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保险公估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深圳保险中介行业协会.doc

    • 资源ID:4153970       资源大小:64.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保险公估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深圳保险中介行业协会.doc

    中国保险公估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初稿)引 言我国现代保险公估业,自2001年中国保监会批准26家开业,至2010年上半年发展至301家法人机构,从无到有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11亿元的产业。过去10年,公估业的崛起及波澜壮阔地发展,对健全保险市场体系、完善保险市场机制、维护保险市场诚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综观其历程,公估业作为从属性的产业市场,是保险业市场机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市场发育过程是一个不断与保险业及其市场融合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间断产生冲突的过程。新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公估业由小到大,以年均超过80%的增速高速发展,但至2009年底以核损金额223.38亿元、占比当期财险赔款14.18%的供给率,相对超过80%的保险公司理赔自给,说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专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2009年以来,行业市场增速锐减,同时出现新的分化趋势。其间反映的服务供给不足、业务结构失衡等问题,必然结合历史发展的分析、产业链各主体的矛盾分析、行业机构经营分析才能找到原因,同时探究出路。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公估产业发展路径及行业现状分析,总结探寻其发展规律。 一、现代中国公估业的萌芽(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产业分化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不需要保险,更谈不上保险市场。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工业化的充分发展,社会对保险的旺盛需求,保险经营主体的增加及竞争,更低经营成本及更高效率质量服务的追求,催生出保险中介产业,构成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的保险市场完整体系。保险中介作为保险市场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公估业作为保险产业链中最特殊的环节之一,它维系和深化着保险诚信的公信力。公估业萌芽的原始环境来自于母产业、母市场保险市场的成长、扩张与成熟,出现了分工分业的内在要求,是从保险业的经营、组织、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的技术性中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依托,以保险市场的快速成长与扩张为条件的。公估业萌芽发育的起源始于保险市场的分化,源于保险业自身分工分业的内在要求。公估最初从专职的理赔代理人开始。保险人面对众多的赔案无法分出更多的精力与人员、设备进行查勘,于是逐步形成了对专职理赔公估的需求,正是这种需要和需求为保险公估的萌芽发育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力。(二)现代中国公估业的萌芽1979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停办20余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现代中国公估业在广东地区开始萌芽。据广州保险公估市场调查报告:“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广东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80年代初期至中期,广州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数量成倍递增,给广东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刚刚恢复不久的广东保险业,随着广东对外经济的大发展,在涉外业务新险种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国内现有的承保技术、理赔技术及相关保险人才状况已难以适应广东涉外保险业务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外资、中外合资以及船舶公司等有关企业的要求下,自1982年起,原中国人保广东省分公司开始陆续邀请香港的一些保险公估机构进入广州保险市场,进行货运险和船舶险业务的货损检验、船舶定损,从而揭开了广州保险市场公估业务的序幕。外资保险公估机构的介入,在客观上为以后广州地区保险公估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催化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人保公司在处理复杂技术的理赔项目时,经常聘请相关技术专家、工程人员或商检机构参与理赔检验和定损工作,以便取得合理、公平的理赔结果,取信于保户。这种做法既弥补了保险公司自身理赔技术人员的不足,也为国内保险理赔公估机构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90年,新中国第一家现代公估人保险理赔公估技术服务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该机构属于商业性保险公估组织,为保险公估人的设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金融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焦点。为配合保险业的迅速扩张,一些保险公估机构也相继出现了。1993年月,上海市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和人保上海分公司合资组建成立了东方公估行。1994年月,深圳民太安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经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批准正式注册成立。1994年月,天津成立了北方公估行。1995年月,上海大洋物产公估有限公司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开业,1996年10月纳入银行监管,更名为上海大洋公估行。其时,香港平量行有限公司也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成为在我国大陆第一家设立办事处的境外公估人。除了冠有“公估行”、“公估有限公司”名称的各类公估机构外,国内还出现了大量具有公估性质的组织。上海水险公估市场开始萌芽成长。 总体而言,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陆续发展起来的公估机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组织形式:保险公司的派生组织;保险公司与商检部门或其他专业机构合资联办的组织;商检部门的派生组织。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保险公估业尚未发展的情况下,公估工作和相关的检验工作主要由商检局、技术监督局、船检局来完成。二、公估业于新世纪头十年的市场演化(一)新世纪头十年的产业形成阶段以2000年1月14日由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试行)和批准成立第一批保险公估人开业为标志,我国现代公估业进入产业形成初期阶段。此前,公估业(市场)一直处于萌芽发育阶段。新世纪的头十年,是我国公估产业形成阶段的初期,其标志:一是需要转化现实需求,且需求大众化、规模化,该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已进入商业领域;二是作为该产业存在的核心产品或服务中的最关键的部件能独立生产,最重要的技术已基本掌握;三是有独立生产此类产品或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群体,且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之所以判定我国公估业仍处形成阶段的初期,一是保险产业分化并不充分,公估在产业链中并未获得完全独立的地位;二是行业产值相对较低与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三是行业市场成长与企业市场业绩的波动性较大。(二)公估核心价值在初期的延续发展但在产业形成的初期,特别是新世纪的头三年,公估业不断强化其核心价值,逐步巩固其产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是产业独立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保险公估的社会价值既来源于保险业的社会责任,同时来源于保险业与社会经济关系对“公正”理赔的直接需求。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保障信誉体系,国家开始建立“公估人制度”。保险公估的经济价值来源于保险公估服务的专业性、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不可替代性以及保险公估运作的特殊性。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的保险公估人能很好地协助保险公司解决在承保和理赔领域中的一些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问题。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保险理赔技术不断升级。正是这种专业的分工带来了高效率,形成了公估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公估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早期创业的公估公司大都以体现公估核心价值的非车险公估业务起步发展,并通过受理及成功处理财险理赔的大案、疑难案而建立品牌。典型如原广东方中于2001年9月受理四川长虹集团“9.19”特大洪灾致损案(索赔金额8.8亿元人民币);民太安2003年8月受理安徽42县电力特大洪灾致损案(索赔金额3.2亿元)。2005年我国财险业14宗索赔金额超亿元的理赔大案,民太安、方中两家公司各自受理7个,为公司市场业务扩张、队伍经验积累、核心竞争力增强打下坚实基础。同期上海天衡公估公司以国际水险公估为核心业务创立公估公司的国际品牌。2003年及以前,我国保险公估业营业收入总额虽然不足5000万元,但非车险公估收入占比90%以上。随着我国保险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深化,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程度逐步提高,保险公估的业务领域不断突破发展,在此过程中始终没变的是保险人对公估人巨灾估损、高难技术估损的全面委托。2007年我国财险业工程险赔款支出9.8亿元,由公估核损金额7.51亿元,公估服务供给率76.63%。相对于每年财险赔款支出总额,非车公估核损金额所占比例虽然变化不大,但赔款基数的放大,使非车公估服务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4476万元,2009年5.33亿元,年均增长率51%。2008年我国南方的冰雪灾害及四川地震,使非车公估服务需求急剧上升,非车公估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4.1%。(三)深圳公估的崛起及行业市场的分化虽然我国现代公估业萌芽于广州,但充分发展的代表性区域却在深圳。新世纪的头十年,深圳公估全国市场份额除2004年、2005年、2006年这三年低于40%,7年保持着40%以上市场份额的记录,2010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为40.48%。号称全国“公估之都”。其中,民太安作为我国当前发展历史最长的专业公估机构,也是深圳成为“公估之都”的“火种”。其营业收入规模由2001年的583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9719万元,保持着近十年年均55%的长盛不衰的市场增长记录。2010年上半年,民太安公估营业收入占比全国市场份额18.6%,占比深圳区域市场份额45.9%。民太安及深圳公估的崛起都是与车险公估的市场开拓作为转折点与基础的,并在行业发挥了“头羊效应”,促进了行业以2004年为起点的市场分化。2003年,全国公估服务收入4849万元,其中,车险公估服务收入373万元,占比为7.69%。当年深圳车险公估服务收入203万元,占比为9.3%。随后五年行业车险公估以年均172.8%、深圳车险公估以年均184.9%的增速高速发展,至2007年,行业车险公估比重超过50%、深圳车险公估比重超过70%,使我国公估业进入车险公估主导时代。行业最早拓展车险理赔公估的民太安公司,2003年与太保深圳分公司展开车险理赔整体外包合作模式的探索,其经验很快得到行业认可并推广。为满足车险公估巨大的市场需求,专业化经营车险公估公司出现。2003年8月,民太安公司以车险事业部为基础,增资分立我国首家汽车保险公估公司。随后智信达、联胜、同益、俊通等行业较大规模的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在深圳相继成立。深圳车险公估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占比全国市场份额超过60%,2010年上半年占比仍然达到56%。深圳保险公估与保险公司在车险理赔环节的全面合作,最初对全行业的影响,是深圳公估公司的全国分支机构将这种经营模式于当地的移植,并被当地公估机构借鉴与推广,由此推动行业市场首次分化,服务领域形成非车及车险公估两大市场。三、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现状(一)我国保险公估业市场格局至2010年6月,保险公估法人机构301家。2009年营业总额11.31亿元,同比减少0.96%。车险公估收入5.98亿元,占比54.86%。行业机构前20名全部进入千万级序列。2009年国内财险赔款1575.78亿元,公估核损223.38亿元,公估供给14.18%,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突出。我国保险公估业市场格局:一是地域分布集中于保险市场发达地区。2008年底,沿海地区保险公估机构192家,占全国机构总数(254)的70.33%。其中,北京30家,上海32家,广东33家,深圳31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49.6%。中部地区32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11.73%。西部地区26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9.52%。东北地区23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8.42%。各地区保险公估机构分布情况与当地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二是资源与市场相对集中于深圳、上海、广东、北京四地及行业前20家机构。2008年地区公估服务收入,深圳54163.64亿元,占比47.42%;上海23136.21亿元,占比20.26%;广东15299.45万元,占比13.4%;北京11632万元,占比10.25%。四省市市场份额和值91.33%。2008年行业CR20营业收入和值74030万元。总额占比64.82%,平均营业收入2509.82万元,前17家公司进入千万级序列,第21-50名营业收入和值总额占比15%,平均365万元,其后200家收入和值总额占比15%。20%的机构拥有超过80%的资源与市场,80%的机构拥有不到20%。178家机构平均营业收入60.98万元,26家机构没有营业收入。2009年行业CR20营业收入73836万元,总额占比65.28%,平均营业收入3691.8万元。其余269家平均营业收入145.96万元。三是资本运作加速市场分化与行业整合。泛华保险服务集团,在国家行业政策的促进及风险投资的支持下,于2007年10月上市美国纳斯达克,融资2.16亿美元,成为亚洲第一家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市的保险中介公司。上市获得巨大资本后,泛华集团在已经分化金融服务集团的基础上,依据多元化平台发展战略开始专业中介的大规模整合。2008年注资1.3亿元将上海天衡、深圳普邦、广东方中等3家公估业翘楚纳入旗下,当年12月成立泛华公估集团。2009年1月,泛华公估集团进一步并购深圳弘正达公估公司,并在当年完成公估集团的整合。至此,继民太安2003年的内涵式扩张的专业集团化之后,我国保险公估业在2009年出现资本重组形式的公估集团,两大集团2009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7.44%、13.18%。(二)基础建设的加强与经营特色的展现在我国保险公估业的飞速发展中,一些较大规模公司,随着经营实力的增强,逐渐注重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于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内核、以公估核心价值打造为目标的管控基础工程建设,并取得一定成就。典型有:民太安的“汽车保险理赔服务管理系统”及泛华公估的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民太安先后于2005年、2006年自主开发了“汽车整车及配件报价系统”和“汽车保险理赔服务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汽车配件的价格争议和事故相关人(单位)跟踪查询车险事故的查勘、定损和理赔过程的难题,大大提高了理赔透明度和效率。泛华公估集团在流程再造基础上巨资开发以数据库为基础将个案进程、业务统计、市场客户等业务信息的显示与管理为一体的核心业务系统,建立起集中运营的“大后援”模式,并尝试建立独立审核人制度。此外,一些公估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注重专业化水平提升,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和亮点。如:智信达公估一直注重查勘增值服务和保险责任调查,形成了该公司在保险疑难案件调查方面的独特技术优势。(三)2009年以来公估市场增长的停滞根据中国保监会2009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保险公估业实现营业收入11.31亿元,同比增长-0.96%。此前,2003年至2008年,行业以营业收入为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88%。在前五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基本没有过渡的陡落,这只能说明市场增长越快,风险积累越高,而行业机构没有及时警醒,共同将风险推到极致。从具体市场结构的变化来看,2009年车险公估营业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6.03%,此前,2003年至2008年车险公估年均增长率172.8%。从行业实力公司总体情况来看,2009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前20名中有10家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民太安-6.4%,天衡-16.6%,天信-13.2%,恒量-3.8%,竞胜-3%,罗便士-2.9%,弘正达-18.2%,平量行-13%,东太-22.6%,俊通-0.3%。2009年,大面积巨灾的减少,公估受理理赔大案公估委托减少,是非车类业务下滑的主要原因。全年非车公估营业收入5.33亿元,同比负增长7.79%,而2008年非车全年同比增长高达74.1%。2009年我国财产险赔款支出累计1575.78亿元,平均综合赔付率54.79%,同比下降5.91%,为历史较好水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资源的进一步向车险公估集中。行业前20名,除天衡与罗便士目前仍以非车为核心业务外,其余基本都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2009年,集中暴露出了行业车险公估高增长同时积聚高风险的问题。车险的问题明显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价格由来已久的下降及2009年保险公司公估委托比的大幅降低。行业平均服务价格按核损额计算的2005年为6.7%,2008年为4.57%,案均价格2006年232.55元、2007年211.71元、2008年146.98元,2009年约为110元。占全行业车险公估市场份额67.53%的深圳,行业机构高度的同质竞争,使服务价格更低于行业平均,车险公估在“公估之都”的深圳基本无利可图。2008年,在业务量持续增长但服务价格徒降的情况下,深圳车险公估服务收入的比重由2007的77.54%回落至65.33%。在车险公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服务价格逐年递降的情况下,行业资源不但没分流,而是进一步向车险公估集中,2009年保险公司理赔委托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使大部分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的经营资源深度套牢,突出反映在大规模公司。2010年上半年,保险公估业实现营业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1%。四、公估发展问题的产业链角度分析(一)车险公估市场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财产保险业的业务结构决定公估服务需求的市场结构。1998-2009年的11年间我国财险市场增长率为18%,高于同期GDP的增长。机动车辆保险的增长速度最为迅猛,交强险的政策拉动效应等原因推动车险在财产险业务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98年车险保费281亿元,财产险保费比重55.57%;2008年车险保费1702亿元,财产险保费比重72.8%,10年间车险业务比重提高近17个百分点。2008年财产险赔款支出1418亿元,其中车险赔款支出1046亿元,比重73.8%。巨大市场需求拉动车险公估市场自2004年起高速增长。2008年车险公估核损88亿元,服务供给率仅为8.41%。二是自2004年起大量资源投向车险公估经营,专业汽车保险公估公司增多。2004年随着太平洋财险深圳分公司与公估人全面合作,车险理赔服务外包模式得到行业认同,各财险公司均在车险理赔环节开展了与公估机构的合作并迅速发展,公估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专业机构当年净增67家至182家,同比增长56%。随着机构队伍快速增长的大量资源投入,行业营业总额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54亿元。(二)公估市场分化动因分析1、市场早期的规模品牌论至2003年底,我国保险公估业专业机构115家,营业收入总额4849万元,千万级公司仅深圳民太安、广东方中2家,其下平均营业收入仅为17.78万元。巨大市场潜力及弱至不被社会关注的产业规模的落差,使保险公估业发展初期的规模化,成为提高行业地位及机构品牌的当务之急。车险公估市场的启动,为行业机构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契机。2003年起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以机构营业收入的排名,无形成了机构实力鉴定的唯一官方标签。为增强竞争品牌,各机构将扩大营业规模挤进行业前十作为经营目标,而把车险公估作为迅速扩张的手段,至2006年排行榜“洗牌”,一批依靠车险公估经营一年成名的公司将原以非车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挤出前十。在2009年的行业前20名中,超过一半是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早期以非车公估起步的机构参与车险公估市场经营的动因各不相同,既有满足市场需要的业务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动因,同时也有保持行业前20名营业规模及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2、上市目标的规模追求及非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竞争行业最早以上市为战略发展目标的是民太安公估公司,其在上市目标总体战略引领下的规模化发展,巨大资源向车险公估倾斜,带动其2003年以来营业规模年均98%的增长。2004年后起的公估公司,大都以车险公估为目标市场,是想以非核心竞争力的手段突破寡头垄断型的市场格局。车险公估人才资源的专业集中、相对较低的技术含量、操作模式的容易模仿、巨大的市场潜力等因素特点,使2004年后的行业资源大部分向车险公估低端市场集聚,致使行业发展初期即出现严重的同质竞争,导致价格搏杀。(三)保险的理赔自给与公估资源的车险集中经历前五年年均88%的高速增长,2009年公估市场毫无过渡地陡落,首度出现负增长,集中暴露出了行业车险公估高增长同时积聚高风险的问题。看似有着巨大商机的车险理赔,事实上保险公司固守了绝大部分,溢出比例也在其完全掌控之中。保险理赔从服务外包到自建队伍的波折。最近三年保险公司与公估合作的态度趋于保守,自建理赔队伍减少委托数量,同时降低对公估机构合作的授权。2007年较大规模财险公司理赔委托公估平均只占总量的15%-20%,2009年降至10%以下。自2008年下半年起,平安、太保等较大规模公司开始加强自身理赔队伍建设。合作方式也由曾经的查勘定损全包变为部分委托,进一步收缩公估市场及对公估的授权。目前仍然采取服务外包模式的一般为小型保险公司,但其有限的总量规模无法帮助公估业摆脱庞大资源闲置的困境。服务价格持续下降逼窄公估行业生存空间。伴随公估市场高速增长的是服务价格的持续下降。2005年至2009年车险公估案均价格分别为300元、233元、212元、160元、110元。理赔服务被保险公司分解为查勘定损分离模式后,车险公估案均价格比例分解,公估公司除了给保险公司提供人力资源与大批查勘车辆的投入外,基本没有利润空间。服务价格持续下降,公估公司刚性成本难以降低,生存的维持也就只有降薪一途,给公估公司队伍的稳定造成影响,同时引发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公估资源深度套牢于车险。扶摇直上的繁荣表象透露出行业发展不可持续的脆弱本质。至2009年,保险公估业超过2/3的资产资源压在车险公估低端市场。盲目追风的资源投入,非品质、非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价格搏杀,酿下公估的苦酒。(四)保险与公估的利益交困保险与公估的矛盾,已由当初多大程度接受公估,逐渐演变为权衡理赔成本与服务质量的矛盾。自2008年下半年起的保险公司纷纷充实强化理赔队伍、近几年公估服务价格及理赔公估委托比的持续降低,凸现的是保险与公估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基础上的战略合作。自建理赔队伍不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必然。大型保险公司庞大的理赔队伍的存在属于历史资产,但在市场化条件下却不成其为经营的必然。自身理赔队伍的存在,不可能解决理赔成本效率配置最优的问题,理赔队伍的专属性,使队伍建设规模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模。公估公司作为理赔服务公共平台,却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中小规模保险公司,在通过自建理赔队伍同时委托公估的成本效率权衡后,最终将理赔队伍向公估公司分流,证明产业链专业化经营更高的效率与效益,必然替代“大而全”不经济的趋势。促成保险公司重择充实加强理赔队伍的原因多面而复杂,但也一定程度表达了对公估的不信任。近几年车险公估市场的强劲发展泥沙俱下,某些公估机构依靠人脉及价格竞争而不惜破坏市场资源,同时“劣币驱逐良币”。但保险公司无论如何充实加强理赔队伍,既解决不了本身理赔成本效率配置最优的问题,又将给公估公司以致命打击。公估公司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的急剧萎缩,连带的是巨额固定资产与庞大人力资源的置闲。公估业发展的迟滞,势必延缓产业链专业化经营机制的形成。降价成为保险与公估利益的“双刃剑”。公估服务价格的协商,关键是成本合理的测定。在保险公司与公估公司没有成本项目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各执一端,差距产生于保险公司基于有无理赔队伍的成本比较,往往是成本归集的保险公司的不完全而公估公司是完全成本。保险公司可以是公共职场,公估公司基本都是专门职场,大型保险公司网络齐全的成本优势突出。愿意采取理赔外包并与公估公司测定协商相对合理服务价格的往往是新成立的或小型的保险公司。新公司没有理赔队伍的历史资产同时也没有历史包袱,容易与公估公司形成紧密合作,甚至形成资源与管理的一定程度的溶合。能够相对衡量公估成本合理性的,也就是行业平均价格下,大部分机构应当存在合理的利润空间。2008年车险公估案均价格约160元/件,较大规模公估公司利润空间约7%-10%,绝大多数小规模公司仍然严重亏损。2009年案均价格再降约25%,不仅为低成本的大规模公估公司难以承受,而且更致中小规模公估公司生存的“冰点”。保险公司偏离公估合理成本的降价,追求的是理赔显性成本的降低,结果不但是较大规模公估公司难有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与服务网络扩张所需发展资金的加强,而且更将触发某些濒临绝境的公估公司“堤内损失堤外补”的职业道德风险,亦即保险理赔成本以赔付率隐性增高。五、公估市场的重新分化趋势(一)广东“大中介”的变革趋势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强省、保险大省同时作为中国现代公估业的发祥地,涵盖公估的中介市场头十年变迁,其创业者们的艰辛探索,为我国保险产业链发展方式的改变,践行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其演变路径大致为经典公估在早期的崛起,中后期的结构失衡,后期的车险公估在“大中介”模式中与保险销售的融合及其保险与中介战略合作深化的相得益彰。1、公估传统经营模式的瓶颈广东保险公估机构,2006年及以前基本都以非车公估为核心业务,比重超70%。2007年起,赶上全行业第二波车险公估的快速发展,使车险公估逐渐成为主要市场,同时一些原以非车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将总部搬出广州,其余早期创业以非车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自2007 年起将市场重点放到了车险公估。在营业总额持续降低过程中,非车公估持续迅速降落,车险公估占比相对上升,形成如深圳公估市场结构的微缩版(2010年上半年广东车险公估比重69.26%)。广东保险公估业2009年营业收入总额1.48亿元,同比负增长5.2%,2010年上半年同比负增长8.37%,区域市场结构的低端化,使传统经营模式遭遇瓶颈。综观行业各机构的车险公估经营,除规模大小的差异,在技术与模式上并无本质的差异,同质竞争必然导致价格竞争,最终是案均成本的竞争,不具核心竞争力,既难形成机构竞争优势,也难形成产业竞争优势。2、集团化“大中介”模式的变革趋势公估市场的重新分化,由广东保险专业代理实力机构的集团规模化同时与保险公司利益一体化实践探索而引发。泛华旗下南枫代理于2008年8月与天平车险广东分公司合约实践利益一体化,其核心就是以满期赔付率为目标,在承保与理赔的前后环节协助保险公司的成本控制,将销售延伸至售后服务的理赔查勘。中国美臣金融服务集团基于供应链、价值链的长期研究,推演出以价值链为核心“大中介”产业发展理论模型,在“大中介”框架下进行知识与人才的整合,实质是保险中介服务强大复合能力价值链条产生:风险管理风险配置产品管理产品定价防灾防损理赔查勘保险调查。“大中介”的价值链对接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与供应,由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价值链,从而促进保险成本最低化、社会福利最大化。可以预见,在保险中介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中,“大中介”模式必将成为主流,也将是实际推动保险业产销分离新型市场格局的有生力量。有机融合公估元素的“大中介”价值链,将在一个更高层面推动公估市场的重新分化。(二)非车公估以其核心价值成为典型市场以巨灾估损以及高难技术估损为特征的保险公估业,发展初期的核心价值的固守,使非车公估市场持续稳步增长,并将以相对技术优势及难以替代而独立存在与发展。保险业的快速增长及公估服务供给的相对不足,在非车理赔业务这块,同样为公估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非车公估的特征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密集。人才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品牌公估师,是非车公估经营的核心资本,公司品牌的建树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是各专业领域品牌公估师的集合。非车公估经营立足市场,其规模不直接决定于资金资本,而决定于受案能力的范围,亦即各类专业人才技术经验整合形成的公司服务能力。公司服务能力范围可以是突出某一专业领域,也可以是突出一定范围的综合领域。业务涉猎工业百科的财产保险,业务及灾损类型门类众多,非车公估经营只要能在某一专业市场能力形成、品牌树立,即能逐步进行市场突破,从而形成各公司的专业特色而不必构成同质竞争。预计2010年财产险非车赔款达到或超过500亿元,以50%理赔案委托及核损额4%的服务费率估测,非车公估市场规模亦将超过10亿元。2010年上半年行业非车公估实际营业收入2.47亿元,估计全年有效供给尚难达到需求的50%。非车公估服务,将永远是公估业最基本、最典型的市场。六、专业机构的经营创新与市场定位(一)创新车险公估经营思路车险公估相对于非车公估案小量多,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与劳动密集型业务,赢利关键在于边际成本的降低,亦即通过规模化经营赢利,前提是规模资源投入与规模市场获得的同步,应当事先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评估基础上的资源投入有效性的考量。小规模公估公司选择经营车险公估,其局限性成为其本身的风险。其局限明显体现在难有巨大资源的投入及先进的信息管理基础建设,难有覆盖一定区域的服务网络建设,依赖极不可靠的人脉获得保险理赔业务的溢出,缺乏成本、管理、技术、网络的优势。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内部体现为亏损,外部体现为无法保证服务质量与效率。较大规模公估公司通过扩股增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而获得车险公估所需庞大的资金基础,以规模化经营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但2009年行业规模领先的几大公估公司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除了市场萎缩与服务价格降低的原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网络的盲目扩张与资源的盲目投放。突出体现在:一边是原有机构人均产能与规模产能急剧下降,一边是固定资产与人力资源庞大投入的新设机构零收入。缺乏目标市场深入细致的调研,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与市场实际情况脱节,造成资源投放的低效甚至无效。大规模公司的集团化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特点是专业化基础上的精细化。经营决策的错误,往往因为绩效与市场评估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多半依靠主观经验或习惯于简单的经验判断。精细化的市场调研应当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谨慎的公估市场容量与增量的预测,应当是基于赔款规模的保险公司理赔业务溢出比例及其趋势的整体分析评估。具体区域市场的拓展规划,应同时考察当地存在的竞争对手及其市场与资源分布的情况。资源投放可以且必要超前于市场培育,但须依照谨慎的秩序,即除了先期基本队伍的建设外,组织规模的扩张必须与通过合作协议落实的市场规模匹配。(二)专业公估机构的目标市场定位保险公估各专业市场除其不同的特点外,本身并无好歹之分。决定公估机构经营绩效巨大差异,甚至经营的成败的因素,除管理水平的差异外,至关重要的是目标市场定位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一是对各类专业市场特点的了解;二是行业及区域产业链市场的调研;三是公司资源组织能力包括既有资源及将来可获资源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资源组织能力确定目标市场。各个专业市场的容量与增量不同,必然导致完全市场预测的规模不同。不顾自身资源组织能力而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其市场增长必致大起大落。外部来看,规模并不代表品牌,能够建树公司品牌的只会是特定市场领域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内部来看,公司组织与市场规模,应当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能力与目标规模的匹配,即规模的经济性,目标规模与经营能力不匹配时,则这种规模对公司经营而言就是不经济的。规模也不代表企业经营的质量,营业规模2亿元以上的公估公司,其利润总额若与一个营业规模约5000万元的公估公司利润总额相近,从经营角度来看是等效的,但从经营的质量来看,规模小的公司将远远优于规模大的公司,能明显从资产增值率、资产净利率、净值报酬率等财务关键指标的比较得知。目标定位于车险公估市场抑或非车公估市场,核心因素在于公司资金组织能力或专业技术品牌能力。没有强大资金的支撑,必然难于车险公估市场开拓发展;但若能很好的组织技术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则可在非车公估细分市场的广阔领域大有作为。(三)保险公估于健康管理服务市场的新视野1、健康险公估市场的行业现状健康险市场成长、保险公估业成长的短暂历史,使公估业当前并未实质切入健康险市场“蛋糕”。但在公估的业务多元化战略引导下,公估业通过车险公估业务的延伸,也已驻足健康险市场“海洋”的边沿。早期通过车险公估涉足健康险公估市场的公司,业内主要有民太安及弘正达两家。由于上游市场发展空间及公估服务领域的局限,我国保险公估健康险专业市场的发展很不成熟。据保监会保险中介市场报告数据统计,2005年至2008年,我国保险公估业广义范围的健康险公估服务收入分别为230万元、60万元、300万元、117万元。业务结构比重最高的2005年也只有0.8%,2008年比重更是降落至0.1%。目前为数不多的业务涵盖健康险的公估公司,基本都是队伍规模与收入规模不大且各年度营业收入起伏较大,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经营结果基本都是亏损。尽管如此,经营者大多能期待长远市场的培育发展,期待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带来新市场的变化,而一直做着市场的“守望者”。对于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寿险公司、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营的健康险的公估服务,行业机构目前无一涉足。2、保险公估市场的新视野新世纪保险公估业过去10年的发展,其社会与经济价值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但保险公估的特质以及产业链市场逐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使此前公估服务对接的只是财产险分支而非包括寿险、健康险的完全产业链。保险公估服务能够切入与保险人健康险合作的将是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2006年保监会制订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应当加强与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医疗服务成本的管理,监督医疗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买单式商业健康保险模式。就是“被保险人看病,医院治病收钱,保险公司买单”。这种模式风险管控困难的弊端显而易见。由于保险公司几乎完全游离医疗过程管理之外,无法针对医疗服务内容进行合理性认定与审核,因而难以控制医疗费支出的风险同时,也不利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服务。健康保险最终的运作模式是实行管理式健康保险模式。通过引入管理式医疗,从医疗服务提供的源头上控制费用的支出,管理式医疗模式的核心就是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成为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效控制风险,降低费用。另一方面,我国健康医疗保障机制的运作以政府社会保险为主、商业健康补充保险为辅。社会保险一般采取强制方式,虽然可以解决商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但对道德风险却无能为力,相反却会加大医疗服务的诱导需求和过度消费。鉴此,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寻求与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以及政府社保机构的全面合作,以建立管理式健康保险模式为目标,组织资源专业化经营,承担起健康险索赔医疗过程管理的责任。七、制度创新与公估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一)深化产业链利益共同的战略合作保险自建理赔队伍,不可能实现理赔效率与成本的最佳配置,可以在保留理赔关键岗位的必要配置的前提下,将理赔的大部分(包括查勘、核损、理算等)工作委托给规范经营的公估公司,以公估公共平台资源解决完全配置不经济的问题,以公估的专业化提高服务效率与理赔质量。新成立或小规模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服务外包,还能解决固定资产巨额投入挤占资金的问题。对赔付率的控制,重点是最大程度地铲除虚假赔案,挤干赔付水分。作为理赔服务公共平台的公估公司能够通过专业的保险调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目标。但以往简单买卖的合作关系,导致的一是保险公司试图通过压价控制显性成本,二是公估公司没有被激励的动力,甚至在协议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下,增高了某些公估人员为虚假得逞推波助澜的职业道德风险。虚假泛滥推高的赔付率是使产业链交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则通过赔付率控制提高效益,应当成为产业链共生的目标。保险与公估的合作应建立在完整的共生体系战略基础上,亦即保险公估的成本利润与保险经营紧密关联。据调查,内地一些保险公司正在实践探索这种新的战略合作模式,在协议中以公估的合理成本作为基价,而在非正常赔付率降低目标实现基础上进行利润分享。由此,不再是对公估的简单压价,而是将公估挽回的保险非正常损失,部分作为公估服务价格整体的合成。(二)促进公估人规范经营管理基础的加强保险公估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各机构经营管理能力水平的提升,及在此基础上的以质量效率为表现的服务品牌的提升。监管部门促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制订相应法规进行要求及指导,并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保险公估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深圳保险中介行业协会.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