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毕业论文.doc
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电子商务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2008 年 4 月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XXX大学所有。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吴垠作者专业:财务管理作者学号:2008年4月20日XXX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计)名称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论文(设计)来源原创论文(设计)类型A导 师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财务管理设计目的: 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自从上世纪以来继原材料、产品市场竞争之后的第三次竞争焦点,因而,金融体系健全性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决定着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即金融风险是伴随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并予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是确保金融安全的关键,关系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的效率。实际上,由于金融几乎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这也正是从亚洲开始并漫及到全球的金融动荡所深刻说明的问题。设计思路:一对世界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分析及其原因的分析二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陈述与分析三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的论述任务完成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论文完成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料的搜集及整理 (11月30-12月20日)第二阶段为完成文献综述 (12月21日-12月31日)第三阶段为完成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 (1月1日-3月6日)第四阶段为完成毕业论文粗纲 (3月7日-3月13日)第五阶段为完成论文终稿 (3月14日-4月20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等;摘要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回往二战后至今的几十年,较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近期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如何避免和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专家预测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防范对策AbstractThe financial crisis calls the financial storm, is refers to a country either several countries and the area completely or the majority of financial target (for example: The short-term rate of interest, the monetary asset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the real estate, the land (price), the commercial bankruptcy number and the financial organ goes out of business the number) suddenly, short and superperiod worsening. the financial crisis's characteristic will be the people based on the economy in the future more pessimistic anticipated, in the entire region the currency currency value will present the scope big depreciation, the economic output and the economical scale will present the big loss, the economic growth will come under the attack. Often follows the enterprise to go out of business massively, the unemployment rate enhances, social universal economic depression, even some time is following the social agitation or the national politics stratification plane turbulence. return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until now several dozens years, the big financial crisis mainly had in 1997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Asia, in 2001 Argentina financial crisis, as well as the near future will occur American loan crisis. along with the globalized advancement's unceasing advancement, the influence which and the harm the financial crisis brings is also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how many do more and more economists devote in study avoid and reduce the loss which the financial crisis brings. The worldwide scale financial crisis's dark cloud is gathering, the expert forecast that in two years, the world will present a time new financial crisis next. This financial crisis's biggest victim will be some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this has brought the challenge and the new opportunity to the Chinese economy's development.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risks Solutions 目 录一、引言7二、全球近年来金融危机及其原因的分析7(一)、全球近年来主要金融危机概况8(二)、全球近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爆发原因12三、我国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风险分析14(一)、中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15(二)、金融结构带来的金融危机隐患17(三)、银行业风险集中17(四)、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18(五)、利率风险日益凸显18四、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对策分析18(一)、转变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19(二)、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21(三)、加强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21(四)、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22(五)、大力发展和培育金融市场23五、总结23附录25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文献综述25参考文献35致谢37一、引言在现实世界中,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成了影响一切金融活动的基本要素。1997年下半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先是给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经济以重创,1998年底又席卷了菲律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当前发生在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如巴西、俄罗斯)的金融危机的实质应当有清醒的认识。随后2001年,在阿根廷又爆发了一场由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其危害性让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叹为观止。最近,美国次贷危机惨烈爆发,其广泛性,危害性,让人们越来越重视到金融危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几次金融风波面前保持了相对稳定,但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秩序仍有待整顿,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近十年来世界爆发的重大金融危机入手,分析其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目前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风险,进而阐述如何防范中国金融危机。二、全球近年来金融危机及其原因的分析自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快速复苏,世界金融全球化脚步加快,但相应的,金融危机如同跗骨之蛆般,一次次的啃食着各国人民的劳动成果。从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看来,首先将眼光转向1997年,在整个亚洲地区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一)、全球近年来主要金融危机概况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然而,就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不到2年,随后在南半球拉美地区惨烈的上演。2、阿根廷金融危机2001年3月,阿根廷出现了一个小的偿债高峰,而此时市场对阿根廷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有些疑虑。但是,整个市场对阿根廷的疑虑没有完全消除。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的汇率突然出现波动,到7月12日达到高峰,此时比索实际上已贬值5左右。7月风波过后,由于阿根廷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总算渐渐趋于平息。11月1日,德拉鲁阿总统宣布,阿根廷将实施重新谈判外债、调整税收、支持困难企业、发行新债券等一揽子经济调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危机。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积极的反应,相反,却出现了7月以来最大的动荡。11月2日,阿根廷证券市场梅尔瓦股票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降284。政府公共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急剧飚升,以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竟高达250至300。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了2500点大关,创历史记录。于是阿根廷政府继续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但到了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债务累累的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从而使该国走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债务危机。在阿根廷金融危机爆发的余震还未平息,美国次贷危机接踵而至。3、美国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 ,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二)、全球近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回顾以往爆发的两次金融危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爆发的原因。首先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首先以泰国为首: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泰国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同时以泰国为主的国家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成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阿根廷外贸赤字居高不下。进出口贸易在阿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出口总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1989年以后,阿在对外贸易中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解除了许多进口限制,即除了药品、食物、国防材料及其特殊商品须先征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外,其他产品可通过特殊的进口统计系统登记,比较容易地进入阿市场。这些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损害了阿的进出口贸易,使得阿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口也继续上升,包括那些在阿已经现代化的产业的产品如红酒、化工品等,使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统计资料显示,阿从1989年开始外贸一直处于逆差状况,1999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已达118亿美元,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出现资本净流现象,使阿丧失偿还外债的能力。其次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扼杀了阿的出口,进而带来了国内的经济萧条。阿根廷的经济危机与亚洲经济危机都是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结果。阿自1989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后,就放开了对外资的限制,没有外汇管制和信用证的限制;货币自由兑换,资本出入自由。阿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一样也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并开放了资本市场的结果,所不同的是阿的固定汇率是货币局制度,即将阿根廷比索和美元以1:1固定汇率挂钩,在具体操作上,其中央银行每发行一个比索,就要有一个美元的外汇储备做基础。相应的中央银行要无条件以固定汇率接受市场对美元的买卖要求。但是,比索盯住美元,导致了对比索的估计过高,而扼杀了阿根廷的出口。这样,一旦没有国家财产甩卖,美元也就停止进入,使得国内流通的货币减少,最终经济陷入了瘫痪状态。而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三、我国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风险分析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而金融本身的高风险性及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凭借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及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已挤去大量经济泡沫的双重保护,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然而距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度的提高,更多的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如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其危害性和范围性较以往更大,更广。重新审视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状况,目前,中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加工大国”而非“生产大国”的面貌游走于国际贸易之中,吸纳了大量的外国资金进入。这是中国长期以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所谓“加工大国”反映出了中国目前对外资的依赖过重。中国内地存在着大量的依赖着外商投资而兴办的各类大中小型企业。例如在商品销售行业,家乐福,好又多,麦德隆,欧尚等大型销售公司,基本已经垄断了中国的市场。如此依赖外资的中国经济,如同当年的阿根廷一般,存在着过度的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及资本自由化的问题,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过分地依赖外资和外贸。这容易导致经济在多方面丧失独立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有可能给中国带来金融危机。另一个情况是,中国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中国整体上是一个资本净流出国。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是资本过剩的国家,缺少的不是资本,缺少的是如何利用资本的方式。但中国却在不潜余力的依靠外资。 中国积累的巨量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买入了美国国债,而反过来美国人拿着中国的低息贷款来投资中国,享受远高于美国国债的高收益。中国买入美国国债的年收益不超过5%,而外资在华投资回报率多年来一直要超过15%。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离不开外资,但中国经济依赖外资的结构是严重畸形的。中国经济总需求不足,“内需”问题导致中国一直处于金融危机的边缘。中国现在各行业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很低。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却是与偏低的资本回报率并存的。难以解释的现象是,其中外商投资增长率相当高。外资在进入中国时却相当的迅猛,目前内资对各产业的控制已变得非常脆弱,即便有一些坚持不合资的企业在外资强力挤压下也举步维艰。据报道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 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 21 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伴随着偏低的资本回报率的。其中又是外资在高增长。那么中国经济偏低的回报率,除去了外资高增长,那么整个国内资本实际上就面临相当残酷的生存环境,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近年来是以盯住汇率为目标的,这导致在人民币被低估的前提下,外资的无风险套利。外资大规模涌入,导致国内基础货币的过渡投放,更导致国内资产的上涨。更由于银行改革国家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银行业,实际上是用中国的财富为银行买单的过程,因为银行是房地产业的坚强后盾,也就是说国家整体上是用国民财富来支撑房地产行业。但这个过程无疑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存在银行的国民资本贬值,而且还有近一步贬值的预期;二是银行支撑的房地产泡沫更加有持无恐。当中国高房价已经被广泛关注,中央接连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之后,房地产风险凸现,于是资本开始进入证券市场,这是和中央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相符合的。但事实是无论是房地产还是证券市场都是高风险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股市的基础是相当不牢固的。截至2004年,中国的银行业的17万亿元信贷资产中约有一半是以房地产贷款或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形式存在的。房地产行业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视,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突出;假按揭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问题严重;基层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操作风险明显;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新法律法规可能限制贷款抵押品的执行,法律风险增大;等等。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存在几乎等同于金融风险,很可能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二)、金融结构带来的金融危机隐患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长期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一方面,居民除了将钱存入银行外,缺乏其他有效投资渠道,加之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改革带来的谨慎性预期,使得边际储蓄率不断提高,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对外源资金依赖程度大,在直接融资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同时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目前中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据估计已接近正规金融的13。(三)、银行业风险集中我国银行业竞争不足,公司治理薄弱,业务创新能力差,财务风险普遍存在。其次,证券业隐含巨大金融风险。证券公司收入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不高,流动性明显不足,累积风险严重,一批证券公司已处于严重资不抵债局面;普遍存在违法受益“私人化”,违法成本“社会化”的制度性错位激励,总体道德风险严重。(四)、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导致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并进一步引发诸多突出问题:第一,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导致激励型外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第二,低汇价助推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频繁引发国际经济摩擦。第三,汇率形成机制扭曲导致低价值链增值模式,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第四,汇率机制的长期扭曲导致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第五,日益庞大、超过合理需要的外汇储备,造成巨大的国民福利损失。(五)、利率风险日益凸显 利率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利率风险其实是在利率逐步市场化过程中同一问题的两面。其一,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管制仍然比较严格,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其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四、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对策分析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容乐观,金融风险带来的金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金融危机在中国的发生,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转变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抵御危机的能力弱。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双重挑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正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面对着大量外资的涌入与外资导致经济在多方面丧失独立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已然到了重新审视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刻。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培养出我国自身的经济实力,逐步改变我国“加工大国”的现状,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同时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从而进一步刺激内需,从而防范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2、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我国目前房地产增长过快不利于货币信贷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定,也不利于货币信贷结构优化,更不利于金融风险的更好防范。对于控制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应当严格控制土地、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打击土地囤积;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强中低价房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囤积住房严格控制土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控制和避免过快过热增长的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金融风险。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我国的传统产业竞争力,可以有效的抑制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垄断状况,使我国自己把握经济发展的钥匙。同时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4、促进“内需”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扭转多年来居民收入增长低于总体经济增长水平的状况,同时要注意扭转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同时要着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等。切实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应积极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在当前总体消费由于受居民收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暂时不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要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总体消费的作用。应该考虑将财政政策由以前较多地侧重促进投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功能,实现财政政策功能导向的再次转变。在财政支出,特别是国债资金的使用上更多地投向农村,更多地投向社会保障,更多地投向社会公益事业,更多地投向转移支付。(二)、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灵活的汇率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不断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并在由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央行也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货币汇率变动,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应健全外汇金融监管制度。外汇金融监管制度主要针对国际短期资本具有的较强趋利性,投机性,变现迅速性等特点实施重点监管。目的在于通过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改善投资结构,采取疏导方式减少和避免国际金融突发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冲击。此外,市场准入制度还应包括金融机构设立章程与业务范围审核制度、从业人员及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制度等配套制度。(三)、加强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从拉美债务危机等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金融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应依照既定量化标准、控制目标及风险原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实行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制度。实施金融机构审慎监督,必须以牢固的法律基础为前提,否则必将损害监管机构的权威性、连续性、强制性和规范性。我们认为,审慎监督制度的法律法规应包括金融稽核监管制度、人民银行内部稽核制度、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金融机构现场检查规则与非现场检查规则、金融稽核监督业务审计制度、外资金融机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制度及其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则。它们主要对非现场稽查和现场稽查的内容、程序、后续监督、处理反馈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以实现稽核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切实保障监管质量,堵塞风险漏洞。(四)、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无法收回就被确认为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一直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大风险所在。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是,截至去年6月底,中国的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0家股份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略低于20,其中,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219。 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账和低效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中国金融体系风险。首先硬建立起适应与银行资本市场化运作的预警机制、效率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国家的扶植措施不是简单地帮助银行降低不良资产,而是要借此换得银行一个良好的治理机制,各家银行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司管理机制的彻底改变,从根本上提高综合竞争力。其次应健全国有银行的内部责任制和建立银行的法定贷款业务制度。消除金融风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内部责任制、建立法定贷款业务制度必须有公司治理措施、信息披露措施与外部监管与之相配套,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最后政府仍需要对国有银行直接或间接注资。鉴于中国内地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依然偏低,且银行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持大笔冲销呆坏帐(据标准普尔估计,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若要冲销呆坏帐,所涉及的开支可能达6000亿美元),倘若内地银行需要在中、短期内减少不良资产,政府仍需要对银行直接或间接注资。(五)、大力发展和培育金融市场亚洲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缺少分散风险的渠道和机制,这是亚洲不能很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中国应扩大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容量,建立统一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管理严格的市场,在中央银行的监控下,进入市场的主体及其行为均被明确确定和规范,货币市场的利率逐步放开,实现市场利率,切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联系,在中央银行的调控下,保持这两大市场的基本平衡,货币市场将成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场所,在资本市场上、对一级市场上的发行主体和发行量严加监督,二级市场价格放开。逐渐形成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市场体系。继续发展和利用还这些渠道,是面临金融危机时,重要的工具。五、总结近十几年来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金融危机的来源在于长期以来经济内部中的金融风险不断堆积所导致。而中国的经济状况并不容乐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的金融风险已经存在于各类经济活动之中,并且很可能导致中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金融风险终究是可以通过各类措施化解的,只有采取合理的,全面的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只有从自身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我国的经济稳健的增长。附录 中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文献综述摘要:11年前,一场金融危机袭卷了整个亚洲,并且给亚洲很多经济体带来衰退。2001年阿根廷的一场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该国更大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目前,一场次贷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不仅将美国带入可能的衰退,也将全球金融市场推向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虽然受到几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并不表示中国并不存在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借鉴以往发生的金融危机,如何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金融风险,制定出合理的避免金融风险的措施,就显得相当重要。关键字: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防范金融危机前言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2001年7月10日到12月5日,阿根廷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甚至进一步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危机。06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至今日,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风波尚未结束,该次金融危机波及了世界各国,各地,引起了各国的密切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当前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正文一、金融风险含义(一)、西方的金融风险分析是金融市场理论和证券投资理论的一部分。在对全社会的资产进行划分中,实际资本和金融资产是两个最基本的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实际资产为其所有者或支配者提供服务流量,金融资产则为其所有者或支配者提供货币收入流量。货币收入流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利息、股息、红利等。 当人们用自己的货币以一定的价格购买金融资产时,这种金融资产提供的收入流量并不是现时的收入流量,而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陆续实现的货币收入流量,因此,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