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建设研究.doc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我国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建设研究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 号: 080505213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摘要随着世界气候问题的凸现,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发展碳排放交易则是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虽取得较大发展,但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市场交易体系。在全国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已是刻不容缓。本文基于碳排放交易的内涵以及国际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结合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分析得出其对我国建设碳交易市场的启示,探讨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路径: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完善碳排放交易法规制度,健全碳排放交易监管机制。关键词:碳排放 碳交易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 建设AbstractWith the highlights of the world's climate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trading is the only way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t present,China'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to achieve greater development, but still the lack of a unified market trading system. 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market in the country.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combined with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market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 to explore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effective path: to graduallyestablish a perfect carbon market for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carbonemissions trad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carbon trading.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s Carbon trading market Clear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Construct目 录前言5绪论61.1研究背景与意义61.1.1研究背景61.1.2研究目的和意义612相关概念的界定61.3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71.3.1研究内容71.3.2研究方法71.3.3技术路线72国际及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82.1国际碳交易市场现状82.1.1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理论发展82.1.2世界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分类82.1.3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气候交易场所92.1.4国际碳交易市场基本情况102.2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112.2.1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112.2.2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情况122.2.3现阶段的发展状况123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143.1碳交易的市场问题143.1.1产业结构不合理143.1.2定价机制不合理143.1.3碳排放权分配制度不完善143.1.4缺少规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143.1.5碳排放权收费标准低153.1.6碳排放源难于监测153.2碳交易其他方面问题153.2.1交易体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153.2.2政府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153.2.3贸易壁垒164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缺陷的原因174.1约束机制的缺失,碳交易主体缺位174.2缺乏碳交易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参与不够174.3碳交易标准不一,交易标的非标准化174.4碳交易机构众多,规模经济效应弱化174.5落后的技术条件175解决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问题的国际借鉴以及对策建议195.1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借鉴195.1.1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195.1.2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5.1.3可鉴之处205.2我国建设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的对策及建议21结论23参考文献24文章整体结构不错,请对文章多通读几遍,进行一些文章和语言上的修改。文章结构在字数上存在不平衡,请对第三章、第四章以及第五章第二节内容进行扩充。前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09年12月,第1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于会上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低碳发展时代。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单单依靠政府或个人是无法实现减排目标的,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够尽快的实现低碳化。我国政府充分意识到市场机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这表明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得到我国政府的充分肯定,建立碳交易市场已势在必行。请使用1.25倍行距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问题,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全球公认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现阶段不必履行京都协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被课以强制减排义务的可能性极大。同时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新一轮产业竞争、经济增长竞争、技术竞争的工具。而由于缺乏完善的交易市场,没有定价权,让国内企业处于前空两格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损害了国内企业的利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我国能在京都协议第二阶段顺利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碳排放权交易,减轻这一阶段的减排压力,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1.1.2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自京都议定书以后,碳市场和碳排放交易成为国际气候的热点问题,而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以及本次德班会议上,中国的碳排放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和减少碳排放、履行承诺和承担国际义务也成为更为迫切的任务。建设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对中国实现承诺、降低碳排放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实现碳排放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12相关概念的界定这里最好还有文献综述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指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经过谈判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该协议创造性的提出将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并对排放权进行交易。由于二氧化碳是6种被要求减排温室气体中的最大一宗商品,故通常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称为“碳排放交易”。(姚晓芳,陈菁2011)碳排放权概念来源于著名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的“排污权”概念。其认为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失灵,造成了环境污染。单独的依靠政府或市场机制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戴尔斯认为环境是一种商品,政府是所有者。作为商品的所有者,政府可以根据某一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向各个排污厂商分配排污权,并允许各个持有排污权的厂商进行交易。通过排污权交易,环境治理的效率大大提高。根据戴尔斯的理论,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将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就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资产化、商品化,其运行机理是:国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限制额,然后分配给各个商业领域一定的排放许可,并允许其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或者其他污染气体);排放许可由一个政府权威机构分配,这些排放许可额度可以被出售,各国企业可以在一个公开的市场上进行排放许可交易。(吴世亮2010)1.3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3.1研究内容本文研究了我国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建设,第一章指出研究背景及其目的意义;第二章阐述国际及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第三章分析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理论和相关事件经验的结合,分析了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缺陷的原因;第五章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以及国际借鉴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这个内容可以不要1.3.2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以及国外建立的交易市场进行分析,以及现阶段国内的现状,探讨我国建设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景。这里你没有说出你的研究方法的1.3.3技术路线文献检索国际及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缺陷的原因解决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以及国际借鉴建立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分析?这个内容后文中没有?(可以没有,但是必须前后要对应)图1.1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不要用这种直线型的。2国际及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2.1国际碳交易市场现状2.1.1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理论发展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历史看,西方国家经历了从行政手段的“庇古税”到经济手段的排放权交易的演变过程。1975年,德国开始对润滑油征收环境税。次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征收排污税的法律向水源排放废水征税法。而后美国、法国等国家纷纷效仿,开征的税种也越来越多,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石油产品税、消费税甚至超额粪便税等。在此之前的1968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戴尔斯(Dales)首先提出排放权交易的思想,并设计了应用产权手段控制水污染的方案。70年代初蒙哥马利(Montgomery)利用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建立不同的许可市场均衡,并严谨地证明了排放权交易体系具有污染控制的效率成本,即实现污染控制目标最低成本的特征,提出了总量控制的方案。由此美国开始将排放权概念应用于实践,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确定总量原则,1979年制订“泡泡政策”(bubbles),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认可建立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创新,对排放权交易做出具体规定,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在美国开始实行,主要的交易包括SO2、磷、氮等。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排放权分配方法,例如按人均分配、按GDP分配,以及考虑历史累积因素、按累积人均排放量或人均单位GDP排放量等指标分配等。迄今为止,美国已建立起以抵消(offset)、泡泡(bubble)、银行储存(banking)和容量节余(netting)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欧洲许多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借鉴了美国的方法和政策。利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主要包括征收环境税和进行排污权交易,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也不例外。2006年著名经济学家Nordhaus曾极力主张征收协调一致的碳税(HCT)来取代京都议定书,然而,由于难以得到有效的税率,同时也考虑其对关税、国际贸易的复杂影响,这一措施并没有作为一种协调各国利益的工具而广泛采用。相比之下,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在各国早已进行(例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曾利用排污权交易控制国内二氧化硫的排放),并逐渐成为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机制。随着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开放签字以及在2005年的强制生效和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以上国家通过该条约,碳排放交易掀开了新的篇章。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SO2、甲烷在内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由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存在着购买排放量的迫切需求。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能够供给足够的排放量进行交易,碳排放国际市场由此产生。为了帮助那些难以达标的国家最终达标,2002年欧盟建立了一个排放交易系统(EU ETS)并于2005年1月正式运行,之后各个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碳排放交易市场日益活跃,这几年来市场规模增长了近百倍。2.1.2世界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分类全球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实现减排目标。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出发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减排。配额碳交易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即在“碳总量与贸易机制”下由管理者确定和分配(或拍卖)的。例如: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相互转让的分配数量单位,或在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下各成员国所拥有的欧盟配额。二是基于项目的典型交易,即以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为基础的交易形式。全球碳交易市场分类见图2.1. 2。图2.1.2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2.1.3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气候交易场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区域性的市场中,他们还存在不同的交易商品和合同结构,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以及其他的义务减排机制实现,JI及其他的义务减排机制由于受到诸多前提条件的限制,相对成交数量较小,而CDM则主要在UNFCCC框架内运行。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主要通过如下交易途径:欧洲排放贸易体系EUETS(The EU EmissionsTrading Scheme)。该体系于2005年1月正式启动,是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市场(ETS)。被ETS包含的有5000多家欧洲公司,每一家都被分配了一定数量的排放配额,每一个配额代表着可以排放1t温室气体。并计划在20052007年实现约占2010年欧盟CO2总排放量45%的减排任务。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Chicago ClimateExchange)。该体系于2003年成立,是全球第一家此类交易所,现已有200多个跨国参与者,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10个不同行业,包括美国电力、福特、IBM等公司。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成立于2004年,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欧洲的分支机构。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成立于2006年月,是由蒙特利尔交易所(MX)和芝加哥气候交易(CCX)联合成立的,是加拿大首个环境衍生品市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是和美国自愿减排体系相类似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英国交易体系,包括英国排放配额交易安排(ETS)和英国排放配额交易团体(ETG)。2002年4月成立全球第一个CO2排放权交易市场。2.1.4国际碳交易市场基本情况根据世界银行的碳交易市场研究: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从2005年的11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 437亿美元。但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由于与会国未就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造成未来全球碳市场规则不明。2010年度全球碳市场交易总规模为1 419亿美元,首次出现萎缩(如图2.1.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趋势:其一,欧盟是推动减排最积极的地区,也是碳排放权交易最活跃的市场,其建立的欧盟排放权体系许可证(EU ETSAllowances)交易金额从2005年的79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1 198亿美元,占全球碳市场交易的比重高达84.4%。其二,在过去6年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化。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5%,其中EUETS的交易额占总量的72%,仍占主导地位;第二大交易市场是二级CDM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都比2007年增长了近4倍;受项目注册、签发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2008年初级CDM和JI项目市场交易都有所降低。详见表2.1。年份欧盟ETS许可证其他许可证一级CDM市场二级CDM市场其他减排碳交易总额/亿美元金融市场碳交易占比(%)2005791262311074.5520062443584331280.45200749137455863087.142008100510652638135194.602009118543271757143797.6320101198111518312141998.10 图2.1.1 2005-201这是表,不是图,表的序号和标题在表的上方0年全球碳交易额变化情况表2.1 2007年和2008数据有点陈旧,最好有最新数据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情况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报告, *注:公约附件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的额度。碳排放权交易被认为是在控制气候变化基础上能够实现成本最小的市场化机制,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通过出口排放权也能获取收益,因而是“双赢的”。然而,如果从公平性角度分析,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是以效率为前提,在机制设计上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如果国际社会没有一个超主权机构来监督或执行实现效率后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广泛开展很可能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和美国。2008年,欧洲碳市场交易额为940亿美元;美国碳市场交易额为8·58亿美元,其中纽约和田纳西等10个州组织的区域温室气体协议(RGGI)的交易量2·4亿美元。2.2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2.2.1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在我国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2002年,荷兰CERUPT与中国政府就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签署合同,合同规定CO2排放支付价格为5.4欧元/t,项目每年平均排放CO2 5.14万t,减排期10年。世界银行碳基金在中国购买的首个CDM是晋城煤业煤气项目,晋城煤业通过媒体层(瓦斯)发电,减少CO2气体排放450万t,世界银行碳基金按照每4.25美元/t的价格,支付1900万美元。相对煤气和风电CDM项目的规模,氟化工业则是CDM目前最大的受益者。巨化股份与日本JMD公司合作的CDM项目1年分解500tHFC023项目是中国首家实施CO2排放权交易的氟化工企业。该项目是目前国际上已经实施的最大的CO2减排项目,它标志着以中国为对象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商务正式展开。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上公开的项目信息统计,截止2007年3月6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总计344个,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将有助于我国借鉴世界的先进方法构建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及排污权交易市场,“参与国际间的碳排放交易的项目合作对于促进我国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形成、推动我国排污交易制度建设、提高我国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张芳,2006),为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而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主体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而进展缓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则正在研究成立以温度或者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指标进行交易的气候交易所。2.2.2中国碳排放权尽量不要提排放权,谁都没有权利排放。是排放许可权交易情况如果能增加国内碳排放交易的数据,则更好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因此鲜有国内的碳减排需求。中国的碳市场交易绝大部分是以CDM项目形式,以减排方式对外出售碳排放权。在CDM一级市场中,中国所占份额甚大,2009年世界CDM一级市场的项目有50%来自于中国。但由于世界碳排放权市场是以二级市场交易为主,整体看,中国碳市场交易在全球的占比不足1%。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建设已经展开。政府已经从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检测、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试点、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标准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标准)设立、区域性碳排放总量控制试点等角度,为应对终将到来的碳排放权总量控制、碳排放权二级市场交易热身。其中,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试点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标准,都属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性工作,只要建立起透明、可核查的碳排放监控体系,即便中国整体不设碳排放权交易上限,依然可在区域性碳排放总量控制下,建立起碳排放权二级交易市场。在碳放交易所的建设方面,2008年北京环境产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陆续成立。随着低碳经济热潮汹涌,目前国内已经有20多家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尽管可能存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虚热,但激烈的竞争是推动国内历年交易的情况和数据环境交易所走向高效率的良好助推器。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其他参与方对外发布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迈出了中国参与碳交易标准建设的第一步。2011年3月,方兴地产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成功购买自愿碳减排量,是中国第一笔基于熊猫标准的碳排放交易。在中国整体没有碳排放上限的大环境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自愿碳减排市场,将成为各环境交易所的重要着力点。2.2.3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计划在部分地区启动碳交易试点,发挥市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目前,中国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建立了能源交易所,但国内的碳交易还只是一些零星的交易。国内的碳交易的主要通过基于项目的CDM行。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由京都议定书确立,是发达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合作共赢机制。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对参与的双方来说,CDM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因为在CDM下,发达国家可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的项目,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部分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可为国际碳交易市场提供大量减排资源,发达国家可通过“资金+技术”来换取中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权。综合EB(CDM执行理事会)网站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3月17日中国目前共有450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31. 08%(如图2.2.1);这些项目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152, 059, 530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56. 39% (如图2.2.2)。图2.2.1 东道国注册的CDM项目图2.2.2 东道国注册的CDM项目预计产生的CO2年减排量资料来源: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3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我国在制定碳排放权的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由于该体系存在自身不够合理、配套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在进一步的深化试点及推广过程中,遇到了法律法规、企业、环保观念、行政等诸多方面的阻力,暴露出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1碳交易的市场问题3.1.1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政策取向侧重于工业总量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忽视了产业的素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依靠高投入、高积累支撑,这样造成了一系列产业结构问题。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产业结构矛盾,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效益和品质。阐述得不够明白个透彻,也不够细致,请增加相应的内容,各行业碳排放情况,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碳排放的影响等分析和数据3.1.2定价机制不合理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一直成为“碳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价格理论,价格是商品真实价值的表征方式,真实的价格是保证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杨继 2010)。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还存在定价困难的问题在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目前采用的是全球通用碳排放交易价格,除了参考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所规定的价格之外,还有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价格。我国发展改革委更关注的是欧盟价格,该价格也很难反映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真实价格。同时,由于受到政府制定的初始排放份额的约束,交易价格也受到人为的扭曲,导致碳排放市场交易价格的不规范。碳排放权定价机制不合理情况有待改善。3.1.3碳排放权分配制度不完善一般而言,碳排放权国家分配给各企业碳排放许可权,允许其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而对企业尚未用完的排放额度可以进行转让、出售。中国目前的初始分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我国还主要采取自愿减排措施。许多企业担心现在减排越多,日后实施总量管制时,自己所分配到的排放额会相应减少。在此顾虑下,很难真正促使企业节能减排。同时,也存在新建企业和已建企业之间在排污权初始分配的不公平。其次,排污权名义上是公共资源,实质上为政府所管辖,由管理部门分配,成为管理部门的权力资源。因此,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受到利益驱动而存在一定的寻租行为,导致排放权交易受到管理部门操纵的影响。3.1.4缺少规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欧盟和美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规范化是建立在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运行良好的基础之上的。自2007年以来,国内建立了多个环境权益交易平台。2007年11月14日中国第一个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浙江省嘉兴市揭牌成立,排放权转让有了专门的二级市场。2008年,中国先后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2009年,国内更是涌现出大量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如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地的环境能源交易所。但它们都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主要是因为存在着政府在交易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导致交易价格不稳定、交易主体范围狭窄、不透明等问题。3.1.5碳排放权收费标准低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远低于污染治理的成本,大多数只有污染治理运行成本的一半,有的甚至更少。这样不仅达不到鼓励企业治理污染的目的,还导致许多企业宁愿花钱买排污权。如果企业多排出一单位二氧化碳所交纳的罚金小于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的碳排放价格,企业就不会通过排放权市场进行交易。中国从2005年就开始在天津滨海新区、江苏南京和浙江绍兴等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碳排放权的定价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解决。3.1.6碳排放源难于监测虽然中国经济结构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许多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分布零散,对这些中小企业进行碳排放监测,难度很大。所以,在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寻求成本过高,管制者监测与执行成本居高不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难度很大。3.2碳交易其他方面问题3.2.1交易体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健全的法律保障可以规范和约束碳排放权交易的有序发展,欧盟和美国的交易体系都是建立在有严格的立法基础上的。我国目前依然缺少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甚至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法律空白,客观上造成法律供给滞后,不利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有效建立。2005年国家四部委通过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作为协调、规范我国碳排放活动的立法准则。但随着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气候交易所交易的逐渐增多,该管理办法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关于排放权交易规则、交易方式、纠纷解决机制、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法律授权等关键性问题也都亟待解决。3.2.2政府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国家环保部门监督和管理下的自愿市场行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一个二级市场,它的基础是一级市场的行政行为,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交易标的的审核以及分配等都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的参与和指导。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及制度还不完善,在对环境监测标准和监测设施的技术开发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监管及制度的缺失将阻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3.2.3贸易壁垒京都议定书给中国带来了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国际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上建立起了保护环境的游戏规则,只有节能、低污染的产品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国际竞争对手可能会利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设定“绿色”贸易壁垒,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会成为贸易保护者手中的武器。中国高排放、低产出获得的产品,可能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争端因子,引发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4碳排放交易市场存在缺陷的原因4.1约束机制的缺失,碳交易主体缺位未执行碳排放强制交易是我国碳交易市场问题的最根本原因。CO2自愿减排依靠道德约束,并不构成制度要求和制约力,从而削弱了购买碳排放权的积极性。只有对碳排放的使用上限控制,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物品,才具备交易的动力。历史经验表明若没有市场机制,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中,自愿减排交易值仅占06%,交易量只占26%。因此,需要排放总量控制,培育碳购买方,形成碳交易供需机制。4.2缺乏碳交易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参与不够没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核实项目、编制高质量CDM项目设计文件、项目开发以及熟悉碳交易商务的中介机构和专家。按照国际经验,CO2等温室气体已是金融投资工具,须有各类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然而,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等尚不熟悉,对碳减排资源的市场潜力认识不足,为企业提供碳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多。4.3碳交易标准不一,交易标的非标准化各地差异化发展,形成了多种碳交易标准,如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订的自愿减排“熊猫标准”适用于大农业方面,天津方面的碳交易标准适用于建筑领域等。每笔碳交易因所在行业、所在地区、项目类型、采用的方法学、项目规模、开发期限等不同而具有独特性,交易标的不是标准化交易合约,而是数量、期限不一的基于项目的合约。4.4碳交易机构众多,规模经济效应弱化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一系列响因素,地方化的碳交易模式成长空间有限,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成长。欧盟、英国、美国均建立统一碳交易市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有一个交易所。国内碳交易所过多,易造成交易量低迷以及买家严重缺失,资源浪费,不利于碳产品的国际对接。应当限制地方碳交易市场的数量,避免过度竞争,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的国家级碳交易平台。4.5落后的技术条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技术人员的匮乏以及技术落后。新古典经济学指出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影响。虽然中国在清洁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对一些国际尖端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与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相对落后的技术直接导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价格偏高于产品的真实价值,影响到市场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技术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此外,国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壁垒,以及国内CDM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企业不够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碳排放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中国服务于碳交易的中介机构及相关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需求,这些都影响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继续向前发展。5发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对策建议5.1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借鉴5.1.1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欧盟于2003年批准了Directive2003/87/E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公法拘束力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排放权交易机制,即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该体系于2005年正式运行。该交易机制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权交易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欧盟每个成员国每年先预定二氧化碳的可能排放量(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标准相一致),然后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EUA配额,每个配额允许企业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如果企业在期限内没有使用完其配额,则可以出售多余配额获利。一旦企业的排放量超出分配的配额,就必须通过碳交易所购买超出的配额,如若超过必须到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购买配额,否则会遭受严厉的惩罚。通过类似银行的记账方式,配额能通过电子账户在企业或国家之间自由转移。对于配额的分配方式,EU ETS主要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在20052007年,95%以上配额是由政府免费发放给企业,剩余的5%则是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分配;而在2008年至2012年,EU ETS则增加拍卖份额至10%,剩余的90%仍是免费分配给企业。EU ETS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2005年2007年最初三年为该体系的第一阶段,此阶段计划实现京都议定书所承诺减排目标的45%;在第二阶段,即2008年2012年将实现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全部减排目标。EU ETS覆盖27个成员国,由于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体系采取了分权化治理模式。即EU ETS赋予其成员国较大的自主决策权,主要表现在排放总量的设置、分配及交易登记等方面。分权化治理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欧盟的整体减排计划,同时又兼顾了各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平衡了各国与欧盟之间的利益。欧洲气候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