠,金融软件需求管理的一般问题施J,中国金融电脑 2002,9:38-41.<18>黄忠红,金融统计中应用计算机的优点及建议J,浙江统计 1994,11:25.<19>舒代好,我国金融行业计算机开发和应用的下一个热点:银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J,金融电子化 2000,2:36-38.<20>李俊湘,金融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安全体系及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0,4:72-75.<21>陈冀,姚玉洁,陆文军,依赖境外金融软件隐患J,瞭望,2007,Z1:8-10.<22>丁超,我国金融产业“金融软件”创新的伦理反思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1:66-69.<23>覃发艳,银行信息化之忧:深度依赖境外金融软件J,信息化建设,2008,5: 52-53.<24>汪静,重视构建金融业务软件的安全管理系统J,经济师,2005,4: 243-244.<25>丁茂顺,发展金融软件还要抓住一个“稳”字J,中国金融电脑,2005,12: 24-25.<26>陈金国,金融软件生死劫J,互联网周,2003,22: 40-41.<27>李林枫,金融业务软件的安全与防范J,中国金融电脑,1997,9:48-49.<28>许军刚,金融软件维护工作浅析J,中国金融电脑 ,1994,9:47-48.<29>吕良,浅谈金融软件开发的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J,华南金融电脑,1995,2:39-40.<30>苏国强,网络银行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9-62.<31>刘晓丽,李亚林,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科技,2010,15:28.<32>丁茂顺,金融软件开发难题剖析J,金融电子化,2006,9: 39-41.<33> Mintzberg, Henry, et al. The strategy process: concepts, contexts, cases (4th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 Inc.,2003.<34> Porter, Michael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M.The Free Press, 1980.<35> Hitt, Michael A, et al.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M.South- Western College Pub, 2006.<36> Porter, Michael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M.The Free Press, 1985.<37> Slywotzky, Adrian J.,et al. The Profit Zone: How Strategic Business Design Will Lead You to Tomorrow's Profits M.Three Rivers Press, 2001.<38> Johnson, Gerry, et al. Exploring Corporate Strategy: Text & Cases (7th Edition) M.Prentice Hall. 2005.开题报告记录人签名: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