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行业分析报告.doc
中国证券行业分析报告2013年1月目 录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3二、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概况4三、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情况51、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变迁52、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部门63、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内容74、我国证券行业主要的法律法规及政策7四、我国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91、竞争形势9(1)证券公司数量众多、竞争激烈10(2)证券公司业务种类相对单一、存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10(3)证券行业出现分化,部分优质证券公司开始确立行业领先地位11(4)证券行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竞争更为激烈132、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及其市场份额133、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144、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145、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5(1)有利因素15(2)不利因素17五、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191、发展的规模化192、经营的规范化203、收入结构逐步多元化204、行业竞争的国际化21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我国证券市场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第一批股份公司正式成立。飞乐音响于1984年11 月发行了中国第一只股票。上世纪90 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从试点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18 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无论是在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各项监管制度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2005 年5 月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障碍得以根治,上市公司各类股东的利益基础趋于一致,市场基础性制度和投资者结构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证券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截止2007 年8 月10日国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21.2 万亿元,首次超过我国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21.1 万亿元。截止2008 年底,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25 家,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12.13 万亿元,已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市值4.52 万亿元,投资者开设的有效证券账户总数达到10,449 万户。2008 年全年境内证券市场筹资达3,336 亿元,沪、深股市股票基金交易总额达485,862 亿元。与此同时,市场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证券投资基金成为市场投资主力。然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 年,我国遭遇了雪灾、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难,世界经济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巨大影响,经济增长放缓。2008 年1 月起,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股票指数大幅下滑、股票交易量大幅萎缩、证券市场融资额大幅下降、证券创新业务进展放缓等不利情况。自2008 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迅速而有力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性举措。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复苏迹象,投资者信心也得到一定的提振。同时,中央政府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也非常重视金融证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证券市场深度、广度的政策,并提出了在2020 年将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相符合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政策将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进入2009 年以来,国内证券市场出现了股价指数启稳回升、股票交易量有所恢复的良好局面,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证券市场将继续健康、稳定发展。二、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概况1987 年,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公司开始兴起。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证券经营机构大多是银行或信托投资公司下设的证券业务部门,资产规模相对较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迅速崛起,证券公司数量迅速增加,资产规模急剧扩张,证券公司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自2001 年下半年到2005 年下半年,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长达四年的熊市,股价指数不断下滑,市场成交量大幅度萎缩,多数证券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恶化,部分证券公司因严重违规经营或资不抵债陷入经营困境。经过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一批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关闭或重组,证券公司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2006 年以来,随着证券市场行情的好转,绝大多数证券公司扭转了亏损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08 年底,我国共有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107 家,其中创新类证券公司28 家,规范类证券公司34 家。2008 年,证券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总体经营状况依然保持稳定。2008 年,107 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达到11,912.20 亿元、净资产3,584.81 亿元、净资本2,887.40 亿元、营业收入1,251.02 亿元、利润总额597.01亿元,全行业盈利面为88.8%。与2007 年相比,总资产、净资本、净利润等指标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净资本和利润水平依然处于历史较好水平。三、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情况1、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变迁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经历了由分散、多头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 年5 月以前)是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萌芽时期,主要由上海与深圳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第二阶段(1992 年5 月-1997 年底)是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1997 年底至今)是初步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系阶段。目前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体制分为两个层次:(1)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并设有地方监管局。(2)中国证券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作为自律组织对会员实施自律管理。2、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部门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部门是证监会,由证监会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并履行如下职责:(1)依法制订有关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或者核准权;(2)依法对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登记、存管、结算进行监督管理;(3)依法对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服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证券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4)依法制订从事证券业务人员的资格标准和行为准则,并监督实施;(5)依法监督检查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的信息公开情况;(6)依法对违反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3、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内容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内容主要体现在行业准入、对证券从业人员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常监督等方面。(1)行业准入,包括证券公司设立的基本要求、重大事项变更、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资格许可和股权变更的监管等;(2)对证券从业人员的管理,包括证券从业资格管理、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等;(3)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包括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监管指标、一般风险准备金的提取等方面的监管;(4)日常监管,包括证券公司的许可证管理、财务会计管理、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谈话提醒制度及对证券公司进行检查与调查等方面的监管。4、我国证券行业主要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证券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分为基本法律与行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两部分。(1)基本法律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2)行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主要涉及行业管理、公司治理、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行业管理方面的主要有: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有: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关于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等;业务操作方面的主要有:证券交易委托代理业务指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指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等;风险防范方面的主要有: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关于对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进行规范的通知、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等;信息披露方面的主要有:中国证券业协会创新试点类(规范类)证券公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关于统一同业拆借市场中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通知等。四、我国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证券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证券化的进程、投融资体制由间接融资为主逐步转向直接融资以及机构和居民投资金融意识逐步增强等因素为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证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困难和曲折,市场的波动性较大,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尚有待完善,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证券公司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目前,国内证券行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周期。随着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在2006 年付诸实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圆满结束,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力的重大转折。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庞大的储蓄资产和证券市场制度架构的重塑,正在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走向成熟。1、竞争形势从 2004 年开始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经过了3 年的时间已顺利完成,31家高风险公司得到平稳处置,清理账户1,153 万个,目前107 家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已达到规定标准。此次综合治理完善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了证券行业的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完成后,证券公司开始在新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新的竞争形势。(1)证券公司数量众多、竞争激烈截止2008 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7 家,其中创新类证券公司28 家,规范类证券公司34 家。我国证券行业呈现出证券公司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业务竞争激烈的格局。随着证券市场行情转暖,国内证券公司资产质量得以改善,资本实力得到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也得以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2)证券公司业务种类相对单一、存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趋同,业务种类相对单一,收入主要来自经纪、发行承销和证券投资三项业务,少数创新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资产管理、权证创设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总体上来讲,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差异化尚不显著。2008 年度,净利润排名前10 名的证券公司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平均比例为73.86%,证券投资业务收入与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平均比例分别为13.73%和4.32%,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平均比例仅为1.64%。我国证券公司业务收入还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证券经纪和证券投资业务等风险较高的业务,占比为87.59%;而风险相对较低的发行承销和资产管理业务尤其是创新类业务占行业总业务比重相对较低,只占到5.96%。上述业务结构导致了证券公司在相关业务领域的同质化竞争。(3)证券行业出现分化,部分优质证券公司开始确立行业领先地位在行业低迷时期,部分优质证券公司抓住机会,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开始建立了市场领先地位。2006 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国内证券行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时期,行业整合加速的发展趋势使得行业领先的公司具备更大发展潜力。优质证券公司增强了资本、网络、业务和人才等竞争要素,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扩大了与其它证券公司的差距。投资银行业务市场份额向少数证券公司集中股票承销业务:2004 年以来,证券市场上发生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实施、深圳中小企业板推出、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暂停、股票询价制度推出、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恢复、大盘蓝筹股大量上市、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再次暂停、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再次恢复、创业板市场即将推出等一系列对投资银行业务影响深远的事件,极大地改变了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竞争格局。成功保荐股票发行上市的证券公司数量明显下降,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少数证券公司垄断几乎所有大盘蓝筹股的承销业务,并凭借大型承销项目在相关领域建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国信证券、广发证券、平安证券等部分创新类证券公司将保荐承销业务重点转向了以成长性企业为主,并形成了差异化的经营特色,其他证券公司成功保荐承销的项目数量和市场份额明显减少。承销金额列前10 名的证券公司2008 年的市场份额高达72%,承销家数列前10 名的证券公司2008 年的市场份额高达53%,上述市场份额的特征表明投资银行业务正在加速向行业领先的证券公司集中。债券承销业务: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多部门监管的状态,突出表现在发行监管环节,不同债券品种分属于不同监管机构审批或核准,其中,企业债券发行由发改委批准,金融债、企业短期融资券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审批或核准,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发行由证监会核准。上述体制不利于证券公司开展债券承销业务。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尤其是公司债券业务的发展,将为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提供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债券承销业务对证券公司综合实力和客户基础要求较高,业务份额向少数公司集中的格局将延续。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向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集中证监会自2004 年开始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使股票、基金、权证交易市场份额集中度出现较大幅度提高:2008 年经纪业务列行业前10 名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43%。由于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治理水平较高,在托管高风险证券公司时具有一定优势,使市场资源向优质证券公司加速集中。证券公司的数量由2004 年的134家下降到2008 年底的107 家,通过证券公司的托管、收购使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市场份额出现跨跃式增长。目前,证券公司之间的市场份额分层较为明显: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市场份额较高,处于第一集团;海通证券、国信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中投证券市场份额次之,处于第二集团;其他的证券公司处于第三集团,市场份额较小。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格局暂不明朗目前,只有创新类证券公司可以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预计未来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市场份额集中度将继续降低。未来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采用两种收费方式,即降低管理费率并提取业绩报酬的方式和采取与基金管理公司相似的提取管理费的方式。(4)证券行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竞争更为激烈处在成长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吸引了境外证券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国内证券业务资格,随着高盛、瑞银等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开始直接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证券公司的正面竞争,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有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在相关业务领域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对我国证券公司形成冲击。我国优质证券公司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收购兼并等方式,迅速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2、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及其市场份额截止2008 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07 家。2008 年度净利润排名前10 位的证券公司分别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国信证券、方正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招商证券。3、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证券行业在我国受到严格监管,实行行业准入行政许可制,有很高的进入壁垒。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设立证券公司及开展相关业务的条件,证券法规定:“设立证券公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部分优质证券公司通过兼并收购,营业部数量迅速增加,在经纪业务、金融产品销售等领域拥有较大的网络优势。此外,股票承销、债券承销等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迅速提高,尤其是大型企业的股票、债券发行基本集中于少数几家证券公司。随着部分业务领域市场集中度提高以及优质证券公司市场领先地位开始确立,新进入者开展相关业务面临更大障碍。2006 年11 月1 日开始实施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于证券公司从事各类业务在净资本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4、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我国证券公司主要依赖证券经纪、证券承销和证券投资等传统业务。由于传统业务受二级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导致以传统业务为主的证券公司业绩波动很大。2001 年下半年我国股市开始下跌,当年证券行业的净利润从2000 年的136亿元下降至约35 亿元,2002 年则进一步下滑至全行业亏损27 亿元,2003 年我国证券市场有所好转,当年行业亏损约6 亿元,2004 年、2005 年亏损幅度有所扩大,2006 年因证券市场大幅上扬,行业大幅度盈利约301 亿元,2007 年因证券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行业盈利创历史新高,达到1,901 亿元,随着2008 年证券市场的下跌,行业盈利降至597 亿元。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稳步推进和顺利实施以及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询价制和保荐制的实施、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产品创新等一大批重大改革和发展政策措施陆续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证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证券公司2006 年、2007 年度盈利状况发生了根本转折。2007 年以来,由于股票交投持续活跃、新股发行节奏保持较快水平,我国证券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虽然经历了2008 年非常困难的一年,但促进证券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因素仍然存在。5、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明确的产业政策导向2004 年2 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开始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出了“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多项重大措施。广阔的证券市场发展空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增长,GDP 年增速连续多年稳定在两位数,为国内证券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足的业务机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我国的证券化比率将稳步提升。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为证券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证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制度变革不断深入以及企业和居民投融资需求日益强烈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证券市场总体规模将迅速扩大,证券市场的融资方式、产品种类将更加丰富,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将为证券公司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迅速增长的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为证券公司业务创新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企业融资需求迅速增长,证券市场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资金供给来源。另一方面,机构和居民需要更多金融投资产品以满足其投资需求。上述因素为证券公司业务创新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融资融券、金融期货、直接股权投资、创业板发行上市等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即将陆续推出,将为证券公司带来广阔的市场业务机会,将有利于证券公司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2)不利因素国内证券公司资本规模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我国证券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普遍存在资本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等问题,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在资本规模、资金实力等方面上了一个台阶,并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但就总体而言,我国证券公司仍然处于资本规模小、总体竞争力弱,难于抵御巨大市场风险的状况。经营方式趋同,业务结构单一,缺乏稳定多元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和经营特色化已成为国际证券行业发展的方向,国外证券业务已突破了证券承销、证券投资、经纪业务等传统业务框架,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资产管理、并购、咨询、股权投资等创新业务,实现了收入和利润来源的多元化。相比之下,国内证券公司尚处于同质竞争阶段,业务范围比较狭窄,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发行承销等传统业务对证券公司收入贡献度很高。在承销和经纪等业务上,随着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和价格管制不断放松,这些传统业务的服务价格趋于走低,证券公司传统业务盈利水平有下降的风险。部分证券公司为获取利润,不得不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高风险的业务,经营风险逐步放大。同时,资产证券化、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都刚刚开始起步,尚不能成为证券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金融创新工具缺乏,证券公司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金融创新是证券公司拓展业务空间的有效手段,国际证券公司利用专业化优势,对利率、汇率、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工具进行分解组合,形成各种复杂程度不一、特点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创新服务。业务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入,增加了国际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分散了经营风险。相比之下,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证券公司在金融创新方面才刚刚起步,可利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还相当有限,难以满足投资者日益综合化、个性化的投资需求。随着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步伐不断加快,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环境也更为复杂,风险识别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不仅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日益扩大,而且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乃至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等其它风险因素也日益显现,这势必放大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要求证券公司必须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对外开放加速,国内证券公司面临强大的混业化和国际化竞争压力随着我国证券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高盛、瑞银等已经通过合资方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给国内证券公司带来强大竞争压力。同时新修订的证券法已放松了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已在一些业务领域向证券行业渗透。由于国内证券公司在资金规模、业务能力等主要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国际金融巨头以及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的加速进入将对国内证券公司的业务开展乃至生存带来巨大威胁。五、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自 2004 年2 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正在得到极大改善,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及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随着证监会推出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以及对证券公司采取分类监管、扶优汰劣的监管思路,国内证券行业正迎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1、发展的规模化为了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监管,证监会发布实施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证券公司的业务规模将直接取决于证券公司的资本规模。2006 年以来,部分优质证券公司相继提出上市目标,较早实现上市融资的证券公司有望以强大的资本实力为依托,加大对创新业务的开拓力度,使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借以摆脱“靠天吃饭”命运。证券公司之间的分化已日益明显,优胜劣汰、强者恒强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将会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际级证券公司和在证券行业细分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内大型证券公司并存的格局。2、经营的规范化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在规范业务发展、基础性制度建设和优化行业竞争格局等方面都取得了关键性成效。经过综合治理,证券公司国债回购、委托理财和证券投资等高风险业务得到有效规范,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建立,高风险证券公司已得到处置,证券公司的风险已得到有效释放。证券行业监管机制、证券公司治理机制以及经纪业务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账户规范管理等制度性建设正向纵深推进,并将为证券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收入结构逐步多元化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收入仍然主要来自于传统的经纪、证券投资、承销等三大业务,受市场和政策环境制约,只有创新类证券公司在集合资产管理和权证创设等创新业务上取得突破。随着证券市场制度变革和产品创新的加速,一些酝酿多时的创新业务在未来几年都将可能试点和推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将加速,证券公司业务创新空间将得到实质性拓展,证券公司收入结构也将得到有效改善,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备兑权证、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领域将有望成为证券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4、行业竞争的国际化我国政府在 2007 年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宣布,将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其从事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和资产管理等业务。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国内证券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外资证券公司在资本实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国内证券公司原有传统业务将直接受到威胁。同时,国内证券公司在诸多产品创新领域也将面临外资证券公司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