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经济融资战略问题的研究.doc
关于低碳经济融资战略问题的研究王海鹰刊载于中国战略智库权威期刊战略与风险管理杂志2010年第2期 摘要 低碳经济是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理念,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而资金则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长、融资期限长、融资政策性强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融资的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 低碳经济;融资;资金链;期限;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巴厘路线图”达成以后,人类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逐渐成为各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在世界各国都积极朝向低碳经济迈进的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做出努力。但是,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然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性弊端已经突显,如果沿着既定的路径,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低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于是,探索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是摆脱“路径依赖”困境的有效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无疑,资金则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战略高度探讨并解决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长、融资期限长、融资政策性强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中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来自于能源、环境的压力十分巨大。依照著名的“卡亚公式”原理,人均“碳足迹”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几个变量,由此计算中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在国际上会遭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们必须采取有力行动加以应对,将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的需要,还是缓解在全球排放等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统计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的CO2年排放总量在54亿吨左右,平均每万元GDP的CO2排放约1.9吨,平均每人的CO2排放约4.1吨,平均每平方公里的CO2排放约540吨;在全国地级以上约280座城市中,排放出CO235.2亿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5;在全国经济100强城市中,共排放出CO227.9亿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2。依据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初步设计,在全面推行低碳经济,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发展清洁生产,努力减少碳源增加碳汇,进一步加大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捉的技术创新力度,以及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提倡绿色消费等综合性措施下,到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将可能出现“拐点”,每万元GDP的碳排放下降到1吨以下,人均的碳排放不超过3吨,基本实现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外,也与中国本身的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直接相关。中国的环境问题有目共睹,可能不需要进一步说明。但是,如何认识中国的能源稀缺,值得讨论。 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首先是相对于储量和人口而言的。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尽管30年前,总的中国人口已近10亿(1978年底总人口9.6亿),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资源储备可以说相对充足。因此,过去我们总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然而,十几亿规模的人口一旦开始增加能源消费,资源稀缺性逐渐显现。按人均拥有指标来衡量,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储备较低的国家。2007年人均能源可采储量国际比较中,中国的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人均能源储备情况比日本好。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问题可能比日本大。在日本工业化时期,资源价格很低,环境要求也不紧迫。可以说,由于资源稀缺和环境问题,经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将受到更多的能源和环境约束。除了已经很高而且还会更高的能源价格,环境空间也已经很小而且还会更小。并且,治理环境也意味着增加能源成本。对于中国来说,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当前的金融危机,而是将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简言之,相对于中国需求,国际市场太小。通过主要国家一次能源需求比较看,中国能源需求上涨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印度则是非常低。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将近一倍,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长三倍以上。日本和美国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发达国家,能源需求也将保持小幅增长。即使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大幅增长,人均能源需求仍将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年,中国人均能源需求略高于美国的1/3,印度只有美国的1/10。当今世界日趋紧张的供需形势、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的战略竞争,以及与能源相关的污染与排放等问题,使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最高政治会晤的首要议题。可以预见,能源安全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安全是影响全球推引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国际能源机构指出,当前世界能源体系正面临着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转变。能否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将决定未来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否,可以说,现在急需的是一场能源革命。目前,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国情角度: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二)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最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在战略目标方面,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研究,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实现显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碳捕获与封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在战略重点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重点包括6个方面:(1)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高能耗行业的能效达标管理,淘汰重点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和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努力获得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3)优先部署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开发、示范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总结推广最佳实践技术,探索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加快进口和利用优质油气资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系统中的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5)深入研究农田、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和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和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和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人类活动能量的膨胀,人类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实行节能节排和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二、低碳经济融资的主要特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革,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为实现这一目标,欧盟、日美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京都议定书为全球碳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它不仅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相关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且从经济的上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之而来的碳排放权,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逐步建立。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目前,碳金融范围已经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环节,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在中国,虽然2008年相继成立了天津、北京和上海3个环境交易所,但真正的碳排放权交易产品还未提上日程,环权交易目前还停留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小范围试验,金融机构缺乏深度介入,民间参与程度也远远不够。从国际碳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成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必须要有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构建以碳交易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碳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的参与必将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 从经济金融学的角度看,碳排放是可交易媒介,因为按照京都议定书碳排放实施许可证的配额管理,一个单位完不成碳排放指标可到其他单位购买达标,同时减排的单位又可以卖出减排指标获得收入,这种指标权利的交易是碳商品的交易,碳交易遵循了科斯的一般商品交易定理。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可以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碳货币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甚至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借助碳权交易,低碳经济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气候、能源、污染等综合问题的最有效率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金融这个经济核心地位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金融,同时低碳金融也将赋予低碳经济新的内涵。货币信贷政策在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发展上,包括节能减排项目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运用、碳捕获技术、森林碳汇方面的林木草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产能技术等等,将予以更多的倾斜。低碳交易机制会在低碳金融市场的定价和交易体系清算上、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低碳交易及其低碳期权交易所、低碳基金、低碳投资公司等金融组织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畅通商品贸易市场与能源市场渠道。具有价格示范作用的低碳交易价格对资源性产品价格将产生影响,乃至推进环境保护、污染排放治理成本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包括为农田保护性耕作提供新的市场化补偿机制。碳金融将大大推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CDM(清洁发展机制)、JI(联合履行)、ET(排放贸易) 等碳交易机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低碳经济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完善。但是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已日益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和广泛参与。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内几家商业银行如兴业银行已经开展绿色信贷类项目,初步形成低碳金融的有益尝试。金融机构为了防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以及为了获得更多、更可持续的利润,开发了一些基于碳排放权的保险产品、衍生产品及结构性产品。于是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一种金融工具,价格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市场。这意味着金融资本介入低碳经济模式催生的碳排放权市场,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载体。单就实体经济的低碳模式发展,也具备金融资本流动的特性。根据京都议定书设计的三种减排市场机制,由于不同企业的排放量,减排成本不同,一些持有较多排放权的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排放权不足的企业。碳排放权具有一般商品的流动性和市场价值,能够在市场上交易。从目前碳市场的供求双方来看,供给方包括项目开发商、减排成本较低的排放实体、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技术开发转让商等。需求方有履约买家,包括减排成本较高的排放实体;自愿买家,包括出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准备履约进行碳交易的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金融机构进入碳市场后,也担当了中介的角色,包括经纪商、交易所和交易平台、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其中还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起设立的“气候组织”等,在世界范围内充当着协调、沟通的角色。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就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行动,将导致产业和金融资源发生巨大变化。为了资助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为了管理和转移碳排放的风险与成本,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必不可少。日益加强的监管干预将会推动现金流和估值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兴起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更何况低碳经济一出现就“身价不菲”。目前,低碳经济的融资至少具有以下特点:(一) 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长减少和控制碳排放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众多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与其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因此,从产业角度看,低碳经济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产业效应显著。这意味着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条长,产业内各行业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同时,在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化的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会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其升级换代,还会催生许多新的产业,产生一些为这些行业提供配套或其他服务的行业,形成了一个围绕低碳经济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而且这一集群还包括大量的创新和行业关联,融资关系复杂,资金交叉普遍。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第二产业广泛应用低碳技术,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能源利用水平,还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外延。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外延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会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体现了其对资金需求量大、产业资金链条长、资金关联度高、资金使用关系较复杂的特征。 (二) 低碳经济融资期限长 低碳经济产业的融资需求巨大,而且资金使用期限较长。这是因为,经济要从依靠高能源、高污染、高排放量支撑增长的道路,转化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增长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并且,企业在节能和环保投入方面的欠账非常多。为了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实现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的设备和技术,采用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新设备和新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增加这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投入。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也具有持久性。这种可持续的、规模庞大的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也就是说,要真正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持久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要用新能源、新技术不断取代原先落后的、高污染的运作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资金融通以保证其发展的持续性。(三) 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性强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改变原先对高碳能源的高消耗,需要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以适应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从长远来看,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就企业自身来说,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资成本却是十分高昂的。虽然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但作为利润追逐的主体企业,其会有更多的担心和考虑。因此,在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制定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和短期发展规划,同时要通过财税、信贷、科技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企业在发展低碳战略过程中,适当减轻一些转变生产模式的成本压力,尤其在低碳经济的融资过程中,应体现一定的政策倾斜,使企业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步伐,并根据自身情况,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能配套、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作为后工业化先进国家首先倡导的高端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具有“五高”特点:第一,资本密集型要求更高。由于其项目平均投入的资金量较大,产业化资本规模起点高,因此其资本密集型投入更加“厚重”。第二,金融工具创新的技术要求更高。由于低碳产业有赖于高标准技术创新的支持与推动,其技术密集型要求与知识密集型要求更高,因此,简单的金融市场不能满足其高极化金融需求,必须加快发展结构性金融工具和高级化金融市场。第三,产业投融资合作更有“深度”。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更长,子行业更多,其市场边界更复杂,其投融资运行不仅要求传统的企业投融资合作、项目投融资合作,而且更需要大产业思维和多行业投融资合作,需要诸如银团贷款、产业合作基金、国家投资基金等高端投融资工具的突破与推进。第四,金融市场互动的要求更高,其运行边界更宽,其交易维度更细。如果说工业化经济对金融市场的要求在投资、融资、筹资等方面的阶段性、周期性、稳定性特点更明显,低碳化经济则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性、规范性、体系性要求更严格,对打破金融市场分割与投融资障碍的期望值更高,依赖性更强。第五,对政策性金融扶持与投融资路径引导的要求更高。低碳经济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技术、成长型等特殊运行特点,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税收优惠与财政扶持,而且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帮助与支持。如同低碳经济是一项艰难的、不二的发展选择,低碳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高碳投融资体系向低碳投融资体系转变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低碳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体系尚处在建设之中,其投融资体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远未成熟。三、发展低碳经济要解决融资障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加之能源安全存在隐患、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示出中国正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由此,中国亟待制定和完善包括碳金融、碳排放交易、碳税收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激励措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寻求新的投融资渠道。通过对清洁发展机制(CDM)分析,低碳经济区将会成为中国崭新的工业革命的示范区和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和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国内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投融资机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将由此催生无限商机。截至2009年12月,主要发达国家已宣布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的资金规模已经超5000亿美元,但目前全世界每年节能减排融资缺口仍高达1700亿3000亿美元。另外,据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以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资源,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纯粹的卖方。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30%以上,预计到2012年,中国出售的碳排放指标将占全球市场的40%左右。同时,未来二三十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至10000亿美元。在此形势下,如何解决巨大的融资缺口与把握碳交易市场机会,使商业银行、私营企业的投融资作用倍受重视。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排放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以及实行碳税收等经济激励措施,以此引导私营组织机构投资于有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而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在碳金融、碳税收等方面的经验,将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引发新的投融资动向。(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产业集聚及产业链的延伸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全面进行城市社会与工业布局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将会在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方面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融资机会。(二)构建碳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将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形成一种碳交易货币,并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和未来金融创新的载体。因此,以政府为主体建立信用机制,积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排放权市场与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整合资源信息,及时更新与发布碳交易价格等数据,降低交易成本,规范碳交易市场机制,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合作减排项目的战略联盟的建立。(三)探索新的投融资管理模式,找准投融资点认真分析形势,及时跟踪全球碳经济发展动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探索新的投融资管理模式,研究金融服务产品与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第一,以PE/VC(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运作,成立碳基金。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用于支持减排活动、节能减排等环保技术革新,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第二,利用“强化投资补贴”项目,投资环保技术或设等研发。发展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大力运作商业银行的碳基金理财、能效贷款和碳信托类等碳金融服务产品,研究与实施供应链融资管理模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减排融资支持。另外,寻求具有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低碳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运作上市。 (四)逐步构建、完善碳金融支持体系 当前,我国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应考虑潜在的环境后果,并借鉴“赤道原则”等发达国家通用的绿色信贷标准,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一是要支持发展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在贷款政策方面,将低碳产业作为优先扶持项目;在贷款条件方面给予低碳产业以优惠,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减排融资支持,减少并努力消除低碳经济的融资障碍。目前,商业银行运作的碳金融服务产品主要有碳基金理财产品、能效贷款和碳信托类产品等。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出台相关措施支持金融机构推出促进低碳发展金融产品,并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使其能抗御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保有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控制力。二是在资本市场上,可尝试为低碳企业建立公开发行和上市的“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低碳产业上市,以尽快提高低碳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比重。三是要利用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地放大国家减排资金投入的效果。在减排资金的投入过程中,若能在低碳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利用先进的金融工具发挥国家投入资金的带动作用,将会进一步激活巨大的节能减排市场,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四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低碳产业发展的融资风险,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独立评价,完善对低碳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估机制,建立对减排效果的认定机制等,为金融机构在低碳领域的投资提供依据、切实降低投资风险并提高融资收益。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制定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激励机制已刻不容缓。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国在国际低碳经济竞争中获得稳步发展,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政治博弈中的“话语权”,才能使我国缩减乃至消除因错过前几次产业革命的机遇而形成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使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一条真正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促进低碳经济融资的风险管理目前,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受制三大问题,即企业参与意愿不高、运作机制不规范、标准制定困难。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且大量集中于制造业,这些中小企业具有参与减排的任务,但是减排的意愿并不高。其次,在运作机制上,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的是,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有碳交易总量的核定都属政府职能,而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的需求效率是最高的。最后,标准制定不仅要求国家确定总体目标,还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核准制定,对第三方认证制度进行授权,以及建立交易制度和惩罚机制。碳排放交易体系是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碳排放交易体系就没有低碳经济,因此通过开发自愿性碳减排交易体系,逐步过渡加入到国际大的点对点的循环,最后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才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或可持续之路。目前,中国存在走低碳发展取决于未来新一代能源技术研发状况及融资保证问题。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保证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解决可能会阻碍低碳发展。应通过资本市场、节能信贷、风险投资等途径解决节能减排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RE&EE投融资发展的体制和环境,这包括国家出台支持性和鼓励性政策、拓展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渠道等,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争取国际资金的支持、鼓励民间金融等。碳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资金流,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效益,构建碳金融体系已是大势所趋。为了使碳金融的“路径”选择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相适应,需要“支点”和“杠杆”,“支点”就是碳金融制度和碳金融中介服务,“杠杆”是碳金融市场和碳金融工具。 要建立碳金融制度和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目前中国碳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通过政策引导、规则制定等手段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并且存在“滞后”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标准、规则,建立成熟的碳交易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另一方面,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碳交易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的巨大需求,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机构向项目业主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购买或参与联合开发CDM项目等服务。 同时要健全碳金融市场和碳金融工具。在当前的碳金融市场中,由于碳金融产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机制的作用不明显。中国虽然是CDM项目中最大的买方市场,但目前仍处于国际碳金融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我们应当积极争取参与碳金融市场的规则制定,充分培育与利用碳金融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为“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创造“活水之源”。另外,必须以金融衍生产品为载体,融入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和技术等要素,创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权质押贷款、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低碳经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特点。发展低碳经济,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又不是一个孤立的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融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一) 融资支持政策和约束政策相结合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支持和约束政策相结合。在融资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增列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政府预算支出是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根本保证。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对企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投资于防污设备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低碳经济融资给予税收优惠;对低碳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等等。在积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监督资金的使用效果。开征二氧化碳税、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增加高碳经济的运行成本,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效果和享受融资优惠挂钩。 (二)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的新领域和新压力。商业银行应把节能减排项目作为贷款重点,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节能减排贷款规模,同时推进贷款管理机制创新,制订和开发一整套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的新的贷款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使众多不具备充分抵押贷款条件,难以获得满意信用评级,但处于节能项目前沿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发展所必须的贷款融资。除了间接融资外,扩大直接融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应增加节能减排企业在主板市场的上市数量,鼓励、扶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资本支持。设立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环境产业基金和面向节能减排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同时,使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特别要鼓励中小企业利用集合债券方式筹措资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双管齐下,才能使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筹措。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为低碳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力求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自身收益增加的“双赢”。 (三)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其构建一个法制平台。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企业和个人认同的一项事业,资金的大量投入才能产生实效,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当前,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我国有关的立法工作包括:(1)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促进循环经济法已经审议通过(2009年1月1日施行),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2)能源法正在起草。能源法作为能源领域的基本法,是促进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注律基础。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l月,跨部门的能源法起草组成立,国家能源办、发改委、国务院法制办等15个部门为起草组成员单位。能源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由国家能源办于2007年12月3日对外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草案建议稿进行修改;(3)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的抓紧制定等。此外,我国还将在下一步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同时还要抓紧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工作的规划、协调和领导,借鉴、吸收、消化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科学的计量手段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 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规避低碳产业发展的融资风险,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独立评价,完善对低碳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估机制,建立对减排效果的认定机制等,为金融机构在低碳领域的投资提供依据、切实降低投资风险并提高融资收益。 参考文献1 李俊峰,马铃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制J世界环境,2008,(02)2 陈柳钦低碳经济演进: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J战略与风险管理,2010,(01)3 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4 邹亚生.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碳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10(4)5 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6 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7 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8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04)9 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02)10 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11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05)12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