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三国国有银行民营化的方式、进程及启示.doc
-
资源ID:4179166
资源大小:2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东欧三国国有银行民营化的方式、进程及启示.doc
中东欧三国国有银行民营化的方式、进程及启示 摘要: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国有银行的民营化是指把银行中的国有股权进行部分或整体剥离,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原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使银行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本文主要就中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银行的民营化改革实践过程,分析和比较其国有产权剥离方式以及民营化后银行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情况,以期对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和体制创新有所启示。一、国有银行的民营化方式及进程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地域相近,且同属于转轨经济国家,银行改革的背景比较相似。他们原有的金融体系均属于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进入80年代之后,三国开始尝试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逐步改变银行的行政体系,实行央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双轨制。但是,新成立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内金融领域的垄断者,在继承了央行垄断性的资金和信贷市场的同时,也继承了央行的历史遗留坏账和传统经营体制。这种集权的放松与传统经营体制的持续作用不仅没有缓解银行积淀的不良资产,反而由于约束机制进一步软化和缺乏风险监管体系造成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加速恶化。90年代初,伴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政治经济危机的突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剧增,最终使三国的银行体系陷入危机。为摆脱银行危机,三国分别推出一系列银行业改革方案。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民营化作为银行业民营化的组成部分,是银行业改革中重要和关键一环。在国有银行民营化过程中,政府需要选择国有产权剥离的方式。剥离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1PO);以私募方式分配股权,引入国外战略性金融投资者(SFFI);凭证分配(voucher distribution)。另外,政府需要作出一项与其所选择的剥离方式相关的决定:即任何单个投资者 (国内和国外的)可以持有最大的股份额。1.波兰波兰对于9个地区性国有商业银行(SOCBs)的民营化战略始于“姊妹银行计划”,即在世界银行的资助和协助下,波兰政府选取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配对组成姊妹银行来实现管理技术改善与提升。1993年3月,WBK(Wielkopolski Bank)首先进行民营化。WBK共有64个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公开上市之前,WBK增发了l,826,000股新股,美国的EBRD银行取得增股后总股份的28.5%,通过IPO发行的股份数为27.2%,到1993年底银行职工持有14.3%,剩下的30%为财政部持有。1995年3月银行增资,与其结为姊妹银行的 AIB(Allied Irish Bank)获得16.26%的股份。1997年,AIB获准增持股权至60%.1995年1月开始的BPH银行民营化改革标志着波兰政府在基本民营化战略上的转变。BPH的民营化不打算引入SFFI,主要通过IPO方式发售57%的股票,并欢迎国内和国外的组合投资者进行投资。此外,BG银行在1995年12月进行了民营化。PBK和BZ银行计划在1996年进行民营化。到1996年初,十家银行股票占据了WSE的40%的份额,所以在短期内国内资本市场吸收银行股权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总的来说,与匈牙利的民营化过程相比,波兰由于起初相对谨慎的对外政策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营化进程,但到1998年,波兰的主要国有银行基本完成了民营化。2.匈牙利匈牙利的国有银行民营化改革主要是采用私募方式,引入国外金融性战略投资者(SFFI)。1992年4月匈牙利政府正式提出国有银行的民营化战略,并专门成立了由 MoF、国家银行、国家资产代理机构(SPA)三个部门代表组成的银行民营化委员会。国家的目标是至90年代末将国家在每个银行的持股量降到25%以下。最早且成功进行民营化的是匈牙利著名的银行MKB (匈牙利对外贸易银行)。MKB通过与外资银行建立伙伴关系和引入SFFI成功地改善了公司的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1992年,通过转让坏账以交换政府债券;1993年,与 BLB(Bayerische Landesbank Girozentrale Bank)建立伙伴关系引进外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1994年,MKB进行局部民营化,BLB持有25.0l%,EBRD(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持有21.32%,其余由国外私人和法人实体及MKB自己持有;1995、1996年,MKB进一步推进民营化,BLB持有股份升至50.8%.到1997年末,匈牙利的主要国有银行都基本实现了民营化。3.捷克捷克政府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民营化上主要采用凭证分配(voucher distribution)的方式。凭证分配是一种大众民营化方式,居民通过支付少量的登记费用便可以获得购买公司股票的机会。在捷克,凡年龄超过18周岁、并长期居住于捷克的公民,只要支付约35美元的登记费,便可以获得凭证簿(一般值1000个投资点)。这样,个人投资者便可以把这些投资点分配到一个或多个已列出的供给股票的公司。事实上,由于个人投资者对信息的相对缺乏,他们通常不直接投资公司股票,而是通过投资于IPF(投资基金)进行间接投资。捷克的银行在民营化中起着重要影响。一方面,他们设立投资公司,而投资公司发起设立多个IPF,这些IPF在凭证民营化过程中充当主角,吸收公司股票;另一方面,主要的国有银行本身是凭证民营化的对象(大多为部分剥离)。为避免股权的过分集中,匈牙利政府对基金持股作了限定:即在大众私有化期间,每个IPF对任何一家银行(企业)的总投资份额都不得超过这一银行(企业)股份的 20%.第一波证券私有化是在1992年12月发起的。在第一波证券私有化过程中,IPF共获得总分配证券的71.4%,其余则为个体投资者持有。在这些基金中,有6个基金是由银行发起设立的。而参与第一波私有化计划的三大国有银行(KB、CS和IPB)所设立的投资基金包括在前3个基金之中(3大基金的持股总量占38.72%)。在第二波证券私有化过程中,分配的点数(股份数)较少(约为第一波的 72%)。由基金获得的证券数有所降低,为第二波私有化发行总量的63.5%,前5(10)个基金的持有量分别为21.1% (32.7%)。二、对三国国有银行民营化改革的比较分析1.关于银行原有不良资产的处理下面以匈牙利为例进行说明:第一阶段就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和清理,由国家统一收购被清理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初步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第二阶段由国家向商业银行注入新的资本,全面整顿银行;从1995年开始,政府集中于对整顿后的银行实行较为的全面民营化发展,而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匈牙利的民营化已在1992年已经开始,注入优质的外资既可以扩大银行的自有资本,又可以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2.银行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国有银行民营化是为了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以保证新银行的有效运行。因此,对于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民营化对公司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影响;国有银行民营化后银行经营情况。对任何转轨经济国家来说,不同的民营化方式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银行的公司治理。如果股份被分散持有,且不存在和存在极少集中的非国有股权,则银行会出现国家和或内部人控制。捷克:经过两波证券私有化之后,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产生了有趣的变化,一方面,银行经过发行证券,使国有的股权结构产生分散;另一方面,由银行设立的银行基金持有银行所发行的证券的大部分,存在明显的银行间交错持股现象,有的银行股份甚至为自己发起设立的投资基金所掌握,而只有少部分证券为数量众多的公民持有。此外,到 1995年底政府经由NPF(国有财产基金)在四大银行中仍然保持着“核心投资者规模”的股权份额。比如在两个最大的银行,国家保留了主要的所有者权益,而各种基金作为一个整体持有核心投资者的股份。然而由于没有一个基金持有超过10%的股份,内部人成功地抵制了非国有外部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另一个参与第一波私有化的银行,国家仍留有核心投资者的股权,而另一个持有超过10%股权的股东是银行自己设立的基金。因此两波大众民营化之后,捷克国有银行的国家或内部人控制现象没有明显改善。 匈牙利:经过较大程度的民营化,匈牙利的国有银行在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MKB(匈牙利对外贸易银行),成为德国Bayerische Landesbank银行的分支;BB(布达佩斯银行),主要的所有者是美国的GE资本和EBRD银行组成的财团。经过民营化后,匈牙利原有的国有银行基本上为非国有的外部投资者所独立控制。外国战略投资者为银行注入了优质的资产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财力和内部治理能力。但同时由于国有资产的剥离,改变了国家对银行的直接控制,从而提高了对国家对银行业监管的要求和风险。波兰:涉及外资引入的民营化经验表明,一个新的私营金融投资者可能对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市场战略产生积极的影响。波兰早期采用折衷的民营化战略,既引入SFFI,又运用IPO方式发行部分证券,比如BSK.由于经由IPO方式发行的股票其形成的股权相当分散,基本不对银行的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因此,对于BSK来说,公司内部治理主要为MoF和ING所影响。后来,波兰政府改变了直接引入SFFI的战略(可能是出于控制权的考虑),而更多的倾向于寻求组合投资者。但由于外部投资拥有的股权较之 IPO方式集中,同样对银行的公司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3.简单评价从总体的实施效果看,匈牙利和波兰的银行改革在转轨经济中是较为成功的,两国政府通过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管法规,强化了银行的财务状况。通过推行民营化,与国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带来了很多好处,包括引进国际标准、通过有效管理和专业坏账处理方法提高资产质量。比如匈牙利,从994年到1998年,银行系统中的限制性资产在总的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大大降低,而银行的利润率则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到90年代末,总资产利润率达到 3.94%(大银行)。波兰的情况也不错,银行业的分类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从1992年的30.1%降到1998年的 10.5%,而9个国有银行在1996年的净利率为18.9%.而捷克的情况则不容乐观。捷克的银行体系由于对大规模民营化的管理不当和缺乏正确制度,民营化并没有达到“改变国家控制的”预期效果,反而使银行业濒于危机。银行不是将资金进行商业借贷并关注私有企业的重组和竞争力,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投机性的收购兼并上。这非但没有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反而使经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而停滞不前。为此,在90年代末,匈牙利政府对国家控制的银行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如1998年3月,IPB中的国有股权以名义价格出售给了Nomura集团等。另外,三国在进行民营化改制中都注意到了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对银行业的宏观监管。如波兰,在90年代前期,接受了欧盟银行规则的基本成分;中期,银行担保基金开始运作,并通过波兰新宪法和新的国家银行法强化了对中央银行的自治。三、有关启示1.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时候,结合国有银行的产权和体制创新,效果可能会更好波、匈、捷三国在进行民营化改革之前,都对原国有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进行了清理和整顿,这不仅是缓解银行危机的应急之策,而且为国有银行的民营化改革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银行的不良资产从根本上讲,是由银行的旧有体制引起的,所以民营化改制一方面可以改善银行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处理不良资产的有利成果,使不良资产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而在我国,要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除了应解决不良资产的存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国有银行的产权和体制创新,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资产的增量,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2.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产权和体制创新方式和策略从中东欧三国的民营化改革中可以看出,三国的改革效果是不同的。这虽然有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三国选择不同的民营化战略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有资产剥离方式会对由此形成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在引入非国有投资者的时候,其份量是值得研究的,即要注重股权多元化的质量。比如捷克,虽然私有化程度很高,但由于股权过于分散,以至不能对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波兰、匈牙利的民营化改革效果则较好。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目标是要把四大国有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营目标明确,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所以在股权多元化和控股权问题上更要慎重,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在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吸收有足够份量的中外民间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股,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对产权所有者的素质也要加以重视。波、匈、捷最后都考虑引入国外的投资者,不仅在于他们可以注入优质的资产,而且在于他们可以为银行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资本市场资源。因此,在我国进行国有银行产权和体制创新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应引入素质较高的国内或国外投资者。最后,在选择股权多元化方式或策略时,还应考虑本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对外资的有关政策等因素。3.政府要转换职能,并为国有银行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在国有银行的产权和体制创新中势必会涉及国有股权的减持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各方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如中东欧三国,在不良资产的清理和整顿中,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最后,政府应在银行业的监管、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金融部门的竞争氛围等问题中予以政策支持和引导,从而为国有银行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产权和体制创新的时间选择波、匈、捷三国在90年代初开始着手民营化改制,一方面是由于政治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危机所致。而在我国,虽然专家预测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几近于零,但进一步深化银行改革的需要却同样迫切。根据人世协议,中国即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地域的限制,5年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与中资银行展开直接的全面竞争。同时,政府也会在此期间陆续出台一些政策,如利率市场化、外汇政策等,以适应金融业与国际的接轨。所以对于中国的国有银行来说,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产权和体制创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参考文献:1吴敬琏。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申之重。世界经济文汇,2002;42易纲,郭凯。中国银行业改革思路。经济学(季刊),2002;2(1)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