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着.doc

    • 资源ID:4157233       资源大小:406.50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着.doc

    攝大乘論講記印順法師著攝大乘論疏南充龜山白衣王恩洋疏第二章 所知依 所知依分第二以下十分,別廣十義。初所知依,阿賴耶識。於中大段有四,初以聖教安立異門,次安立相,三以正理成立此識決定是有,四說此識所有差別。第一節 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第一項 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 甲 阿賴耶教 一 引經證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 在十處顯示大乘殊勝中,第一是所知依。所知,是染淨一切法,這一切法的所依,即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大小學派中是有諍論的,所 P34 以先要引經來證明它的確有其體。阿賴耶識是佛陀說的嗎?是的!在什麽地方說阿賴耶識的識體名為阿賴耶識呢?薄伽梵於阿毗達磨大乘經伽陀中,曾說到阿賴耶識的體性。此依聖教證阿賴耶識為所知依也。先以問起。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者,上阿賴耶識問所知依體,下阿賴耶識責其名也。謂薄伽梵於阿毗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無始時來界的界字,指所依止的因體,就是種子,這是眾生無始以來熏習所成就的。一切法等依的等字,表示多數,不必作特殊的解說。由此界為一切法所依的因體,就有了生死流轉的諸趣,和清淨還滅涅槃的證得。依世親論師的解釋界,是一切雜染有漏諸法的種子。因無始時來有這一切雜染的種子,有為有漏的一切法,才依之而生起。生起了有為有漏法,就有五趣的差別。假使除滅了這雜染種子,就可證得清淨的涅槃。涅槃,是捨離了染界而證得,並不是從此無始來的界所生。無性及成唯識論的解釋把依和界看成兩個東西,說界是種子,依是現識;若說依就是界,認為有犯重言的過失。世親、無性二家主要的差別點世親是從種子不離識體這一面談,無性卻把種子與現識分開來說。 P35 【附論】真諦的譯本裏,又把界字解釋作解性,說界是如來藏,有這如來藏,才能建立流轉還滅的一切法。從本論給予阿賴耶的訓釋看來,這似乎是真諦所加的。但並不能就此說那種解釋是錯誤,因為在一乘寶性論釋裏,也引有這一頌,也是把界當作如來藏解釋的。原來,建立一切法的立足點(所依),是有兩個不同的見解一、建立在有漏雜染種子隨逐的無常生滅心上,如平常所談的唯識學。二、建立在常恒不變的如來藏上,如勝鬘、楞伽經等。把界解作解性,就是根據這種見解。因著建立流轉還滅的所依不同,唯識學上有著真心妄心兩大派;真諦的唯識學,很有融貫這二大思想的傾向。 答中,初頌,無始時來界者,界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時來,顯無始相續,非從無忽有。一切法等依者,心心所等染淨諸法,平等所依。由彼持種,起現行故。由此有諸趣者,人,天,地獄,餓鬼,畜生,是為諸趣。由依此識執持種子故,隨緣造業善不善等,往返五趣受異熟果。又由此識變身器等,諸趣異故。設離此識,無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者,及由此識故,有涅槃證得。諸趣因果滅盡解脫,是為涅槃。云證得者,所證得即涅槃,能證得即聖道。由有諸趣,故有苦惱。厭逆苦惱,故修聖道,證得涅槃。故設無此無始時來種子識者,亦無還滅。以是義故,名所知依。一切所知,染淨諸法,等所依故。即於此中複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即於此阿毗達磨大乘經中,還有一頌說到阿賴耶識的名字及得名的所以然。這可從第二句的一切種子識講起一切種子識就是阿賴耶識,它在相續的識流中,具有能生的功能,像種子一樣,所以稱為種子識。 P36 講到種子識,得注意種子與本識的關係。依本論說,是非一非異。但後來無性、護法,側重在種識不一的意義,說種子不是本識,能持這一切種子的才是本識。固然,在本論中也曾講到種識的不一,但並不是可以這樣機械的分割說的。不但本論說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種子;本論與莊嚴經論,並且常以無始時來的過患熏習,表現阿賴耶的自體。事實上,無著世親的本義,是側重種即是識的。這如水中泛起的波浪一樣水是靜的,一味的,波是動的,差別的,所以不能說它是一;離水就沒有波,波的本質就是水,即水是波,即波是水,故不能說它是異。所以,水與波,是非一非異的。若將波與水嚴格的劃開,說它是不一的,那未免太機械化了。種子與本識的關係,亦複如是。這種子識,有很大的功用,能夠攝藏諸法。攝藏,異譯作依住,就是依止與住處。一切法依這藏識生起,依這藏識存在,所以名為攝藏。一切種子識,能作諸法的攝藏,給一切法作所依處,所以叫它為阿賴耶(藏)。勝者我開示的勝者,是一切菩薩,不一定 P37 是大菩薩。菩薩最初發心,就超勝於凡夫和小乘,可以稱為勝者。佛陀對利根的勝者(菩薩),才開示阿賴耶識。對劣者的小乘凡夫是不開示的,因為他們的程度還不夠,也無須領受這賴耶的妙法。復引聖言證一切法等所依界,(種子識)名阿賴耶。此中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者,謂如是識,由能受持諸法熏習,故能攝藏諸法令彼生已而不斷滅,習氣相續恆住識中,遇緣還能起諸法故。由攝藏諸法,故名一切種子識。此識具有諸法習氣,為一切後生現法種子故。阿賴耶此義為藏,藏義三種,如下當說。即以攝藏諸法故,種子識名阿賴耶也。勝者我開示者,異彼凡愚,故名勝者,即諸菩薩。堪能受持無上乘法,故為開示如斯藏識也。二 釋名義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 上面已引阿笈摩證明阿賴耶識的體性與名字,是佛所說的。現在就將這阿賴耶識的所以名為阿賴耶識,略加詮釋。阿賴耶是印度話,玄奘法師義譯作藏;本論從攝藏、執藏二義來解釋 上以教證。阿笈摩者,此云傳來,由諸契經三世諸佛展轉傳來,故名阿笈摩,即至教也。至教為證,聖言量也。此徵名義。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一)攝藏義一切有生,就是一切有為諸法;這是惑業所生的雜染法,所以又說雜染品法。這一切有為的雜染品法,在這一切種子阿賴耶識的攝藏中,雜染法為賴耶所生的果性。又即此賴耶 P38 識在彼攝藏一切雜染法的關係中,賴耶為雜染法的因性。具有這攝藏的功能,所以就名阿賴耶識了。攝藏是共轉的意義,即是說,本識與雜染諸法是共生共滅的;在此共轉中,一切雜染由種子識而生起,也由之而存在,所以叫攝藏。我們不能把種子和本識分成兩截,應該將種子和本識融成一體。從這種一體的能攝藏的一切種子識和一切所攝藏的雜染法,對談能所攝藏的關係。 無性論師根據阿毗達磨經的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解釋本論的第二頌,所以就建立了輾轉攝藏的道理。護法承襲他的思想,就有兩重因果的解釋了。傳承護法學的玄奘門下的基測二師,對能所藏的說法,也有不同。基師約現行賴耶說現行能執持種子,賴耶是能藏,種子是所藏。現行賴耶又受諸法的熏習,能熏的諸法是能藏,所熏的賴耶是所藏。測師約種子說種子能生現行,種子是能藏,諸法是所藏。現行熏習種子,諸法是能藏,種子是所藏。他們從種識差別的見地,所以 P39 各取一邊,固執不通。依無著世親的見解看來,應該在種即是識的合一的見地去解說,並且也只有一重能所,本識是因性,雜染是果性。 論到互為因果,這是不錯,但並不互為攝藏,攝藏是專屬於阿賴耶而不能說相互的。他們雖說本識具能所藏,故名藏識,但諸法也並不因為具能所藏而稱為阿賴耶。要知道阿賴耶之所以稱為阿賴耶,不在相互的而是特殊的。建立阿賴耶的目的,在替流轉還滅的一切法找出立足點來。因為有了賴耶,就可說明萬有的生起,及滅後功能的存在。一切種子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如中央政府,是國家的最高機關,它雖是反應下面的民意,才決定它的行政方針,但一個國家總是以它為中心,它才是統攝的機構。賴耶與諸法,也是這樣,賴耶是一切法所依的中樞,諸法從之而生起,諸法的功能因之而保存,它有攝藏的性能,所以稱為阿賴耶。若說它與諸法有輾轉攝藏的意義,本識的特色,一掃而空,和建立賴耶的本旨,距離很遠了。諸法如有攝藏的性能,為什麽不也稱為阿賴耶呢? P40 一切有生,謂諸有為。無為無生,無有種故。雜染品法,簡清淨法。說無法爾無漏種者,諸清淨種法界等流,聞思所熏。說有法爾無漏種者,寄存此識,非正所依,以染淨法所治能治性相違故。於此攝藏為果性者,有生現法於生起時能熏此識,令彼習氣攝藏於此為彼法果。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者,攝藏彼種故,能生彼現法故,此阿賴耶識於彼所攝藏現法而為其因。性是體義。由此識攝藏諸法因果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即以能藏所藏義故,得阿賴耶名,非是阿賴耶識為諸法因果體性也。成唯識論云,執持因果為自性故。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二)執藏義在所引的阿毗達磨經中,本沒有這個定義。初期的唯識學,賴耶重在攝藏的種子識;後來,才轉重到執藏這一方面。一切有情的第七染汙意攝藏(就是執著)此識為自我,所以名為阿賴耶識。我有整個的、一味不變的意義。眾生位上的阿賴耶識,雖不是恒常不變的無為法,但它一類相續,恒常不斷;染末那就在這似常似一上執為自我,生起我見。這本識是我見的執著點,所以就叫它作阿賴耶識。經中說無我故得解脫,並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見就算完事。這還是不能解脫的;不使第七識執著第八種識為自內我,這才是破人我見最重要的地方了。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者,謂此阿賴耶識一類恆時相續無間,為一切法根本所依,七識緣之故執為我,以執藏故名為阿賴耶識也。不執餘識為自我者,餘識不常,有間斷故。善惡無記三性互違,前後轉易,非一類故。不定依之,恆起我執。乙 阿陀那教 一 引經證 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賴耶識還有別的名子,這裏先引解深密經,證明此識亦名阿陀 P41 那識。阿陀那識甚深細的甚深細,可從第三句的凡愚來說明因為執我的凡夫對阿陀那的境界,不能窮其底蘊,所以說名甚深;愚法的聲聞,對阿陀那的境界,不能通達,所以說名甚細。阿陀那所攝取的一切種子,猶如瀑流。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如瀑流,水中的魚譬(種與識隔別)如種子;但楞伽經等,說本識猶如瀑流,它之所以像瀑流,因有種子起伏的關係,深密經也是這樣,因為無始過患所熏習的關係,在阿陀那識的大海裏,以識為自性的種子,就高高低低的動盪起來,形成洶湧澎湃的大瀑流(種與識合一)。佛說我於凡夫二乘,不開示演說這一切種識。為什麽不說?恐彼分別執為我呀!他們程度不夠,聽了不但不能得益,反要增加我執。上文的攝藏此識為自內我,是佛陀未說阿陀那識教,而眾生自動執我的,是染汙意的俱生我執。此中說的分別執為我,是因佛陀說了阿陀那識,眾生誤解而起執的,是第六識所起的分別我執。 【附論】解深密經對於本識攝持諸法的思想,特加詳細發揮。它以一 P42 切種子識為中心,從它的作用上,給予種種的異名;那能攝持諸法種子的,名阿陀那。在初期唯識學上,阿陀那識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以攝取為義,能攝取自體,攝取諸法的種子。後期的唯識學,以攝藏的賴耶為中心,所以阿陀那識,反退居次要的地位了。本論與解深密經的旨趣,多少不同,以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能攝持種子,阿賴耶識與根身同安危;而本論卻以阿陀那識與有色諸根同安危,攝持種子的責任反屬於阿賴耶識。 阿陀那者,義謂執持,如下文解。聖言量者,謂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佛告廣慧菩薩說也。成唯識論云: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名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恆轉無間,猶如瀑流。凡即無性,愚即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為開演。二 釋名義 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引瞭解深密經來建立本識的異名阿陀那識,阿陀那的意義,也得解釋一下,所以論中複問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 P43 ,一切自體取所依故阿陀那在本論的解釋上,有此執受色根和執取自體的兩個意義。 以二義故,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一)執受色根義有色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色根就是色根,為什麽叫有色根呢?因為根有二類一有色的五根,二無色的意根;為了簡別無色的意根,所以說有色。欲色界有情的生命活動,是由過去的業力所招感,特別在這五根上表現出來;(但生命的存在,不單是色根)。這生理機構的五根,所以能活潑潑地生存著,在一期壽命中繼續存在著,並且能引起覺受,都是由此阿陀那識在執受(執持)它,使之無有失壞;它才能盡壽隨本識的存在而轉起。如阿陀那不執受有色諸根,有情的生命立刻就要崩壞,成為無生機的死屍。怎知道有它在執持呢?平常有知覺的活人,它的認識作用就是前六識,在悶絕熟睡等時候,這前六識要暫時宣告停頓,不起作用。但生命還是存在,身體是好好的,還有微細的精神覺受,與死人不同。這維持生存的微細精神作用,就是阿陀那識。所 P44 以說阿陀那識和執受有著特深的關係。 一者,執受一切有色根故。謂有色諸根,及彼根所依處,由此識執受故,安危共同,令不壞爛,生長相續。若此識捨身不執受時,即成死屍故。有色諸根所以能盡壽隨轉生長不壞者,由此識執受故也。執謂執持,令不壞爛。受謂領受,安危共同。識去身固壞,身壞識亦去也,如罔死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二)執持自體義相續,是前一生命與後一生命的連接,這生命相續的主體,是阿陀那識;因此,它又名相續識。父精母血會合的時候,這相續的阿陀那識托之而起,所謂三事和合,這就是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叫做結生。在這相續正結生時,前一生命結束,後一生命繼續結生的當兒,在母胎中有羯邏藍就是父母精血的和合體;阿陀那攝取彼生命體,與彼和合,這就是有情一期生命的開始了。不但結生相續時如此,在一期生命中,也沒有一刹那不執受這名色自體的。因為阿陀那中攝受一期自體的熏習,直到命終;所以也就攝受這一期的名色自體。 【附論】阿陀那,真諦譯為無解,玄奘譯為執持。成唯識論以執持、執受、執取三義解釋它,唯識述記更嚴密的分析三義的界線。其實未必盡然,如唯識述記說結生相續是執取義,但在本論則說結生相續是執受義。阿陀那,應簡單的譯作取,像十二緣起中的取,五取蘊的取 P45 ,煩惱通名為取的取,梵語都是阿波陀那(近取,即極取義)。取是攝取其他屬於自己,所以有攝它為自體,與執取不失(持)的意思。因作用的不同,後人建立起執持、執取、執受等不同的名字。這阿陀那,在經論裏看起來,它與執受有特別的關係。它在攝取未來與攝持現在的生命,使有情成為靈活的有機體中,表現了阿陀那特殊的功能,它與生命論有關。 二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此自體言謂三界五趣根身種子。如胎生者正結生時,執取父母精血令成身故,以為自體。謂即此識於結生相續時,執取彼生攝為自體,以自受用,而為一切自體所依也。云相續者,有情異名,心識相續生命不斷,故名相續。結生者,既捨前生,另取餘生,由識執受得彼生故,名為結生。即說此識,於結生時執受自體。既得生已,復由此識持令不壞,故名阿陀那識也。丙 心教 一 引教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三。阿賴耶不但名為阿陀那,也可以叫做心,所以這裏特舉佛說為證。這裏,雖引有心意識的三法,主要的在證明心是阿賴耶識。二 釋意 釋二種意 此中意有二種 證明心是阿賴耶,原應把心是阿賴耶的道理說明了就可以。但證實了意與識的各別有體,也可以間接的證知心與識不同,而這心就是阿賴耶識;所以現在先釋意。意有二種一、無間滅意,二、染汙意。如次解釋於下 云此中者,心意識三中。三中之意有二種也。一者等無間義,二者思量義故。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 P46 。(一)無間滅意無間滅意,與俱舍等所說的沒有多大差別。等是前後齊等;無間是說前滅後生的過程中,沒有第三者的間隔;緣是生起的條件和原因。據經上說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在小乘薩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無間滅識。這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讓出個位子來,成為後念生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這就叫等無間緣。等無間緣所生起的,本通於前六識,本論唯就意識說,但說 P47 能與意識作生依止。不但這裏,下文很多應該統指六識的地方,都但說意識。原來心意識三法,在古代的譯本上,常是譯作心意意識的。意識和識,以乎不同。識,通指前六識;若說意識,這就單指第六意識了。其實不然,古譯所以譯作意識,意思說眼等諸識,是意識的差別,都是從意根所生的識,其體是一,所以沒有列舉前五識的必要,並非單說六識中的第六識。本論說意識,是含有分別說者一意識的思想。 【附論】真諦把這段文,釋成兩個意一無間滅意,二現在意。這解釋,在本論的體系上是不相符的,本論沒有發生這種見解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說,現在意是有的。如說細心,就建立在這一點上。又如十八界,於六識外說有同時意界,這意界就是真諦說的現在意。但這又與染意混雜了。言等無間義者,謂無間滅識,於自後聚心心所法為開導依,等令生起,是故說名等無間緣。後識託前識開導而得生故,名緣。唯於無間心心所作緣,名無間緣。此簡俱時,及有間增上等緣故。心心所法平等開導,故名等無間緣。即此等無間緣,又名為意。由說過去名意。故以無間滅識名意也。此意非是論所欲立,論所欲立,第二意也。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恒共相應 (二)染汙意這染汙意,從無始時來一直沒有轉依,它與四煩惱恒共相應。因為恒時被這煩惱所染汙,所以就叫做染汙意。染汙與雜染 P48 不同雜染通有漏三性,染汙唯通三性中的惡與有覆無記性。第二意者,謂染汙意。云何染汙?有覆執我,不達真實故。由何染汙?由與四煩惱恆共相應故。恆顯無間,共表無缺。云相應者,隨順和合互助相依同生起義。心所心王同所依根,所緣事等,一時俱起,共辦事業,如王與臣相依弗離,故名相應也。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者、無明此即是識雜染所依。識複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 四煩惱就是 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者無明。薩迦耶見,就是我見或身見,即對於五蘊和合的所依,本不是我的東西,由於錯誤的認識,妄執為我。慢是恃己輕他的作用,因自己妄執有我,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來得高超,因此目空一切,這叫我慢。然第六識相應的慢,對外淩他,比較容易明白;七識相應的慢,對內恃己,理解上要困難一點,它是因執持自我而自高舉的微細心理。愛是貪著,於自己所計著的我,深生耽著,把它當作可愛的東西,叫我愛。無明,成唯識論稱為我癡,這不過是名字上的差別。無明就是不明,沒有認識正確,迷於無我真理。在這四種煩惱的作用中,以無明為根本。因為染汙意與無明相應,使我們的認識作用蒙昧不清。在內緣藏識的時候,現起一相、常相,把它誤認為真我,這就是我見;由我見而生起自我的倨慢;又深深的愛著這我相。在未得無我智以前,這內我的染著,是無法解脫的。這與四煩惱相應的染汙意,執本識為自我,因此,前六識所起的善 P49 心,受染汙意勢力的影響,也不得成為清淨的無漏所以它即是前六識的雜染所依。有的說第七識是染淨依,在未轉依時,有染汙末那為六識的雜染所依;轉依以後,轉為出世清淨的末那,為六識的清淨所依。這是主張有出世清淨末那的。本論但說它為雜染所依,是否認出世清淨末那的。安慧論師說三位無末那,就在末那唯為雜染所依這一方面立說。 這二種意,都是與前六識有關,所以又論到六識。雜染的六識,必由彼第一等無間意為所依止而生;由第二染汙意而成為雜染。四煩惱者,謂薩迦耶見,我慢,我愛,及以無明。薩迦耶見,義譯我見,人我法我,均云我也。此意緣阿賴耶識見分,執見為我。由見我故,復於彼我恃舉生慢,貪著生愛,是名我慢我愛。無明者,即是愚癡,於境迷闇為性。由迷闇故,起我見我慢我愛諸煩惱也。雖此染汙意,與餘八大煩惱,及遍行等,亦共相應,此中但就勝說獨言四也。此即是識雜染所依者,言此意為六識雜染依也。謂由此意四煩惱等恆共相應故,能令餘識雖行善法不能亡相,亦成雜染。彼之雜染,依此意而雜染也,故為餘識雜染所依。即此成無漏時,餘識乃亦成清淨識。是故此識,餘處復名染淨依也。餘文易知。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了別境義,這是解釋識的名義,以了別境界為其自體,所以叫識。意,一方面有等無間義,為後識生起所依止的無間滅意;一方面有思量義,就是與四煩惱相應而思量內我的染汙意。這樣,意就成為二種了。 了別境義故者,釋識名義也。 染意存在之理證 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汙意?這科文,唐譯本有長行和偈頌兩段,魏譯只有偈頌沒有長行,陳譯和隋譯雖也有長行,但在世親釋論,只解釋頌文。所以,這長行怕本來是頌的注腳,而後人會入本論的。 兩種意中的無間滅意,是大小乘共認的,所以不成問題。第二染汙意,小乘中有根本否認的,所以論中提出云何得知有染汙意的問題,特別拈出六種理由來證成。假使一定要否認它,便有六種過失。 上已說言意有二種,無間滅意大小共有不更成立,染汙意唯大乘有小不信有,故以理成。共有六理,謂此若無,不共無明則不得有,成過失故。(一)無不共無明的過失不共無明是小乘所共許的,而這不共無明只 P51 能說是與染汙末那恒行相應。若無染汙意,不共無明則不得有。因為五識是間斷的,不共無明是恒行的,不能相應。六識相應中有善心所,若不共無明恒與它相應,善心所就不能生起;在意識中,也不容許善惡二性同時存在。不共無明既不與前六識相應,那末,當然要有第七染汙意,為恒行不共無明的所依。不共,是說它有一種特殊的功用,因為它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是使諸法真理不能顯現的最大障礙。世親說不共其餘的煩惱叫不共;無性說不共其餘諸識,唯在染汙意中,所以叫不共。這在理論上都有些困難,還是說它有一種特殊的作用,比較要圓滿些。一者此意若無,不共無明不得有故。云不共無明者,謂無明有二,一者相應無明,二者不共無明。此又二種。一獨行不共,二恆行不共。前六識中與貪等煩惱相應起者,名相應無明。與忿等煩惱並起者,名獨行無明。由忿等十行相粗猛,但與無明相應,不與餘貪等共起,故彼無明得不共名。恆行不共者,謂契經說不共無明微細恆行,覆蔽真實。謂諸異生,於一切時恆起迷理不共無明,覆真實義,障聖慧眼,令諸異生長夜昏盲,曾無醒覺。如是無明異相應無明者,彼於善無記心即不起故。異獨行無明者,彼突起易滅,亦不常故。唯此無明,一類恆時,於三性心皆自相續,以是故得恆行不共名。此不共無明不應依六識起,此應間斷,彼應恆染故。設謂此依六識起,即六識間斷時,此不共無明應同間斷。此既恆行,應彼六識性恆染汙,即不得有善等心起。以此能障彼生起故,由是即不能起世間善法,更不能修出世聖道。然六識既非恆染,此不共無明又無間斷,故應別有恆時相續染汙意識,為此所依,於六識善等位中俱時生起,而非彼相應,故彼能起世間善法,亦能修習出世聖道。否則即應無有不共無明,是則違經,便成過失。不共無明定有,故此意定有也。又五 P50 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二)無五同法喻的過失經上說意識依意根,是用五識作同法喻的。前五識生起認識作用的時候,各有它的所依五色根,那末,第六意識當然也同樣的要有它的所依,這就是染汙末那。假使沒有染汙意,第六意識的不共所依是什麽呢?以五識為同法喻不是也不得有嗎?五識身,必有眼等五色根為俱有依,並且還是不共所依;所以第六識,也非有 P52 俱有依,並且非不共的依根不可。無間滅意,不但是共的,也不俱有根識同時,所以無間滅意不能為後念意識的不共意根。因此,一定要有第七末那為第六識的所依。 二者,此意若無,五同法亦不得有故。謂諸經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既眼等五識,各別有自眼等五色根為不共俱有依,應意識亦自別有意根為自不共俱有依。俱識攝故。如五識。設此意識可別無意根,應彼五識亦無別色根,俱識攝故,如彼意識。亦不可說無間滅識即意識意根,彼開導依六識各別有故,非是此同法,此以俱有依為同法故。故此意識,定有俱時所依意。彼意即是此染汙意。否則理教相違,成大過失。又訓釋詞亦不得有,成過失故。(三)無訓釋詞的過失經說心意識三,唯識學者是指第八賴耶,第七末那,和前六識說的。假使沒有第七末那,在訓釋名詞時,意就沒有內容,不得有三者不同的定義。若說這意是無間滅意,也不能成立;因為意的訓釋是思量,無間滅意是已滅的非有法,沒有思量的功用;在它未滅以前,又是識的作用。所以必須有個能思量的末那,才能說明這意的含義。 三者,此意若無,訓釋詞亦不得有。謂契經言:思量名意。此意若說即無間滅識過去故名意者,已滅過去,何有思量?若謂先時有思量者,先時現在名為識故,寧說為意?故知別有第七末那,恆審思量,正名為意。由彼緣八識,恆審思量,執為我故。設無此意,無此思量,成大過失。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四)無二定差別的過失外道修的無想定與聖人修的滅盡定之差別,就在於前者只滅前六識的心心所,還有染意;後者更進一步的克服了第七染末那的活動。所以說無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如沒有第七末那,此二種定就應無差別了。無想定中還有染末那的活動 P53 ,經上才判它叫外道定。滅盡定不但停止了六轉識,就是第七染汙意也使它不起,所以叫聖人定。假使沒有第七染末那,便有聖定凡定混雜的過失了。有部說二定的加行等不同,二者都是不相應行,各有實體,在這實體上,可以說明二定的差別,並不在末那的有無。但在唯識家的見地,不相應行的二定,是在厭心種子上假立的,沒有各別的自體;所以必須從末那的有無,才能說明二定的差別。四者,此意若無,無想滅盡二定應無別故。由諸異生厭患想故,滅於六識,說名無想定。由諸聖者由止息作意,兼滅第七染汙意故,說名滅盡定。設無此意,二定無別。俱滅六識,無受想故。云何得有凡聖差別?然二定非無別,故應別有此染汙意,為滅盡定所滅,無想弗能滅,故二定別。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成過失故,於中若無我執我慢。(五)無想天中無染汙的過失由修無想定的因,而感得無想天的果。在他一期的生命流中,雖長時間沒有六識王所現行,但他還有染汙末那存在,仍然有染汙現行,不能說他是無漏。假使不許無想天中的有情還有染汙末那,那麽,若無我執我慢,無想天的一期生中,應無染汙,應該說他是無漏了。事實上無想天的有情確是有漏的凡夫,所以不能不建立染汙意。五者,此意若無,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過故。先修無想定,後生無想天,除生死位,中間長時六識恆無,若無染汙意者,即無我執我慢,即不成染,即不應為聖者所訶。然而不爾,故知彼天有別染汙意。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心中;若不爾者,唯不善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現行,非善無記。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現行,無此過失。(六)無我執恒行的過失有漏位的有情,於一切時中,不管他起 P54 的是善不善無記心,都有我執現行可得。如凡夫在修佈施持戒善行的時候,都要執有自我,說我能佈施,我能持戒等。這恒行的我執,一定在染汙的末那中。因為當意識起善心時,在善惡不俱的定義下,當然不會從意識上生起我執來。若真的沒有末那,那祗可說唯不善心生起的時候,彼我執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現行;非善無記心生起的時候,有這我我所執了。若建立了染汙末那,那麽在六識的善心無記心中,就可以有俱(時而)有現行的我執。非王所相應的現行,也不違善惡不俱的定義。這樣,方不會有善無記心中沒有我執的過失了。 六者,此意若無,一切異生恆時我執不可得故。謂諸異生,雖行施等,我相恆逐。此我執相,不應依六識起,彼時六識與無貪等善法相應,不應與無明見慢等相應起故。我執必由我見愛慢無明起故,若無第七染汙意,云何起我執,唯應不善心起我我所執故。然由有此染汙意,六識雖與善法相應,此意自與煩惱相應。由是六識善心雖無我執相應現行,而有我執俱有現行,故一切時善等位中我執現行皆現可得。此中同依一心俱時起者,名相應現行。各別依心俱時生者,名俱有現行。此中頌曰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無皆成過失;無想生應無我執轉成過;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上面的長行已解釋過了,這裏再以偈頌撮要的來說明。前二頌是總說六 P55 種過失一不共無明,二與五同法喻,三訓詞,四二定別;這些,無有染末那,就皆成過失。無皆成過失的無字,也通於下文,接著說若沒有染末那的話,五無想天的一期生中,便應無我執轉起,成大過失。轉,就是生起的意思。若離染汙末那,六我執恒隨逐有情,於一切種的三性心中生起現行,也就無有,而成了大過失! 重顯六義,說四伽他。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無皆成過失者,意說若無第七染汙意識,彼四應無,既違理教,成過失也。無想生應無我執轉成過,是第五失。我執恒隨逐一切種無有離染意者,此第六過。若離染意,應不得有我執恆逐善等三性一切種心中也。此離染意言,兼通六處。離染意無有,二三成相違;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第三頌,說明過失的三大類如果離了染意,那就無有二 沒有不共無明及五同法喻二者的存在。三成相違訓釋詞、二定別、無想生中我執恒行,這三個道理,假使沒有染汙意,就與事理聖教皆成相違。如果無此染意,一切處起的我執,也不應有。無有二者,無有初二,不共無明,及五同法。三成相違者,次三相違,訓詞二定別,無想生無我執轉,皆與理教相違故。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者,無此染意,一切善等心處,我執不應有也。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第四頌,別明不共無明的意義真義就是真理,心就是悟解真理的無分別智。這無分別智對於諸法的真理,原可生起悟解,但有一種法常常能為障礙,使它不能生起。這真義心生的障礙者,在三性位的 P56 一切分中恒共俱行。這是什麽法呢?就是恒行不共無明啊! 【附論】真義心當生一頌,是特別解釋不共無明的;由此,也可見得無明的重要。的確,佛教是把無明當作雜染的根本看。假使沒有無明,一切雜染皆不得成立,所以有不共無明之稱。勝鬘、楞伽諸大乘經,皆說有五住煩惱,於中無明住地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虛妄顛倒的根本,障礙法性心不得現前。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藏識的所以為藏,本也是指這無明而言。唯識家把它看為與四煩惱相應,說為我癡的無明,四種煩惱以無明為本,所以說無明為障,為不共。這是因側重賴耶為攝持種子,為異熟果報,不說它有煩惱相應,故把執取性的現行,別立為第七識了。真義心當生一頌,順顯不共無明義。謂此無明常障實智,令諸有情不得出離。又是恆行,與六識三性心一切分中皆俱行也。以是故名,不共無明。餘識相應無明無此殊勝恆染力故。云真義心者,謂能證真義心,即無漏無分別智證真如心也。 辨染意是有覆性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P57這段文,魏譯本是沒有的,世親無性的釋論中,也沒有解釋到,這是應該注意的。 一切法的性類,總分為四一、善性,二、惡性,三、有覆無記,四、無覆無記。染汙意是屬於那一性類所攝的呢?此意染汙故,唯屬有覆無記性攝。它與四煩惱常共相應,為什麽不是惡性呢?因所依末那的行相,非常微細,不能說它是惡。如色無色二界所纏系的煩惱,為奢摩他所攝藏;因定力的影響,就變成微細薄弱,成為有覆無記性攝一樣。這如有力者能駕馭他人,使那行為不良的人不敢放縱,減低了他作惡的能力。染汙末那在三界中也是這樣,雖然於一切時中四煩惱都隨逐著它,但因它的行相微細,所以能依的煩惱也隨逐它而微細了。因它非常微細,不能記別是善,是惡,所以是無記。但它又有煩惱的覆障,故又名為有覆。染末那是有覆無記性,抉擇分與三十論,都是這樣說的,然在莊嚴論裏還沒有說到。 P58 已成立此意是實有,次說彼性。彼性唯是有覆無記。非善不善故,是無記。然染汙故,是其有覆,由能障理不證真實故。由與四煩惱恆共相應,故成染汙,成有覆性。或有疑言:既與煩惱相應,云何成無記也?先舉喻答,次說其因。如色無色界二纏煩惱,是有覆無記性,此亦如是。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雖起貪瞋癡等不能造惡業。此意一切時但緣八見執以為我微細隨逐故,不能造惡業。故均無記。以善不善,要由作業,損益自他,損益二世,乃可說言是善非善。此既不造業,故但有覆無記也。三 釋心 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引心意識三之教,本意在證明阿賴耶可名為心。沒有說心是賴耶以前,先把意建立起來,可說是旁論,這裏才算討論到主題。心體第三,是從識意心的次第逆數上去,心體是在第三。這第三的心體,和識、意二者的意義既不相同,故離阿賴耶識,就無別的心體可得。這樣,就成立阿賴耶識以為第三的心體了。即由此諸法的功能性的阿賴耶識為種子,第七染汙意及前六識才得依之而轉起。若不建立第三心體為種子,則意及識,皆無轉變現起的可能了。心意識三,已知意體,即是染汙意及無間滅意,識體即是前六了別境識。如是此心應別有體。無所詮體,應不別立能詮名故。意識二名,各有體故。如是心體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故即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者,顯如是心不但有體,且為意識二根本所依,離如是心二且不有也。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有人要問 第八識既名為阿賴耶,為什麽亦說名心呢?阿賴耶識,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所以也叫心;心就是種種積集的意思。能熏習的轉識與本識俱生俱滅而熏成諸法種子的時候,阿賴耶能為諸法種子積集的處所;也因 P59 諸法的熏習而賴耶因之存在,所以叫它做心。 【附論】心是一切種子心識從種子現起的,是染末那與六識。心、意、識,不是平列的八識,是一種七轉。這不但在這心、意、識的分解中是這樣,所知相中說阿賴耶識為種子,生起身者(染意)及能受的七識。安立義識段,說阿賴耶是義識(因),所依(意)及意識是見識。十種分別中的顯識分別,也是所依意與六識。總之,從種生起(即轉識,轉即是現起)的現識,只有七識,本識是七識的種子,是七識波浪內在的統一。它與轉識有著不同,這不同,像整個的海水與起滅的波浪,卻不可對立的平談八識現行。攝論、莊嚴與成唯識論的基本不同,就在這裏。 真諦說染末那就是阿陀那,這是非常正確的。末那是意,意是六識的所依。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六識身轉,這不是六識的所依嗎?本論說阿陀那是賴耶的異名,它執持色根,執取一期生命的自體。攝取自體,世親說就是攝取一期的自體熏習。我們應該注意,染末那也是緣本識 P60 種相而取為自我的。事實上,六識以外只有一細識。這細識攝持一切種子,叫它為心;它攝取種子為自我,為六識的所依,就叫它為意。可以說 意是本識的現行。要談心、意、識,必然是一種七現(除抉擇分及顯揚論)。從種現的分別上說,阿陀那(取)就是染末那。細心,本是一味而不可分析的,種子是識(分別為性)的,識是種子的;在這種識渾然的見地,那執持根身,攝取自體的作用,也可建立為本識的作用,就是賴耶異名的阿陀那。這執持根身的作用,據密嚴經說,是染末那兩種功能的一種。 細心是一味的,種子

    注意事项

    本文(摄大乘论讲记印顺法师着.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