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逻辑是一把“斧子”——什么是逻辑学和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doc

    • 资源ID:4175135       资源大小:43.50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逻辑是一把“斧子”——什么是逻辑学和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doc

    逻辑是一把“斧子”什么是逻辑学和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2oo9年第1期第27卷(总第102期)毕节学院JOURNALOFBUIEUNIVERSITYNO.1.2O09V01.27GenemlNo.102逻辑是一把”斧子什么是逻辑学和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张晓芒(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o0071)摘要: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学习逻辑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作用在于,可以突破经验逻辑的束缚,跳出思维的陷阱.其意义在于,可以培养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沟通交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有助于应试社会思维能力素质考试,有助于培养逻辑精神,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思想方式的沟通.+关键词:逻辑;思维的”斧子”;意义中图分类号:B8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6737059(20o9)010o3916一,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有什么用?每个人都在用逻辑,但无数的人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逻辑学是一把”斧子”,一把普普通通的”思维的斧子”.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是在不断的创新活动中前进的.而人类最早形成的思维工具系统却是逻辑学.因为,任何一门科学,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是通过思索和思维形成的思想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与对它们的学习与论证,都离不开一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工具,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工具就是”逻辑”.如凯恩斯所说:”对我来说,经济学好像是逻辑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的进步几乎完全包括了在方法选择中累进的改善.”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当然,用学理语言说,逻辑是研究推理有效性或论证有效性的工具性的思维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及思维形式的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这也就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和我们学习逻辑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交际日益频繁.而人们的沟通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交际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推销自己,说服别人的过程.在这个交际场中,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社会经历,会给予人们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主观态度.”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一致,人们才需要沟通.为了保证沟通的正常进行,必定要求有一个”共许”的思维接口,从而使人们的对话成为可能,从而促进相互沟通,从收稿日期:2oo8一l115作者简介:张晓芒(1955一),男,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逻辑学,逻辑史.?39?而使我们在认识,交流,创新活动中”头脑更清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用思想的首尾一贯性去帮助还不充分的认识”l2J.服从这个”共许”,有时未必是自觉的或自愿的,但却是现实的.这种现实性就在于它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规范人们正确思维的”强约束”.这种强约束不但体现了人类的逻辑精神,同时还体现了人类的伦理精神.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希望别人认可你并接受你,实现你自己的既定目标,你就要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信息,服务,情感等”令人信服”地展示并推销给别人.而”逻辑”也是帮助”说明,论证什么”,”拿什么说明,论证”,”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明,论证”的有效沟通与成功交际的工具,是一门思维的艺术.因此,无论逻辑看起来如何抽象,深奥,它都是来源并服务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和思维实际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实用的逻辑.2,从培育个人的思维素质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更加需要具有思维素质,思维能力,思维艺术的创新人才.而思维的创新是一个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3例如,无论思维如何创新性地发散,都受如何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驱动,而这个”问题意识”就是逻辑思考的结果.又如,无论思维如何”神骛八极,心游万仞”地发散,其是否可行,最终还必须由收敛思维来进行理性的”最优收敛”,以使思维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在缔造灵性空间,活化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层面上,过滤各个创新思想,并通过创新漏斗,形成创新思想流.而这个过程就是逻辑验证的过程.又如,直觉顿悟一般认为是最没有逻辑思维参与的思维形式,但任何直觉顿悟也一定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大脑内反馈的过程,而这个大脑内反馈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过程,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罢了.3,从社会各种考试,面试的现实需要看如今每年都要进行一些社会综合能力考试,如MBA考试,MPA考试,GCT考试以及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这些考试中,都有逻辑试题(本文以下统简称为”社会逻辑考试”).而参加这些考试的主体,主要还是大学生.现实的功用性需求,也需要在大学期间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及解题能力.而逻辑学的工具性学科性质,决定了逻辑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有意识的思维实践得以提高的.另外,如今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面试中,开始实行”一分钟面试”.这种面试作为一种沟通的形式,也需要面试者”逻辑地”整理归纳自己的优势所在.那种唯恐不能全面展示自己才华的思维方法,即是失败的前提.因此,在思维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只有更加重视逻辑思维的基础学习,我们才能在创新活动中,真正把握”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已有.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逻辑是一把斧子”.用这把斧子,我们可以运斤成风地”砍”现实生活中每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二,逻辑学有哪些基本特征1,逻辑学是基础性的科学任何人的思维过程都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各种思维在内,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等.我们很难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哪一句话是什么思维.但是,一个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必须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以形象思维为例:如果没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思维,很难通过形象思维领会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会”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之意境;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必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以创新思维为例:通过创新思维的发散形式顿悟出一个新的想法,但这个思维发散的结果只表现?40.了思维的广度,其可行不可行,是否有思维的深度?则必须要以收敛思维来体现.而收敛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论证过程.在这个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综合过程中,思维以逻辑思维中的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形式,围绕创新点的轴心,进行排他法的比较取优论证:pVqVrVs(或p或q或r或s)p(非p并且非q并且非r)S(所以S)从而形成一个创新漏斗,过滤各个创新思想,形成创新思想流.例如,如美国的3M公司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创新机制.公司在各个事业部内部都建立了实验室,为员工提供了发明创造的场所和设备仪器.实验室是研究开发的核心地点.并且公司规定,允许部门员工拿出l5%的时间来”干私活”,即从事个人感兴趣的工作方案,不管这些方案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这就是有名的”15%规定”.在这种群体性的创新活动中,3M公司将创新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杂乱无章的创新(随机性强);经过设计的创新;指明方向的创新(有序,计划性强).这后两个就是逻辑论证的过程.又如,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数字推理,图形推理题型的做题过程,也是一个发散收敛,科学归纳法推导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创新思维才可以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既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又必须以逻辑理性为指导,从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达到发散与收敛的和谐统一;从而在“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8J.而人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僵化”J.以批判性思维为例:通过批判性思维对一种观点或说法提出质疑或评价,也必须从固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逻辑上看它是支持还是削弱了这种观点或说法.例如,20o6年有一家日本在华企业欲申请注册”三光”商标.在中日关系处于低谷的时候,这个商标将会给中国人产生什么样的背景理解?对此明显”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标志”,国家商标局依照商标法第十条第六项”带有民族歧视性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第八项”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之规定,依法撤消了.ll训但有人认为这是”错斩崔宁”,因为这个商标其实来源于日本的着名汉方成药”三光丸”.其”三光”取自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日月星”.并责怪不能因古汉语水平不行,就胡批一通.-1这种”批判”是从评价”误以为某词只有一种意义”上展开的.但我们可以对这个”批判”进行”再批判”.的确,三字经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庄子?说剑也有:”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上述日本在华企业在申请注册”三光”商标时可能是这个意义.但既然”三光”这一概念由于有当年日本侵略者的”三光”罪行的词语规定定义,目前已不可能只有一种含义了,经”三光”所引起的联想也会有所不同.按联想最基本类型的”接近联想”,当中国人看到日本在华企业的”三光”商标时,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首先会想到的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的”三光”罪行,而不管他是否古汉语水平高.因此,我们对上述”批判”的”再批判”就是,概念使用是不是清晰,会不会造成歧义性的理解,其”批判”的假设前提(误以为某个词语只有一种含义)是不是合理有效的.以辩证思维为例:辩证思维之所以能”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地从”反面看”,也必须有它从”反面看”的逻辑根据,即条件是如何变化的.从而使”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引.这样就可以在思维中真正认识清代学者方以智所说的”设教之言惟恐矛盾,而学天地者不妨矛盾”(一贯问答).?4】?h雩另外,在社会逻辑考试中,有一种题型叫”解释型”.解释型问题的特征是,题干所给出的论证是关于某些事实或现象的客观描述,而这个描述通常是一个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的现象,之所以感觉有矛盾,是因为在客观描述中,有一些被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就是正确选项中所说明的条件的变化.因此,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能够对题干现象进行解释(解释差异或缓解矛盾)的一个选项.这就表现为解释型.故而这种题型的做题思路,就是用辩证思维.即辩证分析在客观的描述中,哪个选项是被忽略的细节,从而使题干所描述的矛盾现象可能或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或者所探讨的是两个不同的对象.之所以会感觉到矛盾,可能是还有某方面的细节没有考虑到.这时就要考虑矛盾律起作用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缓解或解释了题干叙述中表面矛盾现象.因此,在“解释矛盾”题型中,就是要求思考在矛盾现象后面的条件性是否一样.例如:巴金就是李尧棠.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巴金是作家,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尧棠是作家.以下哪项陈述最有效地解决了上文中的不一致之处?A,可能大多数人都没读过李尧棠的作品.B,任何人如果知道李尧棠是作家,那么他也会知道巴金是作家.C,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巴金就是李尧棠.D,许多人相信与作者相关的事情可能有表面上的冲突.:E,有些人知道巴金是李尧棠的笔名.题干有矛盾之处,按矛盾律起作用的条件性,在选项中找题干的客观叙述中被忽略的细节,以缓解题干矛盾.正确选项为C.以上的这些都决定了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2,逻辑学是工具性的科学应该说,逻辑学本身并不能直接给人们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它却在人们的认识,反映,论证等思维过程中,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表达和论证思想,探求新的知识,提供了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这些手段和方法就是指逻辑学的规范性.它是从具体思维内容中抽象出来的,贯穿于一切具体思维内容中的形式的结构.从而作为思维形式的一种”共许”,作为思维的一种”样式”,向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逻辑感觉发出了挑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现在思考了,值不值得过?柏拉图学园挂有一块牌子:”不懂哲学者不得人内.”现在来了几个懂哲学者,让不让进?中国古代圣贤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无措手足.”现在名正了,是否百姓就”有措手足”?游泳池前也挂有一块牌子:不会游泳者不得入内.现在来了几个会游泳者,让不让进?刑法上有一条:如果被教唆者没有犯教唆者所唆使的罪,那么,教唆者可以减轻罪责.现在如果被教唆者犯有教唆者所唆使的犯罪,那么,对教唆者将怎样?上述语言尽管具体思维内容不一样,但如果从中抽取出思维形式,它们都具有一个固定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维形式:只有p才q(pq).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的逻辑特征,即它在何种情况下具有何种真假值或不确定值.从而以形见理,对上述推理很快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如果还觉抽象,我们就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不生病就不会发烧.现在生病了,发烧不发烧?上述例证尽管思维内容都不一样,但思维形式却是一样的.由于其”形同”,所以”理同”.上述问题就好理解了.而所谓的思维形式,就是思维内容的一般形式结构.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思维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思维内容”就是反映到人们思维中的客观对象;其”思维形式”就是思维内容的一般形式结构.亦即,不同思维内容所包含的具有某种相同逻辑性质的组成部分之间的一般联结方式.它的表现形式是:第一,思维形式是一种从具体思维内容中抽取出来的,贯穿于一切具体思维内容中的形式结构.它是判断或推理共同具有的思维”样式”,由变项和常项组成.?42?第二,不同的思维形式都有自己的逻辑规则,并由此构成了推理的有效式.这种推理的有效式,就是思维的”共许”,就是规范正确思维的”强约束”.例如,有位大胆的姑娘,下夜班回家,发现后面有个人老是紧跟着.姑娘快走,这人也快走;姑娘慢走,这人也慢走.于是姑娘跑到路边一个公墓里,往一个墓座上一躺:”这下总算到家了.”那人被吓跑了.后来又出现过一次类似的场景,姑娘又重演了一幕”这下总算到家了”.后面紧跟的那位很高兴,也往旁边的墓座上一躺:”哈哈,原来咱们是邻居.”这次姑娘吓跑了.前后两次的”被吓跑”,就是两人都服从了思维的”共许”: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推理的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式.正是因为思维形式有从思维内容中抽取出来的特点,并形成有效思维的”样式”,所以才为人们学习逻辑学的”共许”的东西,规范自己的思维提供了可能.故而,这里还需要再谈一下学习逻辑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谓必要性是指:思维形式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区别.正确的是什么样的?错误的又怎样表现?研究思维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一点,从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谓可能性是指:既然思维形式是脱离思维内容的”一般的思维样式”,我们就可以在逻辑学的学习过程中,只分析,学习这种思维形式的逻辑特征,有效规则等.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思维形式只是对事实判断的形式描述,并不涉及价值判断的判定;思维内容才涉及价值判断的判定.而我们学习逻辑,就是学习”共许”的东西.例如,孟子说过:”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是价值判断.逻辑学只分析:孟子理解的”无君,无父”的前提假设,是不是杨朱,墨子思想中的原意?从”无君,无父”能否推出”是禽兽”的结论.理由与结论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确证度有多大?因之.学习逻辑学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统一就是:逻辑学不是别的,逻辑学就是大家分享逻辑规则.如果有人不打算分享规则,别人就要对你说”G哪eover”(游戏结束)了.3,逻辑学具有全人类性任何一个能够正常思维的人,不管他属于什么阶级,阶层,不管他对世界,社会的看法多么与别人不同,但他都必须使用同一种逻辑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这是因为,逻辑学的规范性是在历史的积淀中,经过不同历史时段的人们的”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引.这就形成了所有思维主体在指导自己的思维活动中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极具人文性的准则,并使任何一种思维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都必须将自身置于这个公理的”法的意识”中.否则大家都在鸡同鸭讲,自说自话,自然也就丧失了思想交锋的快乐.因此,逻辑学的全人类性,指的就是大家都分享逻辑规则.三,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应该说,人们不学逻辑也在使用逻辑,但为什么还有必要系统学习逻辑学呢?1,突破经验逻辑的束缚经验是什么?”经验”作为一个合成词,其本意包含着两个重要的义项,一是表明一种观念来自实际的经历;二是表明这种观念在经历中有它的效验.这是因为,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其思维特征是实象,”它们虽未揭示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却已经包含着事物的本质规律,已经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_1引.也正是由于经验对客体的把握仅仅局限在外在的”象”上,尚未深入到内在的”理”,因此经验便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经验是真实的,它来自实际的经历,又在一些情况下显示它的效验;另一方面,经验又是有局限的,它未必能把握事物的真正的因果性和必然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由经验触发的直觉,顿悟是最没有逻辑思维参与的思维形式.因此,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经验逻辑虽然是有效的,但又有不确定的因素.“逻辑”作为理性认识阶段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主要体现者,是人们认识世界,沟通交际的主要思维形式.原因就在于人们认识的世界首先是一种相对稳定存在的世界.面对客观事物间?43?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使得人们通过”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的“逻辑的格”,每一代人都从小至大,时刻在接受着经验逻辑的试错训练,不断在历史的试错过程中积淀着经验逻辑的感觉,使之在潜移默化中似乎有了”先在”的性质.例如,有四张牌:lAl,IKI,I41,I7I.规则:如果一张牌的一面是”A”,则另一面是数字”4”.问:翻哪一张牌,以确定这条规则是否成立?试验的结果是,第一翻得多的是IA_;第二翻得多的是l4I.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必要条件的肯定前件式或肯定后件式已经牢固地潜存在人们心里了.但此时最恰当的翻牌应该是17I,但没有一个人翻.因为在题干中没有表征lKl和I7i.这也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是依靠”熟知”的经验逻辑的感觉来思维,需要理论逻辑所指导的否定后件式缺乏稳定的逻辑意识基础.系统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我们突破经验逻辑的束缚,排除思维中的不确定因素,加强稳定的逻辑意识基础.2.跳出经验逻辑的思维陷阱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经验逻辑”已经成为”熟知的东西”,所以在思维过程中,有可能误导思维的方向.一般来讲,大脑思维更习惯于一种思维的有序性.但这种有序性的思维方法是有局限的,它常常会使人们落在”顺序陷阱”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例如社会逻辑考试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哈尔滨人都是北方人,有些哈尔滨人不是工人.以上命题为真,则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A.有些北方人是工人.B.有些北方人不是工人.C.有些工人是北方人.D.有些工人不是北方人.本题是一个省略结论的三段论,由于题干很容易让人认为第一句话是大前提,第二句话是小前提,于是不假思索地按感觉排大小前提的顺序,就有了选项D的选择:哈尔滨人都是北方人有些哈尔滨人不是工人所以,有些工人不是北方人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违反了三段论第三格的特殊规则:小前提必须肯定.同时也就违反了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如果系统地掌握了逻辑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就必须严格遵守照思维”样式”的规范要求,打破这种顺序”经验感觉”的限制,及时,灵活地改变对事物结构,顺序的认识,以一种崭新的非顺序性的体验,将本题的正确思维形式列出来:有些哈尔滨人不是工人哈尔滨人都是北方人所以,有些北方人不是工人按此规范性的结果与选项对照,正确选项是B.另外,大脑思维还往往不自觉地习惯于一种配平均衡.但这种寻求均衡的思维方法也常常会使人们落在”均衡陷阱”中.例如,社会逻辑考试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某机关精简机构,计划减员25%,撤销三个机构.这三个机构的人数正好占全机关的25%.计划实施后,上述三个机关被撤销,全机关实际减员15%.在此过程中,机关内部人员有所调动,但全机关只有减员,没有增员.44.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一定为真?I,上述计划实施后,有的机构调入新成员.,上述计划实施后,没有一个机构,调人的新成员的总数,超出机关原总人数的lO%.,上述计划实施后,被撤销机构中的留任人员,不超过机关原总人数的lO%.A,只有IB,只有C,只有D,只有I和E,I,和本题的思维陷阱就在于,误导将”计划减员25%”与”撤销三个机构”固定联系起来,认为所“计划减员”的人都在被撤销的三个机构中.此时,只要我们”软化”一下这种僵硬的思考方法,就可以消除思维的惯性,使已有的知识进入新的问题情景中,从而锻炼思维随机应变的分析力和判断力.亦即,题干所说的人员调动,不一定局限于被撤销机构的人员调入被保留机构,也可能包括被保留机构人员的互相调动.因此,调入被保留机构的人数可能超出了10%.同时,在被撤销的三个机构的人员完全可能全部留任,而被保留机构的成员被减员.因此,正确选项为A.基于上,在”头脑更清楚”地”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用思想的首尾一贯性去帮助还不充分的认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沟通的正常进行,相异思维路径的交叉需要,人们都在寻求一个共同的思维接口,使人们的对话成为可能.这种共同的思维接口,就是大家都必须遵守和分享的思维规律和规则,是规范人们思维进程的”共许”的”道”和”理”.这些”共许”规范着沟通交际双方对于沟通信息中的概念的确定性认识,判断的恰当性认识,推理的一致性认识,论证有无充足理由的认识.它们之所以有效,是客观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虽然客观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内,它们却总具有相对的质的稳定性,是什么就是什么,反之亦然.这种客观事物在确定时空内的相对静止,相对稳定性,要求相应的认识的确定性,这就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在落实这种”共许”的过程中,也只能从”共许”的集中体现人手:一是思维的对象要确定;二是概念要确定;三是判断要确定;四是推理论证要首尾一贯.¨要言之,”思维的确定性”是逻辑思维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同时也是逻辑思维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它体现了逻辑思维规律的基本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贯穿在诸逻辑思维形式的规则中,因此,它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领.掌握了这个要领,”从事这种形式逻辑的研究,无疑有其用处,可以借此使人头脑清楚”【l7J,从而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引.四,系统学习逻辑学的作用及意义,逻辑学之所以是有用的,在于作为思维的一把”斧子”,其意义和目的就是在系统学习,具体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在思维实践中将理论逻辑的知识转换为运用逻辑的技巧和技能,并借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意识和逻辑直觉.而逻辑学的工具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它在强调技巧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是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1,可以培养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毋庸讳言,人们不学逻辑也会使用逻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懂逻辑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很好地认识问题,很好地讨论问题,很好地认识谬误和反驳诡辩.因此,学习逻辑是为了把“熟知的东西”变为”认识的东西”,进而更好地,更加自觉地运用逻辑,从而表明逻辑的”现实性在它的开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2,有助于提高沟通交际的能力沟通交际的能力,就是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的能力.它们就是有效论证的能力.即要说什么,为什么说,怎样说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可以使我们能够准确严密地表达思想,论证思想.例如,百年来中西医问题之争.建议取消的一方论据是,中医缺乏有效的科学理论依据.反对取消的一方论据是,中医有足够的经验基础,也不乏科学理论的支持;同时还有一个论据,民众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科学面前应扞卫民众的权利.在这场争论中,无论正方,反方,要想证明自己,都必须以论据说话.又如,物权法的施行对于落实宪法有关财产保护原则,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物质财产利益,以.45?及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意义重大.但就立法技术而言,物权法中有一些”同语反复”的现象.如第四条规定的内容,在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九条又被重新规定;而在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中,还均有以下表述:法律规定的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有专家点评:从立法技术上看,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浪费了立法资源.立法技术是什么?是立法质量的重要指标,那种重外在形式却忽略法的精神及法律内在逻辑关系的立法,不能说是完全成功的,因为这会影响立法目的的实现,影响法律权威的确立.又如,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并且证据要能构成有效的证据链,以支持结论.这已是大家都认可的“共识”.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的能力即要说什么,为什么说,怎样说的逻辑论证能力,这又涉及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对论证的各种要素进行评价的批判性问题.3,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我们是照单全收,还是有选择地接受?我们能否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能否养成问”为什么这样”,”是不是这样”的习惯?怎样既批判性地认识问题,也批判性地认识自己?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所要回答的问题,并以此改善逻辑思维形式化的单调局面,使之具体应用进一步深化.批判性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建立在逻辑规则基础上的问题.也就是”是不是遵守了逻辑规则”的问题.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的例证.例如,美国总统布什2oo6年曾在芝加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多边外交政策所造成的挑战说:“你们知道,外交的问题是,做一件事要花很长时间.如果你是单独行动,那就可以前进得更快.”问题是,在这”前进得更快”的步伐中,是不是遵循了国际法的轨道?论证理由充足不充足?又如,2oo6年l2月,网络上曾有一个关于龙的争论,源起于上海一位学者建议取消龙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新的国家形象品牌.据说这一研究已被列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这个”问题”太大了以”龙的传人”为自豪的中国人,忽然间就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怪物,”容易引起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不好的联想”,就必须改变自己认同了几千年的身份.这个问题存在不存在?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保存的原则”,”在早期它并非瞬间兴起.它综合了个体成就的复杂性,这种综合的过程仍然延续至今,而且将保持到不可预见的未来”J.但就因一个词语的翻译问题,就要改变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认同,且不说在心理上是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从正确思维的评价性上讲,理由充分不充分?以一个课题就要推翻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方法可行不可行?在全球化应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今天,要以几个人的”爱国情怀”改变一个庞大群体世代延续的民族情怀,结论成立不成立?这些都是值得评价的”问题”.且喜第二天又见文章,这位学者称从未就此事接受过媒体采访,所谓龙不再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报道纯属无稽之谈,并强调:”中国龙的形象一定要坚持.”这又是一个问题,即这个”问题”本来就是空穴来风.但不久又一学者力挺”弃龙论”,并为此提出五条理由.24其中最主要的是:其一,龙是帝王属性,龙的基本构词中多与封建专制帝王相联系,说”龙颜”绝对不是你我的脸面;”龙种”也与你我无关.但有关龙的词语很多,查看之后觉得这个论据有点以偏概全.其二,龙的一个重要属性是残暴.有学者考证,龙的雏形就是鳄鱼.龙可能曾经是鳄鱼,但按中国思维方式的意象性特点,意义转移之后的龙,肯定没有哪条是鳄鱼.否则全世界那么多舞龙者也不会有兴致了.其三,对龙的崇拜必然导致对帝王的膜拜,是对凶残的忍让乃至认同.这已是中华民族集体性格中的一大人格缺陷.且不说这里的”必然”逻辑因果联系是否成立,但就”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成语,好像也与此结论相悖.据报道,这位学者在看到许多反对意见后,在自己博客上写道:”因为龙?46?凶猛,残暴,因为龙象征皇权,专制,所以我不喜欢龙.这是我的喜好,你喜欢不喜欢,跟我没关系.我不喜欢也没妨碍你把它作为图腾.说服我才是你的本事.”这就使沟通交际情绪化了,并且转移了论题.讨论的是应不应该以龙为中国的形象,而不是谁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虽然我们大概不会别别扭扭地由龙变成熊猫了,不过,是否应该重新考虑”龙”的外文翻译,给外国人一个有关”中国龙”的清晰明确的信,达,雅,可能倒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真问题”.又如,20o4年9月,当发生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时,中央四套的今日关注在直播画面下方,滚动着一行字幕,要求短信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在这样的全世界为之震惊,悲痛的时刻(确定的语境),这种竞猜方式(希冀的论证意图)合适不合适?另外,预设是论证过程中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尤其在人际沟通中,预设更应该是沟通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不言自明的东西,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共知性.亦即,必须是沟通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或无可争议的信息.所以,预设真实被视为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沟通话语成立的先决条件.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在论证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探讨论证过程中预设的价值判断如何具有真实性,如何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在现实的论证中,经常会出现虚假预设的问题.对于论证过程中预设的事实判断是否成立,就需要警惕,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评价了.古希腊有一个着名的提问:”你还打你的父亲吗?”该怎么回答?显然,无论是否定的回答抑或是肯定的回答,都表明要么以前曾是畜生,要么现在还是畜生.陷阱就出在这个问句中隐含着一个虚假的预设前提:你曾经打过你的父亲.基于这一点,所以当问句中的”预设”是回答者本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却被提问者故意隐含在问句中,就是虚假预设的思维陷阱了.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思维陷阱却大量存在着.在20o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曾考出一道综合素质题:”下列四大名旦中哪一位是女性: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显然,这个提问有一个虚假预设:“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中至少有一个人是女性.”这才有了当时的选手所蒙出来的”尚小云”.又如,南京有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招聘面试验中曾经三次被问到”能喝多少”.虽然招聘单位声称这是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善于应酬的素质”,同时也”能折射应聘者的性格”.但这个问句显然包含有一个不合时宜的虚假预设.而在2007年的8月,某省公安警察院校在新生的心理测试中,也曾出现一道问答题:”你的性生活是否满意?”按答题要求,所有题目中,如果有一道留空不答,就会被电脑自动认定为不合格.因此,这道题必须回答”是”或”非”.据有关人士说,这种心理测试中包含一些测谎性质的问题,这些题目的设置,是用来考量被测试者回答问题的真实有效性.”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回答时最好不要投机取巧,实事求是,如实回答.而对于一整套测试题来说,回答有些许偏差也是不会影响整体结果的.”问题是,对于报考警察学校的许多考生来讲,这道题所预设的前提存在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却逼着他们必须回答”是”或”否”,如何体现”如实回答”?这是不是在逼他们说谎?并且评判标准又如何判定他们在说谎?而一个逼别人说谎自己又测定不出来的测谎方法,可行不可行?为此,许多考生面对这道必答”是”与”非”的试题,”感到很困惑”,也就不言而喻了.预设的真实性对于一个问题提得是否有意义,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使用问题句,消除存在预设虚假的不合理问题,使问题提得合理,准确,并以此保证人际沟通正常有效地进行.这对于目前经常进行的一些社会调查问卷,求职面试,如何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及合理概括文章的标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开始于问题.其实,一切思索都开始于问题.在评价的基础上,怀疑的心?47?理机制能够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并由此开始了批判性思维的历程,并以此展现出它的精神所在:一是怀疑的素质与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_次”.但这种普遍怀疑的目的不是为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建立真实的确定性,并最终消除怀疑.二是问题意识.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历史实践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表现这种探索的思维活动便是”问题”.因此,一切思索都开始于问题.而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不但满足了我们功利主义的外在要求,更锻炼了我们正确认知事物的内心的自由意志.从而以人的现实沟通需要出发,不断改善我们认知事物的途径;不断在”共许”规则的规范下,改善我们的现实境况.三是批判的精神.虽然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性,但批判意味着可能是从不正确走向正确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在科学认识的道路上,有时一个积极的否定远比一个消极的肯定更有助于我们真实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四是平等交流的精神.批判的功能是科学讨论,科学的讨论需要平等的交流.而”共许”的规则向来是平等的基本条件;反过来,平等则成为规则的必然目标.在此基础上,有效沟通交际的逻辑精神与普遍良知的和谐达致统一.五是理性分析,探索的精神.因为,.理性意欲的首要目标就是刻画并指向真.六是宽容的精神.没有宽容就没有真正的批判.因为,理性意欲的最终目标则是指向真,善的统一,一种符合理性秩序的善.七是评价的精神与能力.即以”是不是”,”行不行”,”可不可”的两问态度,对予以质疑的任一论证的论证效果,论证方式,论证意图,论证目的等进行评价和说明.关于对这

    注意事项

    本文(逻辑是一把“斧子”——什么是逻辑学和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