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oc

    • 资源ID:4156842       资源大小:111.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oc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前言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当前,信息爆炸对人的综合素质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国民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素养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有生力量,其信息素养是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从信息素养定义、特征,到信息素养理论与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结合,再到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都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总的说来,对信息素养自身理论研究关注得较多,而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等研究较少,而且理论研究成果尚待澄清。本文将通过对学生信息素养内涵的分析,深入探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指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E时代学校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并且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并提出了将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融合的新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目的。 一、引言信息素养一词,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科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 当时的信息素养定义为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11信息素养的构成信息素养的构成包括:(1)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2)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3)信息技术人文修养;(4)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5)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简单来说其构成不仅包括了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适应和操作又包括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了作为人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轻松可以做到的,作为教师,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注重策略。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12信息意识与情感要具备信息素养,无疑要涉及到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但不一定非得精通信息技术。况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正朝向成为大众的伙伴发展,操作也越来越简单,为人们提供各种及时可靠的信息便利。因此,现代人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要决定于其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地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13信息技能根据教育信息专家的建议,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应该具备六大信息技能:确定信息任务确切地判断问题所在,并确定与问题相关的具体信息。决定信息策略在可能需要的信息范围内决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资源。检索信息策略开始实施查询策略。这一部分技能包括:使用信息获取工具,组织安排信息材料和课本内容的各个部分,以及决定搜索网上资源的策略。选择利用信息在查获信息后,能够通过听、看、读等行为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以决定哪些信息有助于问题解决,并能够摘录所需要的记录。拷贝和引用信息。综合信息指把信息重新组合和打包成不同形式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综合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评价信息是指通过回答问题确定实施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在评价效率方面还需要考虑花费在价值活动上的时间,以及对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估计是否正确等。1.4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今天,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这就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通过学校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一些方面。努力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形式以形成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应关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和沟通。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以及“数字素养”,以期全面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信息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促进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针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2.1 利用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从学校教育的形式看,主要包括课堂教育和图书馆教育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可以形成具有前沿性的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如果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位置及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信息技术的内容,那么学生信息素养会得到逐渐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把以机和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2)通过图书馆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备足够的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和指导,并进行工具书和工具书介绍等方式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动力;通过组织信息检索、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来提高学生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技能。 2.2 利用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提高社会信息化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社会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处于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环境中,学生在信息的选择范围、信息环境、硬件设施上都会有优越的条件,容易形成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2)通过强化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强调人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底蕴、内涵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要从全社会考虑,从社会共同的角度,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通过健全公众网络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互联网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接受信息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网络,使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 2.3利用学生自身特点完成信息素养培养 (1)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信念,提高自控能力。自我学习的时候,自我教育者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因厌倦而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等。所以自我学习者一定要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强化自控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习惯。 (2)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使之能够从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庞大信息的同时,也承受着大量垃圾信息的干扰。很多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信息资源更新缓慢。这就需要自我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鉴别出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准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3)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准确判定信息的价值,提高对垃圾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受信息过载现象的干扰。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提高对信息的批判能力,准确把握信息的内核,防止和解决信息迷航和信息过载现象。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在主观上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被无关信息干扰,学会合理分配自身有效的注意力资源,明晰自身需要哪些信息,调整学习步调,合理思考与消化信息,做信息的主动鉴别者、吸收者,提高学习效率2。 三、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学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学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学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3.1 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中国知网(CNI(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l0大职业素养构成: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3.2 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4。 3.3 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一80%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学生的前程。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如今,很多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四、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4.1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在学校加强创新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科学探究和科学体验活动,就要必备较高信息素养。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科研能力,来带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拓宽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如果仅局限在课本上,没有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素养不仅直接影响到其知识结构和科研水平,也决定着其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4.2 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每位学生都掌握所有信息和全部的知识,而具备获取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才是永恒的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正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日的所在。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对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将来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开发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将有助于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高效率地从事各种专业技术工作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造就大批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4.3科研活动可以训练学生以创造能力为主的多种能力 21世纪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通过科研活动都得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把他们所掌握获取信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科研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对科研所需信息进行定向收集,进而对有关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信息的分析研究与获取利用有更直接的体验。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受力和洞察力,使他们由知识的掌握向知识的运用与创造过渡,提高他们对知识与信息的创新能力。科研实践可使学生的分析、比较、写作等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得到训练。 五、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及其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建构能力目前已开展,但迄今为止,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仍存在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具体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以便在学习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有些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就是在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上述情况反映出这些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实质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针对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以使输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把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始终围绕“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教学目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教学反思、建构主义理论和整合思维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建构能力的目标。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教学过程贯穿“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首先从解决学生基础较弱的角度出发,在第二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课程入门知识、学习方法建议等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利用这些资源尽快对课程学习有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和知识建构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还可以在平台中提供每节课所涉及知识点的预习内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好课前准备;(2)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学设计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更宜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精选教学案例,使教学在可预见的前提下向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3)教师在第一课堂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要进行总体性的、回顾性的和批判性的课堂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达到了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目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对本次课堂教学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以达到“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目的。 第二,第一课堂突出“启发式教学”方法。使用精选案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出疑问、提出问题、激发动机、启发思考,增强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剖析、类比和辨析等方法,使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还可进一步将在第一课堂提出的思考问题,引入第二课堂继续讨论,激发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编程思想、方法和技巧,实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 第三,突出“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突破课本知识的限制,提供丰富、适用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主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正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己在第二课堂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教师的“教”,也要注重学生的“学”。出现第二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解决的对策是,反思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在第二课堂的资源板块提供相关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并在讨论板块开展相关的主题讨论。网络辅助教学是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基础之上产生的。NAT模式不仅承袭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教师的有效督导之下。NAT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NAT模式中,教师将课堂教学课件、讲义、补充材料、参考辅导资料、相关考试资料等信息资源上传到其支撑软件网络教学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且课堂上无法提供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享用平台中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NAT模式学习、巩固课堂教学中讲授的内容,通过课程相关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2)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多种类、多向教学交互NAT模式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NAT模式可以实施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策略,例如基于多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基于分工协作的教学策略等。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在CT模式中不易实现的教学策略得以实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求,选择独立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此外,NAT模式还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等多向教学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或者小组讨论,实现实时与非实时交互。教师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收集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学习和问题探索等,实现了教师和网络之间、学生和网络之间的交互。(3)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教学的关键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NAT模式中,学生需要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方式。网络教学平台中学习资源是按照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的,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线性方式,因而更适合学生按需所取、按需所学。学生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讨论、协作、学科探索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加工能力即信息素养得以不断提高。此外NAT模式的讨论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协作性学习,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流能力。 (4)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饰演多种角色的教学理念在CT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担当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倡导“发现学习”,即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去建构;教师由传统的“教员”转变为“促进者”或“指导者”。在NAT模式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更多地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知识导航者、促进者等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更多地平等交流,不仅有面对面的知识传授,而且也有背对背的知识引导,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良好环境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差异性,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在CT模式中,教师很难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通常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消”的现象。NAT模式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功能板块,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自定步调,进行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巩固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探索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问题探索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等活动。学生也可以和小组中的同学进行协作式学习,共同完成团队的学习任务。因此,NAT模式实现了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6)提供灵活方便的教学辅导、答疑、讨论平台NAT模式的教学平台提供了功能丰富、灵活易用的资源、作业、答疑、讨论等板块,在平台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均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有效弥补了CT模式在答疑时间、空间、集体环境等方面受限的不足。学生不再为课后找不到老师辅导而发愁,教师不再为无法与学生深入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担忧。NAT模式的平台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六、 网络辅助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模式目前,我国许多学校为了培养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大都至少开设了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程序设计等,采用课堂教学(Class Teaching,CT)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然而由于该课程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使得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对学校学生来说,该课程教学内容多且复杂,课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使学生难以消化、理解;(2)学生程度差别较大,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兼顾个体差异;(3)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单一,不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4)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等。本文拟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网络辅助教学2-3(Network-Assisted Teaching,NAT)模式,依据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通过教师对网络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环节的反思,探究并提出将网络辅助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解决上述问题,最终达到学校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6.1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它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如教学内容安排、问题设计、策略运用、素养能力培养等)的得与失、优与劣、成与败,可以对其中的某个方面、某几个方面或全部内容进行反思,以达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进5。6.2 新的融合模式CT模式的优势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科学地传授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NAT模式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强调学生的“学”,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CT模式略有欠缺、发挥不够。如果学生自学和自控能力较差,又没有教师及时指导和监督,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可见,CT模式和NAT模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如果将二者有效融合,则可形成一种新的“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又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将网络辅助教学称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非常必要且有益的补充。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实施整个教学过程。6.3新教学模式的特点为了更好实施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对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环节进行反思:“即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和教学问题,并积极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解决对策。”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新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1)教学过程贯穿“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针对程序设计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教师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多加反思,找出解决对策。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可能主要是教学内容多且复杂,理论教学课时紧,非计算机学生此方面知识储备和能力欠缺,但是主观原因则可能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和设计不恰当。为了解决此问题,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第一和第二课堂的自身优势,解决此问题。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教师首先从解决学生基础较弱的角度出发,在第二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课程入门知识、学习方法建议等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利用这些资源尽快对课程学习有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和知识建构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还可以在平台中提供每节课所涉及知识点的预习内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好课前准备;第二,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前反思,使教学设计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更宜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精选教学案例,使教学在可预见的前提下向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第三,教师在第一课堂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要进行总体性的、回顾性的和批判性的课堂教学后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达到了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目的,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对本次课堂教学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以达到“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目的。(2)第一课堂突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反思CT模式中经常出现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师生互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不当,教学设计单一、呆板。解决对策:可以在第一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用精选案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出疑问、提出问题、激发动机、启发思考,增强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剖析、类比和辨析等方法,使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还可进一步将在第一课堂提出的思考问题,引入第二课堂继续讨论,激发学生进行“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编程思想、方法和技巧,实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3)第二课堂突出“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反思NAT模式中出现的“平台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和“涉及某些知识点的提问出现频率较高”等问题,出现第一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或者是学生信息素养较低,学习动机不强。其解决对策是,教师突破课本知识的限制,提供丰富、适用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主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正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己在第二课堂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教师的“教”,也要注重学生的“学”。出现第二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解决对策是,反思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在第二课堂的资源板块提供相关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并在讨论板块开展相关的主题讨论。6.4 结论6.4.1知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

    注意事项

    本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