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股改的市场定位分析.doc
中国农业银行股改的市场定位分析 摘要:我国最后一家尚未进行股改的国有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股改计划也已经拉开序幕。农业银行定位农村有其可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农业银行的现状,深入探究农业银行定位农村的“农”字之路。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进入后WTO时代,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继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三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后,仅剩的一家国有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计划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杨明生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表示,农行将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思路,把农行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商业银行。国家对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战略地位有了极为清晰的认识。首先,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业银行通过股改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其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第三,如果农业银行不进行股份制改革,或者股份制改革不成功,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就不能算真正成功,农业银行改革决定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 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定位的依据 (一)农业银行农村业务历史悠久 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设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程度是不容质疑的。农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之处就开始支持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1979年恢复设立之后,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就起着主导作用,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二)农业银行农村经营网点众多 农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网点方面是全国各银行中在农村拥有网点和机构最多的银行。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几乎渗透到了全国的每一个县,这一优势是我国其他银行所无法比拟的。同时,经过多年努力,依托信息技术,农业银行所有网点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把巨大的网点优势进一步提升为网络优势。依靠网点、网络优势,农业银行能为所有城乡客户提供更加统一、快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李树生,2007)。 (三)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04年以来,国务院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纲要,“三农”问题以及购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上政治历史的舞台。党中央国务院显示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烈愿望与极大的信心。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大资金等社会资源的投入。其中,努力加大金融投入,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组织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是一项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的工作。 据“十一五”规划,农业银行改革将作为中国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部分进行。政策决策层把农业银行界定在“农村金融”体制框架内,农业银行改革与整个金融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势必推动农村金融总体改革的顺利进行。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业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在农村金融机构体制中占有极大的份额和优势。农行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无论在资金规模,网点数目,管理方法,运作经验等各方面都具有优势。 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包袱导致庞大的不良贷款 中国农业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承担了国家的政策性业务。尽管农业的部分政策性贷款已经从农业银行转移到农业发展银行,但是,农业银行仍然要承担一部分政策性业务。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尚在重构的背景下,涉农贷款仍离不开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所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共同原因,也有与其服务对象所处行业有关。在农业银行所有贷款中,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最高。据统计,2001年末,农业银行常规贷款中,涉农贷款不良比率为35.59%,高于全部常规贷款不良比率7.48个百分点(韩俊,2003)。截至2005年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9787亿元,在所有商业银行中投放规模最大,占比最高。因支持供销社、乡镇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时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仅2005年就高达7400亿。农业银行是惟一拥有农贷专业化管理体系的商业银行,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有着独特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中西部的很多县域只有农业银行一家大型商业银行。2005年末,农行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设有机构3160个,在西藏地区有各类机构502个。由于西藏地区没有设立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是惟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承担了政策性公共服务职能。农业银行股改方向定调为“三农”后,其涉农政策将继续贯彻。农业银行副行长韩仲琦表示,为更好地实现为“三农”及县域经济服务,农业银行正在加紧制定服务“三农”的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十一五”期间,农业银行计划支农贷款净增4700亿元。上述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存在着较重的历史包袱,承担着国家许多涉农项目。 (二)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不平衡 目前农业银行机构数量为24900余个,员工达到45万人,其中60%的机构和超过50%的员工都在农村,远远大余其他三所国有银行的数量。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成为一所股份制商业银行,追求的是股东收益最大化,赢利性原则会成为其追随的首要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作为低效产业,决定了农业信贷的高风险、低收益,必然使农村金融市场薄弱,管理难度增大,导致农业银行农村业务的低收益甚至亏损。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大规模的人员和机构必然使其在农村的业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不能有效地将资金投入收益相对较高的城市地区。农业银行内部的资料也显示,农业银行在中西部相当部分县域的分支机构是以自身亏损为代价的。到2005年底,农业银行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行亏损面高达34%。为了弥补这种亏损,农业银行建立了内部转移支付机制,通过转移支付,城市行的部分盈利用于帮助农村行消化历史包袱,东部行不断加大对中西部行的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严重违背了资本追逐最大化收益的本质,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出发,资金应该从低收益地区流向高收益地区;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从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而实际上却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资金流向农村。 (三)点多面广,经营环节多,管理链条长 农业银行在所有金融机构中拥有最多的营业机构,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网点多,战线长,规模经营效益低。由于改革之前农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不是从经营要求出发,按照经济效益原则,而是按照行政区域框架设置,机构体系仍为市、县、乡层层设置,机构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且功能单一,成为农业银行网点营运、核算、网络三大管理的包袱。由于过长的网点战线、过宽的覆盖范围,给农业银行的有效监管和服务造成了困难。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曾使农业银行不断撤离农村地区,其撤并数目将近一半,在全国不少地方县以下,农业银行完全撤消了网点,但至今农行的营业机构仍达24900多个,并且60%在农村。截止2006年3月末,仍有机构网点2.8万个,在岗员工47.7万人。农业银行的机构数量相当于工行的1.46倍、中行的2.74倍、建行的2.13倍,员工数量也远远超过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农行已明确“服务三农”,这就意味着,为了不断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未来其“点多面广”的局面将会有增无减。与其它几家国有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经营环节明显要多,管理链条明显要长。因此,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难度也明显要大。尽管农业银行最新表态不会继续裁员,但是,员工绝对数量的冗余和人力资本的相对贫乏,已是农业银行基层网点的普遍问题。 三、农业银行农村定位的初步探析 中国加入WTO的五年适应期已经结束,中国金融市场全部向外资机构敞开,银行业激烈竞争的格局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展开。我国国有银行将面临金融机构竞争力,金融风险防范,人力资源竞争,金融监管等一系列挑战。根据条约规定,我国将开放包括人民币业务在内的主要金融业务,开放的范围也覆盖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享有国民待遇权,即与我国银行享有同等的地位与权利。这无疑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冲击。竞争与机遇并存。在竞争中谋生存,在机遇中求发展,这应该是中国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探索具有“农”字特色之路所遵循的根本规则。外资商业银行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业务经营的中心城市和地区大多定位在东部沿海以及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因为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高的资金收益率,所以这意味着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国有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也存在着潜在的竞争压力。然而,作为具有传统农业农村特色的中国农业银行,有着先天立足农村经济的优势,明显可以有效地规避激烈竞争所带来的风险,走出一条带有明显“农”字特色的农行之路。 第一,中国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作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专业化银行,它为农村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农行也表示继续将立足农村经济作为今后发展的总体定位。这意味着农行的传统特色并没有丢掉。农行有着深厚的农村工作基础和农村工作经验,将为其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第二,在我国农村现存的金融环境中,农村信用社占据了绝对垄断作用。然而,农村信用社存在着金融供给效率低、经营活动存在地域限制、金融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单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我国农村金融中,民间借贷信用仍然占据了农村信用中的一大部分,这些因素导致了垄断循环的产生。这说明在我国农村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业务开拓空间与发展潜力,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农村金融普及教育以及农村基层法制教育改善农民的传统借贷观念,使其参与到正规金融信用服务中去。农行在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也引入了行业竞争机制,打破由农村信用社一家垄断农村金融的现状,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在商业竞争的同时使农村金融改革有一个质的提高。 第三,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其主要业务中心几乎都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这无疑会造成城市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银监会规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只允许开展一百万圆以上的人民币业务。即使没有银监会的规定,外资银行也会制定相应的标准服务中国大陆的高端客户。所以,对于改革中的农行可以将目标适当锁定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城市中低端客户。定位中低档客户群并实现商业银行的目标,也是农行下一步可以探索的道路。 第四,针对农行现存的一些问题应采取的策略。首先,应形成具有高效的管理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和机制来面对农行“点多面广”的组织结构,使其机构充裕而非冗繁。其次,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选择较为恰当的资金均衡量,确保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均衡配置,和谐发展。另外,农行应理智地分析农村政策性业务在农行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采取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路线及关键:论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 2、李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角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3、刘贵生.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09). 4、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3). 5、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 6、朱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求是. 7、姚耀辉.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4). 8、李树生.关于我国农业银行改革问题的深入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