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CCSA——视频监控总体技术要求.doc

    • 资源ID:4142742       资源大小:693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CCSA——视频监控总体技术要求.doc

    YD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20××-××-××实施20××-××-××发布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2部分:总体技术要求The Visual Surveillance System over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Part 2: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送审稿)2008年3月YD/T××20××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ICS 目 次目 次I前 言IV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2部分:总体技术要求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定义和缩略语13.1 缩略语13.2 术语定义24 业务一般描述25 体系结构25.1 内部组成35.1.1 监控前端35.1.2 视频监控平台35.1.3 用户终端35.2 外部系统或设备35.2.1 报警采集设备35.2.2 报警输出设备35.2.3 报警采集系统35.2.4 报警联动系统35.2.5 运维支撑系统35.2.6 存储网络(可选)35.2.7 PSTN系统35.2.8 统一消息系统45.2.9 IPTV系统(可选)45.2.10 视频会议系统(可选)45.2.11 其他外部系统(可选)45.3 接口45.3.1 内部接口45.3.2 外部接口45.3.3 第三方接口(可选)55.4 虚拟专网55.5 层次结构(可选)56 功能模型66.1 功能模型图66.2 功能模块76.2.1 监控前端76.2.2 媒体传送86.2.3 实时监视管理96.2.4 录像管理96.2.5 存储(对管理调度作详细一些的描述)96.2.6 媒体资源管理106.2.7 报警管理106.2.8 系统管理106.2.9 运营维护106.2.10 用户终端106.3 参考点116.3.1 A1126.3.2 A2126.3.3 A3126.3.4 A4126.3.5 A5126.3.6 B1136.3.7 B2136.3.8 B3136.3.9 B4136.3.10 B5136.3.11 C1136.3.12 C2136.3.13 D1136.3.14 D2136.3.15 E136.3.16 F137 典型业务流程147.1 实时视音频监视与云镜控制147.2 录像与回放157.3 报警与联动168 性能要求178.1 传输时延178.2 系统规模178.3 视频质量179 编码要求179.1 视频编码179.2 音频编码179.3 文本编码1810 设备编号1811 通信协议1912 网络管理2013 安全要求2013.1 监控前端认证2013.2 用户终端认证2013.3 媒体安全2013.3.1 媒体传输安全(可选)2013.3.2 媒体防篡改2013.3.3 数字版权保护2013.4 访问安全2013.5 系统安全2014 计费要求21前 言本标准是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1.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1部分:业务需求2.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2部分:总体技术要求3.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3部分:业务平台测试方法4.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4部分:前端设备技术要求5.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5部分:前端设备测试方法6.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6部分:服务质量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电信网视频监控系统 第2部分:总体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描述了国内开展电信网视频监控业务时的总体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内电信网视频监控业务设计和业务运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TU-T 建议F.700(2000)多媒体业务框架建议ITU-T 建议F.740(1993)交互式视听业务ITU-T 建议F.741(2005)点播音视频业务的业务描述和需求IFTFRFC791(1981)互联网协议(IP)IFTFRFC793(1981)传输控制协议(TCP)IFTFRFC768(1980)用户数据包协议(UDP)IFTFRFC2616(1999)超文本文传输协议(HTTP1.1)IFTFRFC959(1985)文件传输协议(FTP)IFTFRFC1350(1992)TFTP协议IFTFRFC3261(2002)会话初始协议(SIP)IFTFRFC2327(1998)会话描述协议(SDP)ISO/IEC 13818(1994)信息技术电视图像和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MPEG-2)ISO/IEC 14496(1999)甚低速率视听编码(MPEG-4)ITU-TH.263(1996)用于低比特率通信的视频编码ITU-TH.264(2006)用于通用音视频业务的先进视频编码GB/T 20090(2006)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AVS)DSL Forum TR069(2004)CPE广域网管理协议3 定义和缩略语3.1 缩略语本标准应用了下列符号和缩写: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数字录像机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开关电话网络PTZPan/Tilt/Zoom左右转动/上下转动/变倍3.2 术语定义被监控点:或称被监控地点,是视频监控业务中,被监控/监视的目标地点。监控前端:用来采集被监控点的图像、报警及相关信息的设备。用户终端:业务用户用来观看监控图像、进行远程控制及其他操作的设备。虚拟专网:逻辑上独立运作的业务网络,在本标准中特指虚拟专用的视频监控网络。4 业务一般描述电信网视频监控业务是基于电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图像、报警信号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储存与处理的一种电信业务。通过视频监控业务,用户可以在远程观看监控图像,依靠业务系统及时地接收各种报警信息。通过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协作与联动,视频监控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发挥巨大作用。5 体系结构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图1 体系结构图上图包含视频监控系统的内部组成,以及与视频监控系统相联系的外部系统或设备。图中的连接线表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5.1 内部组成视频监控业务系统由监控前端、视频监控平台与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5.1.1 监控前端监控前端安放在被监控地点,采集图像、报警等信息。5.1.2 视频监控平台监控前端采集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到监控平台,由监控平台对传送过来的图像进行转发、分发或存储,对报警进行联动处理。5.1.3 用户终端业务的使用者(最终用户)可在网络的任何一个接入点通过用户终端观看视频,对监控前端进行控制,并可接收报警信息。用户终端包括个人PC终端、个人移动终端、监控中心以及其他形式的终端。5.2 外部系统或设备外部系统或外部设置本身不属于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为了提升功能,应当与一些外部系统相互通信。5.2.1 报警采集设备报警采集设备实时监测当前环境,当报警事件发生时,产生报警信号。5.2.2 报警输出设备报警输出设备接收报警处理信号,产生相应的动作以处理事故。5.2.3 报警采集系统报警采集系统是用来探测、采集各种报警信号的系统,典型的报警采集系统包括传感器网络。5.2.4 报警联动系统报警联动系统接收报警处理信号,并产生相应的动作以处理事故。5.2.5 运维支撑系统运维支撑系统为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运营、维护、账务、客服等功能。5.2.6 存储网络(可选)存储网络是专门用来提供网络存储服务的系统。5.2.7 PSTN系统传统的公众电话业务系统。5.2.8 统一消息系统提供Email、短消息、即时消息等服务,并以统一的方式处理这些消息。5.2.9 IPTV系统(可选)IPTV 系统是一种基于IP 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交互性和实时性以及具有QoS 保障和安全机制的多媒体服务,其终端类型包括电视机及其他终端。5.2.10 视频会议系统(可选)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通信网为用户提供远程多方会议服务的通信系统。5.2.11 其他外部系统(可选)其他外部系统包括GPS、GIS、人口资料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等等。5.3 接口5.3.1 内部接口5.3.1.1 监控前端视频监控平台接口监控前端通过此接口与视频监控平台进行信令交互、音视频信息及报警信息的传输。5.3.1.2 用户终端视频监控平台接口用户前端通过此接口与视频监控平台进行信令交互、音视频信息及报警信息的传输。5.3.1.3 视频监控平台视频监控平台接口不同的视频监控系统之间通过此接口进行互通。5.3.2 外部接口5.3.2.1 报警采集设备监控前端接口报警采集设备通过此接口将探测到的报警信号传送给监控前端设备。5.3.2.2 监控前端报警输出设备接口监控前端设备通过此接口将监控平台下达的报警处理命令传送给报警输出设备。5.3.2.3 视频监控平台存储网络接口(可选)视频监控平台通过此接口来使用存储网络提供的存储服务,将录像等信息保存到存储网络,或者从存储网络读取录像等信息,并进行存储内容的调度与整理。5.3.2.4 视频监控平台报警采集系统接口报警采集系统通过此接口将探测到的报警信号传送给视频监控平台。5.3.2.5 视频监控平台报警联动系统接口视频监控平台通过此接口将报警处理命令传送给报警联动系统。5.3.2.6 视频监控平台PSTN系统接口依靠此接口,视频监控平台通过PSTN系统向相关用户发起语音呼叫并建立语音会话。5.3.2.7 视频监控平台统一消息系统接口依靠此接口,视频监控平台通过统一消息系统向用户发送Email、短消息、即时消息等各种消息。5.3.2.8 视频监控平台IPTV系统接口(可选)视频监控平台通过此接口与IPTV系统之间相互通信。5.3.2.9 视频监控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接口(可选)视频监控平台通过此接口与视频系统之间相互通信。5.3.2.10 视频监控平台其他外部系统接口(可选)其他外部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口有待进一步研究。5.3.3 第三方接口(可选)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提供标准接口供第三方使用。具体接口有待进一步研究。5.4 虚拟专网视频监控系统应当在不改变系统物理结构的情况下,支持动态地建立、配置、运营、维护与撤消虚拟专网。每个虚拟专网都是独立运营的视频监控子系统,具备本标准所规定的视频监控系统的所有特征。5.5 层次结构(可选)支持多域的划分,在单个域内进行独立管理,并支持在不同域间相互通信。支持多个域的层次结构的连接。比如,可以部署省级监控系统,省级以下是市级监控系统,市级以下是区级监控系统。每个系统都可以独立运营,各系统间可以相互通信,并且下级系统可受上级系统管辖与控制。省级系统市级系统1市级系统2区级系统1.1区级系统1.2区级系统2.1区级系统2.2图2 层次结构举例6 功能模型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由监控前端、监控平台与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监控前端、用户终端均可以方便灵活地接入或撤出监控平台。6.1 功能模型图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图3 功能模型图6.2 功能模块6.2.1 监控前端视频监控前端被安放在被监控地点,捕获各种视频监控信息,接收告警信号,对监控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处理,能接受远程指令动态调节。监控前端应支持静态IP接入与动态IP接入两种方式。监控前端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等多种方式接入。监控前端可以具备移动性。6.2.1.1 视频捕获通过摄像机将外界图像转换成数字电信号。6.2.1.2 编码将视频数字信号按照一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可以将字幕叠加到画面。字幕包括时间、位置、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及其他各类信息。6.2.1.3 加密(可选)对经过编码的视频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形成加密的视频数据。6.2.1.4 智能分析(可选)对捕获的视频信息进行进行智能分析,比如人脸识别、运动识别、图像运动检测等,分析的结果可以传送到平台,供平台进一步处理。智能分析可能会产生告警信号,平台将其视为告警信号对待。6.2.1.5 告警输入能够接收外界的告警信号的输入,并将告警信号传送至平台。告警信号包括各种开关量报警,如:红外线侦测器、门禁、应急铃、烟雾报警器、可燃气体报警器等产生的报警信息,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告警信号。6.2.1.6 告警输出(可选)监控前端提供输出接口与外部装置进行联动。当接收到监控来台传来的接警命令时,监控前端通过告警输出接口,将命令传送给外部联动装置,由联动装置产生相应的动作。6.2.1.7 云镜PTZ调节监控前端应当具备PTZ调节的功能,以便在接收到控制命令时进行云台的水平、竖直方向旋转,以及镜头的拉近、拉远等操作。监控前端应当支持预置位设置功能。6.2.1.8 音频采集(可选)监控前端可以实时采集被监控地点的音频信号。6.2.1.9 音频播放(可选)监控前端提供音频输出通道,可以播放传来的音频信号。6.2.1.10 录像(可选)监控前端可以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录像,并将视频信息保存到本地存储设备。6.2.1.11 抓拍(可选)监控前端可以对拍摄的图像进行抓拍,并将抓拍的图片保存到本地存储设备。6.2.2 媒体传送媒体传送子系统负责将音视频等媒体信息从网络的源端顺利高效地传送至目的端,传送过程中应当保证业务质量。Ø 具备多种传送策略,根据不同的环境,自动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进行媒体传送。Ø 具备媒体调度功能。Ø 具备负载均衡能力。Ø 具备组播功能。媒体传送子系统是视频监控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子系统,直接决定业务质量与系统的可扩展性。6.2.3 实时监视管理负责实时视频监视相关的管理。Ø 支持视频通道控制。负责监控前端与用户终端之间视频通道的建立、维护与拆除。Ø 支持视频参数控制。根据监控前端、用户终端属性以及网络环境,对实时监视的参数进行控制与调整。Ø 支持播放管理。Ø 支持被监控点信息管理。Ø 支持画面遮挡管理。Ø 支持云镜控制及云镜控制的策略管理。6.2.4 录像管理负责录像与回放相关功能的管理,以及对录像存储进行控制管理。6.2.4.1 录制策略设定录制模式,如定时录制、告警触发录制、实时录制等。6.2.4.2 录像存储对存储子系统进行控制。根据用户的要求,或者根据网络环境确定物理存储位置,控制视频流的传输,使监控前端捕获的视频信息贮存到目标存储设备。6.2.4.3 检索提供录像检索服务,可以多种方式检索录像,比如按起始时间检索、按录制时长检索、按监控地点检索等。6.2.4.4 回放当用户回放录像时,作出相应的动作。6.2.5 存储(对管理调度作详细一些的描述)存储子系统管理物理存储设备,并对物理存储设备进行逻辑化处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简单的调用方式。Ø 具备高效的存储方式。Ø 提供有效的逻辑编址机制,避免让使用者直接使用物理地址。Ø 提供集中式存储、分布式存储等多种存储方式。Ø 提供扩展的存储接口,使外部存储设备可以方便地接入。6.2.6 媒体资源管理对监控前端获取的原始视音频媒体进行编辑、加工、分类与管理,形成经过整理与组织的媒体资源库,以供进一步使用。6.2.7 报警管理接收报警信号,对报警信号进行处理,并将报警处理命令输出到指定设备,进行报警联动处理。6.2.7.1 报警输入接口平台除了接收监控前端发来的报警信号外,也支持从其他地方接收报警信息,比如来自其他业务系统的报警信息、手动报警等。报警输入接口为这些扩展的报警信号提供接入手段。6.2.7.2 报警输出接口通过报警输出接口,任何符合标准的外部装置都可以接入本系统,在报警事件发生时,进行联动处理。这些外部装置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设备,比如声光报警器,也可以是一个庞大的其他业务系统,比如视频会议系统。6.2.7.3 报警消息发送当报警事件发生时,通过此功能模块,可以向用户发送各种形式的报警消息,比如手机短消息、Email、即时消息、电话等。6.2.8 系统管理提供用户管理、监控前端设备管理、权限管理、账务管理等各种系统功能。6.2.9 运营维护提供客户服务、系统监控、网络管理等运营相关的管理功能。6.2.10 用户终端用户使用用户终端观看视频监控画面,对监控前端进行远程控制,以及其他各种相关操作。6.2.10.1 解密对经过加密的视频数据进行解密处理。6.2.10.2 解码对经过编码的视频数据进行解码操作。6.2.10.3 视频播放对视频数据进行播放操作,包括实时视频播放与录像回放。当接收到画面遮挡指令时,可以进行画面遮档处理。6.2.10.4 云镜控制为用户提供远程云镜控制的界面,将相应的用户控制动作通过云镜控制指令发送到平台。6.2.10.5 接警联动当接收到报警处理命令时,能自动进行相应的联动处理。6.2.10.6 抓拍(可选)可以对监视画面进行抓拍,保存为静态图片。6.3 参考点系统的各参考点如图4所示:图4 参考点示意图6.3.1 A1监控前端与系统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系统管理模块通过该接口进行监控前端连接的建立、维护、拆除、认证、控制等操作。6.3.2 A2监控前端与报警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与报警信号接口。通过该接口,监控前端将报警信号传送给平台,报警管理模块将报警处理信号发送给监控前端。6.3.3 A3监控前端与录像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录像管理模块通过该接口控制监控前端进行录像数据的传输。6.3.4 A4监控前端与实时监视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平台对监控前端进行实时媒体通道的建立、维护、拆除,并进行相关的参数设置以及云镜控制等操作。6.3.5 A5监控前端与媒体传送模块之间的媒体接口。监控前端通过该接口将视音频数据传送到媒体传送模块。6.3.6 B1用户终端与系统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系统管理模块通过该接口进行用户终端连接的建立、维护、拆除、认证、控制等操作。6.3.7 B2用户终端与报警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平台通过该接口将报警信息传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通过该接口进行报警设置等操作。6.3.8 B3用户终端与录像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用户终端进行录像设置、录像回放控制、录像检索等操作。6.3.9 B4用户终端与实时监视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用户终端进行实时监控播放的控制、远程云镜控制等操作。6.3.10 B5用户终端与媒体传送模块之间的媒体接口。通过该接口,平台将视音频数据传送到用户终端。6.3.11 C1录像管理模块与报警管理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当报警事件需要触发录像时,报警管理模块指示录像管理模块启动录像。6.3.12 C2录像管理模块与存储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录像管理模块可以为录像数据确定存储位置,以及在存储模块对录像数据进行检索,调出录像数据。6.3.13 D1媒体资源管理模块与存储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媒体资源管理模块可以为媒体资源确定存储位置,以及在存储模块对媒体资源进行检索等操作。6.3.14 D2存储模块与媒体传送模块之间的媒体接口与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媒体传送模块将前端设备中传入的媒体流传送到存储模块,或者将存储模块中的媒体数据调出并向用户终端等设备进行传输。6.3.15 E媒体资源管理模块与媒体传送模块之间的媒体接口与信令接口。通过该接口,媒体资源管理模块从媒体传送模块处获得待编辑的媒体数据,对其进行编辑处理,并将编辑好的媒体通过媒体传送模块进行存储。6.3.16 F实时监视管理模块与媒体传送模块之间的信令接口。实时监视管理模块控制媒体传送模块进行有效的媒体传输。7 典型业务流程7.1 实时视音频监视与云镜控制图5 实时视音频监视与云镜控制流程1) 用户向平台请求访问某监控前端,请求信息中,包含监控前端的ID;2) “实时监视管理”模块检查“监控前端”的状态,确定该用户具有合法的访问权限,并且此监控前端目前可以被访问;3) “实时监视管理”模块建立“监控前端”与“用户终端”间的视频连接,用户终端上显示实时监视画面;4) 用户发起云镜控制请求,请求信息中包含控制参数;5) “实时监视管理”模块对远程控制的权限进行检查后,向监控前端发送远程控制指令,监控前端于是按指令进行相应的转动;6) 用户终端请求停止实时监视;7) “实时监视管理”向监控前端发送指令,拆除视频连接。7.2 录像与回放图6 录像与回放流程1) 用户终端向“录像管理”模块请求设定录像时间,“录像管理”模块按要求对录像时间进行设定,并给用户终端确认回应;2) 经过一段时间后,到了用户设定的录像时间,“录像管理”模块向监控前端发送命令,建立从监控前端到录像存储设备之间的视频通道;3) 视频流从监控前端传送到指定的录像存储设备上;4) 录像时间结束,“录像管理”模块向监控前端发送命令,拆除从监控前端到录像存储设备之间的视频通道;5) 经过一段时间,用户请求回放录像;6) “录像管理”模块向“存储”模块发送指令,建立从录像存储设备到用户终端的视频通道;7) 用户终端接收到录像存储设备传送的录像视频,开始录像回放;8) 用户请求快进、快退、暂停等操作,平台作出相应的响应;9) 用户请求停止录像回放;10) “录像管理”模块向“存储”模块发送指令,拆除录像存储设备到用户终端的视频通道。7.3 报警与联动图7 报警与联动流程1) 监控前端接收到报警信号(或经过智能分析,认为报警事件产生),将报警信号发送到报警管理模块;2) 报警管理模块通知录像管理模块开始录像(此过程与前述的录像过程基本相同,从略);3) 报警管理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本业务系统之外的通信方式)向用户发送报警消息;4) 报警管理模块向用户终端发送报警信息,要求用户终端作出相应处理;5) 用户终端作出联动动作(比如,将画面切换到报警设备的联动画面,进行放大显示,并发出报警信息);6) 经过一定时间,报警管理模块通知录像管理模块停止录像。8 性能要求8.1 传输时延在网络时延小于500ms情况下:端到端实时媒体流传输时延:<3秒。报警信号传输时延:<2秒。报警处理信号传输时延:<2秒。8.2 系统规模同时在线的监控前端设备数:>5万。同时在线的用户终端设备数:>5千。8.3 视频质量系统应具备良好的视音频媒体质量,在实时监视与录像回放时,画面清晰流畅,无马赛克,无拖影。9 编码要求9.1 视频编码视频编码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编码标准:1) MPEG-22) MPEG-43) H.2644) AVS视频9.2 音频编码音频编码与解码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编码标准:1) G.7112) G.7223) G.7234) G.7285) G.7296) MP39.3 文本编码文本消息采用以下编码:1) ISO 8859-12) GB23123) UTF8(简体中文部分)10 设备编号系统要求视频监控各平台设备、监控前端和用户按标准进行编号,以实现唯一标识。相应编号规则(十进制编码)如图8所示:图8 终端编号示意图注:类别码索引:类别码:见图8说明;类别码:用于区分设备为主设备还是外围设备;1主设备:视频服务器等负责音视频编码并向网络传送的设备;2外部设备:主设备连接的报警等设备。类别码:详细前端设备类型;主设备:1DVR2视频服务器3IP-Camera外部设备:1报警采集设备2报警输出设备3报警采集系统4报警联动系统5运维支撑系统6PSTN系统7统一消息系统8其他类别码:用于区分平台设备类型1系统管理设备2媒体传送设备3实时监视管理设备4录像管理设备5存储设备6媒体资源管理设备7报警管理设备8运营维护设备编码原则:Ø若只建立省级平台,市级及市级以下编号补零,平台序号按省级序列序号定;Ø若建立市级平台,市级编号由省级运营部门自行确定。11 通信协议采用IP协议作为承载层(网络层)协议,传输层采用TCP或UDP协议。监控前端与用户终端应当支持PPPoE、DHCP协议,支持DNS。文件传输协议采用TFTP、FTP或HTTP协议。音视频媒体传输采用RTP、RTSP、RTCP协议。控制信令采用SIP协议,内容描述采用SDP或XML。网络管理采用SNMPv2或TR069协议。组播采用IGMP协议。12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范围包括监控前端设备、用户终端设备、业务运营平台所涉及子系统和网络设备的管理。网络管理必须支持拓扑管理、配置管理(版本管理)、性能管理(统计管理)、故障监控(告警管理)、日志管理、诊断测试等。网管必须支持冗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3 安全要求13.1 监控前端认证每个前端设备都应当有一个识别码或用户名、密码,经过认证系统认证授权后,才可以使用登录业务平台。前端设备在接入IP网络时应支持AAA认证方式。13.2 用户终端认证用户终端通过用户名、密码,经过认证系统认证授权后,才可以使用登录业务平台。用户终端也可以通过USB Key登录系统。13.3 媒体安全13.3.1 媒体传输安全(可选)前端设备应当在传输媒体数据前,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被未授权的用户访问。媒体的传输加密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 对编码的媒体数据采用标准加密机机制,作进一步加密处理。2) 采用IPSec进行媒体数据传输。13.3.2 媒体防篡改在对媒体数据进行编码时,应当采用数字水印技术,对媒体数据增加水印,以防止媒体被非法篡改。13.3.3 数字版权保护应当支持在存储监控录像的同时捆绑相应的数字版权管理信息,包括合法内容所有者的情况以及权利信息。13.4 访问安全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前端设备,在其权限范围内观看监控录像。13.5 系统安全系统应当具备故障及时恢复能力与数据备份机制,尽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点故障。14 计费要求系统应为业务提供丰富的计费模式。支持各种用户付费方式、计费方式、计费周期、优惠策略的灵活组合。支持灵活多变的费率优惠方式;支持按时长、包月制等多种计费方式;支持对资费的管理;支持增加新的计费策略和方式。

    注意事项

    本文(CCSA——视频监控总体技术要求.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