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峡电站移民养老保险方案设计.doc
青海省积石峡电站移民养老保险方案设计专业年级 劳动与社会保障2班 学生学号 0707020202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评 阅 人 二一一年六月摘 要 近年来,随着水电工程项目的兴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电移民。这其中,老龄移民成为弱势群体,搬迁后他们失去了土地和劳动力,基本生活难以被保障。在移民安置的过程中,为水电移民中的老龄移民群体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福利的发展。为此,本文遵循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考虑到青海省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结合青海省积石峡电站的实例,设计出了青海省积石峡电站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方案。文章首先通过对当地移民年龄结构、收入结构、消费习惯和社会保险建立意愿的调查分析,划定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年龄覆盖范围,继而提出以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作为计算标准,测算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待遇,并选取合理的替代率区间为指标对此标准进行可行性验证。该方案以保障老龄移民搬迁后的基本生活为目标,并由业主和政府共同筹资建立。关键词:水电移民 老龄移民 养老保险制度 待遇测算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ing number of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s invariably led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mmigrants that must leave their homes located in the flood plains. Among these, especially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migrants is vulnerable. After their land is gon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livelihood. As part of the resettlement process, groups are organized for these aged migrants and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stablished that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ir basic livelihood, 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local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resettlement and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llow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pension system,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its uniqu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will outline a pension plan for the migrants of the Qinghai Province Jishixia hydropower station. Taking account of age structure, income structure, spending habits, social insurance and pensions, this document will primarily outline a standard for how to care for floodplain migrants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and will establish a reasonable target standard for compensation to such migrants. The relocation program is designed to care for the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landowners and the Government.Keywords: hydropower immigration;aging immigration;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reatment measure目 录一、绪论4(一)问题的提出4(二)现有研究文献综述6(三)积石峡电站与移民安置概况8(四)积石峡水电工程移民养老保险方案框架8二、 移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9(一)移民基本特征分析9(二)覆盖范围界定12三、移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资金来源12(一)基于移民安置目标的移民安置直接责任主体分析12(二)基于责任主体分析的资金来源13四、移民养老保险待遇14(一)养老保险制度设置根本目标分析14(二)青海省积石峡电站养老保险待遇标准15(三)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待遇测算16五、移民养老保险制度缴费18(一)移民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测算18(二)移民养老保险缴费方式分析20六、结论与展望21参考文献23 致谢25青海省积石峡电站移民养老保险方案设计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水电建设,目前,已修建了约8.6万多座水库,4500多座水电站,24万km堤防,水电装机已达77000MW。水电工程的建设在我国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以及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电工程的大量建设势必造成了万人的搬迁安置。水电移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工程建设、地区发展、环境容量、移民生计、社会安定等诸多方面。移民安置过程中,将面临很多经济、社会上的风险。Michael M. Cernea指出了移民面临的八种主要贫困风险:丧失土地、失业、失去房屋、边缘化、食物没有保障、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社会解体。这些风险不仅威胁着移民,同时也会影响当地(区域) 经济,并造成重大的损失和破坏。在水电移民的搬迁安置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人口等多种影响要素的交织作用,水电移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移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生活失去保障,生活水平降低,家庭传统养老方式能力被削弱,移民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迅速接替,居民社区和社会组织被拆散,人际关系网络被瓦解,文化传统、宗教习俗面临变异,业缘、地缘、血缘因人口迁移而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过程里,老龄移民突出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同时也丧失了劳动力,进入新的移民安置点后的基本生活难以被保障。因此必须对这部分老龄移民的生活问题做单独的研究,为他们设立一个专门的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青海省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是全国十二大水电资源开发基地之一,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形势,响应国家电力政策的调整以及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输”战略的实施,青海省水电开发,特别是黄河段的水电开发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建和筹建的电站有:积石峡电站,班多电站、羊曲电站、黄丰电站等。青海省水电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水电工程移民。因此,建立水电工程移民社会保险制度也是青海省水电资源开发和移民安置大局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目前,青海省移民安置局主要依据的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相关规定,以及制定并下发的青海省大中型水电站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黄河上游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暂行规定等制度来进行水电移民安置活动。同时,青海省也出台了包括青海省农牧区居民新型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青海省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等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这些养老保险和移民安置政策都并非是针对水电工程移民而专门设立的制度。本文正是以此为立足点,以青海省积石峡电站为例,设计和构建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对水电移民生计的恢复和移民安置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现有研究文献综述1水电移民和移民养老保险制度概念水电移民,学界通常理解为由于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征用土地而引起的非自愿性质的移民。施国庆教授在水库移民学初探一文中阐述:“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因水电站、水库、河道、堤坊、水闸、泵站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导致人口迁移和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的总称。包括水库移民、河(渠)道移民、闸(站)移民三大类。”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是针对水电移民中失去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老龄移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旨在为水电移民构建一种可以保障生活的移民安置政策,以更好的解决水电移民在安置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和问题。2水库移民养老保险的原则李丹,孙爱芬,李鹏提出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养老保险的原则应当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因地制宜、适度兼容促进城乡一体的基本原则。谢伟光,陈绍军在研究尼尔基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提出四项原则:必须坚持适应基本国情,循序渐进、兼顾全局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筹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陈绍军,高渭文,周魁认为,水库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原则有:必须适应基本国情,循序渐进的原则;自身健全,兼顾全局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筹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社会保障多层次化的原则;坚持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原则。3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对象李丹,孙爱芬,李鹏针对民族地区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体系建设,提出养老保险的对象选择要依据民族地区移民平均寿命偏低的现状,对采用养老保险作为主要安置方式的移民按不同的年龄和就业能力给予不同待遇的安置。杜金平,李明达,李杰在对三峡水库农村移民进行研究时提出,应该将老(男性55周岁、女性50 周岁以上) 、弱、病、残等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农村移民纳入养老保险安置办法。陈绍军,陈阿江,周魁在移民社会保障体系探讨中认为享受养老金的人应为:移民男性年满60 周岁、女性年满55 周岁的人口。范仲文在移民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指出可把年满60周岁的男性、年满55周岁的女性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残疾农村移民,归入养老保险。4水电移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李丹,孙爱芬,李鹏针对民族地区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体系建设,提出民族地区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资金应主要来源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后扶资金、政府补贴等。对养老保险的筹集模式的设计,提出选择现收现付制优于部分积累制。阳义南在对建设移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可行性分析时指出,可以从征地搬迁的补偿安置费用或扶持基金中规定一定比例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跨省、数量大、迁移距离远的移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本省范围内、数量适中由国家、省政府、各地政府财政按一定比例拨款,以省一级政府拨款为主;也可以用非政府组织的捐赠、政府投资或者政府筹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谢伟光,陈绍军在对尼尔基水库进行研究时坚持移民的养老保险资金以个人交纳为主,受益单位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实现移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韩振燕在非自愿移民弱势群体安全保护网的设计一文中指出:移民养老保险,应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受益单位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谢伟光,陈绍军在对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探讨时指出,移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应是移民个人、受益单位和政府的资助,但政府资助只占极小部分。基金筹集模式探讨有3种模式:现收现付模式、储蓄积累模式和部分积累模式。范仲文在移民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指出移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政府安置费、土地补偿金、移民养老保险补贴费、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高忠文在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基本社会保障模式研究中指出,资金来源为安置补助费的大部分、土地补偿费的一部分、社会保障专项补助费(业主支付) 、后期扶持资金、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个人缴费和其他。(三)积石峡电站与移民安置概况黄河积石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与民和县交界的积石峡谷出口段,是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段规划的第五个大型梯级电站,距上游在建的公伯峡水电站60km,距省会西宁市公路里程185.4km,距循化县城、民和县城分别为30km和100km。积石峡水电站设计正常蓄水位1856m。电站装机1020 MW,年平均发电量33.63亿KWh。积石峡水库属于山区河道峡谷型水库,库长37.2km,水库面积(含五年一遇洪水回水面积)12.0km2,水库总库容2.94亿m3。积石峡水电站涉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民和县境内的3个乡镇18个村,循化县清水镇人口以撒拉族为主,比例达到90%,积石镇以撒拉族为主,占42.4%,回族占30%,还有汉族、藏族等。06年开始第一批搬迁安置枢纽工程区605人。截止到2008年2月积石峡水电站枢纽施工区木场村移民整体搬迁工作正在收尾,移民新村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完成工程总量的90;积石峡水电站民和县河沿村后靠安置点配套工程全部完成,26户126人全部搬迁。根据移民安置规划的成果,修建防护工程后,设计基准年(2007年)积石峡水电站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生产安置总人口为4834人,共搬迁安置人口3256人(其中水库淹没区循化县清水乡下滩村搬迁的315人中,有114人仅为生活搬迁安置)。水库淹没区生产安置人口为3835人,搬迁人口为2651人。枢纽工程建设征地区生产安置人口999人,农村移民搬迁人口为605人。按人口自然增长率17推算到规划水平年2009年,农村生产安置总人口为4968人,搬迁人口为3347人(其中下滩村搬迁的326人中,有118人仅为生活搬迁安置)。规划水平年2009年,水库淹没区生产安置人口3969人,搬迁人口为2742人(其中下滩村118人仅为生活搬迁安置);枢纽工程建设场地区规划水平年为2007年,生产安置人口999人,搬迁人口为605人(2007年)。(四)积石峡水电工程移民养老保险方案框架本文设立的水电移民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资金筹集和待遇测算三个部分组成。在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部分是通过对当地移民年龄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保障建立意愿的分析来划定覆盖范围。通过对水电移民直接责任主体的分析,论述了水电移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和缴费方式。待遇测算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对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目标分析,确定了具体养老保险待遇的测算方法。具体方案框架见图1。图1 设计方案框架图二、 移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一)移民基本特征分析1年龄结构将积石峡电站当地人口分为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老龄人口三类人群。通过调查发现,15岁以下人口占总调查人口的23%,16岁50岁的占总人口的63%,5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4%。库区移民人口年龄结构见图2:图2 库区移民人口年龄结构注:本图数据来源于2007年循化县库区移民调查数据。本节中的其它数据来源相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青海省积石峡电站所有移民中,达到或者超过了50岁的移民大约占到了14%,这在积石峡库区所有移民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年龄偏低的现状,他们在失去了土地的同时也丧失了劳动力。保障这一部分的移民生活对于稳定移民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他们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制度,会直接影响到青海省积石峡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的总体质量。2家庭收入与消费结构在对青海省积石峡电站移民中40户移民典型户的调查中显示,当地的人均年纯收入在2730元。移民家庭的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22.07%;家庭经营收入占72.58%;财产性收入占0.22%;转移性收入占5.13%。在这样的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有最大比重,而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占31.13%,第三产业占68.87%,这说明当地的移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当地以种植业为主)和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当地以交通运输、饮食行业为主)。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整个家庭的支出结构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占47.76%,这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较大比重相对应;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占2.63%;生活消费支出占47.91;转移性支出占1.70%。库区移民家庭支出结构图见图3:图3 库区移民家庭支出结构图在生活消费支出方面,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51.5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考虑到本地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对肉类等消费需求大,因此食品支出占有的份额较大,本地的居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和小康水平之间。生活消费支出百分表见表一:表1 生活消费支出百分表类 别比 例食品消费支出51.53%衣着消费支出7.32%居住消费支出16.83%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3.21%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1.98%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5.4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14%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0.56%生活消费支出100.00%数据来源:2007年循化县农调队的40户调查的数据。 从对当地移民家庭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地的水电移民在移民安置之前的生活水平仅仅是出于温饱和小康之间的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层次,在过去的生活中结余和储蓄水平也相对较低。虽然在移民安置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补助金,但是这些补助主要用于购买新的生产资料,大部分的家庭已经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保障失去了土地和劳动力的老龄移民的基本生活。为了保障老龄移民在搬迁到移民安置点后的基本生活,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3社会保障建立意愿移民的社会保障建立意愿是建立移民安置政策的一项重要的参考因素。为了了解当地移民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接受程度,对化县积石峡库区清水乡大庄村不同年龄段移民做社会保障建立意愿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老龄移民表现出不排除态度,更有相当一部分移民表现出很乐意接受这样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这样的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当地的老龄移民需要这样一种可以稳定他们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调查显示,甚至有部分年轻人也想尝试参与到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之中,这就更进一步的验证了构建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覆盖范围界定(1)年龄范围根据新农保的规定,我国农村普遍采用了60岁作为农村居民进入养老保险体系的年龄界限。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中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是青海地区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有:冬寒夏凉,春秋相连,冬季较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干旱少雨,且地域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寒冷气候,青海省曾专门制定政策,规定在青工作的男女干部、男性职工,其退休年龄可在国家法定年龄的基础上再提前5年,女性职工依照国家和青海省的退休制度执行。青海省积石峡电站所在的循化县和民和县,多年的平均气温分别在8.6和8.0,处于青海省比较寒冷的地区。同时,考虑到青海省积石峡电站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寿命普遍偏低,因此移民的退休年龄,即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的年龄可以设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为划分界线。本文设立的青海省积石峡水电工程移民养老保险体系,主要为已经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移民提供养老保险。移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对象定为: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老年移民(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2)对象范围本文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适用地区是水电工程建设地区,由于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移民原先拥有的土地已经被淹没或者划为集体所有,移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土地。达到了退休年龄的移民搬迁到安置点后,失去的不仅仅失去了土地,更是失去了劳动力,基本生活将难以被维持。因此,本文设定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达到退休年龄、且自己生产资料全部被淹或淹没剩余资源缴纳集体的移民。三、移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资金来源(一)基于移民安置目标的移民安置直接责任主体分析黄河积石峡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活动种的利益相关方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三类,由于所处地位和利益的不同,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也不尽相同:第一,政府,这其中包括移民迁出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置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其上级政府和其有关部门。它们贯彻国家有关水电移民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创新区域水电移民安置理念和工作思路,指导下级政府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其中,地方政府在水电移民安置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包括政策在内的政治资源、转移支付在内的经济资源、区域间关系协调等管理资源等。青海省移民局负责全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各州县政府是水电移民安置的中坚力量和具体实施机构。县安置办或支黄办在县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移民安置工作的具体实施。第二,移民,包括征地移民、拆迁移民以及征地拆迁移民。移民既是水电移民安置中主体,又是客体。工程建设给移民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在给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机遇。移民在安置过程中主要通过积极的参与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所带来的资源和发展机会。移民在安置过程中投入的成本是生产生活设施与环境、社会资本以及关系网络、生产技能与正常收入等。第三,项目业主。它们通过与政府合作,为水电移民安置工作提供移民损失补偿资金和实施管理资金,并具体参与到移民安置实际过程中来。由于目前水电移民管理是“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所以项目法人在投入方面更多的是资金资源的投入,也有人力、物力等投入。(二)基于责任主体分析的资金来源水库移民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人群是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老年移民,这些老龄移民基本都是农民,经济收入十分有限,在水电移民的过程中,既失去了土地又失去了劳动能力。因此,要保障和进一步提高老龄移民在安置点的生活水平,老龄移民本身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资金,移民的养老保险资金应该由积石峡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活动中的另外两个利益相关方业主和政府来支付。我国现有养老保险的基本保险费用基本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两方面支付。而在水电移民工程之中,移民大多是农民,不存在所谓的用人单位。因此,以淹没土地为代价换取发电并获得效益的受益单位,即水电工程的业主应该在在水电工程竣工后取得的经济效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承担老龄移民的养老保险费用。业主为移民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也是对移民的利益受损的一种补偿。但是,这一部分养老保险金会成为其发电成本的一部分,随着移民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业主需要缴纳的费用就越多,其成本就越高。成本的提高,必将导致业主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所以对于业主提取的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比例必须兼顾业主的效益以及移民生活所应有的养老保险水平,即业主只需要负担移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这样的规定说明了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基金应该得到政府的补贴。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强调了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移民作为一类社会成员也应享受到这种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政府有义务保证和提高当地移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青海省积石峡电站养老保险的设计中,政府也应当参与到移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过程中来,但是,政府要承担的是移民基本待遇以上的部分,这个部分可以结合地方政府财政力度决定,移民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应是业主。四、移民养老保险待遇测算(一)养老保险制度设置根本目标分析首先,从宪法的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性的法律保证。这说明了失去了劳动力的老龄移民有权利进入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并且国家也必须对老龄移民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其次,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然也就具备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同的意义和目的。养老保险制度设立的根本性的目的在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水电移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对待对特定人群设立的专项制度,其设立的根本目标是维持失去了土地和劳动力的老龄移民在安置点的生活水平相比原有水平不降低。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由社会向老龄移民提供经济保障。(二)青海省积石峡电站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补偿要以保持移民原有生活水平为基准。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也要求移民的生活要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移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通过这两项法律条约可以看出,水电移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老龄移民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险水平设立的标准应当参考移民搬迁前的生活水平。移民安置后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应该是保证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同时最好能够实现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保证移民搬迁前后生活水平不降低也是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核心目标。青海省积石峡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中,移民安置机构采取的各种安置措施都是为了确保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搬迁前水平。因此移民安置后建立的水电移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目标也应当是保障老龄移民搬迁后的基本生活不降低。由于移民所有生产资料已经被淹没,或者归还集体。这部分人已经丧失了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所有生产资源。所以,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标准必须要能够保障这部分移民基本生活需求,且不能够降低。对于当地移民来讲,移民收入是其生活水平衡量的核心指标。获得收入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基本生活需求。为此,在养老保险待遇测算中,将以移民的消费水平作为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确定依据。同时,考虑到实施养老保险的移民已经退出了土地等生产资源,也已经丧失或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依靠自己劳动力获得新的收入来源,因此本文在衡量移民基本消费水平时,并不将其它收入来源维持的消费资金排除掉。(三)移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待遇测算1.移民基本消费水平预测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根据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待遇参照移民搬迁前基本生活水平确定的基本原则,本处养老保险待遇将以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作为计算标准。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见表表2 青海省农村居民历年生活消费总支出基本概况(单位:元)指 标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食品282.6593.9705.2941.289781098.31298.3衣着61.685.593.4177.14170.8191.8200.2居住59.788.8126.2329.33362.8359.7568.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0.234.344.884.1894.7122.2110.4医疗保健18.434.778.2172.2192.8229.3270交通通讯422.553.2208.4255.8292.1316.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17.833.779.4109.5118.7135.1148.9其他商品及服务0.320.537.963.441.347.261.5生活消费总支出474.8913.81218.22085.522214.92475.82974.9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局农调队百户调查统计资料 青海省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差异并不是很大。海西、海南等纯牧业或半农半牧地区,移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畜牧养殖业,收益较高;而海东等农耕地区主要为回族和撒拉族居民,这些移民一方面依靠土地经营保证基本生活,同时还从事拉面等经商活动获得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本文在分析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时,将以青海省整体统计数据为准。考虑到青海省水电工程建设进度及本文可能的实际应用期限,本文以2011年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计算基准。根据2009年青海省统计年鉴,青海省居民年生活消费总体支出从1990年的474.8元增长到2974.9元。其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2008年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3.6%。青海省农村居民历年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表见表3:表3 青海省农村居民历年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指 标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食品59.5%65.0%57.9%45.1%44.2%44.4%43.6%衣着13.0%9.4%7.7%8.5%7.7%7.7%6.7%居住12.6%9.7%10.3%15.8%16.4%14.5%1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6.4%3.7%3.7%4.0%4.3%4.9%3.7%医疗保健3.9%3.8%6.4%8.3%8.7%9.3%9.1%交通通讯0.8%2.5%4.4%10.0%11.5%11.8%10.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3.7%3.7%6.5%5.3%5.3%5.5%5.0%其他商品及服务0.1%2.2%3.1%3.0%1.9%1.9%2.1%生活消费总支出构成100%100%100%100%100%100%100%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局农调队百户调查统计资料 (公式1)C表示消费支出,X为消费支出增长率,n为年份。根据不同年份青海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总支出水平,可以计算出青海省农村居民多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为10.7%,月平均增长率为0.8%。据此可以推算出青海省2011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为4076.27,月平均消费水平为339.69元,根据计算所得的月平均0.8%的增长率,可以预测出2011年2035年这25年间每月大致的消费水平见表4: 表4 20112035青海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预测(单位:元)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1134034234534835135335635936236536837120123743773803833863893923953984024054082013411415418421425428431435438442445449201445345646046346747147547948248649049420154985025065105145185225275315355395442016548552557561566570575579584589593598201760360861361762262763263764364865365820186636696746796856906967017077137187242019730736742748754760766772778784790797202080381081682382983684384985686387087720218848918989059129209279349429499579652022972980988996100410121020102810361045105310622023107010791087109611051114112211311140115011591168202411771187119612061216122512351245125512651275128520251296130613161327133813481359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