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技术体制.doc

    • 资源ID:4147062       资源大小:404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技术体制.doc

    -实施-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QB-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IP专用承载网技术体制Title英文黑体四号版本号:.黑体小四 <技术体制/总体技术要求定义>技术体制是基础网络组织所遵循的纲领性文件。这种基础性网络通常具有较完整的国际规范和完备的体系,对我公司影响较大,如GSM网络、CMNet、GPRS网络等,是多种业务的基础;技术体制力图对网络建设、维护和业务开放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给出一个全面的规定;总体技术要求是在基础网络之上业务实现所遵循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技术要求往往针对一个或一类具体业务,力图对业务系统建设、维护和业务开放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给出一个全面的规定。这2类技术文件应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全面性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对业务、网络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得技术问题的涵盖应该尽量全面,以便指导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2、系统性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在对实现方案的描述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切忌自相矛盾。3、概括性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对某方面技术问题的描述不宜过细,应重点突出,点到为止,力图使读者形成整体概念。4、权威性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是集团公司在技术方面的最重要文件,应该观点明确,只给出结论,所有论述过程不应体现在正文中,可以根据情况在附件或编制说明中体现;在用辞上注意规范的强制性,不应使用建议性的语气。5、可操作性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是指导实际网络建设和业务开展的文件,因此要具有可操作性,应描述对相关所有其他系统的影响,并注意在表达方式上尽量易于理解、便于使用。<使用范围>中国移动集团内部,用于指导集团公司和省公司进行网络实施、业务开展。<与其他规范之间关系>在业务需求的基础之上完成,业务规范、设备规范、接口规范、测试规范是总体技术要求在相关方面的细化和深入。<主要内容>从系统的角度对该技术方案进行描述,主要解决网络组织、地址号码、计费网管、漫游互通等问题。该文件的描述以设备之间的关系为主,具体设备、接口的描述应在相关设备和接口规范中体现,在该规范中尽量引用。<符号解释>ü “斜体字”:斜体字部分是说明性文字,在实际使用时可以省略;ü “;”:以分号开头表示其后的文字为注释。ü “<>”:尖括号表示括号中内容为必选。ü “”:方括号表示括号中内容为可选。ü “|”:竖线表示由其分隔的几个元素为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图、表、附录和附件的编号和书写规则>ü 正文中图和表的编号统一为“X-Y”形式,A为所在章的编号,B按照1、2、3、依次编号;ü 图的题注以“图X-Y XXXX”的形式写于图的下方;ü 表的题注以“表A-B XXXX”的形式写于表的上方;ü 正文中索引图或表时,使用“见图X-Y”或“见表X-Y”,不使用“见上图”或“见下表”形式;ü 附录以A、B、C等英文大写字母编号;ü 每个附录中的图和表格按“X-Y-Z”的形式编号,X为附录的编号,按照A,B,C进行编号;Y为所在章的编号;Z为图、表的编号,按照1、2、3、依次编号;ü 附件以中文数字“一、二、三”顺序编号。前 言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对<业务名称>网络组织|业务实现过程中需要规范的内容提出全面要求,是<业务名称>网络组织|业务实现所需要遵从的纲领性技术文件。;该文件的定义,当为网络技术体制时,选择“网络组织”,当为业务总体技术要求时,选择“业务实现”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对本规范中的主要章节和其中的内容进行列举和简要介绍>。附件1是提示性|标准性>附件附件2是提示性|标准性>附件附件3是提示性|标准性>附件;明确附件的性质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管理。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具体技术细节由中国移动研发中心负责解释。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主要起草人:起草人1姓名、起草人2姓名、目 录1 范围72 引用标准73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74业务84.1网络业务定位85系统结构和组网原则85.1 系统结构85.1.1 系统结构图95.1.2 各网元功能描述95.1.3 各接口功能描述95.2 网络结构95.2.1组网原则95.2.2网络结构105.2.3路由策略115.2.4 MPLS VPN技术126 传输层要求137 承载业务接入137.1业务承载和接入总体原则137.2业务承载方式137.3业务接入方式157.4 业务流程168 码号178.1 IP地址178.2 自治域号码的分配178.3 VPN相关的RT、RD179 无线网络配置及规划原则(只在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规范中存在)1810 设备要求1810.1 新增设备的要求1810.2 对原有设备的改造2211 接口要求2211.1 新增接口的要求2211.2 对原有接口的改造2212 质量指标2312.1 IP专网采用的服务质量相关技术2312.2网络服务质量指标体系2312.3 网络服务质量要求2413 认证授权2514 计费结算2514.1 计费2514.2 结算2515 客户管理和服务2516 网络管理2516.1 网管系统结构2516.2 网管功能要求2616.2.1配置管理2616.2.2故障管理2616.2.3性能管理2716.2.4计费管理2816.2.5 安全管理2816.2.6数据采集2816.2.6.1数据采集内容2916.2.6.2数据采集方式2916.2.6.3采集要求2916.3 网管接口要求2917 网络安全30附录A 端到端消息流程32附录B 编制历史32 1 范围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对本总体技术要求(技术体制)所作用的技术范畴提出规定,原则上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部使用,用于在<方面1.1>为集团公司和省公司提供技术依据;适用于<网络环境1.1>网络环境。方面1.1 = 业务开展|招标选型|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网络环境1.1=GSM网络|GPRS网络|3G网络|未来移动通信网络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1 发布号 <引用标准的名称,版本号>2 发布号 <引用标准的名称,版本号>3 发布号 <引用标准的名称,版本号>;序号为从1开始的顺序数字编号,按照企标/国标/行标/国际标准的顺序排列3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术语1> <术语解释><术语2> <术语解释><术语3> <术语解释>;中文术语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英文术语按字母顺序排列<缩略语1> <缩略语英文解释> <缩略语中文解释> <缩略语2> <缩略语英文解释> <缩略语中文解释> <缩略语3> <缩略语英文解释> <缩略语中文解释> ;中文缩略语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英文缩略语按字母顺序排列4业务;对于体制,应该描述宏观、整体的业务开放原则和业务开放的范围;对于具体的业务系统,应该描述该业务的定义和特性。;为了方便理解,可以考虑对业务进行分类描述。;该部分要与业务规范保持一致,具体业务要求参见业务规范。4.1网络业务定位IP专网是中国移动下一代能够同时支持语音、视频、数据、企业互联等多种业务的核心承载平台。IP专网以创建中国移动的品牌形象,形成可赢利的运营模式,提升中国移动的企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为主要目的。当前IP专网主要承载的业务包括:汇接软交换/17951 IP电话跨省高端用户的MPLS VPN部分GPRS核心网远期IP专网还将承载的业务主要有:3G电路域IMS系统信令网3G分组核心网本地软交换省内高端用户的MPLS VPN全部GPRS核心网这些业务可以归纳为电路域的IP化承载、分组域的承载、MPLS VPN、IMS承载。5系统结构和组网原则5.1 系统结构;对该网络或业务系统中必备的各元素之间的逻辑连结关系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是通用的技术角度的描述,目的是体现各元素的作用以及相互间关系;因中国网络和管理现状造成的具体网元的部署原则不在该部分描述范围之内。5.1.1 系统结构图<系统结构图>5.1.2 各网元功能描述5.1.2.1 网元15.1.2.1 网元25.1.2.1 网元35.1.3 各接口功能描述5.1.3.1接口1 5.1.3.2接口25.1.3.3接口3 5.2 网络结构;从中国移动的网络和管理现状出发对网络部署原则进行规定,对于有多种技术方式可选的情况下,应明确技术选择。;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的建设方案,必要时提供近期到远期方案的过渡方案。;对具有国际漫游需要的网络或业务系统要考虑国际互联/漫游的解决方案。5.2.1组网原则IP专网的组网应遵循如下原则:n 单一自治域原则,IP专网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治域;n 层次化原则,分为核心、汇聚、接入三个层次;n 扁平化原则,在网络建设初期,核心/汇聚层可合并。在核心/汇聚/接入重合的地区,核心/汇聚可合并;n 冗余性原则,网络具备两个平面,为关键业务提供冗余保护,关键连接具备冗余链路;n 负载分担原则,两个平面之间形成负载分担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5.2.2网络结构网络内部组织结构如图5-1所示:A平面B平面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目标结构分为3层,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在核心节点所在的城市,可省略汇聚层,接入设备直接连接核心设备,在汇聚节点所在的城市,必须设置独立的接入设备。在网络建设初期,仅设置和核心层和接入层,在网络扩展后,原接入层位置建设汇聚层,并新建接入层。网络初期结构如图所示:A平面B平面接入层核心层接入层核心/汇聚节点组成的网络骨干应分为两个物理平面,称为A、B平面。两个平面按照业务|流量进行负载分担,如按照业务进行负载分担,A平面用于承载实时业务,B平面用于承载非实时业务,B平面作为A平面备份。如按照流量进行负载分担,A/B平面互相作为备份。5.2.2.1核心节点核心节点在A、B平面成对设置。在平面内部,核心节点之间应采用全连接方式,链路层协议一般采用PoS。在平面之间,成对的两个节点应相互连接,链路层协议可采用GE|10GE|PoS|更高速率接口。如果IP专网与外部网络进行连接,应选择少数节点作为出口,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时核心节点应增加专用的出口设备,它完成外部交互路由、进行策略控制和收集计费信息等功能。如果网络设置专用RR,它位于核心节点。核心节点位于中心城市,数目不超过10个。核心节点应采用大容量路由器。5.2.2.2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在A、B平面成对设置。在平面内部,汇聚节点同核心节点之间采用星型|双星型方式连接,链路层协议一般采用PoS,汇聚节点之间一般不设置直接链路。在平面之间,成对的两个节点应相互连接,链路层协议可采用GE|10GE|PoS|更高速率接口。汇聚节点一般位于省会城市,部分业务量大的省份,可设置多个节点。汇聚节点应采用大容量路由器。5.2.2.3接入节点接入节点由1到多个接入设备组成,它们分别接入不同的业务|用户。每个接入设备应双归接入到汇聚层节点的A、B平面(对核心节点所在位置,是接入到核心层)。链路层协议采用PoS,如果同核心/汇聚层在同一城市,也可采用GE|10GE方式连接。接入节点一般位于地市,业务量大的地市,可设置多个节点。业务量小的地方,可多个地市设置一个节点。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接入节点应采用特性丰富、适应性好、可软件升级的业务路由器。5.2.3路由策略IP专网采用IP动态路由协议进行选路。IP专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路由自治系统,内部不划分子自治系统、私有自治系统和IGP路由域。5.2.3.1路由协议IGP路由协议采用IS-IS,IGP路由表引入重要的业务系统路由。在与其它运营商互通时,EGP路由协议采用BGP4,各边界路由器之间运行IBGP。外部路由不允许引入IGP。开展MPLS VPN时,PE/RR之间运行MP-BGP。采用路由反射器技术克服IBGP全连接问题,RR一般情况下设置在核心节点。在BGP路由表、Peer数目较大时,可考虑设置专用RR。5.2.3.2 IGP 选路设计当采用按业务负载分担的网络组织方式,即B平面作为A平面备份时,Metric设计遵循如下原则:l 对于A平面,不同层次的节点之间故障时,利用平面间的备份;l 对于A平面,核心层节点之间故障时,利用平面间的备份;l 对于B平面,不同层次的节点之间故障时,利用平面内的备份;l 对于B平面,核心层节点之间故障时,利用平面内的备份;l A/B平面同一对节点间链路同时故障时,B平面为A平面做备份;l 接入节点-接入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通过B平面,目的是让LDP建立的LSP承载VPN流量;l 接入节点采用策略路由,将不同业务分流到不同平面。当采用按流量负载分担的组织方式时,Metric设计遵循如下原则:l 两个平面Metric值保持完全一致;l 不同层次的节点之间故障时,利用平面间的备份;l 核心层节点之间故障时,利用平面间的备份;l A/B平面同一对节点间链路同时故障时,利用平面内备份l 接入节点支持IGP等价路径和基于流的负载分担。5.2.3.3 BGP选路设计当IP专网与其它运营商连接,有多个出口时,应进行BGP路由选择。一般情况下遵循如下原则:l 从距离目的地最近的边界路由器出口;l 从距离目的地最远的边界路由器入口。5.2.4 MPLS VPN技术MPLS在B平面部署。其中,接入设备作为LER,核心/汇聚设备作为LSR。采用LDP作为标签分配协议,工作在DU(下游自主)标签分配+有序的标签分发+自由的标签保持方式下。 在B平面部署MPLS VPN,即用于提供大客户VPN互联,也作为不同业务的隔离手段。这时接入设备作为PE|UPE ,汇聚设备早为P|SPE,核心设备作为P设备。目前采用BGP/MPLS VPN方式,PE-CE的链路类型包括FE、GE、E1、E3、cPOS、ATM等。PE-CE路由协议支持静态路由、BGP和RIP协议等。若用户站点路由简单,或变化频率很小,应采用静态路由的方式。若用户站点路由复杂,并且变化频繁,可采用动态路由的方式。优先选择BGP协议设置VPN路由反射器,在PE-RR间运行MP-BGP。路由反射器设置在核心节点,初期与核心路由器合设,当负载较大时,与核心路由器分离。在网络规模扩大时,可采用HoPE技术对MPLS VPN网络进行扩展。在VPN跨域时,可采用VRF-to-VRF、EBGP、Multihop-EBGP等方式。具体描述参见中国移动MPLS VPN技术规范在MPLS L2 VPN成熟后,可采用Kompella方式的L2 VPN。6 传输层要求7 承载业务接入中国移动IP专网作为中国移动下一代能够同时支撑语音、视频、数据企业互连等多种业务的核心承载平台,支持各种业务的接入和承载。本章主要描述了中国移动IP专网所承载的业务类型及其接入中国移动IP专网的方式。7.1业务承载和接入总体原则中国移动IP专网近期主要承载中国移动汇接软交换业务,包括17951 IP电话和GSM省间长话中继,作为部分GPRS核心网承载GPRS数据业务,并同时为高端集团用户提供跨省的MPLS VPN业务。后续中国移动IP专网还将承载更多的新业务,并将更多的现有业务切换到IP专网上承载,包括:本地软交换业务,3G分组核心网,3G电路域IP化业务,信令网IP化业务,全部GPRS核心网,IMS业务以及省内高端用户的MPLS VPN业务。IP专网应准循语音与数据相分离的原则,尽量避免数据业务对于实时业务的冲击和影响。业务接入IP专网后,应在专网接入路由器(AR)处进行策略分流,其中语音业务,包括NGN业务和3G电路域业务等,转入A平面进行承载;而数据业务,包括3G数据域业务、VPN业务等,则由B平面进行承载。7.2业务承载方式对于语音业务,包括NGN业务、3G电路域业务以及信令网IP承载业务,应在接入IP专网后,在AR路由器上利用弱策略路由,将其引入专网核心网A平面进行承载。如果A平面相关链路出现故障,则通过快速重路由和IGP的路由收敛技术,使受到影响的流量导入B平面承载,避免对A平面其他业务流量产生冲击。对于分组业务,包括3G分组域业务、GPRS核心网业务等,应在接入IP专网后,在AR路由器上将其导入MPLS VPN,并利用Metric设置,在专网核心网B平面构建MPLS LSP域进行承载。如果B平面链路出现故障,则利用MPLS快速重路由和路由备份机制,在B平面内部迂回,实现数据转发的快速恢复。对于高端集团用户的MPLS VPN业务,与分组域业务的处理方式相同。上述几种业务的承载方式如下图所示:图1 IP专网业务承载示意对于IMG业务,其信令数据和实时业务数据应由核心网A平面进行承载,其他非实时业务则应由核心网B平面进行承载。IP专网的接入路由器需要根据GGSN对IMG业务数据进行的标识,如VLAN ID,进行策略路由,将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分别导入核心网A、B平面。如下图所示:图2 IP专网IMG业务承载示意7.3业务接入方式IP专网的接入节点在连接业务系统设备,如软交换系统设备、3G核心网系统设备、网管系统设备时,根据不同的可靠性要求及接口类型,应按照双归直连到两个设备|双归直连到同一设备|单归直连|通过局域网双归连接的方式接入,不应通过局域网单归|外部网络接入。双归直连方式如下图所示:IP专网业务系统设备接入路由器VRRP图3 双归直连接入方式示意如双归接入到两个设备,这两台设备应启动VRRP进行故障保护。如双归接入到同一设备,一般情况下应连接到两个不同的接口板,这些接口板需要支持VLAN接口,配置同一IP网段。局域网双归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IP专网业务系统设备接入路由器VRRPL3OSPFOSPF图4 局域网双归接入方式示意设置两个3层以太网交换机,运行VRRP和OSPF|ISIS,分别保证同业务系统设备和接入路由器之间的可靠连接。接入节点在连接用户,如VPN用户时,应尽量通过直连的方式接入,在当地用户较多,而没有建设接入节点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分层PE|VRF Lite的方式进行接入,这时候,UPE|Mulit-VRF CE设备视为接入设备的远端模块,是接入节点的一部分。对于必须通过外部网络接入的用户,应采用IPSec|GRE|L2TP的方式接入,此时可以设置专用的远程VPN接入设备,终结IPSec|GRE|L2TP连接,也可以同接入路由器合设。同国内外其它运营商进行外部互连时,应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从以下两种方式中选择接入方式:1 通过SBC互通适用于3G、NGN等业务的互通,为了保护域内3G系统设备、用户的安全,应采用SBC作为信令和媒体流的关口局设备。当域外用户访问本网时,必须经过本网的SBC设备,由其进行用户的准入控制。如下图所示:其它运营商IP专网ASBR1ASBR2SBC1SBC2VoIPVPN图5 通过SBC与外网互通类似的,当域内用户访问外网时,应通过对方的SBC设备。2 通过边界路由器互通适用与MPLS VPN等业务。目前有多种跨域方式,如VRF-to-VRF、EBGP、Multihop-EBGP等方式。互通方式参见中国移动MPLS VPN技术规范。7.4 业务流程;对于技术体制,只需要描述业务流经路径,不需要描述具体消息流程。应对中国移动用户应描述其在归属省、其他省、国内其他网络以及其他国家网络使用业务时控制消息和业务消息所经由的路径进行描述;对于开放国际漫游来访的业务,还应描述漫游来访用户在中国移动网络上使用业务时控制消息和业务消息所经由的路径。;对于总体技术要求,应该描述完成该业务的全部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较多的情况下,应放在附件I中,在本章节中进行引用。除IP专网本身的网管信息外,对于网内业务,数据流均从一个接入路由器进入,从一个接入路由器流出。对于网间业务,从一个接入(边界)路由器进入,从一个边界(接入)路由器流出。不允许从一个边界路由器进入的流量从另外一个边界路由器流出,即提供穿透业务。入口和出口之间的路径一般是最短路径,跳数限制在8跳以内。8 码号;对组网/业务中涉及的码号问题进行规定,并对使用原则提出要求;对于中国移动自定义的码号应给出明确定义,并对编码方式和码号的格式要求提出具体方案。8.1 IP地址IP专网采用IP地址作为设备和业务的码号。IP专网中需要如下IP地址:1、设备Loopback地址,从同一个地址段中选取,采用IPv4地址;2、设备互连地址,从同一个地址段中选取,采用IPv4地址,每个连接采用一个/30地址段;3、网管网段地址网管设备的地址,从同一个地址段中选取,采用IPv4地址;4、业务网段地址软交换/3G业务设备的地址,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可采用IPv4或IPv6地址。5、PE-CE端口地址一般情况下,由移动公司分配PE-CE端口地址。这时从同一个地址段中选取,一般采用IPv4地址。如用户确实需要,也可采用用户的私网地址。IP地址规划遵循如下原则:n 唯一性,在IP专网内部采用全局唯一的地址。如果同其它运营商互连,应采用全球唯一的地址;n 可扩展,分配给某种用途的IP网段应考虑其持续发展的需求,避免频繁改动;n 经济性,避免地址的浪费;n 一般采用静态地址分配方式;n 地址分配有规律,方便记忆。8.2 自治域号码的分配自治域的号码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向相关组织申请。8.3 VPN相关的RT、RD在BGP/MPLS VPN和Kompella L2 VPN中,采用import RT list同export RT list匹配的方式,可构建各种VPN拓扑。对于Hub-Spoke拓扑,仅需要2个RT,其中,一个RT用于标识Hub站点,一个RT用于标识Spoke站点。配置如下:Hub VRF:import route-target list RT_Hub, RT_Spokeexport route-target list RT_SpokeSpoke VRF:import route-target list RT_Spokeexport route-target list RT_HubHub VRF上import RT list配置两个RT的目的是可以同所有其它站点(包括其它Hub站点)互通。对于全连接拓扑,仅需要1个RT,考虑可扩展性,为其保留一个RT。原则上,同一个VPN采用一个RD即可,考虑到分配和记忆的方便,可采用同RT一一对应的方式。为全连接拓扑的VPN分配一个RD,并保留一个RD;为Hub-Spoke拓扑的VPN分配两个RD,Hub站点用一个,Spoke站点用另外一个。RD/RT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AS:NNNN,其中的AS是提供VPN服务的骨干网的自治系统号码;一种是IP:NN,其中的IP一般采用PE的route-id。应采用第一种方式。VRF名称应反映其VPN名称、地理位置、连接方式等信息,建议如下:VPN名称拼音简写(8个字符)_site所在地点拼音简写 (2个字符)_接口名称(3个字符)_接口索引。9 无线网络配置及规划原则(只在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规范中存在);对无线网络配置的方式和资源提出指导原则。10 设备要求;对该网络/业务系统引入的新设备提出简要的功能、性能要求,对因该网络/业务系统需要修改的原有设备提出功能补充/修改要求。该章节的描述要简单扼要,重点突出,具体要求引用设备规范中规定。10.1 新增设备的要求对CR设备的要求:1、 采用先进的模块化体系结构和分布式处理方式,保证各功能模块相对独立,提高整机可靠性,便于系统平滑扩展和升级;2、 所有组件支持热插拔功能;3、 控制与转发平面分离;4、 作为电信级设备,要求关键部件,如主控单元、交换网、电源、总线支持冗余备份;5、 支持基于接口级的备份,主用接口与备用接口之间的切换时间小于50ms;6、 支持丰富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IS-IS、BGP、PIM-SM、PIM-DM、MBGP、MSDP、IGMP等,支持Anycast RP,同时支持BGP的扩展协议MP-BGP;7、 业务功能丰富,支持高性能QOS、MPLS及组播;8、 对于二层MPLS VPN,要求支持Martini、Kompella方式;9、 要求设备支持或能够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支持IPv6,支持IPv6基本协议栈,支持配置隧道、自动隧道、6to4隧道、ISATAP隧道等多种隧道方式,以将用户接入到IPv6网络。以上各项要求的参考指标如下表所示:接口类型OC-192c/STM-64c POS 10GE-WAN/LANOC-48c/STM-16c POS GEOC-12c/STM-4c POS FEOC-3/STM-1 POS E1OC-48/STM-16 cPOS通道化到155M OC-12c/STM-4c ATMOC-3/STM-1 cPOS通道化到E1/T1 OC-3/STM-1 ATMOC-48c/STM-16c RPR路由协议IPv4支持RIP、OSPF、IS-IS、BGP-4等路由协议,其中BGP路由超过150万条,OSPF、IS-IS路由80万条以上,所有端口在路由振荡等复杂路由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线速转发。IPv6全面支持IPv4和IPv6双协议栈;支持丰富的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手工配置隧道、自动配置隧道、6to4隧道、硬件实现NAT-PT等;支持IPv6静态路由,支持BGP4/BGP4+、RIPng、OSPFv3、ISISv6等动态路由协议;支持ICMPv6 MIB、UDP6 MIB、TCP6 MIB、IPv6 MIB等。MPLS VPN可作为P和PE。支持MPLS VPN,符合RFC2547bis协议,支持100万VPN路由,提供4K VRF;支持三种跨域实现方式;支持与Internet业务集成,提供基于VPN的多实例NAT;支持HoPE;支持多角色主机等;支持Martini、Kompella方式MPLS L2 VPNNAT实现双向千兆线速地址转换能力;每板支持100万并发连接;每秒处理20万新建连接;每秒刷新50万NAT表项;支持应用层网络协议地址转换,包括FTP、ICMP、H.323以及QQ等;支持IPv6/IPv4的NAT-PT功能;提供完善的安全日志。QoS完善的QoS机制。每线路板可提供2k个队列,支持CBQ、LLS/NLS、PBS等先进调度技术,采用WRED和先进的SA-RED算法,支持8个等级的丢弃优先级;提供精确的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功能;提供定义复杂规则的功能,可以鉴别细粒度的流。可以提供基于DiffServ、MPLS TE隧道的完善QoS保证。组播支持IGMP协议,支持静态组播配置,支持PIMDM/SM、MSDP、MBGP组播路由协议;支持多个组播协议间的互操作性;支持组播策略处理,包括组播路由协议和组播转发的策略处理,支持组播QoS;提供交换网和线路板两级组播复制功能,达到最优的组播效能。可靠性提供IP/MPLS快速重路由、接口自动保护切换(MS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RPR自愈环网(IPS)等保护机制。提供软件热补丁技术,实现设备软件完全平滑升级;采用无源背板设计;重要部件冗余备份(包括路由处理模块、交换网、电源等),整机没有单点故障,所有组件可热插拔;支持基于状态的热备份切换,实现不间断路由转发。对AR设备的要求:1、 采用先进的模块化体系结构和分布式处理方式,保证各功能模块相对独立,提高整机可靠性,便于系统平滑扩展和升级;2、 所有组件支持热插拔功能;3、 控制与转发平面分离;4、 作为电信级设备,要求关键部件,如主控单元、交换网、电源、总线支持冗余备份;5、 支持基于接口级的备份技术,主用接口与备用接口之间的切换时间小于50ms;6、 支持丰富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IS-IS、BGP、PIM-SM、PIM-DM、MBGP、MSDP、IGMP等,支持Anycast RP,同时支持BGP的扩展协议MP-BGP;7、 业务功能丰富,支持高性能QOS、MPLS及组播;8、 对于二层MPLS VPN,要求支持Martini、Kompella方式;要求设备支持或能够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支持IPv6,支持IPv6基本协议栈,支持配置隧道、自动隧道、6to4隧道、ISATAP隧道等多种隧道方式,以将用户接入到IPv6网络;支持千兆线速NAT-PT;9、 考虑到接入软交换业务的特殊性,要求AR设备支持VALN IF等二层交换特性;10、 支持E1、T1等低速接口,最低可通道化到64K的粒度。 以上各项要求的参考指标如下表所示:接口类型OC-48c/STM-16c POS GEOC-12c/STM-4c POS FEOC-3/STM-1 POS E3/cE3OC-48/STM-16 cPOS通道化到155M T3/cT3OC-3/STM-1 cPOS通道化到E1/T1 E1/cE1OC-48c/STM-16c RPR T1/cT1OC-12c/STM-4c ATM OC-3/STM-1 ATM IPv4路由协议支持RIP、OSPF、IS-IS、BGP-4等路由协议,其中BGP路由150万条以上,OSPF、IS-IS路由可达80万条以上,所有端口在路由振荡等复杂路由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线速转发。IPv6全面支持IPv4和IPv6双协议栈;支持丰富的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手工配置隧道、自动配置隧道、6to4隧道、硬件实现NAT-PT等;支持IPv6静态路由,支持BGP4/BGP4+、RIPng、OSPFv3、ISISv6等动态路由协议;支持ICMPv6 MIB、UDP6 MIB、TCP6 MIB、IPv6 MIB等。三层交换机特性提供二层交换特性,包括IEEE802.1ad、IEEE 802.1d、IEEE 802.3、IEEE 802.3u、IEEE 802.3x、IEEE 802.3z、IEEE 802.1Q、IEEE 802.1p、IEEE 802.1D/802.1w、MSTP、支持VLAN聚合(Supper VLAN)、支持基于MAC地址和端口的过滤列表、支持VLAN和ATM的1483B L2桥接,整机支持16K VLAN,整机支持64K MAC地址。MPLS VPN可作为P和PE。支持L3 MPLS VPN(RFC2547bis),支持1K VRF×1K路由,可在线扩展到8K VRF;支持三种跨域实现方式;支持与Internet业务集成,提供基于VPN的多实例NAT;支持HoPE;支持多角色主机。支持L2 MPLS VPN(VPLS、Martini、Kompella等),支持4096VPN×100个连接。NAT提供专用NAT业务处理板,实现双向千兆线速地址转换能力;每板支持100万并发连接;每秒处理20万新建连接;每秒刷新50万NAT表项;支持应用层网络协议地址转换,包括FTP、ICMP、H.323以及QQ等;支持IPv6/IPv4的NAT-PT功能;提供完善的安全日志。QoS完善的QoS机制。每线路板可提供2k个队列,支持CBQ、LLS/NLS、PBS等先进调度技术,采用WRED和先进的SA-RED算法,支持8个等级的丢弃优先级;提供精确的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功能;提供定义复杂规则的功能,可以鉴别细粒度的流。可以提供基于DiffServ的完善QoS保证。组播支持IGMP协议,支持静态组播配置,支持PIMDM/SM、MSDP、MBGP组播路由协议;支持多个组播协议间的互操作性;支持组播策略处理,包括组播路由协议和组播转发的策略处理,支持组播QoS;提供交换网和线路板两级组播复制功能,达到最优的组播效能。可靠性提供IP/MPLS快速重路由、接口自动保护切换(MS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RPR自愈环网(IPS)等保护机制提供软件热补丁技术,实现设备软件完全平滑升级;采用无源背板设计;重要部件冗余备份(包括路由处理模块、交换网、电源等),整机没有单点故障,所有组件可热插拔,支持基于状态的热备份切换,实现不间断路由转发。10.2 对原有设备的改造11 接口要求;对该网络/业务系统引入的新接口提出简要的要求,对因该网络/业务系统需要修改的原有接口提出补充/修改要求。该章节的描述要简单扼要,重点突出,具体要求引用接口规范中规定。11.1 新增接口的要求11.2 对原有接口的改造12 质量指标;对该网络/业务的性能指标要求,该要求是整个系统的指标,用于评价服务质量的好坏,不是具体某个设备的指标。具体设备的指标要求应体现在设备规范当中。本章对中国移动IP专网的服务质量提出要求,这对于保证或提高中国移动IP专网上相关业务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1 IP专网采用的服务质量相关技术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技术体制.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