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doc
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 摘要 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理论发展出发,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的程度和原因作了探讨,指出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由金融制度的脆弱性引起,并在银行领域表现突出,最后并对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关键字 金融;脆弱性;金融制度;银行系统;风险金融脆弱性是指一个国家金融领域不能有效防范或控制风险而造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损失或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业的高负债经营造就了其与生俱来的高风险特点,称作金融的内在脆弱性,是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的难题;从广义上来讲,金融脆弱性是一种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这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脆弱性尤为严重,其对国民经济的潜在危害也更大,因此从广义角度研究中国金融脆弱性也显得日益重要。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对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也越来越多。关于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贷市场上的脆弱性:明斯基从企业角度研究,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由于存在经济周期,繁荣时的利好现象使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放松警惕,市场中高风险性贷款企业比重越来越大,繁荣之后的衰退引起违约和破产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导致金融脆弱性增加并最终爆发金融危机,明斯基运用代际遗忘和竞争压力来解释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这种解释显然很难令人满意。克瑞格从银行角度提出了“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借款人的过去信用记录和其它银行的行为来估价安全边界,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经济扩张时的投资预测错误很难被发现,借款人和银行家都变得很自信,安全边界就不断的被降低,产生了金融脆弱性。“安全边界说”告诫银行家不应仅看过去,还要慎重考虑未预见事情的影响,如货币政策的变化等;这种学说也解释了现实经济中,处于危机之中的各家金融机构受灾程度也不相同。 (二) 信息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为金融脆弱性之源。尽管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信息的不对称,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储户的信心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选择过程中的内在问题也会使得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从内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的不对称性也是导致其不能有效筛选客户的原因。(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益脱节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并不完全依赖实物经济,而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相互决定,并且这些因素具有很强关联性,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度波动性,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四)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金融脆弱性问题在一国由金融压制状态转向金融自由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金融自由化主要表现为价格、业务经营、市场准入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自由促使利率水平骤然升高和不规则波动性加大;业务经营自由使得金融业由分业走向混业经营,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加剧证券市场波动,也使货币计量变得困难和复杂,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机构准入自由加剧银行竞争,导致更高资本充足率和外资银行参与度以及低市场集中度和资本收益率,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资本(尤其是国际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极易调整国家之间的布局,因此对于金融体系的成熟度较差的国家的实体经济打击很大。以上所有的经济现实表现都加剧金融脆弱性。二、中国金融脆弱性主要原因及分析凡是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都会通过一些经济金融变量反映出来,因此金融脆弱性可以根据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来度量。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经验上结合现实国情,通过18项指标对金融市场、银行、金融监控、宏观经济环境四个子系统金融脆弱性进行了度量,从19912000分析结果发现:十年来虽然我国金融监控和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对整个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明显下降,金融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维持宏观金融环境稳定效果显著,促使整体金融脆弱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我国金融脆弱程度仍然处于令人非常关注的状态,综合指数平均水平约为49.9分。对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发现银行系统脆弱性程度最高,十年平均水平比整体金融脆弱性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成为影响我国整体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诱因,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金融市场子系统脆弱性水平十年间变化起伏相当大,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今后我们应更多关注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的脆弱性,及时化解股市风险,防止股市脆弱性累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几乎不存在金融脆弱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业的脆弱性增加,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市场化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与西方相比,中国金融脆弱性的问题是更深层次地隐藏在转轨过程中制度环境的不适宜之中,并主要表现为各级各类的道德风险,更多的来自于各种违规操作,如保险业的无序竞争等。道德风险作为一种制度性缺陷 ,都是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和必然后果。 笔者认为,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去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更有说服力,即金融、经济改革的不规范性与不彻底性归根结底是金融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缺陷造成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制度的脆弱性,是指由于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使互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稳健性状态受到破坏,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首先,金融制度主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本所在。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在金融转轨过程中改革滞后, 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滋生,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而且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非商业性质的稳定社会职能,银行经营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过分的政治取向而非正常的商业取向, 应该归咎于银行产权体制改革的滞后。其次,金融制度客体缺陷是导致金融脆弱性的重要隐患。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性,使得金融产品的定价十分复杂和困难,加上金融产品的高度虚拟性,反应灵敏,“超调现象”明显,金融资产价格更容易波动,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再次,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总根源。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并且是相对稳定的对一定金融活动的控制或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新的不断进行,使金融制度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总之,旧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和宏观经济因素也加剧金融脆弱性。在金融活动中,一旦某个金融主体陷于困境或违约,引起恐慌往往导致其他主体受到冲击,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金融制度的稳健运行创造了坚实的平台,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也会对金融制度的稳健性构成巨大威胁,如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等。宏观经济恶化并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信心等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三、关于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几点看法作为正在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金融脆弱性问题也很严重,主要是由金融制度不完善引起的,集中表现在我国银行系统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和股票市场较高的波动性上。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对金融脆弱性,维持我国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应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 行体制改革过程中积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从根本上改革旧有的金融体制,积极主动地用新金融制度取代旧制度,消除金融脆弱性的体制根源。当前中国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理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只是治标之策,长期来看必须进行金融组织制度创新这才是治本之策。20多年来银行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后我们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行银行制度创新,实现国有银行的企业化和公司化,健全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二) 进行银行业务创新,规范股票市场发展作为金融体系的两大制度性组成部分。促进和深化银行的业务创新有助于优化经营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为银行的经营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规范股票市场有利于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三) 实施金融分化是当前化解和防范金融脆弱性的明智选择。金融分化就是指金融制度多样化,使金融增长方式向重质量和效率的内涵金融增长方式转变,达到金融结构优化、金融功能细化和金融风险分散化等诸多目标的金融发展战略,对我国金融结构转型、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具有特殊的意义。实施金融分化战略一是要重视培育中小非国有金融机构,使金融活动主体多样化,引入竞争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自生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在规范发展股市的同时,重视发展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三是要处理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分散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四) 建立中央银行风险预警系统, 健全金融监管制度,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行为扭曲,监管主体独立性差等,因此我们应积极改革现有的监管制度,转变对金融活动的调控方式,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由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我们应借鉴成熟市场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法规的实施力度,尽量保持政策连贯性,并循序渐进地进行资本项目开放等,为我国为金融的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参考文献:1.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金融研究,2001.32.伍志文: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分析及实证考察,金融论坛,2003,13.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4.陈光春王若晨:试论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其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4.25.马卫锋 罗婷 姜磊:金融脆弱性产生根源及其启示,河南经贸大学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