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中的协调机会.doc

    • 资源ID:4167983       资源大小:28.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中的协调机会.doc

    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中的协调机会【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和运用,以及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产业结构协调、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前提。财政政策是指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名收入。二者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之间关系。我国正处在经济一直转轨的进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因制度变迁所显现的某些特殊性而变得尤为紧要和突出。需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保证国名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本来财政和银行都是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综合部门,应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但是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而对两大政策相互关系和影响、尤其是对两大政策的相互抵触可能导致的后果缺乏权衡;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乃至出现逆向调节和相互抵触。因此,为有效地发挥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合力,必须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目前的各自为政到协调配合的根本转变。(二)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制度变迁进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资金配置渠道了根本性变化,即国民收入分配由政府向企业和个人急剧倾斜,资金配置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导型,金融事业空前发展和凸显。但是金融事业的过分凸显并非其自身真正发展的结果,而是财政规模萎缩和国有企业资金困难烘托而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规模不断萎缩,财力日趋困窘,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基础,调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如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等,其结果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劣化,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至扭曲变形 (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绩效财政和银行在宏观调控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两者的地位和特点各异,运作方式和手段便不尽相同,因此两者理应有明确的分工。而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1)财政资金信用化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并存。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使财政直接增支或减收,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财政挤占银行资金也日趋严重,如财政向银行的间接透支有长期化扩大化的趋势和银行承担部分本应由财政安排的国家专项储备等。(2)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现在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3)通常,货币政策侧重总量控制,财政政策更适于结构调整。但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变化,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国有企业体制缺陷严重阻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企业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点,也是宏观调控成败的关键。但是,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基本上不具备硬预算约束机制,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低下,但却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和冲动,而自有资本和财政资源又非常有限,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致使负债居高不下;兼之企业效益不好、亏损严重、信用观念缺乏,导致偿债能力和愿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了对国有银行的多重冲击。值此情形,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都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架构(一)规范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程序和机制设置一个能超脱财政和银行部门利益、并能从国民经济全局着眼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常设或非常设机构,其职能在于规范程序和机制,不但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各自特点及配合效应选择具体的配合方式,并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偏差,而且要及时仲裁和处理关涉各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消除双方的摩擦。协调财政和银行的关系,使财政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相契合。(二)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侧重点财政货币政策总是通过国民经济和结构的调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但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侧重点总是不尽相同的。 (1)货币政策侧重于效率原则,以保持经济的活力和高效财政政策侧重于公平原则,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面稳定又是以相对公平为前提的,制度构架既定,则只有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税收、公债、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以利于解决失业、收入不公和公共物品受益程度差异等问题。 (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重塑财政要适时转换职能,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其他方面和领域的社会总需求应由银行负责供给。换言之,财政调控重点是经济结构,银行则要加强社会总求求调控,合理分工,协调动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财政可以放松总量调控,银行应该退出结构调整。(三)强化金融与振兴财政并举,以扭转目前“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首先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适金融的宏观调控功能,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强化财政调控职能,实现财政的振兴:(1)提高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资金集中比重,增强宏观调控财政力和能力从根本上讲,两个比重的提高有赖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但目前最紧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税制改革,依法治税,有效征管,保证税收应收尽收;二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没有统一的财政,就没有财政的振兴,政府分配从来都是以财政集中性分配为主渠道,政府必要的收费只占很小的比重。而我国的财权极度分散,各级政府的分配极不规范,既扰乱了分配秩序,又减损了国家财力,也弱化了财政能力。(2)发展政策性银行业务,建立政策性银行正常、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使政策性银行成为控制投资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目前应主要着力解决政策性银行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绩效欠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应有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可将清理整顿的财政信用资金、机关团体的央行存款、邮政储蓄和保险公司存款筹划归政策性银行,并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适度发行长期债券;同时,要注重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的评估,实现应有经济社会目标。(四)着力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部 (1)国债管理政策国债既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关节点。国债不仅有助于弥补财政赤字,舒缓财政困难,还能用以进行经济建设;同时,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还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条件。以我国实践看,尚须创造条件,以臻完善:提高央行国债资产比重;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完善国债市场,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及运行市场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财政发债创造良好的利率条件。 (2)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以政府为投融资主体的金融活动,既有较强的财政性,又有明显的金融性,客观上成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又一结合部:首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财政意图,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其次,财政投融资所具有的信用属性决定了它又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受制于央行的宏观金融调控。市场经济中,银行和企业投资必然受利益机制的驱使,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不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来重,而建立财政投融资,即可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使之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适应。在资金来源上,不仅应包括国债和财政拨款,而且应当逐步把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等纳入;在资金使用上,既要强调宏观意旨,也要注意资金的使用绩效与合理回收。(3)国有企业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社会负担过重、政企不分、过度负债、信用紊乱等问题,使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受到影响。政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推动者,财政和银行作为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应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度过难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有些只需财政或货币政策的某一方面即能解决,而更多的是需要两大政策的协调合作,如,财政和银行要协同配合,支持企业债务重整。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是旧体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银行和企业都应合理分担。再如,财政和银行应以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协同支持国有企业运用集团制度、公司制、股份制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从制度上构筑起实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微观基础。三、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态势分析多年来,我国依据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的国情,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具体协调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矛盾。(一)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我国经济运行,自1992 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到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此后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宏观调控奏效、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1.大力增加财政收入,逐步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以增强政府稳定经济的整体实力。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是紧的财政政策的主导措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支出的增长速度; 从1992 年开始,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领先于财政支出的增长(1994年除外);199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5左右, 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为48左右,逐步接近振兴财政的目标比重。2.严格掌握货币发行,控制信贷规模,适时调整利率。控制货币流通量是紧的货币政策的中心内容。19931998年,中央银行强化了货币发行的控制力度,使货币供应量维持在计划目标范围内。同时,为整顿金融秩序,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长水平,中央银行于1993年两次提高存货款利率,利用金融政策遏制经济过热取得较大成效;而后,中央银行又根据具体情况,相继于1996年两次、1997年多次降低利率,在“从紧”的基础上有效地保证了“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投资规模膨胀是我国经济前段过热的重要原因,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强化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措施,停建、缓建部分基本建设项目,使投资规模增长速度从1993年的58.6,下降到1995年的17.5,同时还成功地引导资金向农业、基础产业倾斜,使投资结构得到优化。财政支出的另一突出症结是行政急剧膨胀,1980年全国行政经费66.8亿元,1996年达到1041亿元,增长了14.5倍,而同期财政支出仅增长5. 5倍。财政支出的6070以上用于“养人”,这不仅挤占了事业发展经费,导致建设资金的奇缺,而且日益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使收支缺口扩大,直至影响全局的稳定。为此,各级政府结合机构精简和职能转变,压缩行政经费2030;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运用市场手段管理政府物料购买支出:推行行政经费下管一级等办法,用以节约支出,制止奢移浪费等。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仅有力控制了通货膨胀,而且国民经济持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经济振荡幅度很小,基本实现了经济“软着陆”的目标。(二)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有企业困难日益加剧,举步维艰。最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并未缓解国有企业的原有困难,相反,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恶化,效益下滑严重,亏损面和亏损额均大幅增加;国有企业债台高筑,社会负担沉重及长期技术改造不足等老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国有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跌,到1995年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3.7,亏损额377.9亿元,同比上升20,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0, 目前亏损继续扩大;与此同时,企业开工率不足,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市场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越安全警戒线,高负债经营已经使企业成为银行的“打工仔”,生死系于一身。可以说,近几年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当严峻。2.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结构调整成效不大。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虽然对于总量控制卓有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结构上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地区产业趋同化严重。据测算北京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山西亦达0.92, 反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即突出表现为产品销售不对路,积压严重。同时,对国民经济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投入,特别是对重中之重居基础地位的农业,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其发展速度仍慢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尚未改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薄弱地位,“瓶颈”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经济发展。3.负数的通货膨胀率显现总需求不足,1998年度8 增长目标压力较大。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曾多次被剧烈的通货膨胀所困扰,并成为全民关注的经济热点,自1993年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后,通货膨胀指数连续下落,1997年零售物价涨幅只有0.8,到1997 年底已成了负数,今年12月零售物价涨幅为1.7,整治通胀取得了很大成绩。 通胀指数变负,意味着不必付出劳动,银行中的存款和手中的货币就会自动增值。然而,这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并不完全是好事,其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结果, 决定物价水平的升降。 1997年物价水平的下降,充分说明总需求特别是投资严重不足,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整个市场萧条,显现出经济过热的后遗症。与此同时,十二届人大提出了本年度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幅度为8的现实目标, 但截至1998年6月,第一季度增长率为7.8,第二季度仅为7, 较之既定目标具有一定距离,经济增长的方针与总需求不足的近期情况,使国民经济期发展速度超越8,继而全年增长8的目标面临着较大压力。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战略构想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就是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健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在提高财政、银行调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国民经济结构的协调问题,在结构协调基础上实现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确保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搞好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加大对国有企业资金流入力度、推动企业集团化改革、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使国有企业逐步走出困境,具备参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政策取向应该是:1.提高财政调控经济结构的能力。为此,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归并预算外资金,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九五”期间,力争实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到2010年达到25左右,从而提高财政调控国民经济结构的能力,使国家财政真正挑起调控国民经济结构的大梁。2.健全银行债务清偿机制和风险抵押机制,确保银行与企业债权债务的良性循环:改善储蓄服务,提高银行的吸储能力,才能为货币政策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3.健全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注入力度,以此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突破口。要构建由财政、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共同参与的强大的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加大对国有企业资金流入力度。其资金来源,一是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通过财政贴息诱导、发行金融债券、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从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8000亿元中动员20的资金,每年可达到5000 6000亿元,作为政策性投融资的资金来源。二是将邮政储蓄全部纳入政策性投融资来源,每年可达1500亿元。三是将现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下属的各大保险公司保险收入的结余额中,每年拿出50纳入政府政策性投融资;比照1995年国内外保险业务净收入507亿元计算, 每年可以拿出250亿元纳入政策性投融资。四是扩大国债发行,除偿还到期债务外, 其余额应全部纳入政策性投融资体系。鉴于目前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高达30的现状,扩大中短期国债发行,势必加重国家财政的偿债负担,可以考虑为专门建立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发行特种国债。 期限为10 20年,既不会加重今后几年的财政偿债负担,又能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数额大而且使用期间长的资金来源。五是将目前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结余资金,除留有部分用于日前开支外,应全部纳入政策性投融资体系。 通过上述途径可为政策性投融资体系的建立聚集1万亿元资金,经过23年,可将资金规模扩大到23万亿元。国家对此应成立专门的政策性投融资机构加以管理,并主要用于支持国有行业集团、股份制集团母公司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改造规划、技术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业改造,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壮大和发展国有经济。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协调支持国有企业运用集团制、公司制、股份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集约经营,振兴国有企业。财政、银行要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兼并、联合等途径组建产业关联度紧密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改变目前国有企业规模分散、“小而全”和“大而全”造成的企业竞争实力薄弱现象,形成“兵团式”国有垄断集团,作为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母公司,使之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再以母公参考文献1王景升.论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应J1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3)12曾康霖.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及效应评价J1财贸经济,2001,(7)13范炜,等.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效应绩效研究J1财政研究,2005,(2)14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武剑.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取向研究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

    注意事项

    本文(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中的协调机会.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