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厚黑学》——中国学术之趋势.doc

    • 资源ID:4168414       资源大小:98.50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厚黑学》——中国学术之趋势.doc

    中国学术之趋势老子与各学派的关系(一)中国学术分三大时期我国学术最发达有两个时期,第一是周秦诸子,第二是赵宋诸儒。这两个时期的学术,都有创造性。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承袭周秦时代的学术而加以研究,元明是承袭赵宋时代的学术而加以研究,清朝是承袭汉宋时代的学术而加以研究,都缺乏创造性。周秦是中国学术独立发达时期,赵宋是中国学术和印度学术融合时期。周秦诸子,一般人都认孔子为代表,殊不知孔子不足为代表,要老子才足以代表。赵宋诸儒,一般人都认朱子为代表,殊不知朱子不足为代表,要程明道才足以代表。老子一书,当分两部分看,他说致虚守静,归根复命一类话,是出世法,庄、列、关尹诸人,是走的这条路。他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类话,是世间法。孔子以仁治国,墨子以爱治国,申韩以法治国等等,皆是以正治国。孙、吴、司马稷苴,是以奇用兵,这都是走的世间法这条路。老子一书,是把世间法和出世法,一以贯之,两无偏重。所以,提出老子,可以总括周秦学术的全体。汉明帝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愈传愈盛,与中国固有的学术成为两大门派,相推相荡,到了程明道出来,把二者融合为一,是为宋明的理学,名为儒家,实是中国和印度两方学术融合而成的新学说。程明道的学说出来后,跟着就分为两大派:一大派是程伊川和朱子,一派是陆象山和王阳明。所以,宋学要以程明道为代表,朱子不足以代表。从周秦至今,可分为三个时期。周秦诸子,为中国学术独立发达时期;赵宋诸儒,为中国学术印度学术融合时期;现在已经入第三时期了。世界大通,天涯比邻,中国、印度、西洋三方学说,相推相荡,依天然的趋势看去,这三者又该融合为一。故第三时期,为中西印三方学术融合时期。学术的进化,其轨道历历可循,知道从前中印两方学术融合,是以某种方式,就知将来中西印三方学术融合,当出以某种方式,我们用鸟瞰法,升在空中,如看河流入海,就可把学术上的大趋势看出来。(二)老子一书是周秦学派的总纲宇宙真理,是浑然的一个东西,最初是蒙蒙昧昧的,像一个绝大的荒山,无人开采,后来偶有人在山上拾得点珍宝归来,人人惊异,大家都去开采,有得金的,有得银的,有得铜铁锡的。虽是所得不同,总是各有所得。周秦诸子,都是上山开采的人,这伙人中,所得的东西,要以老子为最多。老子是道家,道家出于史官,我国有史以来,零零碎碎的,留下许多学说,直到老子出来,才筢它整理成一个系统。他生于春秋时代,事变纷繁,他年纪又高,眼见的事又多。身为周朝的柱下史,是国立图书馆馆长,读的书又多。他自隐无名,不问外事,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所以能把宇宙真理发现出来。老子把古今事变融汇贯通,寻出了它变化的规律,定名日道。道者路也。就是说,宇宙万事万物,非走这条路不可,把这种规律,笔之于书,即名之日:道德经。德者有得于心也,根据以往的事变,就可以推测将来的事变,所以说:"掌握了以往的规律,能驾驭今天的现实。”他见到了真理的全体,讲出来的道理,颠扑不破,后人要研究,只好按着他的道理,分头去研究。他在周秦诸子中,真是开山之祖。诸子取他学说中的一部分,引而申之,扩而大之,就独成一派。在老子之前的,如黄帝、如太公、如鬻子、管子等,汉书艺文志均列入道家,算是老子的前驱。周秦诸子中最末的一人,是韩非,韩非之书有解老、喻老两篇,把老子的话,一句一句的解释,呼老子为圣人,可见韩非之学也出于老子。到了吕不韦的门客,所辑的吕氏春秋。也是推尊黄老。所以周秦时代的学说,彻始彻终,可用老子贯通之。老子的学说是总纲,诸子是细目,是从总纲中,提出一部分,详详细细的研究,只能说研究得精细,却不能出老子的范围。至于老子年代问题,有人说:孔子问礼的那个老子,是春秋时人,著道德经的老子是战国时人,是两人,不是一人。这层不必深问,我们只说:道德经一书,可以总括周秦学术之全体。其书出现于周秦诸子之前,是诸子渊源于老子,出现于周秦诸子中间,或在其后。我们可说:道德经可以贯通诸子,而集周秦学术之大成,无论他生在春秋时,生在战国时,甚或生在秦时,周秦学术之总代表是一样的。关于老子姓名问题,有种种说法,甚至有说老子姓老的。我想不必这样讲,古人的名字,有点像字学中的反切法,用两个字,切出一个字,举出其人的两个特点,即知其为某人,名字之上,不必一定冠以姓,如祝蛇是名之上冠以官;行人子羽,是字之上冠以官;东里子产,是字之上冠以地;叔梁纥,是名之上冠以字;司马迁是史官,故称史迁,曾受腐刑,又称腐迁。他如髯参军、短主簿,是官职之上,冠以形貌。只要举出两个特点,即可确定其为某人。大约老子耳朵有异状,故姓李名耳;他是自隐无名的人,埋头研究学问,世人得见他时,年已老矣,人人惊其学问之高深,因其须发皓然,又是一个大耳朵,因乎之为老聃。聃是生前的绰号,不是死后的谥号,他不是生来就白头发,乃是世人得见他时,业已是自发了。一般学者,闻老子之名,都来请教。孔子也去问礼。各人取其学说之一部分,发挥光大之,就成为一家之言,发表出来,尽是新奇之说,人人都去研究。老子自隐无名,其出处存亡,世人也就不怎么注意了。犹如四川廖平和康有为说一席话,康有为按照他的说法。跟着写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震惊一世,而廖平的书尚未出来,其人也不怎么为世人注意。老子年龄,大约比孔子大-、三十岁,孔子是七十几岁死的,老子修神养身,享年最高,或许活到二百多岁,著道德经时,已入了战国时代,这也是可能的事。(三)无为思想的实践意义老子的"无为",许多人都误解了。老子一书,是有为,不是无为。他以为:要想有为,当从无为下手,所以说"无为则无不为。"他的书,大概每句中,上半句是无为,下半旬是有为。例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要想勇,当从慈做起。要想广,当从俭做起。要想成大器,当从不敢为天下先做起。慈与俭,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为;能勇,能广,能成大器,就是有为。老子洞明盈虚消长之理,阴阳动静,互相为用,凡事当从相反方面下手,如作文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写字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般。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我无为,能使民化民正,能使民富民朴,是有为。"弱胜强,柔胜刚,"弱柔是无为,胜强胜刚,是有为。老子书中,这类话很多,都是"无为则无不为"的实证。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顺其自然,我不加主观愿望的意思。当为的就为,当不为的就不为,如果当为的不为,这是有心和自然反抗,这叫做有为,算不得无为。王弼注老子,就是这种见解。他注老子二十七章说道:"须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注二十九章说道:"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固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可算得了老子的真谛。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阴符经所说:"圣人知自然之不可违,因而制之。"也就是易经所说:"裁成天地之体,辅相天地之宜。"曹参作宰相,每天喝酒,什么事也不干,只可称之为"不辅万物之自然","不裁成天地之道,不辅相天地之宜","知自然之不可违,因而制之。"黄老之谱,难道是这样吗?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把宇宙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路,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未发动,或才发动,就把他弄好了。犹如船上掌舵的人,把水路看得十分清楚,只须轻轻的把舵一搬,那船便平平稳稳的下去了,这叫做无为。就是所谓,"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怎么是曹参那种办法呢?汉朝文景帝行黄老之术,只是得点皮毛,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等工作方面,未免缺乏,所以不无流弊。但政治的修明,已成为三代下第一,黄老之道的伟大,也可以想见了。(四)"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意义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字作流字解。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道德仁义礼五者,是联贯而下的。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道路一般,是之谓道。我们懂得这个规律,而有得于心,就是德,本着天地生物之道,施之于人就是仁。仁是浑然的,必须制裁它,使它合宜,归结为义。但所谓合宜,只是空空洞洞的几句话。把合宜之事,制为法式,就是饰文,就是礼。万一遇着不守礼的人,怎么办呢?于是威之以刑。万一有悖礼之人,刑罚也不怕,又将奈何?于是动用武力。我们可续两旬日:"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由道德以至于兵,原是一贯罢了。老子洞明万事万物变化的轨道,有得于心,故老子谈论道德。孔子见老子后,明白此理,就用以研究人,故孔子谈论仁。孟子继孔子之后,故谈论仁必带一义字。荀子继孟子之后,注重礼学。韩非学于荀卿,知礼字不足以范围人,故专讲刑名。这都是时会所趋,不得不然。世人见道德流为刑名,就归咎于老子,说申韩之刻薄寡思,来源于老子。殊不知中间还有道德流为仁义一层,由仁义才流为刑名的。谈论仁义的无罪,谈论道德的有罪,我真要为老子叫屈。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都剧顷着次序说的。韩昌黎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存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把道德放在仁义之下,就算弄颠倒了。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这句话很受世人的痛骂,这也是误解老子。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这是天然的趋势,等于人由小孩而少年,而壮,而老,而死般。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等于说:"失孩而后少,失少而后壮,失壮而后老。"他看见由道德流而为礼,知道继续下去,就是为刑为兵,所以警告人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等于说:"夫老者少壮之终而死之始也。"这本是自然的现象,说这些话的人,有何罪过?要救死只有"复归于婴儿。"要救乱只有"复归于无为。"我们身体发育最快,要算婴儿时代。婴儿无知无欲,随时都是半睡眠状态,现在的修养家,叫人静坐,却用种种方法,无非叫人达到无知无欲,成一种半睡眠状态罢了。婴儿的半睡眠状态,是天然的,修养家的半睡眠状态,是人工作成的,只要此心常如婴儿,这样的小孩,也就可以长生久存了。我们知道复归于婴儿可以救死,就知道复归于无为可以救乱。国家到了非用礼不可的时候,跟着就有不讲礼的人,非用刑不可;跟着就有刑罚也不畏惧的人,非用兵不可。所以到了用礼的时候,混乱的苗头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乱之首"。但怎么办呢?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乱机虽动,用无为二字,就可把他镇压下去。老子用的方法,是:"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汶个话不是空谈,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到了秦朝,人心险诈,盗贼纵横,和现在的时局是一样的。始皇二世,用严刑峻罚,乱得更厉害。到了汉初,刘邦的谋臣张良、陈平,是讲黄老的入,曹参辅佐惠帝用黄老,文景帝也用黄老,而民风忽然浑朴,俨然三代遗风,这就是实行"镇之以无名之朴。"人民就居然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了。足知老子所说:"复古于无为,"是治乱的妙法。"复归于婴儿",可以常壮不老;"复归于无为",可以常治不乱。由道流而为德,为仁,为义,为礼,为刑,为兵。道是本源,兵是末流。老子多次谈兵,他连兵都不废,何至于会废礼?他说:"以道佐人主者,可以兵强天下。"又说:"夫慈以战则胜。"慈就是仁,他用兵之际,顾及道字仁字,就县顾及本源之意。用兵顾及仁字,才不至穷兵黩武,用刑顾及仁字,才能哀矜勿喜,行礼顾及仁字,才有深情行乎其间,不至徒事虚文,行仁义顾及道德,才台色达到熙熙攘攘的盛世,不是相响以湿,相濡以沫。我们读老子一书,当作如是解。老子用兵之际,都顾及本源,即知他无处不顾及本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主。"他对于兵是这种主张;即知他对于礼的主张,是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得已而用之,道德为主。"老子明知"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到了不得已之时,还是要用兵,即知他明知礼之后,必有兵刑,到了不得已之时,还是要用礼。所以我说,老子不废礼。只是因为他不废礼,才知道用礼来守护。礼知名于世,所以孔子才去问礼。老子知道兵之弊,故善言兵,知道礼之弊,故善言礼。用刑用兵,只要以道佐之,以慈行之,民风也可复归于朴。庄子说:"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于消谣夕虑,逍遥无为也"。由此知用刑用兵,也是假道于刑,托宿于兵,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我们知谱汶个意思,就知老子说:"失义而后礼",说:"礼仁忠信之薄",与孔子所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同是一意。(五)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本意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等语很受世人的非议,这也未免误解。老子是叫人把自己的意思除去,到了无知无欲的境界,才能窥见宇宙自然之理。一切事,当顺自然之理而行之,如果不绝圣弃智,本着个人的意见做去,得出来的结果,往往违反自然之理。宋儒就害了此病,并且害得很深。例如:"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话,就是害的;支价病。洛蜀分党也是害的这个病。他们的所谓理,完全是他们个人的意见。戴东原说:"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做为圣贤立言之意,其于天下之事也,也即所谓理,强断行之。"又说"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东原此语,可谓一针见血,假使宋儒能像老子绝圣弃智,必不会有这种弊病。凡人只要能够洞明自然之理,一切事顺天而动,如四时的运行,百物的诞生,不言仁义而仁义自在其中。庄子一书,全是发挥此理。苏子由解老子说道:"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大道废而后仁义见矣。世不知谱之早以赡足苏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六亲方和,孰非教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而独称舜,无瞽瞍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逢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鱼,相以沫,相濡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子由这种解释,深得老子本旨。韩昌黎说老子看小了仁义,读了子由这段文字,仁义怎能说小。暴秦时代,李斯、赵高挟智术以统治天下,叛者四起,就是"智慧出有大伪"的实证。汉初行黄老之术,民风浑朴,几于三代,就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实证。老子绝圣弃智,此心浑浑穆穆,与造化相通,此等造诣极高。孔子心知之,也曾身体力行之,但只能在心里理解,而不能说出来,只可自己去做,而不能要求于人。孔子不谈性与天道,不是不想说,实在是不能说,就是谈了别人也未必了解。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等处可见孔、老学术,原是一贯。两次说"天何言哉",反复赞叹,与老子所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言绝对象。苏子由说:"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子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明朝李卓吾称赞地说:"解老子者众矣,而子由最高。"要窥见造化流行的奥妙,非此心与宇宙融合不可,正常人自然做不到。我们既然做不到,而做出的事,如果违反了造化流行之理,又是要不得的,这拿来怎样办呢?于是孔门传下一个最简单最适用的法子,这个法子,就是孔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孔门教人,每发一念,就用自己的良心裁判一下,良心以为对的就是善,认为不对的就是恶。恶的念头,立即除去,善的念头,就把他存留下,这就是大学上的诚意工夫。这种念头,与宇宙自然之理是相合的,为什么呢?人是宇宙一分子,我们最初发出之念,并未参有我的私意私见,可说是直接从宇宙本体发出来的。我把这个念头加以考察,就与亲自见到宇宙本体没什么两样。把这种念头推行出来的,就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法子,岂不简单极了吗?有了这个法子,我们所做的事,求与自然之理相合,就不困难了。困难的是,什么是善念,什么是恶念,不容易分别,于是孔子又传下了一个最简单的法子,叫人闲居无事的时候,把眼前所见的事,仔细研究一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把他分别清楚,随着我心每动一念,我自己才能分别善恶,这就是格物致知了。孔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本是非常简单,愚夫愚妇,都做得到,不料宋明诸儒,把他解释得玄之又玄。朱子无端补入格致一章,并且说:"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乡表单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真是禅门的顿悟,岂不与中庸所说"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相悖吗?我们把正心诚意,改作良心裁判四字,或改作问心无愧四字,就任何人都可做到了。(六)盈虚消长循环的轨道老子的学说,是本着盈虚消长立论的,什么是盈虚消长呢?试作图说明之:如图十一,由虚而长,而盈,而消,循环不已,宇宙万事万物,都不出这个轨道。从天道来说,春夏秋冬,是按着这个轨道走的,从人事来说,国家之兴衰成败,和通常所谓"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淫佚,淫佚又生贫贱",都是按着汶个轨-潜孛的。老子之学,纯是自处于虚,以盈为大戒,虚是收缩到了极点,盈是发展到了极点。人能以虚字为立足点,不动则已,一动则只有发展的,这就是长了。如果到了盈字地位,那么消字即随之而来,这是一定不移之理。他书中所谓:"弱胜强,柔胜刚"、"高以下为基"、"功成身退天之道"、"强梁者不得其死"。"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多藏必厚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种种说法,都是本着这个原则立论。这个原则,人世上一切事都适用,等于瓦特发明蒸汽,各种工业都适用。(七)老子的兵法老子把盈虚消长的原理,用到军事上,就成了绝妙兵法。试把他言兵的话,汇齐来研究,就知他的妙用了。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善者果而已。"又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说:"以奇用兵。"又说:"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与之,以慈卫之。"又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又说:"用兵有言,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又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又说:"坚强者砥之待,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可知老子用兵,是出于自卫,出于不得已,以慈为主。慈有两种含义:一是恐怕我的人民被敌人所杀;二是恐怕敌人的人民被我所杀,所以我不敢为造事之主。如果敌人实在要来攻我,我才起而战之,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虽是起而应之,却不敢轻于开战,"轻敌几丧吾宝"。这个宝字,就是"我有三宝"的宝字,慈为三宝之一,轻于开战,即是不慈,就算失去一宝了。我虽然不开战,而敌人必来攻,我怎么办?老子的法子就是守。所以说:"以守则固。"万一敌人猛攻,实在守不住了,又怎么办?老子就向后退,宁可退一尺,不可进一寸,万一退到无可退的地方,敌人怀要进攻,如再不开战,坐视我的军士,束手待毙,这可谓不慈之极了。到了此刻,是不得已了,也就不得不战了,从前步步退让,极力收敛,收敛到了极点,爆发出来,等于炸弹爆裂。这个时候,我的军士,处处是死路,只有向敌人冲杀,才是生路,人人悲愤,其锋不可挡,所以说"哀者胜矣。"敌人的军士,遇着这种拼命死战的人,向前冲是必死的路,向后转是生路,有了这种情形,我军当然胜,所以说"以战则胜"。敌人的兵,恃强已极,"坚强者死之徒",他当然败。这真是极妙兵法,所以说:"以奇用兵。"韩信背水阵,即是应用;这个原理。孙子把老子所说的原理,推演出来,成书十三篇,就成为千古言兵之祖。孙子说:"卑而骄之",又说:"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又说:胜者守也。"又说:"善守者藏于九帅之下。"又说:"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又说:"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又说:"投之无所往,剧之勇也。"又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又说:"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又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又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放拒。"凡此种种,我们拿来与老子所说的对照参观,其方法完全是相同的,都是初时收敛,后来爆发。孙子说:"将军之事静以幽。"静字是老子书所常用,幽字是老子书上玄字杏字冥字,合并而成的,足知孙子之学,渊源于老子。所不同的:老子用兵,以慈为主,出于自卫,出于不得已,被敌人逼迫,不得不战,战则必胜;孙子则出于权谋,故意把兵士陷之死地,以激战胜之功,把老子"以奇用兵"的奇字,发挥尽致。凡是一种学说,发生出来的支派,都有这种现象,即是把最初之说,引而申之,扩而大之,惟其如此,所以独成派。老子的清静无为,连兵事上都用得着,世间何事用不着?因为老子窥见了宇宙的真理,所以他的学说,无施不可。(八)史记老、庄、申、韩同传的原因韩非主道篇说:"虚静以待令。"又说:"明君无为于上。"这虚静无为四字,是老子根本学说,韩非明明白白提出,足见他渊源所自。其书说:"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无穷之令。"又说:"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于道德,而不出于爱恶。"可见他制定的法律,总是本于自然之理,从天理人情中斟酌而出,并不强人以所难。他说:"明主设立可以得到的奖励,只要能够努力,人人都可获得,所定的刑罚,只要能够注意,人人都可避免。"又说:"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若雷霆,神圣不能解也,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嬖而必诛。"事事顺法律而行,无一毫私见。他用法的结果是:"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淡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上下交顺,以道为舍。"还是归于无为而止。老子讲虚静,讲无为;韩非也是讲虚静,讲无为。黄老之术,发展出来,就是申韩。申韩之术,收敛起来,就是黄老。二者原是一贯。司马迁把老庄申韩同列一传,就是这个道理。后人不知此理,反骂司马迁,以为韩非与李耳同传,不伦不类。试想司马迁父子,都是深通黄老的人,他论大道则先谈黄老,难道对于老氏学派,还会谈外行话吗?不过韩非之学,虽是渊源于老子,也是引而申之,扩而大之,独成一派。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韩非说:"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同是无为二字,在老子口中,何等平淡,一出韩非之口,而凛然可畏,惟其如此,所以才独寺成派。庄子与韩非,同是崇奉老子,一出世,一入世,途径绝对相反,而都是根据于无为。庄子事事放任,还可以说是无为,韩非事事干涉,怎么可说是无为呢?庄子是顺应自然做去,毫不参加自己的意见,所以说是无为。韩非是顺应自然,制出一个法律,我即依着法律实行,丝毫不出入,也是不参加自己的意见,故韩非之学说归于无为。因为他执行法律时,没有丝毫通融,不像儒家有议亲议贵这类办法,所以得了刻薄寡恩之名了。韩非说:"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可见他立法是从大局着眼,并不苛细。汉高祖用讲黄老的张良为谋臣,入英之初,"除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苛法"是捕鼠之物,把他除去,自是黄老举动;"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是设柙服虎,用的是申韩手段。我们从此等地方考察,黄老与申韩,有何冲突?(九)老子与其他诸子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孙子言兵,韩非言刑,而其源者出于老子。我们如果知道:兵、刑与道德相通,即知诸子之学无不与老子相通了。老子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温良恭俭让,俭字与老子同,让即老子之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曾经言仁就是老子之慈,足见儒家与老子相通。墨子的兼爱就是老子的慈,墨子的节用就是老子的俭。老子说:"用兵有言,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又说:"以守则固。"墨子非攻而善守,足见其与老子相通。战国的纵横家,首推苏秦,他读的书,是阴符,揣摩数年,然后才出而游说,古阴符不传,它是道家之书,大约与老子相似。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此语,是以一个平字立论。苏秦游说六国,每用"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一类话,激动人不平之气,暗中藏得有天道张弓的原理,与自然之理相合。所以苏秦的说法,能够披靡一世。老子所说:"欲取姑予"等语,为后世阴谋家所效法。其它如杨、朱、庄、列、关、尹诸人,直接承继老子之学,更不用说。周秦诸子之学,即使不尽出于老子,也可说老子之学,与诸子不相抵触,既不抵触,也就可以相通。后世讲神仙,讲符等等,都托始于老子,更足知老子与百家相通。汉朝的汲黯,性情刚直,其统治人民应该用严刑峻法了,却用黄老之术,专尚清静。诸葛武侯,淡泊宁静,极像道家,但治蜀却用申韩。这都是由于黄老与申韩,根本上共通的缘故。孔孟主张仁义治国,申韩主张法律治国,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其实是一贯的。诸葛武侯说:"法行则知恩,"这句话真是好极了,足补四书五经所未及。要施恩先必从法做起,行法即是施恩,法律就是仁义。子产治理郑很严酷,国人要想杀他,说道:"谁杀了子产,我就赞扬他。"后来感他的恩,又生怕他死了,说道:"子产死了,谁来继承他呢?"难道子产改变了政策吗?他临死前还说为政要用猛,可见猛的宗旨,至死不变,而所收的效果,却是惠字。论衡说:"子谓子产其养民也惠。"又讲:"或问子产,子日,'惠人也'。"猛的效果是惠,此中关键,只有诸葛武侯懂得。所以他治蜀崇尚严格,与子产收同一之效果。一般人说申韩刻薄寡恩,其实最慈惠的人,没有比得上申韩。申子的书失传了,试取韩非子与诸葛武侯本传,对照读之,当知鄙人说的不谬。韩非的学说,出于荀子,是主张性恶的。荀子以为人性恶,当用礼去裁制他。韩非以为礼的裁制力弱,法律的裁制力强,故变而论刑名。由此可知:黄、老、申、韩、孟、荀,原是一贯。害何种病,服何种药。害了暴秦那种病,故汉初用黄老之术医治,害了刘璋那种病,故孔明用申韩医治。儒者见秦尚刑名,至于亡国,以为申韩之学,万不可行,此乃不知通变之论。商鞅变法,秦于是盛强,终于到始皇,统一中国,可见刑名之学,生了大效。继续用下去,犹之病到垂危,有良医开一剂芒硝大黄,服之立愈,病已好了,医生去了,把芒硝大黄作为常服之药,怎能不病?怎能不死?这和芒硝大黄有什么关系?这和医生有什么关系?(十)孔子不谈性与天道的原因礼记上,孔子多次说:"我从老子那里听说。"可见他的学问,渊源于老子。最大限度,只能与老子对抗,断不能驾老子而上之。史记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去,谓弟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这种惊讶佩服的情形,很像虬髯客见了李世民,默然心死一样。虬髯客传记载:道士对虬髯客说:"这个世界不是你的世界,到别的地方去吧。"虬髯客也就离开中国,到海外扶余,另觅生活。孔子一见老子,正是这种情形。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已被老子讲得透透彻彻,没有孔子说的,孔子只好从仁字讲起了。老子学说,虽包含有治世法,但是略而不详,他专言道德,于仁义礼三者,不加深论。孔子窥破这个意图,就终身致力于仁义礼,把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条分缕析的列出来。于是老子谈道德,孔子谈仁义礼,结果孔子与老子,成了对等地位。孔子是北方人,带得有点强横的性质,虽是佩服老子,却不愿居他之下。这就像清朝恽寿平,善于画山水,见了王岩谷的山水,自认为不能超出其上,再画得好,也是第二手,就改习花卉,后来竟得齐名。孔子对于老子,也是这样。他二人一谈道德,谈仁义,可以说是分工的工作。论语载:子贡说,"先生的文章能够见到,但听不到先生谈性和天道的话。"孔子为什么不谈性与天道呢?因为性与天道,老子已经说尽,没有孔子说的了。什么缘故呢?言性言天道,离不得自然二字,老子提出自然二字,业已探骊得珠,孔子再说,也不能别有新理,所以就不说了。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请问致的是什么?守的是什么?这明明是言心言性,一部宋元明学案,虚字静字,满纸都是,说来说去,终不出"致虚守静"的范围,不过比较说得详细罢了。老子书中谈天道的地方很多,如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于人乎。""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这一类话,就把天地化生万物,天人感应,天道福善祸淫,种种道理,都包括在内,从天长地久,说到天地不能长久。就叫孔子再谈天道,也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所以只好不说了。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孔子也是见到了的,他称赞周易,称这个东西叫太极,曾极力发挥,只是道理太玄虚,对门人则浑而不言,所以大学教人,才从诚意做起。性与天道,离了自然二字,都是不能讲的,为什么呢?一般人说宋儒是得了孔子真传的,朱子是集宋学大成的。朱子毕生精力,用在四书集注上。试拿集注来研究:"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一章,朱子注说:"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这不是明明白白的提出自然二字吗?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朱注:"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难道不是又提出自然二字吗?孟子说:"天下人谈论人性,只要找到根本原因就可以了。那根本原因在可以顺应自然为本。我们厌恶卖弄智慧,因为它容易穿凿附会。如果聪明人像大禹治水那样疏导洪水那就不必讨厌智慧了。禹的治水。是顺应自然。如果聪明人也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是最大的智慧。天那么高,星辰也很远,但如果找到运行的规律,就是一千年以后的冬至日,也可以坐着算出来。"朱子注说:"利用就是顺应自然,根本原因也是自然,把水弄到山上就不是自然的原因了大禹治水是按自然之势疏导的程子说,孟子的这一章专门谈论智慧。我认为事物的道理无非是自然,顺应而遵循自然,就是大智慧。"朱子的注五次提到自然二字,可见性与天道,离开了自然二字是讲不清楚的。老子既然已经把这个说尽了,孔子就不再说了。(十一)儒、释、道三教异同之点春秋战国时,列国并争,同时学术界,也有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天下统一,于是学说按照君主的旨意,也归于统一。秦时崇奉法家的学说,此外的学说。都被排斥。汉初改而信奉黄老。到了汉武帝表章六经,罢黜百家。从此以后,专尊奉孔子的学说。而老子的学说,势力也很大。孔老二教,在中国成为两大河流。随后佛教传入中国,越传越盛,成了三大河流,同在一个区域内,相推相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天然有合并的趋势,于是宋儒的学说,应运而生。我们要谈宋儒的学说,须先把三教异同,研究一下:三教异同古人说的很多,不用我们再说,但我们可补充一下:三教均以返回本源为要旨。孟子说:"天下的本源在国,国的本源在家,家的本源在身。"但返回到身体,还不能终止。孟子又说:小孩子没有不爱父母亲的,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哥哥的。可知儒家返回本源,以返到孩提为止。老子一书,多次谈到婴儿,请问孟子谈的孩提,与老子谈的婴儿相同还是不同?答曰:不同。为什么呢?孟子所说的孩提能爱亲敬兄,大约是二三岁或一岁半岁。老子曰:"如婴儿之未孩。"说文:孩,小儿笑也。婴儿还未能笑,当然是指才生下地的而言。老子又说:"骨弱筋柔而握固。"初生小孩,手是握得很紧的。可见老子所说的婴儿,确指才生下地的而言。孟子所说的孩提知爱知敬,是有知识的。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没有知识的。可知老子返回根本更进一步,以返至才下地的婴儿为止。但老子所说的虽是无知无欲,还是有心;所以说:"圣人当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释迦牟尼则连心都没了,以证入涅,无人无我为止,禅宗常教人"看父母未生前面目。"竟是透过娘胎,较老子的婴儿,更进一步。他们三家都是在一条线上,我们可作图表示,如图十二:儒家由庚返至丁,再由丁返至丙。老子由丁返至乙。佛家由丁返至甲。我们可呼此线为"返本线"。由此可看出三家的异同。要说他们不同,他三家都沿着返本线向后面走,这是相同的。要说他们相同,则儒家返至丙点而止,老子返至乙点而止,释迦牟尼直返至甲点方止,又可说是不同。所以三教同与不同都说得过去。总看如何看法。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从身字追进两层,直至意字,从诚意做起。但是有意就有我,老子以为有了我即有人,人我对立,就生出许多纷纷扰扰的事,闹个不休。有我就是有身体,所以说:"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有身体。"倘若没有身体,则人与我浑而为一,就成了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再不会有纷纷扰扰的事。所以说:"等到没有身体了,还有什么祸患呢?"庄子书上种种讥诮孔子的话,以及老子对孔子说的:"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等语,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试问如老子所说。是个什么境界呢?这就是所说:"恍恍惚惚,深远莫测了,"也就是"婴儿没变成小孩"的状态,自佛学言之,此等境界是为第八识,释迦牟尼更进一步,打破此识,而为大圆镜智,再进而连大圆镜智也打破,即是心经所说"无智亦无碍"了。据上面所说,似乎佛家的境界,非老子所能到,老子的境界,非孔子所能到。但又不然,佛家说妙说常,老子说:"恢复本性叫常。"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佛氏的妙常境界,老子何尝不能到呢?孔子毋意毋必,又说:"无可无不可。"佛氏所谓法执我执,孔子何尝没有破呢?但三教虽同在一根线上,终是个个独立。他们立教的宗旨,各有不同。佛氏要想出世,故须追寻到父母未生前,连心字都打破,方能出世。说是要出世,所以世间的礼乐刑政等等,也就不详加研究了。孔子要想治世,是在人事上工作,人事的发生,以意念为起点,而意念最纯粹的,莫如孩提之童,所以从孩提之童研究起,以诚意为下手工夫,由此而正心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宗旨,既是想治世,所以关于涅灭度的学理,也就不加深究了。老子重在窥探自然造化的本源,所以绝圣弃智,无知无欲,于至虚至静之中,领会那寂然不动,虚而逍遥器之妙,故而像初生的婴儿。向后走是出世法,向前走是世间法。他说道:"多说只会穷困,不如保持中庸。"这个中字,即指乙点而言,是介于入世出世之中。佛家三藏十二部,孔子诗书易礼春秋,可算说得很多了。老子却不愿意多说,只简简单单五千多字,扼着乙点立论,含有"引而不发,跃跃欲试"的意思。他的意思,只重在把入世出世,打通为一,揭出原理,等人自去研究,不愿多说,所以讲出世法没有释家那么精,讲世间法没有孔子那么详。综而言之,释家专言出世法,孔子专言世间法,老子则把出世法和世间法,打通为一,这就是他三人立教不同的地方。老子说:"让心灵达到空寂的状态,守住这份安静。万物一齐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茂盛,最终都回归到起点。回到起点叫'静','静'就是复归本性。"他是用致虚守静的工夫,步步向内收敛,到了归根复命,跟着又步步向外发展。所以他说:"修德于自身,道德就纯真。修德于家,道德就光大。修德于乡,道德就伸长。修德于国,道德就广大。修德于天下,道德就会普遍。"孔子之学,得之于老子。其步骤是一样的。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侈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是步步向内收敛。"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又是步步向外发展。老子归根复命的工作,与佛家相同;从"修之于身",以至"修之于天下",与孔子相同,所以老子之学,可贯通儒释两家。北方人喜吃面,南方人喜吃饭,孔子开店卖面,释迦牟尼开店卖饭,老子店中,面和饭都有。我们喜欢吃某种,进某家店子就是了。不能叫人一律吃面,把卖饭的店子封了,也不能叫人一律吃饭,把卖面的店子封了。卖面的未尝不能做饭,卖饭的也未尝不能做面,不过开店的目的,各有不同罢了。儒释道立教,各有各的宗旨,三教之徒,互相攻击,真算多事。(十二)宋学是融合儒释道三家学说而成最初孔老二教,几经盛衰,互相排斥。

    注意事项

    本文(《厚黑学》——中国学术之趋势.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