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RFID的投资回报分析.doc
的投资回报分析 的投资回报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的投资回报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的投资回报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企业引进RFID项目需对投资进行估算,本文从财务、管理、顾客、战略四个视角,提出企业应用RFID投资回报测算模型。关键词 RFID 投资回报 ROI 测算模型一、前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一项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认为将会是21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RFID可以带来一场业务变革,一般来说,由于技术的革新性,它可以节省20%的供应链成本和20%的库存成本,这一投资回报的显著优势在企业采用RFID的18个月内即可实现。尽管RFID的种种优势对企业来说很有诱惑力,也有为数不少的公司为尝试该技术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以及宝贵的人力和时间,但大多数全球性公司对于如何开展及使用RFID都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尤其是在中国,出于对成本、标准、实施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一些企业对RFID技术仍采取观望的态度。如今,商业社会很多投资都以“投资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简称ROI)为衡量该投资是否值得的标准。在RFID项目中,这个问题成为潜在投资者是否投资的先决因素。Tape &Label的市场经理Brown认为,在资产追踪领域,RFID投资回报期可能平均在1年左右,最短可能只需要6个月。到底前景是否乐观,本文试图提出企业RFID投资回报计算模型,供企业展开相应的投资回报测算参考依据。二、RFID的投资回报分析模型1.RFID实施中的投资回报率公式ROI(投资回报率)是指企业所投入资金的回报程度。标准的ROI方程为:收益/投资*100%。2.RFID实施中的总体投资对于资产管理RFID来讲,需要进行设备采购、系统搭建、软件编程、系统授权等方面的投资,此外还需支付项目组成员的工资、办公与福利费、咨询公司的咨询服务费和集成公司的项目集成费,对于特殊要求的情形,还需支付诸如开发费和环境测量费等费用。这些费用就构成了RFID项目投资成本的全部。3.RFID实施中的投资回报模型构建对于IT投资回报的分析,需要建立一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主要关注于可以通过常规的成本-收益分析来测量的财务收益,如经济价值创造能力评价法 (Economic Value Added,EVA)、整体拥有成本法(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微软快速经济价值评量法(Microsofts Rapid Economic Justification,MREJ)等;定性分析方法则不是单纯地测量财务收益,而是同时着眼于评估顾客、雇员满意度和运作效率等其他方面的收益,比如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方法等。参考国内相关指标体系,结合RFID技术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特点,本文从财务、管理、顾客、战略四个视角设计了企业RFID 投资回报收益体系,如表所示。衡量ROI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而且这些指标构成递阶层次结构,我们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对RFID投资收益进行评价。三、结束语本文设计的RFID投资回报模型平衡兼顾了战略与战术,长期收益与短期目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与先行指标的业绩评价系统,极大地提高了RFID投资分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RFID投资回报分析的难点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完整地取得评价所需的经营数据,因此需要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基础数据系统。参考文献:1王婷婷:部署RFID的六大要诀J.中外物流,2006,(3).2Michelle:国外RFID市场投资分析国外权威人士精彩言论汇聚J.金卡工程,2008,(1)3汪勇等: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现代情报, 2006, (2)4张浩冯林:平衡记分卡在IT投资回报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6, (5)5陈冬林黎志成:信息系统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确定与灰色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