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影响东亚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分析.doc

    • 资源ID:4183665       资源大小:6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影响东亚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分析.doc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题 目:影响东亚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分析 学生姓名: 学 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 业:国际政治 班 级:2008级 指导教师: 二 一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走向解体是全球的主要特点,东亚地区的安全结构得到改变。尽管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是影响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各种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依然威胁着东亚敌区的和平与安全。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个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安全领域的冷战结构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地区内军事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而各国在安全领域普遍缺乏信任;各国受到历史遗留“热点”问题的严重影响,有时可能持续升温,尤其是领土和领海问题;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是发展中国家的安全稳定受到严重的挑战,可能波及到周边地区造成动乱;再有就是日益突出的地区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冷战思维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依然发挥着作用。这些消极因素给东亚安全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通过了解东亚目前和平局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就可能找到加强前者和限制后者的方法,从而减少战争风险和延续已有的和平。关键词:非传统威胁 传统安全威胁 冷战思维 安全威胁 东亚地区 Abstract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poles divorce is a global pattern of the main character,East Asian security structure will change.Despite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east Asia overall trend ease, but the impact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unstable factors still exists. All sorts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threats still threatens east Asia enemy threat of peace and security.Bu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globalization, each factors also changing. Security area of the cold war structure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did not disappear; Within the military balance in imbalance, and countries in the security area general lack of trust; Countries are "hot spots" problems left over by history of the serious influence, sometimes may be on the rise, especially the territory and territorial waters; Developing countries domestic economic contradiction, ethnic tensions and religious conflict, is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erious challenge, may spread to the surrounding area cause unrest; Another is the growing threat to regional security of diversity; Cold war thinking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still to play a role. These negative factors for east Asian security covered with a layer of lingering shadows.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ast Asia peac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you may find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strengthen limit method, so as to reduce the risk and continue the war for peace.Keywords: Non-traditional threats traditional threats Cold war thinking East Asia 目 录引言1第一章 冷战后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31. 东亚地区传统安全威胁影响减弱12. 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作用的突出13. “有和平但不够安全”状况的持续1第二章 影响东亚安全的因素51. 分裂主义蔓延52. 领土边界与海域争端53武器扩散与军备扩张94恐怖主义的危害95. 经济和金融因素对地区安全的影响9第三章 东亚和平与安全的前景展望81多边安全合作保障东亚安全82促进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83建立东亚经济联盟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9结 论10注 释11参考文献13谢 辞14 引 言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人们一直对东亚的安全问题很是担心,认为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的军事对抗使东亚成为唯一没有消除冷战的地区。因此冷战后,东亚地区进行有关地区安全合作的官方与非官方的研讨特别多。这种担心虽不断地被一些地区军事紧张事件所加强,而东亚地区成为冷战后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和平地区之一。尽管如此,对东亚和平的威胁因素之多,局势之复杂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和平但却不安全”的局面到底为何能持续15年之久,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东亚的和平,又是什么威胁着东亚的安全?本文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两个方面阐述对东亚地区的威胁因素。分析这两方面因素趋势的变化,来重点加强合作,维护持久和平,防范与未然。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军备竞赛、军事威慑和战争三类。战争又有世界大战、全面战争与局部战争,国际战争与国内战争,常规战争与核战争,等等。传统安全威胁由来已久。自从有了国家,也就有了国家间的军事威胁。但人们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是在国家安全概念和新安全观提出以后。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一词,美国学界把国家安全界定为有关军事力量的威胁、使用和控制,几乎变成了军事安全的同义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便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把军事以外的安全威胁称为非传统安全威胁。东亚地区国家很多,消除东亚安全威胁因素,可以让东亚地区的国家处于安全之中,可以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对于国际而言,世界的和平离不开东亚的和平,东亚有很多地区性大国,对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所以本文研究极具重要意义。通过辨证唯物主义视角,从内外两种因素对东亚的影响。 第一章 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一、东亚地区传统安全威胁影响减弱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传统安全威胁由来已久。自从有了国家,也就有了国家间的军事威胁。但人们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是在国家安全概念和新安全观提出以后。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一词,美国学界把国家安全界定为有关军事力量的威胁、使用和控制,几乎变成了军事安全的同义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便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而冷战的结束则是传统安全威胁减弱的重要标志。苏联、东欧阵营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结束。这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形成的世界政治基本构架的坍塌,预示着国际政治格局进入了新的发展环境中。在新的大国关系时期里,冷战时期两大集团竞争、对抗背景下形成的全球性战争危险基本不复存在。而原先作为主导国际关系走向的主要矛盾消失,引起各类次要矛盾的影响力却开始相对抬升,对冷战时期多年形成的安全模式和安全理念构成冲击,也对东亚地区在冷战条件下形成的旧式安全结构带来了改变。加之 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使这种对安全构架的冲击更加具有普遍性。从而,由现实安全利益和发展需要出发,国际社会和各国政治家开始重新审视现有安全理论的适应性与合理性,并展开对各类新安全观的普遍探讨,谋求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实践。冷战的结束,使人们意识到世界大战的威胁已经大大缓解。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概念,所特指的军事安全基本定义(包括 军备竞赛、 军事威慑和 战争等主要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内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经不能涵盖当代国际关系实践中基本的安全威胁因素,而受到了普遍的质疑。随着冷战后各类国际政治因素的愈加活跃、失控,明显区别于上述意义的新安全威胁问题越来越活跃地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在对这一趋势越来越普遍认可的前提下,各国际政治主体开始逐渐意识到,仅靠传统领域中的片面努力和独善其身的方式,已难以在当今世界中获得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东亚敌区非传统安全威胁作用的突出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一直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平和发展是东亚地区的主要潮流。东亚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平等、多元、开放、互利的地区局面正在形成,多变安全对话和合作逐步深化。冷战的结束,使人们意识到世界大战的威胁已经大大缓解,而原本处于世界战争因素制约下的地区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对特定国家和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威胁逐渐引起了关注。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概念,所特指的军事安全基本定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涵盖当代国际关系实践中基本的安全威胁因素受到了普遍的质疑。随着冷战后各类国际政治因素的愈加活跃、失控,明显区别于上述意义的新安全威胁问题越来越活跃地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相对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而言,人们开始对非传统安全因素加强了研究。目前,各国学者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在国家关系和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均予以普遍的重视,但在归纳和分类上并不甚统一。综合起来,当前世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类自身对社会造成的威胁,包括对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稳定的威胁,如恐怖主义、海盗、毒品走私、金融危机等威胁;第二类是人类社会对自然认识不足而难以抗拒或者不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高传染性疾病和地质灾害,如禽流感、SARS、地震、海啸等威胁;第三类是人类利用自然不当造成的威胁,包括资源短缺、坏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威胁。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体现出的特点,则可以概括为:第一, 国际性。首先,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发生载体往往是跨国性的,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世界政治版图变更过程中,这种特性体现得尤其突出。而日益蓬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激活了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超越国家范畴传播、诱发和结合的特性;另一方面,受作用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影响的安全主体,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国家、集团或个人,而是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的群体、阶层,甚至是整个国际社会。如以“9·11”事件为突出范例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既是发生于当今世界各地区的一种普遍国际政治现象,也是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安全与秩序的威胁。第二, 突发性。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普遍存在于各国社会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各个层面中,对其可能产生能量和威胁程度的安全界限平时很难确定。而促使这些非传统安全因素达到足够威胁国际政治主体水平的条件又极其复杂,几乎存在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有可能运用各类非传统安全因素的行为主体不一定是某个主权国家,却往往是一些非国家的组织、集团、族群、宗派,有时甚至是个人。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工作、生活的环境往往搭建在高技术水平控制的材料、结构和循环中。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率的同时,也使人类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安全处在一种脆弱的、有时几乎是临界的状态之中,尤其是时刻伴随着潜在危险因素的个别环境和用于特殊途径的高危部门,使启动相应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手段,形成对国际政治主体的破坏性、震荡性影响的过程,并不需要充分的物质准备和长期的时间准备,起码比完成一次传统的战争行为或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容易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由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引发的冲突、骚乱、动荡,常常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如1995年3月,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施放“沙林”毒气、2002年10月,车臣非法武装在莫斯科轴承厂剧院劫持人质,及2003年5月12日在车臣制造的又一起恶性爆炸等重大伤亡事件,都突出表现出了这种特性。第三, 互换性。这体现在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与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明晰的界线,两者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作用时常可以发生相互的转换。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利用苏东体系的崩溃,乘胜建立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极力打击异己势力,人为地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为主要载体的不同文明对立起来,更使国际安全对非传统因素的承受力大大降低。“9·11”事件爆发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军事行动,虽在客观上对以国际恐怖势力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产生了压制作用,但并未能根本消除导致矛盾的根源。处于社会深层的不满情绪仍然高涨,以致成为宗教极端主义泛滥的土壤。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由传统安全威胁向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转化变得异乎寻常的容易。由于传统安全因素中战争、武装冲突等重大事件发生,引起非传统安全问题迅速膨胀、冲破临界点的事例多有发生。由于非传统安全的国际性、突发性和互换性的特点,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都努力发展本国经济。进入80年代以后,冷战格局下的旧式国际关系构架已经开始出现松动,这更使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有机会产生相对独立的影响。由此,各国政治家们也渐渐形成具有倾向性的认识,长期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政治、军事对抗关系的影响明显下降,而原先处于非支配地位的诸如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等问题对各国稳定和国际安全的威胁程度明显上升。这一突出的现实,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安全观念和安全理论,也使将非传统安全因素接纳在思考范围内的综合安全意识普遍强化。在东亚国家之中,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水平原本相对低下、重建国家体系与改组经济模式使发展成本大大提高,加之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宗教对抗、民族冲突、社会犯罪等诸多热点密布,亟待运用综合安全理论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更显突出。三、 “有和平但不够安全”状况的持续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的安全面临着多种威胁,但是地区和平还是持续了下来,从国际关系的历史看,15年的和平也许并不算很长,但是从东亚地区的角度观察,整个地区能保持15年没有国家间的战争,也是少有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和平非常值得珍惜。不能因为东亚地区的安全还不稳定就否定东亚和平的重要意义。所以东亚地区呈现一种“和平但不够安全”的状况。这种状况让我们更加珍视东亚的和平与安全。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种有危机但是却没有出现战争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东亚如履薄冰的和平是靠什么来维持的。又是什么原因令东亚即使面临再大的威胁,也能将这些威胁抑制住,使其不至严重到引发战争的程度,以保持东亚和平。影响东亚和平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想要将东亚和平长期维持下去,我们所能做的是发现这些核心要素,并巩固和加强这些核心要素。为了认清东亚和平提携的基本结构,我们需要控制变量的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外学者们就开始研究东亚和平是如何维持的。主要解释有三种: 一、中美地缘军事论。有的美国学者从地缘政治分析认为,冷战后的东亚地区和平是靠中美在该地区的地缘均势维持的,即中国作为大陆强权维护东亚大陆和平,而美国式海洋强权了东亚岛国国家的和平。二、伙伴互动理论。中国有的学者认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源于该地区大国建立伙伴关系的互动。冷战后,该地区大国为了在未来多级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采取了建立伙伴关系的策略。三、复杂利益牵制论。有的中国学者认为,东亚国家的安全利益粗综复杂,各国在实现安全利益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彼此牵制,为此有关国家采取了克制的态度,从此形成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东亚和平体系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东亚和平体系是以非均势核威慑为基础的。这一因素在短期内仍能有效地避免中、美 、日、俄之间发生战争,但是美国反弹道导致防御计划的实施正在消弱中国和俄罗斯的和威慑力,因此这一因素避免中美战争的作用出现了弱化危险。目前朝核危机正在正使韩国和平统一政策变的日益脆弱。美国如果决心以武力消除朝鲜核能力,则可能迫使韩国放弃和平统一政策或是终止美韩同盟关系。简言之,东亚和平的延续,近期内将主要取决于韩国能否保持其和平统一政策的效力,而中期内则主要取决于中国能否保持其额威慑能力。 第二章 影响东亚安全的内外因素一、 分裂主义蔓延 分裂主义,指某些国家的部分人以种族、宗教、文化等理由企图分裂国土、建立独立国家的言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即开始受到分裂主义势力的困扰。如中国新疆地区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冷战结束后,分裂主义成为新的政治潮流,东亚也受到它的波及。在21世纪的今天,分裂主义势力不仅在东亚地区继续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成为影响该地区稳定的和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分裂主义产生的背景,国际政治大师摩根索曾说:“减少统治压力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分而治之"准则。想削弱竞争者,或使对手处于弱势,可以采用分裂对方领土的方法。”历史上,殖民主义者也往往对弱小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人为地对其领土进行分割,挑起当地的民族矛盾,为这些国家的民族危机埋下祸根,或利用一些国家暂时的政治、经济困难,拉拢国内某些派别打击另一派别,制造他国内部矛盾100多年前,在美国的策动下,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去。1916年,英国与法国签署赛克斯皮科协定,在此基础上,阿拉伯民族被分裂成22个国家。由于文化不认同,以及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民族、族裔或社会群体谋求从现有母国分离出去,并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或并入与自己拥有相同信仰的其他国家,也为分裂主义制造了借口。目前,在巴基斯坦、黎巴嫩、埃及、阿尔及利亚、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宗教极端主义异常活跃的“新月地带”。贫困落后与封闭,不仅是孕育专制独裁的肥沃土壤,而且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温床。一些民族主义者,就是利用贫困问题来煽动同一民族的仇外心理,酿成民族间的冲突。意大利北部的分离运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离运动、加拿大魁北克的分离运动等,都是基于经济的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分裂分子往往利用民众对本民族或本地区历史语言、文化传统的眷恋情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求,以同一民族寻求建立本民族独立国家,或回归以本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为由,煽动本民族对中央政府、对母国主体民族或是对其他反对者的心理仇恨,有时甚至发展成暴力冲突或武装对抗,制造这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大哈萨克主义”号召全世界的哈萨克人回归哈萨克斯坦,以谋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另外,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宗教信徒,凭借宗教对民族本身不可分割的属性,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联系纽带,以共同的宗教理念为思想核心,以同一宗教的信徒为民众基础,推行带有明显政治化倾向的主张。泛伊斯兰主义就是宗教分裂主义的典型代表。二、 领土、边界及海域争端 东亚重要的领土争端 1、朝鲜、韩国关于黄海水域划界问题朝鲜战争结束后,停战协定虽然规定北纬30度线(三八线)为朝韩的临时分界线,但该线只限于对半岛陆地的划分,而没有涉及海洋的界线。另一方面,该协定同意美军仍控制“三八线”以北海中的白翎岛、延坪岛、大青岛、小青岛及隅岛等5个岛屿。几个月后,美国和韩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把包括5个岛屿的海域划在韩国长达150海里 的“北方警戒线”之内,使韩国的汉城和汉江出口免得陷入朝鲜海域的包围之中,但使朝鲜不仅丧失了一个辽阔的海产宝库(此海区盛产螃蟹),还使其西南地区无海上出口,因此朝鲜始终不接受这种安排。朝鲜于1976年自行划定了一条包括上述5个岛屿在内的“南方警戒线”,来主张其12海里 的领海管辖权,因此两国在该海区形成一个重叠区域。 每年6月捕捞螃蟹旺季,朝鲜渔民不分南北纷纷前来捕捞,朝鲜舰艇以保护北方船队为己任,南下延坪巡逻;韩国舰艇则以维护海上分界线为名,阻止北方船队南下,并采取警告、冲撞、开火等手段,将北方船队排除在外。因此朝韩一再在黄海发生冲突,使潜伏的危机随时有演变为军事冲突的危险。2、中国与日本、韩国关于东海大陆架及黄海海域划分问题 中日由来已久、各执一词的东海海域争端,所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已是影响中日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自上世纪60年代,日本、美国的有关专家就把东海描绘成“世界上石油远景最好而未经勘探的近海地区之一。”到60年代末,共同勘探亚洲近海地区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技术报告中指出,“台湾和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可望成为世界上油气储存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中日东海海域争端已经白热化,表面上看是为海底石油、天然气,海洋渔业,矿产等资源的争端,本质上是领土、海洋主权权益的争夺,自然就会涉及到外交、军事乃至国家安全的深层意义。争端最突出的三个焦点:一是对东海海域划界的争端;二是对位于日本最南端的“冲鸟礁”到底是岛还是礁的争端;三是由来已久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对钓鱼岛归属问题的继续争端。3、日本、韩国的竹岛(韩国称独岛)的争端独岛由大小两个岛礁组成的小岛,位于朝鲜东部(日本人称“日本海”)韩国郁陵岛之间和日本隐岐岛之间。独岛从军事战略意义上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可以同时牵制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因此对于日本来说,位于朝鲜东海中心位置的“竹岛”具有战略意义。日本若占据了“竹岛”,就可以使朝鲜东海内海化了。朝政府历来认为独岛是韩国的领土,提出了许多古代书籍和古代地图来加以证实。据此,韩国政府认为,独岛从来就不是纠纷对象,更不是协商对象,韩决不妥协。而日本认为“竹岛”为其领土的依据是1905年岛根县的告示,当时日本的岛根县把独岛编入自己的领土,称之为“竹岛”。1946年日美缔结“占领军备忘录”,日对“竹岛”暂时停止了行政权,该岛被韩国控制。日本从1952年首次提出“竹岛”问题以来,每年都定期向韩国提出外交公函,提议商讨独岛问题,韩只能通过外交进行回应。韩日两国在1978年因独岛周边的领海全问题发生过摩擦,当时两国召开了政府会谈,结果是“独(竹)岛归属问题继续协商,给日本外交上留下了口实。冷战结束后,日本又多次提出“竹岛”主权问题。日本武藤嘉文前外相在1993年韩日外相会谈是说,在国际法上竹岛是属于日本的,韩国至今仍占领该岛,对此感到非常遗憾。而韩国和朝鲜也向联合国提出取消“日本海”名称的要求,引起日本的反驳。近年来,日韩仍不断因独岛主权问题发生争执。1998年1月23日,日本突然单方面宣布废除 日韩渔业协定,不仅使两国改善关系的希望成为泡影,更使两国渔船在海面上的对峙事件剧增,随时都有可能演变成为海上渔民冲突的导火线,并使两国关系处于更加紧张的局面。4、日本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之争 “北方四岛问题”是指日本北海道东北部和俄罗斯千岛群岛之间的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个岛屿的归属问题。四岛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这里资源优越,附近水域是俄罗斯出入北太平洋的捷径之一,也是俄罗斯往返堪察加和楚克奇以及北美各口岸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日俄两国就因为领土争端而引起连年战火,积怨颇深。四、 武器扩散与军备扩张最近十多年,东亚格局中对重要的变化是前苏联长规模军事力量出现了大幅度的缩减。另一方面,美国及军事实力上升并再次进入扩张期。同时,朝鲜独立发展军备,它生产的核武器的问题成为地区热点,而东盟国家也扩充军备,但规模缩小。日本在军事上也不保持一贯的低姿态,逐步储备一些重要的武器发展潜力。这些情况使得东亚地区的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引起了各国对自身安全不同程度的忧虑。而主要军事大国在东亚的武器军备变化更牵动着东亚的安全。一、 美国在东亚的军事扩张美国在东亚增强军备,在东亚地区的直接军事部署是美国在东亚军事实力的核心。美国的这种军事战略成为“军事存在及更多”该司令辖区覆盖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目前统辖大约30万美国军人,其中在东亚地区部署大约十万军人。美国部署在亚洲的这十万部队,可能还不足以发动进攻性的军事行动。根据“军事存在及更多”的战略,美国在东亚地区军事功能包括塑造、回应及准备。2008年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采取适当减少韩国部队,加强在日本及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美国在东亚地区军事部署的一个新动向是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战区导弹防御(Theater Missile Defense,TMD)系统。1983年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其主要发展方向是针对苏联洲际导弹的战略防御。1991年得海湾战争,推动了美国将重点转向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二、 日本的军备扩张 由于苏联的解体以及俄罗斯实力的下降,日本不再感到来自北方的威胁。但美国借重美国的需要,不但加强自身的装备。日本一改往日态度,从低姿态到对外过于强硬。1、军事战略由“专守防御”转向“先发制人”2、核武器发展的潜力增加3、积累了一定的导弹技术4、装备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五、 经济和金融因素对地区安全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各国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和寻求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是本地区保持稳定与和平的重要因素。东亚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和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经竞争中抗衡能力的需要,构成经济区域化的动力。而经济区域化的逐步深入则培养和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制约着有关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抗和冲突,为政治和安全合作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在经济区域化的背景下,不少东亚国家认识到,加强区域合作是各国共享安全、稳定与繁荣的唯一途径。冷战后,东亚各国开始重新思考本地区的安全命运,其安全视角和安全观念都在发生转换,尤其突出安全的经济内涵和地区性意识,强调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联系对地区性意识,强调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联系对敌区安全的保障意义。在推动一体化以实现经济腾飞和抗衡西方大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东亚国家化解和淡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在彼此较大差异的成员国中逐渐“培育出一种大家庭似地融洽和同甘共苦的气氛”,“使其成员国更加主义协调和兼顾彼此的利益”。164、2东盟作用从最初的经济领域延伸到安全和政治领域,促使其成员国在许多边界和领土纠纷问题上保持克制,力图达成共同分享资源的协议。冷战后,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经济资源争夺曾使得领土问题再度浮现。经济资源争夺是领土领海争夺的深层次原因。各国经济不断增长,本国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随着国际纠纷海域发现大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各国对纠纷海域的争夺权更一步迫切,使得事态进一步升级。金融危机导致地区金融合作日益成为东亚各经济体抵御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首先,金融危机显示了本地区金融体系的密切相关性。由于传染效应,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一种地区性现象。这也意味着,防范和解救金融危机主要是一种地区性公共产品,除借助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帮助之外,地区性机制可能更为有效。二是金融危机暴露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IMF虽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管理机构,但更被认为是美国政策的体现者;虽是国际收支的最终调节者,但更是美元全球主体地位的维持者。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公正的“医生”,其救援活动定会反映美国的政治倾向。三是金融危机暴露了以贸易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地区合作的弊端。APEC、东盟既没能预防也没能有效解救东亚金融危机。 第三章 东亚和平与安全的前景展望一、以多边合作保障东亚安全 冷战结束以来,地区主义和多边合作在东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地区性的多边论坛、组织涌现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区内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有所加强。在安全领域,东亚形成了“合作安全”模式,它的特点适应东亚目前的现实状况;但同时它也有其局限性,使东亚的安全合作约束力和机制化程度较低。 东亚的多边安全合作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这是与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东亚地区自身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安全都相互依存、息息相关,欧安会和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更是在安全合作方面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冷战后东亚地区复杂、不稳定的安全状况使多边安全合作成为必要,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客观上也呼唤着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作为保障。 现有的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东盟地区论坛、“六方会谈”、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最主要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近些年以它为主导所进行的东亚安全合作,被称为“软地区主义”,或地区主义的“东盟方式”。这一方面反映了东亚安全合作的独有特色,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东亚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差距。而这种状况的形成缘于东亚地区存在的若干合作的障碍性因素,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会对合作的未来发展形成挑战。 尽管存在诸多障碍,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东亚地区近些年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安全合作发展的积极因素,使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发展还需要各国的不懈努力。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中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和积极推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为新时期我国国家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二、促进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 东亚地区存在影响东亚安全的热点问题非常多,它是国际上局势及其复杂的地区之一。国家很多,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很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主要的热点问题。朝核问题及其半岛统一问题的解决。鲜半岛是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支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世纪90年代初美国以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拥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从而揭开了朝鲜核问题的序幕。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在美国的坚持下,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核查。200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凯利访问平壤后,美国宣布朝鲜已承认其推进浓缩铀开发计划,朝核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02年12月,美国以朝鲜违反<<朝美核框架协议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朝鲜于该年12月22日宣布解除核冻结,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设施安装的监控备,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2003年1月l。发表声明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核问题转化为朝鲜核危机。朝鲜核问题的频频爆发,牵动了中、俄、美、 日、韩等在东北亚拥有战略利益或地缘利益的国家,为了化解危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中国等国家积极主张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围绕着朝鲜核问题的国际斡旋与调停随即展开。国际斡旋与调停是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之一,在已确定的各种外交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就其含义而言,斡旋与调停是在争端当事国不愿意直接谈判或者虽经直接谈判但未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由第三方协助解决争端的办法。斡旋与调停的区别在于前者不直接参与当事方的谈判过程,而后者不仅参与,而且还要向争端当事方提出解决争端的方案和建议,促使他们达成解决争端的协议。但是在实践中,调停与斡旋这两种外交方式很难严格区分,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种争端解决方式产生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在国际冲突和争端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日中日之间的“瓶颈论”。全世界恐怕再也找不出向中国和日本这样一对既有悠久的交往历史而其相互关系却又充满曲折的大国了。日本和中国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日本的转型主要是政治上的转型,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化,以前没有发挥的作用现在要发挥。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要在新世纪实现和平崛起,两个转型国家出现了摩擦和碰撞。问题的核心在于,日本如何对待一个崛起的中国。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中日之间一直是一强一弱,现在的日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从心理上坦然接受中国的崛起,日本对华政策的咄咄逼人,与日本的军事扩张传统也有关系。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处于一个调整的关键期,或者说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扩张躁动期。当然,对外扩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二战后,日本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扩张目的。但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日本的政治野心也越来越膨胀,特别是近些年来,中日力量对比出现变化,日本担心自己在中日力量对比中处于下风,担心中国的强大削弱它的国际影响力,担心中国的统一切断它南下的生命线,它对遏制中国有战略需求。因此,日本新一轮扩张躁动是与遏制中国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说到东亚局势,不得不提“台海”问题,它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东亚的安全 。台湾固然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也是东亚的一部分;如果把东亚看成是一盘棋局,台湾就是一枚棋子,虽然是枚很重要的棋子。确切地说,台湾介於中国陆权和美国海权、中国大陆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衔接点上,而且是扼控日本南方千里海上交通线的枢纽。台湾这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独特战略位置,决定了台湾近现代坎坷的历史命运。台湾问题,那就更加复杂了,涉及的国家,一个是当今的唯一超强和最大的海霸美国,一个是当今东亚的经济强权、东亚的小海霸日本。最後但不是不重要的,就是在消极方面,友好睦邻,表达善意,不断在各种外交场合宣扬中国对东亚新秩序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设想,以消除周边国家对台湾回归可能产生的疑虑和不安;而且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统一,不但不会威胁东亚的安全,还会促进东亚的稳定与繁荣。如果能够相机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台湾回归後,保证台湾海域对外开放,并保证无害船只的航行安全,也许更能赢得周边国家的友谊、信任与合作。三、消除大国之间的对抗在任何国际问题中,大国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肯尼思·沃尔兹所说:“只要大国是主要的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的结构就根据它们来定义。”所谓大国,就是在占有的资源和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具有较大权利的国家。比如英国学派的赫德利·布尔就认为,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大国具有三层意义:即大国在国际秩序中拥有重要的资源与能量,使他们组成一个排他性的团体;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被其他国家认可,并且大国的领导人认为本国有某种特殊的权利和责任。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地

    注意事项

    本文(影响东亚和平与安全的因素分析.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