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研究.doc
Innovative Research of rural old - age security system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a 's population aging , pension issues is becoming the commun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practical people's livelihood,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o total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70% .The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China more than 40 years of history , the rural old-age have been guided by the family protection , supplemented by collective support people 's help and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relief , rural types of the elderly are the most basic living protec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rural pension aging ,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shift in the growing economy ,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 a huge army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 rural empty-nesters , because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 a general lack of care, relatively poor state of mind .Rural old-age security still is not perfect : the security system to rely on the land endowment is weak , the rur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nnovation , but only the introduction of policies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not completely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rural elderly pension .Taxes and the benefits of reform to the country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ve impact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ve pension .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 the new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past, workable system , active , people-oriented, integrated, and adher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ol-economic combination of rural old-age security responsibilities by the state, the collective personal or social coordination.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rural endowment to effectively appeal to the family and social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rural elderly , so that older people can be real sense of security , old age .Key words: aging , rural , old-age security , innovation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民生关注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 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和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均超过70%。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已有40多年的历史,农村养老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原则,使农村一直遵循以家庭保障为基础,辅之各类老年人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现行的中国农村养老老龄化问题突出,不赡养老人的问题此消彼长,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庞大的老年大军成为了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因为儿女外出务工,普遍缺乏照料,精神状态相对不佳。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障依旧不够完善:依靠土地养老的保障制度较为薄弱,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推陈出新,但仅仅政策的推出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足以彻底切实保障农村老人养老。税费改革给国家人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相对冲击了集体养老的基础。社会与政府当相互配合,在继承以往可行制度的同时,积极进行新的制度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坚持可持续发展,个人责任和社会经济相结合,农村养老保障责任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或社会来协调。加强农村养老的各项制度,有效呼吁家庭社会对农村老年人有一个广泛的关注,使老年人可以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关键词: 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创新 目录一、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必要性-4(一)老龄化问题严重-4(二)不赡养老人问题依旧需要关注-4(三)“空巢老人”成为问题大军-5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5(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5(二)农村家庭养老压力大 -5(三)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缺陷-6 (四)农村税费改革冲击集体养老基础-7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措施-8四、结束语-11参考文献-11致谢-1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一)老龄化问题严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国人口出生率在不断降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人均寿命的提高使人口的死亡率呈现出下降状态。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和少年儿童的比比例下降,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也在增加。根据联合国的标准,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人口转向老年型人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 2020年中国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和8.12%,为16.23%和11.30%,2030年为22.34%和15.21%, 2040年为25%和20%。由此可见,2030年时中国将进入 “超老年型”社会。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间就有1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二)不赡养老人问题依旧需要关注因为整个时代的变迁,在很多年以前,由于经济的命脉多掌握在老人们手里,受到村子里头的孝文化等种种制约,老人是很有地位的,一方面是孩子孝顺,二是想不孝也很难。但是现在在中国的农村经济的大权已经慢慢到了孩子的手里,因为孩子出外打工,他支撑着这样一个家庭,儿媳在家里头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过去是儿媳怕婆婆,现在相当多的农村是婆婆怕儿媳。国家对农村养老行为规范和调整力度减弱,不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一些农村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加之国家法律对老年人权利保障不够,使得有些老人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建筑在传统道德基础上的行为,虽然法律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老人生活质量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养人的自身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因此,在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中,有的老人能生活幸福,安度晚年;有的老人只能维持温饱;有的老人却受到虐待。而纯粹的赡养老人的的法律保障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似乎在农村这个普遍素质不是特别高的社会并没有起到足够良好的作用。父母千辛万苦地把子女带大,换来的却是晚年遭到子女的抛弃。经济越是发展,越是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育下一代道德、诚信等传统观念上应当加强力度,让孩子从小便能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随着计划生育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面临赡养夫妻双方老人的压力。(三)“空巢老人”成为问题大军随着中国文明建设,与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关于不赡养老人的问题逐渐减少,但是随之而来的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又产生了。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空巢老人增多,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以前,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现在,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农村老人不像城市的老人有退休金,只能靠着自己微薄的靠土地得来的收入维持生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娱乐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生活质量不高,时常没有人一起说话。空巢的老人都比较孤独。“空巢老人”最缺乏亲情感,经常感到孤独落寞,需要倾诉与交流,生理和心理都比较脆弱。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2000多个老年家庭进行调查,对比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结果显示:空巢组与非空巢组的生活状况确实有明显差异。非空巢老人,可能觉得照顾第三代或者做家务比较忙碌,由于劳累比较容易生病。而空巢老人,更多的是觉得无聊,心情抑郁。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不同。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周荣山、潘忠德、谢斌、蔡军等人对此进行了社会调查。一系列量表的对照显示,空巢老人的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情感等评估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其报告指出:7.8%的空巢老人存在焦虑情绪,非空巢老人仅2.7%;15.6%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情绪,非空巢老人仅9.4%。研究表明空巢老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的生活幸福感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子女经常不在身边,没有相应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和缺乏情感交流的对象,常感到落寞与孤单,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精神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 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的空巢老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养老不是不需要物质关怀,更需子女亲情的安慰。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奔忙在外,无法常伴膝前。 以上种种问题的村子使得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 一直以来土地是农民的重要养老保障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讲土地几乎是其从生到死的唯一保障有了土地他可以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用土地收入交学费上学又可以满足他发展的需要等到了风烛残年他又可以凭借他拥有的土地获得被子女奉养照顾的权利既然土地和农民的养老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呢?前面已经阐述过土地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同样勿须质疑的是: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尤为突出无论是从国际经验出发还是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考虑中国老年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面临着广大农村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有老年人家庭的贫困率比没有老人的家庭高出29个百分点口中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移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依靠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已经有所削弱与此同时大范围的正规社会保障还未建立起来只是在某些地区采取试点的形式加以实施或是提供部分社会救助。 同时中国也有其特殊的原因及困难但必要性是同样的。首先,中国出于人口过多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采取了必要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是一个长期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而且实施已有三十多年,家庭结构呈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压力大 人口老龄化使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日益加重,使社会保障和福利费用支出大幅度上升,养老问题形势严峻。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和老年人占全国的比例均超过70%,今后,农村地区将是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已有40多年的历史,农村养老一直遵循以家庭保障为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原则,使农村各类老年人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中国一直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从社会观念上来说,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99%都是居家养老,只有1%选择了社会养老。究其原因,第一是观念上不太接受,被孩子送出去养了,就是孩子不孝,被人背后戳脊梁骨,即使真不孝也要装孝,也得装孝,毕竟孝顺是咱们国家的传统美德。第二个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农村的经济实力,这么广泛这么多的老年人,没有几个有经济实力能把老人送到社会性的福利机构里。第三,社会福利机构虽然在快速的发展,但是跟不上需求。到现在为止,国家超过60岁的老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3.26%,也就是1.7亿60岁以上的老人,全社会的福利机构才能解决108万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总是有人托关系找亲戚才挤到一个床位,相比庞大“老年大军”不过杯水车薪。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越来越弱。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将会越来越少。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有大量的而且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农产品投入较大,而产值较低,且受市场和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我国农民享受不到补贴,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也完全由自己承担。传统式家庭化养老几乎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然而虽然这99%还在家里养老,却有可能是和孩子住在一起,但孩子都忙,陪他说话的都没有,更有一部分是自己一个人住着,孩子偶尔来探望一下。虽然99%的数字还在这儿,但是养老的质量我们不言自明。这些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免的社会话题。但要建立起能让农村老人完全脱离子女,单纯依赖社会养老保障就能过上体面生活的保障体系,目前在中国是没有能力达到的,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和估计,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老年人靠自己的劳动收人和以往的积累来自养、靠子女供养、配偶供养和其他直系或非直系亲属供养。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这些人当中当然有生活非常幸福、富足的,当然也有生活并不是特别理想的,但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依旧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其老龄化程度也比城市较高,农民的养老压力更是不断增长,养老的经济负担和养老能力负担将更加沉重。按国家目前现行的政策,一个农村家庭最多只能有两个孩子,这样将会使得家庭提供的养老资源减少,而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却是成倍增长。将来,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将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显而易见,这样的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一旦老人生病后,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庞大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负担极重,他们要面临着经济和时间的双重压力。而人随着年老积弱,老人时而生病,小病不断,大病带来的过于沉重的养老负担会严重削弱农村家庭自身的经济积累能力、扩大再生产能力、子女教育能力。面对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又如何能实现中国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临着更多的新困境。 (三)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缺陷不容否认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确面临着诸多不容回避的难题:第一,管理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有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又有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因而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但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却很少有地方能够保证管理上不出问题。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便出现了很多漏洞,其中最严重的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的问题。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应该遵循征缴、管理和使用三分离的原则,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从而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即保值增值)。但是,在中国的农村社会健康保险中却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些,大多数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当地的民政部门独立管理的,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而地方的民政部门又受当地政府的管理,所以,当地民政部门或政府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便时有发生,使农民的养老钱失去了保障。更严重的是,在制度建立的初始期,参加保险以年轻人居多,等若干年后农村老龄化高潮来临,开始向农民支付养老金的时候、贪污、挪用用农村养老金的官员们早已高升或退休,不在当前这个位子上了,这笔巨大的亏空已没有人来负责,兜底托盘的只能是国家财政;如果这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国家财政也不可能拿出太多的钱来弥补此类漏洞,结果只能是倒逼中央银行多印发通货,届时,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的说法也并非危言耸听。第二,可持续性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一些地方只能持续几年时间,有些刚受表扬的典型,时隔不久却已经解体了。这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在上级领导的批示下一哄而上之嫌,甚至有一些地方对基层工作实行“养老保险票否决制”,凡要求县改市、乡改镇,要求扶贫、济贫款和参加双拥评比的农村基层,都必须完成社会养老保险的任务,于是,基层部门在并无立法的情况下采取行政措施来强力推行养老保险,对不参加者给予各种各样的处罚,还有的乡强调村组干部、党团员起带头作用,并要求每人要发动一定户数的农村投保,按户计酬。这样搞起来的养老保险一旦风头过去或者下一任地方官员不重视,就自然而然地会中途废掉,农民的钱无法收回,最终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第三,保障水平低。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可支配的收入更低,所以在大多数地方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农民投保的保费很低,这样,农民老年时得到的保险金就少,少到无法满足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需要。比如在山东省平阴县(山东省平阴县年开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全国是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山东属样板县,曾受到省政府和民政部的表扬)调查时就发现,农民多数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元月的投保档次,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缴费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和银行利率下调或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取的钱可能会更少。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杯水车薪也不为过。平阴县的情况在全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具有普遍性,按年全国历年累计的万农民投保的亿养老金计算,人均是元,而这乃至是十几年的累计结果。由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能起多大的作用也就比较明晰了。(四)农村税费改革冲击集体养老基础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养老制度。集体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为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变化,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 在土地上劳作一生的老人与满堂子孙共享天伦之乐,这本身就是一种轻松自然的社会理想,与一些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空巢家庭的城市老人们相比,农村老人独有其悠然自在、幸福陶然的一面。然而,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效率低下的农村自然经济正在一步步地被高效率的新的生产方式所摧毁。市场经济浸染农村,农民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对中国农业形成更为强烈的冲击,农村几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正在经受经济发展与观念变更的双重挑战。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不足已经构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无法担当农民养老的重任,那么寻找新的出路便成了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措施谁为农民养老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的社会问题。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在于养老保障过去没有积累,而积累是需要一个关于量的时间问题。相关预测我国老龄化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年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的这段时间正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积累的大好时机,认清形势,树立超前意识,抓住机遇,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实,不失时机地建立符合农村社会养老的保障制度,和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相结合,共同达到保障我国农村老人基本生活的目的。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全面健康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要尽可能的覆盖所有的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从而促进社会保障面的扩大;其次,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在经济增长同社会保障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支出占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度”,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最后,个人责任和社会经济相结合,农村养老保障责任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或社会来协调负担,这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对受保障人的激励作用,使社会保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激励农民发挥自身潜能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针对上述种种,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以改进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关于完善农村养老,使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一)大力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完善农村养老立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6年,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一直在5300万5400万之间徘徊,而城镇的养老保险人数从2002年的14737万到2006年的18366万,四年的时间增加了3000多万人,而农村却不到100万,其中还有些年份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城镇的养老保障体系已经构建的日趋完善,并且发展势头也比较良好,而农村的养老保障却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没有建立与农村老年人养老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即使目前也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开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事业,但是这些法规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所以目前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特别是要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出详细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老有所养,颐养天年。另外,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应加大社会救助法制建设其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界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科学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措机制。(二)政府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各级政府要从政策上提供条件,支持农民养老保障事业的开展,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和社会保险救济网络,为促进农民养老保险向社会转化提供必要服务。其次,努力加快我国的社区建设,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的比重。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整体机制。要优化社区养老机制,使农村老人的生活服务,由家庭“独揽”变为家庭与社区共同承担。还要进一步发展敬老院、荣誉院等保障实体,从改革发展现有实体和兴建新的实体两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最后,重视农村老年保障工作,提高这个方面工作的宣传力度。国家要把农村养老保障通过县、乡彻底地抓起来.。要在全社会开展对农民养老工作的宣传,使各方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建立三方筹资方式。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农民个人帐户,以支定收,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国家按比例补贴,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在全国农村当中,可以以身份证为基础,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号码,政府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帐户。只要农民交纳一定的基金,国家就按比例注入相应的补贴资金,共同计入农民个人帐户作为基础养老保险,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计费的基数,按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来确定农民的缴费标准。可以按发达地区少补贴,贫困地区多补贴的方法进行平衡。(三)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支柱作用,要重视、保护家庭养老。首先,要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依法养老的权益,宣传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营造一种养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其次,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等途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再次,要强化老年人对家庭经济资源的控制。目前中国的经济尚不发达,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幅度的加大,政府可以考虑首先在农村建立农村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到条件成熟了,可以在广大农村建立普遍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能让空巢老人完全脱离子女,单纯依靠社会最低生活养老保障根本解决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农村的空巢老人的养老依旧不能丢掉传统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保障的作用仍处于无法取缔的位置。逐步将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两种方式相结合作为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模式,最终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养老的模式发展。 政府应该重视居家养老。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里,接受专业的上门服务。普通老人可以按需求购买钟点服务,“三无”、低保及特困老人等可由政府买单,免费享受上门服务。这种模式符合中国传统所认为的“居家养老”的观念,在很多国家都很受老年朋友欢迎,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出,让更多老人切实感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出门在外的子女也可以安心工作。 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既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共同的的关爱与支持。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景来看,农村养老需要有一个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规范的配套指引法则与相关保障制度。 土地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特殊的家庭养老保险功能,老年人以拥有土地经营权作为对家庭经济资源的控制,是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核心。另外,房屋也是一种资源,老年人同样可以通过拥有房屋所有权对家庭资源的控制,国家要以对土地经营权加强控制以及对房屋产权管理的手段来分配这种资源,达到保护农村老年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目的。(四)尽快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向养老保障社会化过渡。应从战略上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其一,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完全放弃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缴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缴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其二,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实物换保障”,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创新之路。所谓“实物换保障”,即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的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农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这样不仅是满足社会保障需求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更是完善经济增长机制、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稳定问题。(五)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加大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对农村老年人的救济力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重要的配套制度,就是强有力的大病医疗保障。虽然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当前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养老保险,而是医疗保险。农民老了最怕就是得病,因为大部分农民的贫困,不是养老金不足,而是根本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险,这是当前农民养老最担心的问题,因此,如果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就必须真正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加大大病统筹的比例,提高专门针对大病的统筹补贴等方法,逐步降低重大疾病的起报点,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让老年农民能看得起病,真正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六)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管理和运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成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规范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收益率。第一,建立分级运营机制。建立“统筹养老基金和个人帐户养老基金结合,省县两级运营,分帐管理”的模式。统筹部分直接进入省级社会统筹养老基金,个人帐户进入县级基金法人管理机构帐户。统筹基金设立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个人帐户统一基金由县级机构管理运营。这样既可以减少管理机构,又降低成本增大基金抗风险能力,确保基金安全。第二,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拓宽基金运营渠道。如中央发行国债明确一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优惠量,银行设立农村养老保险储蓄补贴利率,政府特许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最后,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可设立各级政府组建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和由缴费人、受益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组成的非官方监督机构相结合的政府、社会、事业经办机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全面监督的养老保险监管的机构。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相关政策并引导、宣传和监督。可以建立老年银行,加强对农村养老资金管理。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形式获得的养老资金,建立一个既依附农村各级组织,又相对独立开展工作的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因此,建议建立老年银行,作为我国又一个专业性民间银行,一方面为农村养老资金存储服务,做到专款专储,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通过养老资金进行放贷业务,使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升值。同时,老年银行还可在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开展银行业务,使老年银行工作越做越活。鼓励农民购买商业保险,引导商业保险开拓农村市场。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保险是一种高投资,高收益的险种。一般条件较为宽裕的农民才有能力购买商业保险。因而限于目前农民的收人水平,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市场还不开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购买力的增强,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必将得到较大的开拓。因为中国社会医疗保险运行时间短,个人支付的费用比较高,如果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人遇到一些大病就要背负大量的债务,而商业医疗保险就可以承担大部分费用。因此,政府应该向农民加大购买商业保险的宣传力度,适当引导农民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储备基金,提高自我养老意识。四、结束语农村养老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是国家社会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更是亿万农民自身面临的困境。目前还没有某有一种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够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籍、日常护理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养老问题,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也相对落后,家庭养老必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与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