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4179666       资源大小:90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

    第一部分 复苏中的全球经济:争议量化宽松政策深重危机已过,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依稀开启。但对于危机的教训,我们却不能使之随时间而被淡忘。在我们对银行家访谈的时候,问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请他们谈谈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认识和看法。从统计结果来看,激励机制错位和金融监管滞后仍然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分别是34%和30%)。而学术界对于全球经济不平衡较为一致的认识,在银行家的调查中仅是20%的比例。这一反差说明了,战斗在市场第一线的银行家们,关注的也是和市场最为贴近的现象和问题,即使学者专家们所提到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根源,只要激励机制合理,金融监管跟上,危机仍然是可避免的。虽然,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目前正逐步走出泥潭,世界经济又回到了相对合理的增长轨道之上,但是,复苏的道路却并不一帆风顺,情况的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比如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债务危机重重,全球流动性泛滥引发通胀风险,国际合作且行且阻,以及地缘政治动荡难测等等,使得在我们访谈过程中的不少受访者都觉得,“很多事情现在都还看不清楚”,“政策的两难性表现的特别明显”,并且“危机后一系列后遗症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一丝动荡,一份脆弱”。一、美国经济:高失业率中复苏美国经济连续六个季度正增长本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截至2010年末,危机源头的美国,已经实现连续6个季度的经济正增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也表示,2007年12月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已经于2009年6月结束,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得最长的衰退。从美国各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看,美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扭转经济下滑势头,但在2010年上半年,曾有陷入二次衰退的迹象。随后,经济增长速度反升,至2010年第四季度,达3.2%。由此可见,复苏是一条不平坦的路。复苏速度难达预期虽然已经持续六个月的增长,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并未如当初大多数人预测的那般稳定与及时。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并没有超过大部分人的预期,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认为,复苏的速度要快于他们一年前的预期,而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速度,要慢于他们一年之前做出的预期判断。失业率成为最弱指标在所有美国经济指标中,失业率成为复苏过程中表现最弱的指标,也是我们研究中的大多数访谈者之所以认为美国复苏并未超预期的主要原因。美国失业率从2008年初开始,随着危机逐步深入而逐步攀升,即使美国经济研究局宣称此次衰退在2009年中即告结束,但从那时起,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甚至一度冲高至超过10%的水平,到最新的2011年初,虽然相比高峰时略有下滑,但该指标仍然维持在9%。高失业率中的复苏,成为美国近一年来经济特征的关键词,也给美国的监管和决策机构带来了政策措施制定的两难性,稍有考虑不周全,便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进出口恢复显著从美国进出口的数据的看,出口已经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反弹的幅度较大,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进口的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则刚恢复到2008年初约95%的水平,相对滞后于出口。出口的强劲,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经济率先恢复,需求逐步从危机之中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股市与消费者信心指数企稳回升截至2010年末,美国股票市场基本回升到危机前最高点的80%到90%的水平,要远远好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恢复至50%左右的水平。两个指数在2010年上半年,一度均呈现出上攻乏力、反转继续向下的态势,但随后又重返上升趋势之中。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重重欧洲“猪五国”(PIIGS,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的债务危机,曾经一度是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的最不稳定因素,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继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又一引爆源。但所幸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远不及美国,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对上述五国的经济依赖程度也很低,而且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整个欧元区,都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救援措施,使得重重的欧债危机并没有进一步恶化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并蔓延至全球。从英国、法国及德国三个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这三个国家在2010年,均返回到正增长的轨道上来,并且增速逐季递增。其中,德国的恢复速度是最高的,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三、全球贸易格局:明显的V型反转国际贸易是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传染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对尚未完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和经济体。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从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第三季度,呈现出明显的V型反转。其中,亚洲新兴市场从危机深处反弹的速度最快、程度最强,并且出口和进口都已经超过了危机之前的水平。四、世界经济不平衡:尚难彻底解决探究本次经济危机的根源,学术界、实业界以及政策研究制定机构,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世界经济的持续不平衡是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爆发后,不平衡的状况曾一度趋于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顺差国家,逆差和顺差的规模占比世界总的GDP,从2006至2009年逐年减小。但是,进入到2010年,从数据来看,这一趋势并没有延续下去。前三季度,不平衡的比例呈现逐季上升的情况,美国逆差扩大,中国顺差扩大。因此,虽然学者、专家以及政策制定机构多方探讨呼吁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但离彻底解决尚需要更多的努力。当银行家被问到如何看待世界经济不平衡这一问题时,24%的受访者认为这一问题目前非常严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6%)相对比较谨慎,认为在下结论之前,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仅有20%的受访者认为,不平衡问题被过分夸大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不管从客观数据,还是从银行家们的主观感受来看,世界经济不平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一时间也曾引发各国之间的所谓贸易战、货币战,诸多由此导致的问题也难在短时间内很快彻底解决。五、国际合作:道路曲折艰难在我们前几年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到国际合作在解决此次金融及全球经济危机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中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各国逐步从危机中复苏的阶段。因此,此阶段,各国复苏进程的速度和程度都将出现差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若仅仅从自己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势必会给其他国家造成更加困难的局面。目前,更重要的现实的情况是,国际合作的道路却非常曲折艰难,直至美国QE2的出台,更加暴露出矛盾的焦点。一位香港的银行家给我们分析到,“金融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各国都很紧张,当时担心会不会出现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各国纷纷出钱来支持金融机构,比如美国出了QE1。而在两年之后,各国都已各怀鬼胎,各自打算。澳洲、印度、中国都已经加息,而美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通过QE2继续推出更多资金,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比如欧元和日元的升值,使欧洲和日本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货币战、贸易战、保护主义等等都陆续出现,包括某些国家之间在政治上的纷争,有些其实是长久以来的矛盾,现在突然再次紧张,其实与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有关系。”“现在已经到了不太合作的阶段了,我看不到国际间有很高的合作性,保护主义的心态高涨。所幸的是,此次美国QE2出台终于有了一些条款,希望把资金留在美国国内制造一些就业机会,而不是大量流到国外,因为美国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接近10%的高位。”而中国内地的一位银行家,也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的QE2。“美联储QE2的出台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向全球注水,时间巧妙安排在中期选举之时;意图明显企图政治经济兼修。”“美联储11月初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三种可能的结果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害己,但肯定会扰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上述银行家还详细分析了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危机、保护复苏的困难根源所在。“一是复苏的二元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分化为两大阵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复苏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缩;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态势基本确立,面临通胀(预期)压力。复苏的二元性可能使QE2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后果。”“二是美元的二元性。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种二元性决定了美元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难以两全(即特里芬难题)。美国本该履行双重责任,但却置他人于不顾,这既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更助长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国际金融文化。”“在这种二元性背景下,QE2的三种后果实属必然,差别在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短期可能出现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则呈现损人不利己的困境,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的泥潭。”由此可见,在银行家们的眼中,国际合作在国家利益各自主导的体系下,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一系列“二元性”问题,将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六、全球银行业复苏:长路已现曙光放眼全球银行业的复苏,在我们的访谈中,银行家们普遍持有一种长期的观点,有47%认为,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由此引发一轮较大的行业调整。同时,有44%的银行家的看法相对乐观一些,他们认为虽然目前全球银行业仍无法同危机之前相比,但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刺激政策的出台及发挥作用,前景已现乐观。另外,有9%的受访银行家仍然持有非常悲观的观点,认为全球银行业的低迷期将持续非常长。总体看,结合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以及处在市场最敏感位置的银行家们的亲身感受,全球银行业复苏:长路已现曙光。第二部分 亚洲经济复苏:增长与风险并存2011-03-18 23:56:27 评论(1)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危机过后,亚洲各主要经济体总体回到增长的轨道。其中,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新加坡和菲律宾等经济体,经济反转的力度较大,在2010年上半年内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日本的复苏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幅度较弱。其他国家和地区,增长的速度则均超过了5%。亚洲各地区的经济,未来增长将以发展中地区为主要动力,而出口贡献度将相对消退。国际贸易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格局变化。出口的增长开始以区域内为主要实现目标。亚洲新兴国家地区,特别是中国,成为经济复苏中出口增长的动力之源,增速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欧美地区。从2010年初到2011年初,在我们研究样本的十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除中国大陆和日本外,其他八个股票市场指数均产生了正收益。其中,泰国和菲律宾的表现最好,全年指数回报率均超过30%,最高时一度超过了40%。韩国和马来西亚其次,全年指数回报率在20%左右。台湾地区、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印度则位于中下游,全年指数回报10%左右。如果以资本市场的表现作为经济未来走势的一个领先指标,那么我们可以基本判断,亚洲整体的经济复苏趋势较为明显,即使观察日本和中国大陆的情况,在2010年下半年,这两个国家的股票指数也转弱为强。类似于去年,我们调查了银行家们对各个国家复苏时,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以及各自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结果表明,两项指标中国大陆仍然是排在前面的。同时,对香港地区、新加坡以及印度的政策效果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访谈中,我们请银行家对研究样本中的十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表现和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给出他们的主观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在复苏表现上得分是最高的,但是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却处于中等较低的水平。比较突出的是,韩国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大多数银行家的好评。对于各国政府陆续开始的政策退出进程,我们也调查了银行家相关的观点。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新加坡的退出步伐是最快的,同时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最好的。中国大陆的退出步伐在银行家们的看法中是走的最慢的。在效果方面,日本得到的认可最低,同时,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他们的评价中也偏向负面。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则保持在中性的水平。我们将依次从经济增长、通胀趋势、货币供应以及政策措施上的变化和特点,对研究样本中的10个国家和地区做概要性的描述。一、中国内地中国经济增长从金融危机前至今,呈现明显的V形反转,2009年初,经济增速触至最低点6.1%。随后,经济增速逐季回升,至2010年初达到高点,跟危机之前持平(11.90%)。2010年,由于通胀风险逐步加大,随后的经济增速有所减缓,略低于10%。中国大陆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非常大,2010年初以来,CPI已经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全年整体处在升势。2011年,通胀也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中国央行已经针对通胀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措施。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准备金率已达创历史的19.5%。同时,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升幅达0.75个百分点。央行已经注意了市场中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可以发现,M2增速已经在下降,从2010年初的25%,下降至2011年初的17%左右,降幅还是非常明显的。二、日本日本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陷入连续长达7个月的负增长,最严重的2009年第一季度,负增长一度达到10.3%。随后,负增长幅度逐步减缓,直到进入2010年后,经济转为正增长,但难见稳定且持续的趋势,复苏之路并不十分平坦,曲折中增幅收窄,从第一季度的5.6%,到第四季度的2.2%。日本尚无需考虑太多的通胀问题,货币供应量增幅逐渐放缓,使得日本目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通货紧缩。CPI在2010年下半年刚刚由负转正,但并未保持下去,最近三个月,CPI仅仅持续了零增长。利率方面,日本货币当局在2008年末将目标利率调至0.1%的超低水平后,至今仍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三、中国香港香港经济在2010年也走上了较为强劲的复苏之路。在经历了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连续四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后,2009年末开始全面复苏。除2010年第一季度创下8.1%的GDP同比增长,接下来的三个月,复苏则表现的非常稳定,增长速度维持在6%以上。虽然,就香港目前的CPI水平(2011年1月为3.6),断言通货膨胀可能为时尚早,但必须注意到已经形成的趋势。CPI同比增长的速度,已经连续5个月呈现上升的状况,需要保持警觉。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基本表出现逐月上升的趋势,市场流动性持续得到补充,给未来CPI的走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由于香港采取的联系汇率体制,使得其利率政策的独立性较差,基准利率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向上调整,目前的水平低于0.2%。因此,香港目前存在着潜在的通胀风险,特别是输入性的通胀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香港某受访银行家就表示:“除了美国,来自其他地区的产品都涨价了,而香港的食品和副食品主要来自内地,因此对于香港来说,输入性通胀无法避免。另外,无论是住宅、写字楼或者商铺,租金都上涨。香港最近也推出最低工资保障,再加上香港特区政府的中小企业计划年底到期,中小企业的运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银行对于通胀加剧之下的失业率、企业倒闭情况以及个人贷款方面的状况,会不断跟进观察。”四、中国台湾台湾的经济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曾持续了5个季度的负增长。直到2009年的第四季度,恢复了正增长,并且复苏的力度非常强劲。2010年的前三季度,台湾一度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复苏速度。但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台湾整体的复苏却呈现出减速的情况,从一季度的13.59%,一路下滑至四季度的6.92%。而在通胀方面,目前台湾尚无需太多的担忧。虽然在从危机中复苏的过程中,CPI由负转正,并且持续增长了3个月,同时,货币供应也表现出提速的迹象,但是,截至目前,并未超过需要警示的水平。在2010年11月达到阶段高点1.52%,CPI反而转而向下,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弱。五、新加坡新加坡受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在2008年末到2009年初,经历了连续三个月的负增长,还有一个月零增长。相比日本、香港、台湾等经济体,新加坡受危机影响的程度较小,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2009年中,新加坡便进入了复苏的轨道。2010年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增加达到了16.4%和19.4%,表现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随后的两个季度,经济增速有很大的放缓,但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复苏势头非常强劲。但新加坡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通货膨胀。2010年1月,新加坡的CPI是0.2%,基本是零通胀。但到了2011年,CPI已经达到了5.5%,处于警戒水平之上,整个趋势令人担忧。2010年下半年,新加坡经济增长步伐的大幅度放缓,也与通胀风险隐忧相关。新加坡的货币供给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速,考虑到未来通胀的压力,M2的增速在2010年年末的几个月开始减缓。利率则仍旧维持了接近0的水平。六、韩国也许是吸取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韩国在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中,经济衰退的程度并不是非常大,经历了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最严重的是2009年一季度,-4.3%),并且很快在2009年中期,步入了经济增长的轨道。2010年的复苏情况非常良好,平均增速甚至要超过危机之前的水平。但从季度分布上,与新加坡非常类似,呈现前高后低的情况,并且在2010年第四季度企稳。韩国的CPI在2010年10月和2011年1月两度超过4%,潜在的通胀风险需要引起注意。韩国的货币当局应该也注意到近几个月来CPI逐月攀升,因此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上也保持着谨慎的态度,M2同比增速已经逐渐回落到6%的水平之下。韩国中央银行在危机之后,也数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其目的也是为了应对复苏过程中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七、印度印度经济的V形复苏非常明显。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最为深重的2008年第四季度,GDP仅实现同比增长3.01%。随后便开始逐步复苏,增速提升明显。2010年前三季度,印度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分别为11.22%、10.28和10.56%,势头非常强劲,第四季度增速有所回落,放缓至8.2%。印度的通胀一直持续在两位数的水平,但2010年基本处在下降的趋势,通货膨胀的风险稍有释放,但总体风险仍在,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较大,2010年末维持在同比18%以上的水平,因此,在年末,CPI又出现“抬头”的迹象。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印度的中央银行也启动了加息的步伐,2010年,印度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工具回购利率,上涨了近2个百分点。八、泰国泰国经济最坏的时候也已经过去,2009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回到增长轨道上来。2010年第一季度,更是实现了GDP同比增长12.02%的强势反弹。但是,接下去的三个季度,增速却逐季放缓,下滑的趋势非常明显。这一现象,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政治上的动荡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泰国的经济复苏之路并不是特别平稳,持续性令人担忧。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泰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还相对较弱。CPI在2010年从超过4%的水平逐步回落到3%附近,通胀风险相对可控,尚无需过多的担心。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货币供应量。2010年全年,泰国的M2增速连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两位数,并且持续了已有三个月未见回落,这给未来的潜在通胀风险埋下了伏笔。若过高的货币供给继续下去,也很难避免通胀上升通道重启后果。九、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经济复苏之路跟泰国非常类似。在经历了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负增长之后,便踏上了复苏之路。2009年末实现经济正增长,2010年初增长进一步提速至两位数。但随后的GDP同比增速却逐季减慢,到年末增速已下降至年初的不到一般的水平,复苏的持续性值得关注。马来西亚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尚处在警戒线水平之下,最新的CPI刚刚超出2%。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趋势问题。2010年初以来,CPI一直处在一个上升通道之中,增幅已经接近一倍,这给2011年带来不小的压力。马来西亚的货币当局对通胀的风险也有所警惕。M2的增速在2010年下半年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释放了2011年的一部分通胀压力。十、菲律宾菲律宾的经济复苏非常值得关注。作为一个总规模并不大的经济体,菲律宾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仍然保持了经济正增长。并且,在2010年,菲律宾经济更加实现了跳跃式增长,增速全年基本都维持在高位,并未出现如同泰国和马来西亚式的“前高后低”的下滑趋势,复苏的后劲还是非常强,甚至已经超过了危机之前的水平。通货膨胀方面,菲律宾当局控制的也较为合理,全年CPI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年中曾降至3%以下。2010年末,CPI稍有回升,至3%以上。结合菲律宾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可以发现,菲律宾的CPI和M2增速步调较为一致。2010年末的CPI回升,和M2在前几期出现了一波提速增长有一定的关系。第三部分 亚洲银行业的发展问题:监管松紧之辩一、金融监管:松紧之辩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监管成为业界及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从学术角度来说,金融监管却很难找到特别的理论根基,金融行业的监管和其它行业的监管有本质上的差别吗?我们的调查给出了银行家们的观点。85%的受访者表示金融业的监管有其特殊性,跟其他行业的监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监管的需求并不代表市场的失效,68%的银行家这样认为。同时,银行家们强调,央行除了关注通货膨胀,应该更加关注资产的价格水平和对外平衡,有89%的受访者称。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的金融部门,尤其是金融部门改革的框架构建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G20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国际金融稳定和金融改革在一系列重要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这方面包括加强银行资本和流动性标准的研究,拓展应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改进场外衍生品市场和核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革薪酬的做法,加强国际监管标准执行等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主张,特别是在银行改革方面。2010年,美国的金融改革方案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对场外衍生产品市场设立了不少约束,加强了对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监管,按照“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在自营交易、对冲基金的业务规模。我们访谈的银行家中,绝大多数对这一改革有积极的态度,68%持正面评价,30%持中性评价,近2%持有负面评价。也有专家对这一问题持较为谨慎的态度:“金融监管的问题,这方面谁也没讲清楚,所有的金融监管都是看事情发生了之后该怎么做,前瞻性的谁也讲不清楚。包括美国的金融改革方案,基本上就是讲哪天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2010年9月初,各成员国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改革了银行最低资本要求水平。其中,5年内普通股比例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现行的4%上调至6%。73%的受访银行表示了积极的回应,认为新协议综合平衡了风险控制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是适应目前形势的适当改革。14%的受访者则认为新协议力度仍然不足,相对于潜在风险,要求仍然过低。而剩下13%的银行家表示,新协议矫枉过正,抑制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本供给。对于新协议给亚洲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有受访银行家表示:“总体上看,新的资本监管协议短期内可能不会导致亚洲银行资本要求大幅上升,可以说大部分亚洲银行在这方面满足上市的要求相对来说任务并不繁重,但是另一 方面,由于亚洲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比较简单,复杂证券的数量比较小,通常是更加依赖存款融资,所以在100%的净稳定融资要求上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有受访的香港银行家也表示:“巴塞尔III对欧美银行的影响反而较大,因为欧美银行盈利的能力比过去差,现在对资本的要求提高了,其ROE会下跌。欧美国家的CAR原来可以处于4%-6%,如果需要提高到8%9%,影响就比较大。而香港的银行,本来的CAR水平就不低,盈利能力也没有大幅转弱,巴塞尔III的影响就比较温和。”有银行家也给出针对银行业监管的改革方向:“亚洲银行业汲取国际的教训,认真研究部门改革,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中国也一样,努力提高金融稳定的质量,建立符合我们特点的金融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科学的实施好逆周期调控,有效防范金融系统风险。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也要加强行业的审慎监管,预防新一轮的杠杆化和过度的杠杆化,确保金融机构资本充足,融资来源稳定。另外我们关注监管标准促进以后可能导致不同地区执行的速度、范围不一样,从而导致监管的规避和套利,进一步扩大监管的边界和范围,同时也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加强监管,特别监控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关联性的风险,从而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稳健实力和程度。”有银行家感叹道:“英国和美国都出台了很多法规去监管银行,银行业的生存比以前艰难了。”金融创新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对金融业相对落后的亚洲地区来说。我们针对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结构化,以及信用产品的创新业务,调查了亚洲银行家们对未来的看法。相比较来看,信用产品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超过一半的受访银行家认为这类产品至少将面临缓慢发展,有的甚至认为近期都不会有发展。资产证券化及结构化产品相对影响小一些,但发展速度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绝对乐观程度来说,银行家们对结构化产品未来的看法是最好的,有16%的受访者认为该领域将不受此次金融危机的任何影响而高速发展。二、测评:四大维度从银行具体的业务层面,可以进一步考察亚洲各国家/地区银行业基本状况的对比,反映了各经济体银行系统整体的竞争力(下面各项指标为我们样本中的各国家地区银行的平均值)。资产质量:坏账率两极化首先是平均的坏账水平,截至2009年底,对比各国家/地区,泰国和菲律宾银行系统的平均坏账率是最高的,但和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马来西亚和日本也偏高,但日本银行的平均坏账率相比2008年又有所上升,而马来西亚则稍有下降。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的平均坏账率比较低;新加坡、中国内地的平均坏账率也不到2%,基本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坏账拨备率反映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倾向。可以看出,中国内地银行的平均坏账拨备率是最高的,2008及2009两年超过了150%;韩国和中国台湾银行的平均拨备率则在2009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马来西亚银行在2009年的平均坏账拨备率也超过了100%。新加坡银行平均接近100%的水平,但2009年稍有下降。日本和印度的坏账拨备率则是最低的,刚刚超出50%。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地区银行系统经营的稳健性。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高拨备率的银行,一定程度上会压制当前的收益水平,当未来坏账拨备冲回的时候,就会提高未来收益的预期,从一个方面也体现了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经营和竞争能力。对于坏账水平和坏账拨备率,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银行业内人士对这两个指标在未来的预期,与实际目前已发生的情况也基本吻合。目前亚洲各个国家/地区银行业在这两个指标上的对比格局还将会持续下去。因此,在资产质量上,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及中国香港,包括印度和中国台湾,都体现了较强的有效对应对来资产价值波动的能力;而东南亚几个国家以及日本,在资产质量的对比上处在了下风。内地资本充足率压力不减亚洲各国家地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对比中,新加坡、香港、菲律宾、泰国相对较高,2009年均超过16%的水平,其中香港的升幅最大。韩国、印度、日本和马来西亚处在中间水平,中国内地和台湾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银行比起来,平均要低一些,但都超过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水平。可以说亚洲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做得都很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过高的资本充足率(样本中有些银行甚至接近了20%)可能反而会拖累银行的经营和盈利能力;资本过多存放银行,损失了潜在的投资机会,影响到银行自身的资产增值和收益,也会影响到银行未来的竞争力。同上年相比,中国内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了,这也导致不少银行考虑以各种形式(次级债、增发等)募集资金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对于中国内地相抵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有银行家也发出了相应的警示:“即使按照前些年相对平稳的银行信贷增长规模来看,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的水平也将面临着重要考验。这是我们进入所谓的后危机时期后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盈利能力:集体向好我们用银行的平均权益回报率(ROAE)对比实际已发生的盈利能力。我们发现,中国内地的银行业在2008、2009以及2010年上半年的时期内,平均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且幅度明显。印度、菲律宾、台湾、香港和日本,这五个国家/地区的银行,平均盈利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日本在2008年时处于平均亏损的状态)。从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银行业专家认为利率下行过程对中国内地银行的影响相对比较大,相反,如果利率转而上行,相比其他国家地区,对中国内地银行是一种更为有利的因素。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银行的平均盈利能力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转折向上。而新加坡银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则发生了小幅度的下降,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通过亚洲各银行盈利能力的历史数据,完全用来评价一个银行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问卷中问到的受访者对各国家地区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弥补的这种局限性。结果显示,业内普遍预期中国内地的银行未来盈利能力是最强的,其次是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东南亚三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偏弱;韩国、印度和日本则处在中间水平。进一步可以发现,业界专业人士所预期的各国家地区银行的盈利能力,大体上和其预期的银行系统本身的融资成本有一定的关系。过高的融资成本会拖累银行的利润。信贷:资金涌向哪里?各个国家地区银行系统的信贷政策也反映出了不一样的特点和预期。之前提到在这次危机及目前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中国内地银行迅猛的信贷投放是一大亮点。问卷结果也显示,银行高管和专家普遍预期中国内地的银行贷款增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最高的。印度将紧随其后,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贷款增速除了一部分是来自于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外,经济体中企业及个人本身的贷款需求也是一大因素。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内地和印度的银行业面临的贷款需求要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伴随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信贷投放的行业分布对整个经济体结构和银行未来的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较近的未来一段时期,银行家们认为中国内地的信贷投放流向国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比例占最大多数。中小企业、新能源和个人消费信贷较少。印度也预期有相似的格局。而其他较早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则更多的倾向于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信贷的投放;日本则在新能源上有更多的投入。目前中国内地的信贷投放趋势,一方面缺少对中小企业的帮助,缺乏对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但另一方面,投资于国有、大型及基础设施建设,则有利于更好的风险管控,对银行业本身来说规避了一定的风险。对比亚洲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薪酬激励机制,这两个指标对于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银行来说,仍旧是一块主要短板,业界的银行高管们也普遍认为它们与新加坡、香港以及日本的银行有一定差距。虽然中国内地的银行近几年的改革改制,在公司治理和薪酬激励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全球或亚洲局部地区来看水平还相对较低,仍旧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三、银行业未来:亚洲的故事和欧美国家相比,亚洲的银行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内地。我们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家对中国内地的银行在经济复苏中的重要性给予最高认定,这与中国内地发生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此外,银行的作用较高的还有香港、新加坡、韩国、印度和台湾,而相比较起来,日本和东南亚三国的银行在经济复苏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体的展望,大部分银行业专家和高管相对比较乐观,其中尤其对中国内地未来经济的发展表现了很强的信心。在目前全球及本国/地区经济形势下,大部分亚洲银行业高管和专家认为亚洲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处在适中的状态(占49%左右),另外有38%的银行家认为目前亚洲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偏低,这一比率要大大超过上年的调查。仅13%的银行家认为总体估值偏高。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亚洲银行业的前景更加值得期待。我们访谈中最大的感受之一是,业界普遍的观点是在这次危机之后,亚洲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同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将会得到增强,有85%的受访银行家给出了这样的肯定。亚洲银行在未来率先有起色甚至取得突破的业务更多的被寄望在零售银行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分别占到受访者的33%和30%,其次是私人银行业务,占21%,认为投行会率先突破的仅占到16%。当然除了积极的预期与展望以外,风险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银行对宏观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及由此承担的潜在风险。一位中资股份制银行的银行家给我们详细列举了亚洲银行业面临的四大风险挑战。“第一个大的挑战是金融结构风险不容忽视,我们看一国的经济金融的稳定程度,看宏观金融结构显著影响金融体系运作安全。失衡的金融机构不利于资金资产的有利配置,现在我们亚洲的整个银行业还是金融资产过于依赖于银行的融资,即金融结构还存在很不合理的现象。第二个挑战就是我们国际热钱的冲击力度加大,大家知道热钱冲击形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010年前三个季度,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市场,资金的资本净流入是470亿美元,债券市场资金资本净流入是567亿美元,已经超过2009年419亿美元和462亿美元的水平,这些资本是亚洲新兴经济体资金流入的主要主体。亚洲119亿美元流入了印度、中国、菲律宾、台湾、泰国和印度地区,使这些地区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上升。第三个面临的大的挑战就是银行风险资产增长过快,未来资本缺口较大。2003-2009年七年间,中国内地的信贷资产增长19%,印度增长18%,印度尼西亚增长20%,越南增长31%,都高于发达国家5%-10%的水平。风险资产过大,导致未来的资本缺口也较大。第四个大的挑战就是亚洲银行业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从巴塞尔协议落实情况来看,现在亚太地区有65%以上的金融机构尚处于实施巴塞尔协议二的准备阶段,现在已经出台了巴三,所以我们管理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风险管理的水平。亚洲银行业未来应该做好的文章就是转型、创新和管理,创新和管理大家也都说到了,关于转型,亚洲银行业确实要割断规模情结,靠经济增长的规模拉动银行信贷的规模,银行净利润的增长主要靠信贷的利差赚取利润,这种模式不可能持久,走出一条低资本消耗,提高风险定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道路是对亚洲银行整体的挑战。”在所有访谈的银行家中,大家较普遍认为,中国的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在未来上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新加坡和印度,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将保持相对的稳定。银行家和专家认为中国内地、泰国和印度的银行承受货币政策风险的程度最高;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银行承受的货币政策风险则最低。与此同时,从银行家们业内的专业观点来看,一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增加也是最为显著的,泰国和菲律宾的总体银行业风险也有微升。其余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总体风险处于平稳状态,没有太大起伏。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有其特殊之处,一位受访银行家告诉我们:“中国大陆的银行和大陆以外的银行,在金融方面的风险上是不同的,我们有利率管制,这保证了所有银行都能得以生存”,而这,恰恰也是特殊的风险之处。因此,从银行家们的视角来看,在亚洲银行业总体前景较为乐观的情况下,风险特别是宏观政策和货币风险,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第四部分 中国银行业热点问题访谈:规模、监管与调控、同质化一、规模与业绩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规模增长十分明显。到2009年末,总资产已超过60万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比重也得到了显著增加。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争力的高低。有银行家就表示:“银行竞争力首先会考虑的是规模,规模越大,资本和抗风险能力就大。”然而,对于中国内地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银行家们则仍相对谨慎。35%的银行家认为目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偏高,63%认为风险适中,只有2%认为银行的风险偏低。在中国内地银行的业绩与贷款投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价格水平等几个热点因素的相关性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银行业绩和贷款投放相关度最高,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相关

    注意事项

    本文(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