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建设推动城乡一体 … .doc
关于我市组团赴武汉、东莞等地考察学习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的情况报告(草稿)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构建我市乡镇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2012年1月9日至13日,由市政府严俊副秘书长带队,先后对武汉、东莞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武汉、东莞等市的先进经验与做法(一)武汉市(主要特点: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建设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2010年,首先在条件基础较好的东西湖区试点建站工作,采取“以费养事”方式,建立以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为主体,以街道食品药品监管站为枢纽,以村级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为网底的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 2011年5月,市政府采取以街道(乡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站,目前,全市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站已经全部建成(属民办非企业机构),共设立80个监管站,每个监管站按照24人核批“以费养事”经费,面向社会招考聘用工作人员共204名。食品药品监管站工作人员经费,按照每人月工资2000元发放,由市财政、区财政各承担一半,街道(乡镇)负责办公及补贴交通、通讯费等。管理员对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做到“三全”:全过程关注、全区域覆盖、全日制工作。充分发挥“四员”作用。即:当好信息员、当好协管员、当好宣传员、当好调解员。各监管站统一工作制度,向社会及时公布了监管站受理范围及举报投诉电话。规定管理员做到“九个一”,即:持有一个工作证,带有一本工作手册,做好一本监管记录,每天一次工作巡查,每周一次工作例会,每周一次集体学习,每周一次信息报送,每旬一次联合整治,每月一次工作考核。建立了管理员培训教育制度、监管站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管理员聘任管理办法,出台了监管站和管理员管理考核办法及细则(试行)等。(二)东莞市(主要特点:设立直属镇街及市属园区管委会的独立事业单位,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业务受上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导)2010年7月,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在各镇(街)及市属园区内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站,协助对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和“三品一械”经营企业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为直属镇街及市属园区管委会的独立事业单位,人、财、物归镇政府管理,业务上受上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导,同年9月,东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明确各监督站所设监督人员事业单位编制数45名,该文下发后,市政府要求从2010年9月中旬-12月底用3个多月时间完成全市的建站工作,于2011年1月1日前,该市32个食品药品监督站组建工作已全面完成。东莞成为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率先在镇街设置食品药品监管实体机构的地区。(三)达州市达县(主要特点:在乡镇设置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单位,直属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1年6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13个中心场镇设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中共达县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同意达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13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下达各监督站所设监督人员事业单位编制数(每站5-6名,共80名),明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均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协助区域内乡镇政府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与此同时,考察团一行还对上述地区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量化分级管理、小餐饮整顿规范、行业协会组建情况以及实施药品远程电子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和交流。二、几点体会(一)政府重视是关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要处理的关系比较复杂,各级政府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如东莞市将“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纳入市政府年度十件为民办实事之一,解决配套资金600万元;达县一次性解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事业单位人员编制80名。(二)经费保障是基础。政府财政支持是顺利完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和建设、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站的重要保障。如武汉市在建站工作中,市、区、乡镇三级政府在经费保障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共投入建站和工作经费1600多万元,为圆满完成建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三)精心组织是重点。探索建立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站,需要统一认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试点工作的成功与推广,正是得益于政府的精心组织,得益于有关部门和全体工作者的齐心合力。(四)落实责任是根本。工作能不能干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责任是否落实。正是通过对管理员责任的强化与考核,使他们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宣传教育和受理举报投诉、及时化解矛盾与纠纷、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工作建议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点也在基层,仅靠县级监管力量往往鞭长莫及”。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着力将食品药品监管的“桥头堡”建立到农村,将打击违法行为的“主战场”扩大到农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现结合绵阳实际,就在全市建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进一步筑牢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底,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提出如下建议:(一)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打造市、县市区(园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不断强化“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按照“以县市区(园区)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建设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二)机构设置及职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由各乡镇人民政府领导,并接受上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指导,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与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食品药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建立健全监管站的各项工作制度;负责食品药品安全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报送工作,包括辖区内餐饮服务、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经营单位基本情况摸底建档;参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及时上报辖区内无证生产经营、制假售假以及其他食品药品违法行为;配合监管部门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查;掌握和报送其他食品药品安全相关信息;负责做好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完成本级和上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三)保障措施1、办公场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统一的工作制度、考核办法、工作日志和档案资料等记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的办公用房、办公用品和管理考核由所在乡镇负责。2、工作人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设站长1人,由乡镇负责安全工作的领导或中层干部兼任,设2-4名工作人员,由所在县市区通过配备事业编制、社会招聘、劳务派遣等形式聘用。3、经费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开办及日常工作经费由县市区财政承担;人员工资每人每月不低于2000元,为其办理“五险”(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渠道,其经费由市、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四)落实工作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工作专门班子。成立全市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人民政府联系副秘书长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任副组长,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编制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 乡镇要成立工作专门班子,明确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建站工作顺利开展。2、加大投入,规范建设与管理。乡镇要加大对建站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不断规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的工作职能、人员配置、日常管理及运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在机构和机制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和监督管理职责,突出做好基层“前哨”和为民办实事两个重点,打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工作基础。3、狠抓落实,按时完成目标任务。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该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保障人财物投入,精心组织,加强督促检查指导,确保按时完成建站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