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论文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doc
-
资源ID:4182722
资源大小:21.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国际经济论文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doc
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摘要: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本轮金融(金融论文)危机的根源,具体是通过财政收支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外资利用不当、国际收支失衡等途径传导来实现的。以此理论为依据,本文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其经济结构不合理,如经常项目与政府财政的长期“双逆差”、虚拟经济的泡沫化以及过度消费等,并指出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注意经济结构合理性问题。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成因;经济结构一、引言对于2008年至今的金融危机,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与传导机制。如于泽(2009)指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IT革命后技术创新(创新论文)难以为继,资本深化速度超过技术进步导致的结果。赵奉军、高波(2009)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债务积累;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间接地为发达国家提供债务融资,伴随着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转载自论文库其次是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分析。如李向阳(2009)指出鉴于美国负债消费模式的终结与全球经济增速放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有可能放慢。佘群芝、韩帅(2009)认为,中美贸易失衡能给两国带来利益,为美国金融业提供大量国际资金,有助于美国市场需求的快速恢复,有利于中国继续扩大出口,摆脱内需不足的困境;金融危机不会终结中美贸易失衡,失衡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最后,关于危机治理的途径与措施。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分析了危机冲击与政策反应模式,认为经济体的充分弹性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必要条件。金碚、刘戒骄(2009)认为西方国家此次国有化对于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认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功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146信息系统工程l2012320曾伟鹏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从经济结构角度对金融危机的成因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较为稳健的观点。二、经济结构失衡与金融危机经济结构是关系一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种部分、各种组织地区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而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则共同构成了一国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本质上是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是经济的一部分,金融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部分,属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结构(包含金融结构)优化的过程,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结构优化的推动,进而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合理的经济结构有助于建立健全合理的金融结构,经济结构的失衡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结构的失衡,失衡的金融结构加大了金融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经济结构失衡引发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财政收支失衡与金融危机低公共储蓄(高预算赤字)引起的国民储蓄下降要比由私人储蓄下(转载自论文库,请保留此标记。)降更具破坏性。私人储蓄的下降更多的是暂时现象,而公共部门的逆差则常常代表持久性的变化,并会导致外债不可逆转地积累。财政赤字弥补的主要方式是发行国债和货币化。由于赤字货币化的方式不必支付利息,更受到财政当局的偏爱。但长期的财政赤字多带来利率上涨,抑制私人部门的资本积累。金融官僚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膨胀性货币政策更易获取公众与政治家的欢迎,因此央行也有通货膨胀倾向。为降低公债的实际价值,政府有动机通过货币政策创造高通胀。由于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摆脱不了政治压力的影响,财政逆差隐含了货币化倾向。双方不负责任的选择使得公众在被征收了铸币税后又被征收通货膨胀税。政府以财政赤字换取私人部门稳定的做法,会导致金融中介机构和私人部门的寄生性,并产生道德风险。在政府过度干预的情况下,会形成官商,包括一国的大型企业集团、金融中介等。当其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往往会以增加财政赤字和债务为代价对之进行财政援助,这种特殊的“关照”,使这些企业盲目投资,经济行为不理性。同时,由于金融中介机构与政府形成了互惠的制度安排,造成信贷市场严重扭曲,银行缺乏自我约束。整个社会的金融风险意识日趋淡化。最终,高风险预期(财政逆差风险)导致了金融恐慌。2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虚拟经济也影响实体经济。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虚假繁荣会掩盖实体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供求失衡和结构性问题,误导投资者扩大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刺激虚拟经济的增长,造成经济过热和金融泡沫。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偏离会诱发投机炒作活动,减少生产性资金,隐含鼓励分配、压制生产的制度诱导,形成恶性循环的路径依赖。3外资利用不当与金融危机利用国外资源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除国内资源不足约束,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罗斯托的“起飞”理论提出过用引进外资来增加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使其净投资率达到10以上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要条(转载自论文库,请保留此标记。)件之一。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了“两缺口”模式,认为利用外资可以对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和外汇缺口加以弥补。合理利用外资可以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等积极作用。但如果引进外资的结构不合理,外资在国内各部门的投资分布不适当,会引起东道国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失衡,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尤其是当一国经济形成对外资的过份依赖时,一旦外资撤离,会对该国的经济造成极大的打击。4国际收支失衡与金融危机(1)经常项目逆差与金融危机。当一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其GDP的比例超过5时,应该引起高度的警惕,特别是该逆差在缺乏可持续性时。1997年遭受严重冲击的东亚国家正是在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最多的国家。一国如能在未来创造出足够大的贸易盈余,则在当前时点就可以保持经常逆差,但这种要求过于宽松。一个更为全面地评判经常项目逆差是否存在问题的方法是考查一国外部失衡的可持续性。(2)资本项目顺差的稳定性与金融危机。在资本项目的构成中,不同的来源其稳定程度不同。一般而言,外国直接投资以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为目的,其稳定性最好,而证券投资则是一套取短期的收益为目标,其稳定性最差。这些游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热钱”给开放经济下的一国金融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性,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逆转极易引发金融动荡。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资本流动的波动增加,相应地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频率也有所上。(3)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资本项目开放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催化作用。首先,资本的大量流入将导致一国的真实汇率上升。在固定汇率下,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必然会对流入的外国资本进行干预。这将引起本币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在浮动汇率下,资本的大量流入将同时引起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的上升。由于金融市场的调整往往比商品市场的调整更为迅速,易造成汇率超调。其次,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失衡与金融危机密不可分资本项目开放后,债务结构中外债的比重不断上升,引发债务危机甚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三、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从8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二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结构调整,尤其是20世纪9O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政策支持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并主导了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然而也导致了美国经济的结构失衡,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一)美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1经常账户逆差。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首次出现于l971年,除1973年和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呈现出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1981l987年和19911998年是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分别增长了582和155。2000年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增长速度几乎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2006年经常项目逆差为8567亿美元,占GDP的比率为65。2制造业的衰退。近半个世纪以来,制造业占美国经济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美国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在1990lJ2000年年均(转载自论文库3国内过度消费和储蓄率过低。长期以来,美国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的国家,储蓄率非常低。20世纪8O、9O年代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过度消费的年代。美国个人消费占GDP比重自2002年初以来平均达到71。1995至2003年间,美国消费需求平均每年增长39,约为其他工业化国家增速的两倍。美国家庭平均3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自2005年之后美国就一直处在负储蓄状态。4财政赤字持续扩大。自20世纪30年代推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兴起以来特别是战后,赤字财政就成为美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论文)的一项重要内容。40年代到50年代,美国奉行“补偿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盈余总额超过财政逆差总额,并且逆差占GDP的比例最高也不过05。60年代扩张性的逆差财政政策使赤字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0左右。从1970到1980年,财政连年逆差。8O年代至90年代初,实行主观争取平衡预算,客观实行赤字财政。结果财政逆差飞速上升。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低通胀和高增长并存的良好局面,赤字从1992年的2900亿美元减少到1997年的220亿美元,1999年财政盈余进一步上升到1227亿美元。2000年以来赤字急速扩大。2008年高达4550亿美元。5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经济的“虚拟化”。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表现为实体经济的衰落,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从1945年的53,降至2007年的不到30。其次,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实体经济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制造业从1950年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战后的汽车、钢铁和建筑业三大产业的支柱地位已被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所取代。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2006年美国实体经济的36倍左右。(二)美国经济结构失衡与金融危机1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美国金融危机。美国经常项148信息系统工程l2012320目逆差也曾经为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经常项目逆差有“引资”和“廉价”效应。“引资”效应是指外国资本持续稳定的流人使美国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廉价”效应是指它能够给美国带来廉价的进口商品与服务,不仅使美国居民的社会经济福利提高,而且使各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但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动摇了美元“一币独大”的地位,导致美元币值的不稳定和长期贬值。判断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要考察经常项目融资的来源、投向和结构问题。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融资以债务融资为主。自2001年以来,美国资本账户下的股权证券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净值或为很小的正数或为负数,而净对外直接投资负数的绝对值呈迅速扩大之势。2004年外部净负债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25。其次,逆差融资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非贸易部门。必如,房地产部门,美国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显著上升便是投资(转载自论文库逆差融资主要来自外国中央银行。n2oo4年美国全部债务融资为8270亿美元,其中4650亿美元是通过外国中央银行美元储备资产的增加实现的。外国对美国固定收益证券的需求成为了其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2美国政府持续的财政逆差与金融危机。为了给泛滥的美元寻找出路,金融衍生品获得了空前大发展。金融衍生品出现的初衷是为了生产者进行套期保值,但它买空卖空的特性,使它的货币容量可以达到无限大。众多衍生品交易参与者完全可以以投机为目的,在衍生品市场进行对赌,而无须进行实物交割。这就造成包括次贷在内的衍生品交易额都远远超过实物交易,再加上期货的杠杆效应,使衍生品市场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暴富机会,当然,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3过度消费与美国金融危机。二战以来,美国消费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和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强大的消费特权,并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全球性生产过剩。对外过度举债,对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发展模式最终酿成苦果。过度滥用美元信用,贸易和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次贷危机埋下祸根。美国不用储蓄,而用股市和住房市场的资产泡沫支撑空前的过度消费,并为维持消费而深陷债务泥沼,向全世界大量借贷。美国经济犹如一个建立在高杠杆上的金融机构,其运行方式是以低成本进行数倍杠杆融资,把资金投资后获得的高额利润用于消费,而消费品提供者(包括众多高顺差的新兴市场国家)再用所得资金购买美国的债务,从而实现不问断的循环。但当某个领域资产价格出现下跌时,高杠杆就会反过来使得投资亏损大幅增加,出售资产(去杠杆化)不可避免地造成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从而又形成螺旋式调整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