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doc
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改革范围的拓宽,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不良贷款就是其中之一。高比例和大额度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如何降低农村信用社的巨额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针对其存在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按照风险控制设计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镇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一、理论综述1不良贷款概述(1)风险分类金融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由于金融市场中各种经济因变量的不确定性造成结果发生波动,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损失的大小与发生损失的概率是金融风险的核心参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目前全球银行界通用的“游戏规则”,其被视为是国际银行业的“基本法”。1997年9月,在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法则中,将银行风险分为八大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进行了重新划分,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总称为“三大风险”。而信用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列为商业银行面临的第一大风险。(2)信用风险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信用风险就是信贷风险。即借款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而造成的违约,进而为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然而,现代金融风险环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和变化,信用风险的内涵也随之日趋扩大,现在的信用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用)所引起的风险。在早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中,人们通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人们对信用风险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今信用风险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即所谓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狭义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投资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对证券进行投资时,由于证券发行方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也称其为流动性风险。由于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依然是信贷业务,所以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理所当然的,不良贷款则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最佳代表。(3)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照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不良贷款问题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是威胁金融机构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如何化解金融不良贷款是一重要课题,己经成为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2不良贷款相关理论我国曾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一逾两呆)的总和。这种分类方法界定的标准是期限: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贷款利息拖欠逾期三年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呆账的核销要经财政当局批准,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仅需提取普通呆账准备金(还不到贷款总量的1%)。但在部分银行中,存在一种现象:贷款只要超过约定还款日期就被认定为逾期。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则是指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1)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并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借款人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的把握,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会发生损失。(2)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也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借款人偿还本息没有问题,但是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如果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偿还。(3)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在次级类贷款中,贷款的缺陷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正常的经营收入不足以保证还款,借款人需要通过出售、变卖资产或对外融资,甚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4)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了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的损失。此类贷款肯定要发生较大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实际损失的金额尚不能确定。(5)损失类贷款,是指银行即使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贷款大部分或全部发生损失。二、 镇信用社现状分析1镇经济发展现状林西县镇是百年小镇,现辖七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4000人。近几年按照小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依据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逐步建立了8个经济发展小区,即3个养牛小区、3个农业合作社、1个牧业合作社及1个蔬菜合作社。集市贸易初具规模,现有内蒙古北方最大的活畜交易场所、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及皮毛交易市场。然而农村信用社作为联系农牧民的金融纽带、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镇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镇农村信用社在2011年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的经营意识,积极拓宽思路加大对“三农”贷款投放,重点支持畜牧业饲养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等特色产业,累计发放贷款7446万元。发放支持乡镇企业贷款1400万元;短期农户贷款5761万元;养牛合作社贷款285万元。全年累计利息收入达到950.5万元。在支农力度上,镇农村信用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不良贷款的风险控制则成为信用社新一年面临的一大难题。2镇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问题及典型案例镇农村信用社09-11年不良贷款数据表(单位:万元) 时间(年)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不良贷款总额200930.973.575.6180201040110.5102.52532011308090200 资料来源:镇农村信用社内部资料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经本人在镇农村信用社实习期间发现该社不良贷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多头贷款多头贷款是指借款人在县级联社下属的多个信用社进行重复贷款。这种情况在2006年之前经常发生,因为该联社在此之前所有的贷款资料都是人工书写的方式填写,也没有进行联网,工作量巨大。这样一来,信息化程度较低就给一些借款人创造了寻租和造假的机会,使多头贷款的情况时常发生。有些是借款人有意隐瞒真实情况,有些是信用社内部人员与外界串通,进行违规放贷或过度授信。刘伟是林西县的一名公务员,其私下又经营了一家运输公司主要为矿上工作,前几年运输业生意较好,刘伟为扩大经营,通过关系在林西县信用联社下的3个信用社贷款共贷款200万。随着油价上涨成本上升,刘伟公司的许多客户为了减少成本都改为其他运输方式。加之与矿区合作关系破裂,其自身管理不善,公司的许多运输款和货款无法收回,甚至有些司机连车带货变卖后逃逸,杨某的公司最终倒闭。剩余资产变卖后,偿还贷款35万贷款,其余165万全部沦为呆账坏账。其中就有镇信用社贷款75万。(2)顶名贷款顶名贷款是指借款人用自己的身份为他人贷款,也就是说真实的用款人非借款人本人。这种情况最为普遍,也是最易造成不良贷款的一类情况。因为在贷前审查时,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很难发现,而且由于用款人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导致清缴工作很难进行,多半需要通过法院起诉的手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信用社的成本。下面的案例就是这类不良贷款的典型代表:李彩霞是镇养牛小区专业户,有两个养牛小区及一个较大的屠宰场,李彩霞在当地颇有人缘,2009-2011年通过顶名贷款的方式在林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属的多个分社用9个人的身份贷款400多万,2年中李彩霞经营的养牛小区由于设备低劣,技术一般,加之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地商人吴某与其没有再续购销合同,导致其屠宰场的牛肉大量积压,虽然一部分供应当地饭店,但由于牛肉库存数量巨大,销量远不及存量,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小区面临破产。李彩霞一时接受不了打击心脏病突发致死。2011年李某自己名下的未还贷款仅有40万,其余的360多万均在其他9人名下。李某死后,其他9个人拒绝偿还,大多数没有偿还能力,信用社通过法律手段变卖设备款150万,追回9人名义下欠款仅50万,损失200多万元,其中仅镇信用社贷款就有109万元。在追缴贷款中耗费了信用社大量的时间和人力。(3)跨地区贷款跨地区贷款是指本市或非本市居民在本市贷款,用款项目又在外地的情况。由于人力资源和成本的约束,去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这类贷款在贷后管理时,农信社没有足够的精力往往只考察贷款人的财务报表。一旦借款人欺骗或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信贷人员与借款人内外勾结违规发放,这就比较容易形成不良贷款。镇农村信用社就发生过此类不良贷款,案例的具体情况如下:陈立杰是呼和浩特市城镇户口,但长期居住在赤峰市林西县镇,并与他人合伙经营了一家养鸡场。申请贷款时,陈某隐瞒了真实情况和贷款的真实用途。2007年陈某的养鸡场遭遇禽流感,损失100多万,陈立杰见情况不妙便选择溜之大吉。其在镇信用社所贷的50万元也沦为不良贷款。(4)自贷自保自贷自保的案例较前几种案例数量较少,但也造成过信用社的损失。自贷自保主要是指贷款人与担保人属于同一利益团体或存在亲属关系等。一旦贷款人失去还款能力,担保人也失去了担保的作用,导致不良贷款。例如:叔叔贷款,侄子担保等。造成这类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失职造成的,也有贷款人故意隐瞒以及与信用社内部人员串通的情况。3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的特点分析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很多政策上都参照国有商业银行,但与商业银行相比却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农村信用社是集体企业的,主要为社员(即股东)提供服务和帮助。其次,农村信用社的社员主要是农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再次,农村信用社由于只服务于农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因此和商业银行比起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则呈现小额贷款较多、笔数较多、分散较广,贷款管理难度较大等一系列特点。三、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1信用社自身原因在镇农村信用社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中,虽然由于借款人原因所引起的不良贷款占的比例比较大,但却同信用社自身审查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内部人员存在道德风险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对个人的征信系统尚在建设和完善中,面对成千上万的贷款申请者,镇信用社如果仅用现有的信用评定技术和管理模式,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的借贷风险评价。同时由于内控管理和防范工作的严重缺位;个别信贷人员将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不能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控;当贷款由逾期形成坏帐后,又往往不能及时地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进行债权保全,导致镇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多年来一直高居不下。(1)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不严。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是贷款业务的首要环节。信用联社个别经办人员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和警惕性不高,在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对借款人、担保人的真实身份、家庭状况和收入情况等相关信息了解不详细;对贷款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不严;对有瑕疵的材料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核实。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奇迹的发生”或不再过问,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有的信贷人员甚至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批条件、简化手续,为今后形成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或者干脆对信用社声称“反正欠这么多贷款,不增加贷款则其他贷款更加无法归还”,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3)信贷人员素质制约。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的粗放式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控风险防范也存在着诸多漏洞,导致农村信用联社内部个别人员有寻租的机会,有些道德缺失的经办人甚至利用职权向贷款申请人吃、拿、卡、要。通常是极个别贷款经办人员由于个人原因或者某种利益关系,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虚假材料而不指出,有的还会教唆贷款申请者开假证明假报表,更有甚者,知法犯法内外勾结、故意伪造相关材料,误导贷款审批人,骗取信用社信贷资金。还有一些个别领导,通过职权指使或施压给基层贷款部门和信贷人员,对不合规定的企业或高风险项目进行过度授信。(4)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 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2借款人方面的原因(1)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2)借款企业经营素质较低中小企业经营者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这在以前的“五小”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中表现相当突出),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3)不可抗因素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的出现,山洪的暴发,飓风的骤起,久旱无雨、农作物遭病虫害侵袭等。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四、不良贷款控制措施严格贷款项目的审查信用社要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查制度并切实履行。贷前审查是防范贷款风险重要的关口,要认真做好贷款前的各项可行性研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深入调查企业的资产、效益和信誉,调查企业产品产供销及发展前景,重大贷款事项应听取各有关方面包括社会有关咨询机构及其专家的意见;各级贷款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贷前调查的审核审批工作,对效益不佳、前景不明的企业或项目坚决不贷,贷款后要进行跟踪检查和管理。要加强内部审计稽核和贷款风险预警,及时有效地采取贷款风险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贷款担保是规避信用社风险的有效措施:一是贷款前要对担保人的担保资格及能力进行严格审查,重大的贷款事项至少应有两个以上的担保人,对不符合担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否定。二是对担保人进行动态审查,担保责任期间,担保人应当向信用社报送本企业有关效益等资料,信用社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查核实,一旦发现担保人不具备担保资格和能力时,应及时要求贷款人更换担保人。三是对无力还贷的贷款人,立即追索担保人的连带责任,以免担保人逃避责任,转移资产或超过法院诉讼时效而脱保。实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只有对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者进行追究,才能加强责任心和减少违规违法行为信用社要对贷款设置严密的报批程序和手续,每笔贷款的提出、调研、上报和审批等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在发生不良贷款时能分清责任和进行追究。一旦确定为不良贷款,应立即启动责任追究机制。对造成不良贷款的案例,要查明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在此基础上分清和落实责任。无论涉及信用社工作人员、企业单位或是政府官员,都要按照不同的情形和性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手软。提高信用社员工的政治业务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信用社经济效益、防范不良资产和做好信用社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是要进行党风廉政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对贷款效益的调研能力,提高对贷款项目的管理能力。三是要建立科学用人机制,积极选拔优秀人才,调动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高素质信用社员工队伍。5政府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出台系列政策为银行处理不良贷款提供专门的法律措施。在亚洲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均依照本国实际情况为银行处理不良贷款制定了相应的专门法律框架,以保证银行在应对危机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坏账处理。在特殊时期,国家还应当立法为银行提供特别的担保措施,从而可以保证银行控制风险和坏账处理部门能够正常运行。结语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为促进农村信用社得到健康发展,有必要分析清楚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观察和分析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研究降低不良贷款的途径。总而言之,要针对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的实际 情况对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进行清收和盘活。农村信用社只有做好不良贷款的风险控制工作,才能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真正做到“支农惠农”。参考文献1霍妍.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理的经验N.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 王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实情况与理论对比 N.现代商业,2010年2月3王佳.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处理方式研究热J.20104李美娟.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现代经济与审计,2007Abstract: since 1997,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the increase of reform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potential,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surfaced", non-performing loans is one of them. High ratio and large amount of non-performing loan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ow to reduce the large amount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rural financial. This article draws lessons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 analysis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tow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origin, in view of the existence of bad loans and the high rate of non-performing loans probl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isk control design guiding ideology, put forward its own proposal.Key words: the town of Tong bu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ons non-performing lo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