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影响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161776
资源大小:66.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影响毕业论文.doc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影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3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概况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9月24日出版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连续十六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2007年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金额,相当于1983年水平的91倍。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统计,我国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额是923.95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3.58%。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额是173.18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1.04%;外资企业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额是723.15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6.28%。截至2008年底,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华累计设立外国投资企业60万多家,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达8000多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80家已在华投资,其中50多家设立了地区总部,外国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800多个。由此可见,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只注重引资量,忽略了引资质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非理性的引资心态,在当前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起着强烈的误导作用,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从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过度依赖于外商直接投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即使那些在国际市场中被广泛认为已经具备竞争能力的产品,如家电业,实际上许多核心技术都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机电产品出口的74%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从总体上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最主要的方式,对于中国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二、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关于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国际经济学界已经有不少经典论著。早在195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Mundell,R·A,1957)就对贸易与投资的替代关系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是这方面最早的代表性文献。他认为,一方面,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必然导致贸易的发生,即障碍性投资会刺激贸易;另一方面,贸易障碍和资本流动零障碍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资本边际收益的差异,从而导致投资的产生,即贸易障碍会刺激投资。因此,蒙代尔的结论是,贸易与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国的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当时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利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资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又陆续引进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为数十分有限的资金。这一时期,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上述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是为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与中国共同生产,共担风险,实现利润共享。但由于这一期间中国一直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也十分困难,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也是实行封锁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都处在很低的水平上。因此,中国与外国存在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这就印证了蒙代尔的贸易替代关系理论。在中国,并非所有的外商直接投资都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有些外国投资企业的出口并不大,有的甚至没有出口。一般来说,出口导向型外国投资(即产品面向国外市场)更有利于增加中国的出口创汇额,与贸易增长的相关性较强;而进口替代型外国投资(即产品面向国内市场),其出口比例不大,并减少了中国的进口量,与贸易增长的相关性较弱,甚至呈负相关。无论哪种类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只要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从国外购买了生产设备或原材料,就会增加中国的进口量。许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占领中国市场,所以,出口较少,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系统化投资全面展开,跨国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加速了中国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从而使得中国产业进入了进口替代阶段,并使进口替代的速度加快。外国投资企业生产的大量商品在国内销售必然导致中国对投资国的进口减少,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贸易顺差。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产轿车已占据90%以上的国内市场,如果没有建立合资企业,中国的轿车产量将减少2/3以上,按照每年需增加进口35万辆轿车计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大减少了中国汽车进口额,替代效应十分明显。在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研究显示,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这个因素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外国对华投资的动机一定程度上是进行产业内垂直分工,将一些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投资具有强烈的贸易替代关系。(二)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与罗伯特·蒙代尔相反,日本学者小岛清(Kojima,1973)则认为投资与贸易之间是互补关系。他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将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等一揽子转移的活动,本来就是以两国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函数为前提的。通过要素的移动,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函数,将逐渐在东道国普及和固定下来,从而使东道国整个产业的生产函数发生积极变化。如果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将提高东道国经济的生产率,扩大其出口规模。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此时贸易与投资之间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生产和管理以及技术引进的问题。对中国而言,对外贸易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而且从总体来看,二者的互补性非常明显。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投资,有许多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如廉价劳动力等,生产产品再出口到国外,这显然能带动东道国的出口增长。因此,许多理论研究都倾向于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对外贸易具有增长效应,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东道国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更高的贸易倾向,跨国公司及其国外分支机构出口的比重更高。跨国公司通常集中在贸易密集型的行业,其跨国化生产必然引起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进出口。跨国公司不仅是投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东道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创造者。正因为如此,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出口,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追求的一个政策目标。根据海关和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738万亿美元,同期外国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2552万亿美元,外国投资企业占57.7%。2007年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中国从欧盟进口货品总额达1109.6亿美元,出口额为2451.9亿美元,顺差1342.3亿美元。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3020.8亿美元,中国从美国进口693.8亿美元,出口2327亿美元,顺差1633.2亿美元。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已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出口创汇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1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是空白。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采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三种形式,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使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上升。这期间,外资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动力。截止2007年底,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对外经济逐步实现大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空前提高的30年。统计显示,2007年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据海关统计,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5616.3亿美元,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外贸顺差累计2954.6亿美元,增长12.7%。2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中国贸易的高速增长特别是结构的显著变化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对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制造业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规模不断扩大,作用日益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不断向产业的纵深方向挺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向中、高技术产业深入,导致中国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同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也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初级产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以农副产品为主,约占出口总额70%左右,随着中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197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2%,到1998年这一比重上升到88.7%,中国已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以上的一切数据均表明,中国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外商直接投资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格局由于全球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全球的贸易格局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中国正是这个变化中的重要一环,甚至是关键的一环。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东亚已成为世界的主要制造业生产中心之一。近年来,对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转移主要来自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其他国家。由于以前的世界主要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国(地区)正在把生产转移到中国来,它们的制成品出口在相对减少,而中国在不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帮助建立了中国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产业的多元化格局。外商直接投资帮助建立和培育了更多中国原本不具备大规模出口能力的部门,比如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使这些部门在短时间内具备了接入国际供应链的能力,扩大了这些部门低工资就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尽管中国在这些部门的作用仍然定位在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测试等,但这些毕竟是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品,也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壁垒最小的产品。这些非传统的出口部门的迅速扩张开辟了中国低技能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新通道,有效缓解了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纺织服装等)扩大出口的压力,保障了中国出口的持续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以来中国广泛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随着一系列区域贸易安排的实施,中国的对外贸易实施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1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限制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升级虽然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可以反映其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它的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直接反映出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产业结构状况。但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而且,自2001年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加快了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步伐,大量国外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和中国入世以后逐步降低的进口壁垒对中国本国的制造业形成了更严峻的两面夹击的局面,中国商品的技术层次更多地被外资企业所代表。在此情形下,由外资企业所左右的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国产业结构的进步。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通过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较低;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中低档加工制造环节,研发特别是原创性的研发投入较少;部分外资投资于高消耗和污染性的项目,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跨国公司为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对于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严密的保护,这就使中国的产业在技术上过度依赖于跨国公司,而不能进行自主创新,更无法赶超。跨国公司生产实行纵向垂直的全球化分工协作,实行一套完整的生产质量体系,但是这样其在华的子公司就与我国产业的前后关联度降低,不利于中国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外商直接投资排挤了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竞争,促进国内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技术,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也依靠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在国内市场获得较强的垄断势力。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指导下,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以中国企业现在的实力远不能与之抗衡。按照WTO规则,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但实际上至今仍对外商直接投资实行各种超国民待遇。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贯彻“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普遍地给予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税收优惠待遇。各种超国民待遇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国内获得很大的竞争力,即使是一些不具备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企业,也能够据此获得市场优势。因此,即使是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本土企业,也会因为国内的各种税负障碍而提高成本,失去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致使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排挤。3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了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连年增高。但是,我们发现对进出口额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大都是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一方面,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其多数投资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等技术低端部门,而对第一、三产业部门的投资较少。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要在中国设立工厂,其先进的生产设备等中国不能生产,都要从外国进口,这就增加了中国的进口额。因此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才会提高。资料显示,中国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到2002年的43.8%,上升到2003年的50%,到2004年的60%,2007年已经达到了70%左右,而这一阶段美国、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则维持在大约14%20%的范围内。不过,如此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能从本质上真正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也不能促进中国本土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使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虽然能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也使我们防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减弱,2008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影很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外贸依存度高的企业,受损尤其严重。四、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一)转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方式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国内市场全面开放的形势下,要转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方式,由注重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转向更多地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与效益。由此必须结合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明确今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并重新审示与调整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由一般的鼓励数量性优惠政策向有利于结构调整性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转变,使外商直接投资能更好地为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要调整以低土地成本、低税收为代价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加强导向性政策或法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加符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方向。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更要加快中国内生的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形成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基础,为根本改变中国贸易出口的低技术、低附加值和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三低”局面,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质量与效益,为实现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二)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与再创新。科学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效结合,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能力。由于部分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资方手中,中国企业在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水平和垂直联系中并没有很好的享受到期望的技术溢出的好处,这即是外国投资方技术垄断的结果,也因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尚处于比较弱的阶段。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扩大外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益。另一方面,要不断努力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自己的产权的保护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生产过程的附加值,从而提升本土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环境。一要通过法律的完善激励创新行为,包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二要通过完善产业技术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三)加强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作用应根据中国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明确规定鼓励和禁止投资的项目,通过利用税收优惠、信贷优惠、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持股比例等鼓励性经济手段,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产业部门,如相应的第一、三产业,制止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国内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行业,如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另外进一步完善外国投资法律体系,加快新法规的制定,同时,对各地政府出口的有悖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关引资的政策法规要及时加以纠正,确保产业政策的权威性与统一性。另外在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外国投资政策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和操作性,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和水平。要重点鼓励外国投资投向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参考文献1曹中红,FDI流入中国的原因分析,运筹与管理,2007,(3):25。2郑春华,论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J,大众科技,2007,(8):37。3陈德铭,利用外资重在质量提高,中国对外贸易,2008,(2):14。4杨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J,世界经济,2006,(2):34。5王林,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逾8000亿美元,国际商报,2007,(8),17。6奚君羊,刘卫江,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12):16。7谷克鉴,吴宏,外向型贸易转移:中国外贸发展模式的理论验证与预期应用,管理世界2003,(4):42。8江小涓,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2006,(2):33。9周水青,中国商品贸易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二,南方周刊,2008,(4):21。10王迎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论外国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财贸经济,2006,(1):80-85。11贾怀东,外贸依存度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企业研究,2006,(1):18。12魏浩,马野青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31。13尚琳琳,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8):46。14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32。15孔淑红,曾峥,国际投资学,2005,135。16龚晓莺,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55-162。17沈坤荣,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稳定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2。18Arndt, Sven W. and Kierzkowski, Henryk (2006)(eds.), 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