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与商业银行的对策.doc
-
资源ID:4179815
资源大小:25.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与商业银行的对策.doc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与商业银行的对策 摘 要: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正逐步深化,这一进程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包括利润空间、业务发展和经营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效应;对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过程,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层次,并形成有效发挥利率调节作用的有效传导体系。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资金价格指标,无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是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金融市场化。著名的金融发展理论专家爱德华。萧曾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放松利率管制,使之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和刺激储蓄,提高可以获得的投资收益率和更有效地区分各种投资。”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利率由管制到市场化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就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对商业银行的效应以及商业银行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分析1.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截至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全国金融机构之间利率机制的形成。1996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由此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1998年9月国家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在这一阶段实现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化。第二个阶段,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市场化。1998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9月在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放开了外汇贷款利率;2002年上半年将金融机构对所有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2003年,再将金融机构对所有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 50%;2004年初扩大贷款利率上限至70%,同年10月28日,央行完全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自主根据企业和具体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定价。至此,国内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尝试,经过6年多的时间,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第三个阶段,逐步尝试贷款利率下限浮动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200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指出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建立完善的科学定价制度。随后,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房贷利率。在这次利率调整中,央行决定不再对房地产抵押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房贷利率恢复到与同期商业贷款利率相一致的水平,允许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这彻底地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贷款利率不能下浮的历史。另外,从2005年9月21日开始,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款的计息方式,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商业银行改革的效果。从表面来看,商业银行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受益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商业银行可能是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障碍。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是现行利率体制的主要受益者。中国的金融体制还是一种银行主导型 (Bankbased)的体制,90%以上的融资来自于银行,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积累和供给的主要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的赢利结构以利差收入为主,现行的管制性存、贷款利率水平能使中资银行坐享300多个基点的利差收入。这种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利率体制。第二个因素是超额准备金利率问题。商业银行对于利率改革持消极态度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央银行对准备金支付利息的制度。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当前的利率水平分别是1.89%和0.99%.按照国外的通行做法,准备金尤其是超额准备金一般不支付利息。这一制度使得中国的银行资金更多地在金融部门之间流动,不进入实体经济部门,从而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与居民储蓄的高增长有关,更与利率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利率和汇率的互动关系问题。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汇率和利率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中央银行在确定利率政策时可能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制约,研究利率和汇率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汇率问题更多地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资本流动等问题,利率机制上的国际协调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汇率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第四个因素是全球利率走势与政策。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一国的金融政策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其他国家的金融政策造成影响,利率政策也不例外。过去几年,全球利率水平已经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美国的实际短期利率一直处于负值,经历了大约三年的时间;欧元区的实际政策性利率已持续两年接近零的水平。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主要国家低利率政策的目的意在维持股市泡沫。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国外利率走势对国内利率政策的改革必然会造成重要影响,影响程度会随着金融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非是一朝一日之功,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大都经历了不平凡的道路。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1.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威胁。上面曾提到,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存贷款利率管制的保护下生存和发展的,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利差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去的实践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并未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明显的冲击,因为无论是贷款利率上浮还是存款利率下浮,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总是受到中央银行严格保护的。自1995年以来,我国通过管制的存贷款利率,不断扩大利差,目前1年期存款与1年期贷款之间的利差高达3.33%,这一利差甚至比2.25%的1年期存款利率还高出1.08%.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后,我国人民币1年期存贷款利差为3.6%,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欧元区及香港等地1年期存贷款利差约为2%左右。如此巨大的管制利差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其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利差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应对利差空间缩小带来的历史性冲击将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2.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骤然增加。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加大了,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在管制利率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如何有效管理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难题摆在了国内商业银行的面前。3.利率市场化会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一般而言,利率具选择功能。对于企业来说,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因此,对于每一个借款利率,存在一个对应的收益和风险水平。如果商业银行提高利率,将会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高利率的结果是高风险项目驱逐低风险项目,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 election)。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商业银行如果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过于强调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风险损失,结果是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同时挤出正常利率水平下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必然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同时提高贷款人的道德风险(moral risk),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并进而提高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进一步甄别信用风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4.利率市场化将改变存款者的行为。众所周知,在过去 10多年间,我国的居民存款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看起来有些不太正常,似乎居民存款对利率变动并不敏感。有些学者在分析这种现象时指出,传统理论所以断言真实利率的下降将导致存款增速的相对下降,一是基于负的收入效应,二是基于负的替代效应。就前者而言,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负的收入效应还不至于出现;就后者来看,替代银行存款的固定收益证券品种极度缺乏,养老体系也还不健全,结果居民存款增长速度对利率反应并不敏感。因此,这种现象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诸如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系列制约居民储蓄行为的变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居民的储蓄行为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期限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短期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头寸的难度。这一挑战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很严峻的。当前的利率市场化、资金“脱媒”对商业银行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只能着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应对新的挑战。三、商业银行的对策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不得不正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1989年麦金农指出,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即在价格稳定的同时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且充满着潜在的陷阱。然而,就成功的经济发展而言,这又是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因此,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1.转变经营战略。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战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规模、轻质量;二是重存款、轻贷款;三是贷款过度集中。商业银行必须对这种传统经营战略进行反思,如果这种竞争策略不改变,各商业银行之间必然是两败俱伤,陷入“囚徒困境”。利率市场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传统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显著下降,为提高资产收益率,银行贷款经营重心需要向愿意承担较高利率的一般贷款客户(尤其是中小企业)倾斜。从一般客户中识别出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客户,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对现行信贷经营思路进行调整,实施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战略,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同时应该从传统业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业务领域,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则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2.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和风险管理能力。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利率风险在我国均已出现,但是,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缺乏有效的防范风险工具等多方面的原因,利率风险管理问题至今尚未列入国内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在商业银行的基层行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要求,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战略和规划,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满足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市场风险管理和数据挖掘统计的需要。3.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拥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是绝对必要的。利率市场化使贷款利率成为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借鉴外国银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商业银行拥有更大定价权后,必须高度重视对自己的客户营销策略和风险回报水平做出及时调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过度依赖或受制于中央银行利率管制的局面已成历史。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这种能力在各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尤其需要培养,因为这不仅涉及各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问题。4.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具有重要关系,因此,商业银行要想科学地管理好利率风险就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要关注价格走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消费的增长情况,以及国际利率走势等。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主要因素,诸如投资规模与速度、工业增长情况、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等,这些指标都很重要。另外,也要看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我们联系紧密国家的利率政策的动向,要密切关注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总之,影响利率的因素非常多,不能只看单一指标。5.加强金融创新,调整业务结构。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机会。首先,在贷款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银团贷款、并购贷款以及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目前,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推出了固定利率房贷,其目的是解决由于利率变动而对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利率升高的情况,当然这种产品对银行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次,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也大有可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90%的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其弊端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也使银行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表外业务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使银行改变单纯依靠大资金量获取贷款利息收入的局面,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参考文献:1(美)爱德华。萧。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邵伏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12.2沈思玮。加息背后的低利率陷阱,未来升息的空间已经不大N.上海证券报,20050324.3彭兴韵,等。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风险压力N.上海证券报,20050513.4殷剑峰。中国的利率体系和利率政策:现状及其改革J.国际经济论坛,2004,(5)。5徐文彬。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