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doc

    • 资源ID:4167798       资源大小:56.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doc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法 学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08年6月23日诚信责任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特此声明。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 期: 目 录摘要Abstract前言1一、民事审前程序的概述2(一)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和特征2(二)民理审前程序的功能2二、民事审前程序的比较研究4(一)美国的审前程序 4(二) 德国的民事审前程序 5(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审前程序的比较 6三、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立法现状与不足8四、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司法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10五、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改革应适用的原则12(一)当事人处分权为主导与法官监督相结合的原则12(二)效率、效益的原则12(三)辩论原则12(四)借鉴、吸收、适应国情的原则12六、对我国民事审前程序规则体系设计之构想14(一)设立专门完成审前程序的组织机构和法官14(二)建立有效的答辩制度14 (三)健全法官的释明权14(四)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和相应程序15(五)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在审前程序中的运用15结 论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摘 要随着法治发展和诉讼高潮的到来,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成了当前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重新审视构建审前准备程序有利于案件集中审理,提高效益,保障公平、公正,实现正义。本文首先对审前程序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述,然后对比两大法系的优劣,接着分分析我国目前在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众多弊端和症结,最后借鉴吸收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我国的现有国情研究得出改革中坚持的原则和相关的制度构建和改革完善的措施,以期早日建成程意义上的审前程序。关键词:民事诉讼 审前程序 正义效率 制度构建 Discussions on the pre-trail procedures of 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upsurge of the litigation, the pre-trial procedures for civil trial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in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trial mode, 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ceedings is reasonable or not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justice and efficiency on the trial of civil. re-positio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pre-trial preparation program features which will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deepen the judicial reform and improves the Civil litigation Law , protects the fairness ,realizes the justice value target.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inciples of the pre-trial procedures and contrasts the two law systems. Then it analyzes the drawbacks in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the end it absorbs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successful practic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reform, studies the principles and relevant constructional steps, and improves the measures of system .in the end the author want to construct the real pre-trial procedures.Key words: civil procedure, pre-trail procedures, justic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前言民事审前程序是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事诉讼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样是建设以庭审为中心的现代化民事诉讼程序结构的重要基础。在我国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和实务界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从而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和效率。在新的司法理论的影响之下,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对审前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两大法系的民事诉讼活动从原来偏重开庭审理转向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并重,且日益相互借鉴、趋利避害,呈趋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民事审前程序的比较研究,从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在立法滞后性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入手,分析其中之弊端不症结,并对其完善提出解决办法,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以期对今后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有所裨益,实现效益和公正的价值目标。一、民事审前程序的概述(一)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和特征在实行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模式的国家曾对于审前程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第一种是指“法院受理案件后进入开庭审理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诉讼活动1常怡.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77.1。另一种含义是指为了使民事案件达到开庭适合审理的目的而设置的让当事人在开庭之前确定争点和收集证据的程序,两者区别在于起主导作用的主体不同。总而言之民事审前程序是在正式开庭审理前,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法院等诉讼主体按一定方式、程序实施的交换意见、收集整理证据、争点整理准备活动和相互关系的总和。民事审前程序作为与开庭审理相对的一个独立的程序,具有以下特征:1.审前程序是一个独立于庭审的程序,它与庭审分属于不同的诉讼阶段,有各自独立的目标和任务,其功能也有差别。 2.审前程序是具有一定的实体审理性质。它是兼有实体法和程序法意义的。如法院组织双方交换诉讼文书,整理争点等,这些就是有程序法上的意义,而对民事纠纷进行调解或双方当事人进行和解就有实体审理的性持。3.主要的诉讼主体是诉讼的当事人。在两大法系中都是由当事人决定需要判断的案件事实,由当事人收集,提出并与对方交换证据,以此形成对庭审有约束力的争点,同时为法官断案提供基础。(二)审前程序的功能 随着司法现代化理念的发展,民事审前程序本身所固有的性能或者功用也不断扩大和体现,有位美国学者对其功能做过这样的概括:“审前程序的目的非常简单,清除无关的事项,准许当事人获得信息并确定是否存在适于审理的争点,所有的内容都导向一个有效率的审判或在知情后作出的和解”。笔者认为民事审前程序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整理争点,交换和固定证据。经审前程序双方诉讼证据资料的交换,明确双方争执的焦点事实和法律问题,从而有利于庭审围绕争点有重点的进行,保证诉讼流程的效率。而审前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日期内交换证据,凡逾期举证的除法定情况下,法院不予采纳,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庭审中证据突袭,保证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平等,节约司法资源。2.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在庭审前将纠纷解决。由于双方对争点的确定和证据的交换和固定,对案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当事人往往会考虑胜诉的机率,权衡判决与和解的利弊得失,无形中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终结纠纷。3.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和诉讼公正的实现。审前程序确保任何一方当事人充分了解对方诉求信息及相应的攻击和防御手段。审前程序有利于简化和明确争议点,促成和解,从而可节省人力、物力,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据统计,美国近95的民商案件是通过审前程序解决的。二、民事审前程序之比较研究由于各国不同的国情、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审前程序。大体上可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类。英国和美国是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而法国和德国则是大陆法系的主要代表。笔者将在下文中分别介绍美国和德国审前程序各自特点,并加以优劣比较,以期有利于我国审前程序的构建。(一)美国的审前程序美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当事人主义审前程序,其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1诉答程序(The Pleading Process)。是指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前,法院受理案件,当事人双方通过交换诉状和答辩状告知双方当事人自己的请求或主张的程序,它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发起程序1黄民中美民事诉讼准备程序之比较研究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0):181诉答程序包括以下几项:(1) 诉讼开始:原告在起诉时可向法院提交传唤状并由原告向被告送达,若被告在法定的期限内没有应答或答辩,法院可据原告请求作出缺席判决。(2)被告应诉:被告可在法定的期限内提出答辩状对起诉中的事项进行否认或是承认;也可以提交申请书,请求法院据法定理由驳回诉状。(3)当事人可在收到对方的相关诉答文书前可对自己的诉答文书做出修改。2发现程序(discovery)。指双方当事人对于对方获取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和收集的证据都可强烈要求其摆出,以达到暴露事实,明确争点,冻结证言。(1)关于证据开示的范围。其范围相广泛,只要与诉讼有关的且不属于“保密特权”或是“诉讼资料”的,不论该事项关系到开示要求或是其他任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均可开示。(2)证据开示的方法。开示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录取证言、质问书、查验文件用证物、自认要求、身体检查等,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3)对于违反开示制度的不利后果。对于不开示或不协助开示的,法院可以强制开示;判定其构成藐视法庭;不出示与命令有关事项应按照获得命令的当事人所宣称的诉讼目的而视为得到证实;对不服从命令的当事人不允许其对被指出的请求或抗辩进行证实或对抗,或是禁止该当事人对被指定的事物作出证据提出;取消诉答文书或其中一部分等不利后果。3审前会议(Pretrial Conference)。指在庭审前由法官召集当事人双方以及律师进行的协商会议,目的在于简化固定争点,防止诉讼的拖延,减少不必要的审前活动,确定传唤准备出庭的证人和庭审中要适用的证据,确定开庭日期等。至于审前会议的次数一般至少召开两次,第一次审前会议一般在发现程序的初期或开始前召开。 (二) 德国的民事审前程序在早期德国奉行当事人自由放任主义,司法机关尽量避免过多干涉,其诉讼程序以法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断续开庭为特征。“德国的诉讼程序像火车那样从一个站徐徐地开向另一个站,直到抵达终点”1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61701,这大大降低了审判的效率。1976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75条、276条规定了充分进行审前的准备,法官可选择采用提前开庭准备性的口头辩论或交换书证的书面准备程序两种方式替代过去“一步到庭”。1早期第一次口头辩论程序原告通过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书,法官在审查诉状之后决定第一次开庭的日期并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代理律师届时出庭。被告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并在其中说明采用防御的方法。第一次开庭主要用于整理争点和证据,但法官可以据情况进行调解或作出缺席判决,中间判决等。到了主要期日,当事人以前没有提出的主要和证据原则上不能再提出,这相当于“证据失权”制度。2书面准备程序在此程序中,审判长将诉讼状达给被告,并告知被告在两周的期限内以书面方式向法院表达答辩。若未答辩法院可以依原告请求不经言辞辩论直接作出缺席判决,若被告认诺原告的请求,则依原告请求作出认诺判决。德国现行的“准备程序主要期日开庭审理”的模式,极大地节省了诉讼资源,提高了效率。(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审前程序的比较1两大法系审前程序发展的不同之处(1)两者的背景不同。英美国家由于实行陪审制度,当事人对抗式辩论,出于对陪审成本的考虑,要求开庭、集中、连续进行,开庭审理争取一次完成。而大陆法系的国家一般是由职业法官对案件事实和证据作出裁判,而不采用英美法意义上的陪审制度,大陆法系国家的庭审则可以有多次不集中和非连续地分布于诉讼的整个过程中。(2)收集证据的手段和范围不同。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收集范围广泛。一方当事人不仅有权要求对方展示其将在庭审中出示的证据,也有权要求知晓与案情有关的信息。在大陆法系中,当事人想取得掌握在对方当事人或是第三人手中对己有利的证据,必须向法院提出申请。当事人没有义务主动提供或披露对对方有利的证据。当事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向对方收集证据,不能强迫对方披露其所掌握的与诉讼有关的信息。(3)审前程序的结果对开庭审理的拘束力不同。美国审前会议中法官作出的命令在庭审中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若在审前会议中没有提出的证据和事实,当事人在开庭审理中1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1).1不能提出来,产生失权的效果。当事人违反审前命令提出的新事实或证据,法官可依法拒绝采纳。在德国审前命令有一定的拘束力,但要受宪法法院的严格控制。(4)审前的法官不同。在美国,参与审前程序的法官不得参加正式的法庭审理,大陆法系审前程序中的法官规定不一致,一般就是审判法官,目的以诉讼效率为中心。2两大法系审前程序优劣的简要分析。两大法系的审前程序有定的差异,但都与各自的诉讼制度相适应,就英美法系而言,有以下优点:其一,双方当事人容易了解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易对一些问题达成共识,促进双方在审前和解。其二,审前程序更为简单和公平,有利于案件的进一步审理。但也不足之处,一方面强有力的当事人可故意拖延诉讼进程,增大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从而降低了诉讼效率。另一方面当事人可以利用它获得对方当事人的绝大多数证据,从而弥补己方经济力量和诉讼技能的不足。就大陆法系而言,其优点在于,一方面法院主导进程,避免当事人滥用程序拖延诉讼;另一方面法官在审前对对方的证据用争点有了相当的了解,使开庭审理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促进了庭审的效率。缺点在于法官在审前易产生先入为主之见,在法官素质不提高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法官对审判公正性的怀疑。三、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立法现状与不足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审前程序有以下几项内容:告知当事人权利和义务;送达起诉状和答辩状;法官认真审核有关的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特殊情况下追加当事人或移送案件。相关的司法解释如下:(1)1993年的关于第一审经济案件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开庭前,合议庭可以召集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交换、核对证据,核算账目。对双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并由双方当事人确认签字”。(2)1998年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作出了“关于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及时开庭审理问题”的规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3)1999年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进一步明确规定:民事、经济审判要坚持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原则外,建立举证时限制度重大、复杂案件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完善法院收集证据制度,进一步规范当事人举证质证活动。(4)2001年关于民诉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被告答辩是义务而非权利;当事人申请或证据较多、复杂、疑难的案件适用证据交换。证据交换的时间是由当事人协商决定或是法院指定。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2次;实行证据限时提出主义,对未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出的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利。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审前程序立法规定中有诸多不足:其一:审前准备目的一元性。我国审前程序的基本任务在于发现真实,实现实体的正义,忽视当事人的主动性,法官的权力基本上没有上限,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认识,使庭审流于形式。而且没有明确规定时间上的起止界限,不会如程序那样“被一一贴上封条,成为无可动摇真正的过去。”其二:审前准备程序主体的单一性。我国民诉法是从法院的角度设计审前准备制度,审前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方式完全由法院指挥和控制,成为唯一的主体。当事人活动从属法官的活动,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受到严重压抑。法官的职权行为防碍了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的行使,最终无法发挥审前程序应有的重要作用。其三:审前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如答辩缺乏针对性;争点难以形成框架;多次开庭,造成司法资源的极大的浪费等现象。其四:我国法律没明确规定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制度,审前准备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程序,没有程序上的法律效力。审前程序最起码要有两种效力:一种是失权效力,另一种是对庭审的拘束力,而我国规定的不详细,过于原则化,在操作上容易失控。四、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司法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司法实践和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一)当事人与法官的权利义务配置不当我国的审前模式,当事人的权利极小,不利于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审前程序中权利义务向法官严重倾斜,不仅加重了法官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容易导致法官专断,不利于案件真相的查明。还有在实践中被告可以答辩也可以不答辩,此时案件的争点无法在审前确定,从而影响诉讼的效率。(二) 庭审法官负责审前准备工作容易使审前准备行为和审判行为相混淆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合议庭成员应认真审核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诉讼材料,了解案情,审查证据,掌握争点和需要庭审调查辩论的主要问题。这实际上等于授予法官对实体问题进行预审的职权,要求法官在审前阶段就必须对案件进行实体和程序的全面审查核实,必然导致了审前行为与审判行为相混淆,最终导致“先定后审”“先入为主”并使庭审流于形式的结果,这与现代诉讼确立的公正公开、辩论、直接言词原则相违背1黄国新.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律思想,2006,(10):21.1。(三)审前程序成本较高法院的职权过强过多,包揽了诉讼文书的送达、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必要的证据等工作,支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等于法院替代诉讼中的过错方承担了大部分诉讼费用,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和效率的诉讼价值取向。同时现行立法未对各种诉讼活动的开展和法律效力进行引导规范,证据突袭层出不穷,庭审质证不足或被迫拖延,审理中不得不多次复庭,诉讼成本被极大浪费,诉讼效率不高。(四)审前庭审法官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接触,不利法院廉政建设民诉法对审理前双方当事人之间和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接触没有规定,承办法官为了解案情,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就要积极与当事人单方接触,这为当事人提供了贿赂法官的机会。(五)诉讼突袭严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没有有效的证据交换制度,使当事人对案件争点不明,准备不充分,这一机制放纵和鼓励了对方当事人的诉讼突袭行为,导致不公平结果。同时证据随时主义,致使案件重复开庭久拖不结。新证据还可推翻原判决,有损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造成诉讼资源和诉讼程序的浪费。五、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改革应适用的原则针对我国传统民事诉讼准备程序阶段的问题,近此年来我国审前程序有了一定的改革和进步,尝试建立“准备程序开庭审理集中审理”的模式,已初见雏形和萌芽。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证双方当事人平等行使诉讼权利,我们要加快审前程序的改革和完善。我们首先要明确程序立法应遵循的原则,使改革的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至少应确立以下原则:(一)当事人处分权为主导与法官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当事人的处分权与法官监督的关系实质反映了当事人与法院的权利与权力的配置,这是一切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1莫诺卡佩莱蒂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3.1。法院在此程序中,应起指导、主持的作用,不能过多干预,只有当事人在诉讼中发生不正当侵权时,法院才出面干预。双方当事人要平等实现其处分权,法官中立,从程序上弥补诉讼能力不足的一方,这是诉讼公正的体现,单纯的职权主义或是当事人都是不可取的。(二)效率、效益的原则我国审前程序仍以追求实体真实为目的,对诉讼的效益价值考虑不多。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审前程序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尽量减轻法院在审前程序中的不合理的负担,减少司法机关的诉讼支出,使得当事人和国家的诉讼成本减少,以实现诉讼经济的目的。(三)辩论原则辩论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在审前程序中有以下的要求:其一,法官依法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只局限于当事人提出的范围。其二,法官可将当事人之间的无争议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其三,若没有经过当事人辩论并经审理法官认可的事实不得作为基础和依据。(四)借鉴、吸收、适应国情的原则我们进行改革时,必须对国外的,尤其是英、美、法的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审前程序及诉讼机制进行认真、系统、深入的研究。扬长避短,对其中科学的进步的合理的要大胆吸收、借鉴,为我所用,对不适合国情的部分要舍弃或改进,不能全盘照抄,同时还要坚持发挥我国诉讼优良传统。通过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得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改革完善的目标是要确立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建立健全以当事人为主导、法院进行必要指导的审前程序的模式,充分发挥审前程序的功能,促进审理集中化,通过审前程序使案件达到适合审理的状态,实现诉讼的民主、公正与效率。六、对我国民事审前程序规则体系设计之构想(一)设立专门完成审前程序的组织机构和法官笔者认为,审前程序应由人民法院具体实施审判职能的机构(审判庭)负责。因为若设置单独的审前机构(准备庭),条件不成熟,必然会增加诉讼的成本,消耗有限的司法资源。再者,审判庭负责与目前的民事诉讼法和法院管理体制相匹配,有得于审前程序的顺利进行。明确审前程序交由审判庭负责后,接下来应由预审法官守成各项准备工作,再将案件移送主审法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诉讼公正的实现,诉讼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案件能在诉前解决使主审法官解决更多的纠纷。2005年高密市法院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审前程序和预审法官制度”司法改革项目试点,2005年的上半年,以法院审结的民事案件2049件,近一半的案件达到即收案、即送达、即调解、即开庭、即审结,平均审限仅3天,减少诉讼支出,提高了审判的效率和质量。(二)建立有效的答辩制度如前分析,我国民诉法规定的答辩安排极不合理,因此需做较大的修改和完善,按我国民诉法规定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法院的审理,这样若被告不按期答辩或答辩空洞化形式化,原告就无法获得被告对其诉讼请求的诉讼态度、主张、策略等,从而使原告处于被动的地位,违背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另外,还放纵了被告的证据突袭。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可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建立强制有效的答辩制度。首先,被告必须进行答辩;其次,被告答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再次,被告答辩的内容必须针对原告的每一项起诉要求;被告答辩的方式有认可、否认、积极抗辩。否认的,应提出事实和理由;不置可否的,视为自认;积极抗辩的,必须陈述理由或证据,否则产生失权后果。(三)健全法官的释明权释明本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的概念,最早为德国学者提出。即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基于法律正当程序和司法资源合理配置的理念,通过提示、启示和引导的方式,适当对当事人不明了、不充分,不应当的主张、举证和陈述加以澄清、补充或修正的诉讼行为。作为辩论主义的补充,释明权制度一改以前的由当事人单方向法官输出信息的模式,在本质上强化了法官与当事人的互助1齐树洁构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考J. 厦门大学学报,2000,(1)1。强化法院的释明权已成为两大法系国家共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目前律师代理及其当事人自身的实际情况,赋予法官这项职权,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案件因无律师代理而形成的空白及防止当事人乘虚而入以及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1细化释明权的范围:法官释明的范围应包括当事人主张不明确,当事人不恰当,主张的证据不充分。2法官释明行为的程度,即对法官的释明行为加以限制。第一,要不干涉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释明行为应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依据,不得据法官自己的意愿释明;第二,保持法官中立,对待当事人要平等,不能厚此薄彼。3建立法官未尽释明义务引起对当事人的救济制度。权利的保障是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让人无法信赖。因法官的过错而导致当事人在其后的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或败诉,当事人得以主张程序瑕疵并取得相应救济。(四)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和相应程序1开示的内容:包括特定证据形式,证据的内容,欲证明的主题。2开示的范围:“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凡是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均为开示的范围”这是美国关于开示范围的规定,这样宽泛的开示范围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鉴于我国没有开示的传统,开示范围限于证据,对于证据资料是否应该开示,要求对方必须提出合理的理由。3开示的方法:(1)自主开示:类似于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只是更为强调了自主性和及时性,也并不法官组织交换,当事人双方可自主进行。(2)录取证言制度。在证人出现特定的情况不能出庭时,可采用录取证言的方式,录取后要证人和双方当事人或律师签字。(3)要求提交证据制度。即当一方向对方提出证据提交要求时,对方必须提交或提出异议。若被要求方为案外张三人,原告得强制其交出证据。(五)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在审前程序中的运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民事纠纷的解决之中,因为它更为高效、节省、并有利于商业秘密或隐私的保护。另外这种解决方式有更多创造性,可更友好的,有效的化解纠纷。诉讼启动后,由法官召集当事人召开审前会议,可分三步,这三步中可体现的运用。第一步:由法官询问是否已达成协议,当事人若已缔结协议,法官审查其协议无违法内容,则可赋予其法律约束力。第二步:若没有达成协议,法官组织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调解不成进入第三步。第三步:法官整理争点并固定双方当事人通过证据交换所提出来的证据。进入第三步的案件要经庭审,才能告结。审前会议使法官和当事人对案件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有利于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效益。结论通过以上对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和论述,可得出审前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审前程序的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民事诉讼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目标能否实现。但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审前程序的构建提出一孔之见,且水平有限,难免有偏颇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老师指正,更真诚地希望能通过法律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能真正建立程序意义上的审前程序,以发挥其在法治中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李蓉.中英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之比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2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刘敏.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5 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31. 6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83 .7杨荣新.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8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陈桂明.审前准备程序设计中的几对关系问题J. 政法论坛,2004,(4).10齐树洁.构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考J. 厦门大学学报,2003 ,(1).11汤维健. 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模式转变J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报,2005 ,(4) . 12李浩.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目标、功能与模式J. 政法论坛,2004 , (4) .13 陈桂明,张锋. 审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A. 诉讼法论丛( 第一卷)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4 杰弗里. C. 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著. 张茂译. 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5 江伟.民事诉讼法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 Nora Fitzgerald and K. Jack Riley, Drug-Facilitated Rape: Looking For the Missing Piec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Journal, April 2000.17 (美) 波斯纳著,蒋兆康译. 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致谢历经半年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半年的设计时间虽然短暂,我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由衷地感谢关怀、教诲、帮助、支持和鼓励我完成学业的老师和同学。 特别感谢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对我悉心指导的XXX导师师。半年来田老师在学习、科研上一直对我悉心指导,严格要求、热情鼓励,为我创造了很多锻炼提高的机会。田老师洞察全局、高屋建瓴,为我的论文的顺利完成指出了很好的方向,XXX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XXX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此我谨向我的导师以及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给予我很大帮助的老师、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注意事项

    本文(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