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京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专题六-实验评估题-教师版.docx

    • 资源ID:4133682       资源大小:357.6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专题六-实验评估题-教师版.docx

    2019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分类汇编专题六 实验评估题【力学部分】图1ABC1.(2019.4西城中考1模)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已经组装好的倾角固定的斜面和长木板(如图1所示)、质量已知且不同的甲、乙两个小钢球、木块、刻度尺。小勇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他利用小钢球撞击木块,通过观察木块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的大小来判断小钢球具有的动能大小。以下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 将甲、乙两个小钢球的质量m记录在表格中。在斜面上标记点A、点B,让小钢球甲从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放在C点的木块。用刻度尺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并记录在表格中。更换小钢球,让小钢球乙从B点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放在C点的木块。用刻度尺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并记录在表格中。(1)小勇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2)请你针对小勇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_。答案:(1)两次实验中小钢球在斜面上被释放的起始位置不同(1分)(2)在步骤中,小钢球仍从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其他操作不变。(1分)m/kgs/m(3)(2分)图2 2.(2019.5海淀中考1模)在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小波的一次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实验步骤:用细线将物块系好,挂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测出物块所受的重力G物(如图2甲),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将水倒入溢水杯中(如图2乙);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的物块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不接触溢水杯,同时用小桶收集溢出的水,物块静止、待溢水杯中的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如图2丙),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将步骤中装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测出小桶和溢出水的总重G总(如图2丁),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利用F浮=G物-F求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并与G总进行比较。(1)请指出上述步骤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问题1:_;问题2:_;(2) 已知水的密度为水,请根据小波测量出的物理量和水及g,写出计算物块体积的表达式:V物=_。答案:(1)问题1:溢水杯未装满,则溢出到小桶中的水所受的重力小于物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2分)问题2:没有测量空桶所受的重力,所以不能得到物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2分)(2) 或(1分)图33.(2019.4北京二中中考拟1模)如图3所示,小鹏用装有细砂的透明容器、小桌和质量不同的铁块做“探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 的实验。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桌面粘有少量橡皮泥的小桌水平放在细砂上,将质量为m1=100g的铁块举高到距小桌面H1=60cm高处自由释放,砸到小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桌腿进入细砂中的深度h1并记录在表格中。将细砂整理平整后再放上小桌。将质量为m2=200g的铁块举高到距小桌面H2=80cm高处自由释放,砸到小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桌腿进入细砂中的深度h2并记录在表格中。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中通过观察 反映铁块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2)小鹏在该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答案:(1)桌腿陷入细砂中的深度(2)没有控制铁块的高度不变4.(2019.5怀柔中考1模)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是否有关”的实验中,小华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带滑轮的木板、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和细线进行实验,如图4所示。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如图所示组装实验器材;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着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用f1表示。根据f1F1,计算出f1;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着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加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用f2表示。根据f2F2计算出f2;图4小华反复实验,均发现F2F1,小华根据f1F1,f2F2,得出结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根据_ 原理,可得出f1F1;(2)小华实际探究的问题中的因变量是_;(3)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4)请将小华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改正 。答案:(1)二力平衡、(2)滑动摩擦力大小(3) 步骤3中没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4)在步骤3中让木块以更大的(或改变)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5. (2019.4延庆中考1模)如图5所示,水平实验桌面上有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系好细线的均匀柱状实心铝棒(高度约为6cm)和装有适量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乙丙。小明利用这些器材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实验步骤如下, 图5甲 乙 丙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下悬挂铝棒,如图5甲所示,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0,并将弹簧测力计示数F0记录在表格中;将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的铝棒部分浸在水中,铝棒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1为2cm,不接触容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1如图5乙所示,并将弹簧测力计示数F1记录在表格中;将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的铝棒下移,使铝棒的部分浸在浓盐水中,铝棒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2为4cm,不接触容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2,如图5丙所示,并将弹簧测力计示数F2记录在表格中;小明发现F1 大于F2,通过学到的知识,他判断出两次实验中铝棒受到的浮力大小不等,于是得出结论“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2)请你针对小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 。答案:(1)没有控制排开液体体积相同 (2)将改为:将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的铝棒下移,使铝棒的部分浸在浓盐水中,铝棒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2为2cm (注:控制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答案都可得分)光学部分6(2019.4房山1模)实验桌上有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6个,3个为红色,3个为绿色。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有关”。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在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上增加一个红棋子,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三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三个绿棋子与三个红棋子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图6白纸透明玻璃支架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2)小军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3)针对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步骤中,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答案:(1)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或物距); (2)没有改变自变量物距,而改变了物体的大小(或没有改变物距,没有控制物体大小不变); (3)改变2个叠放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共3分,每空1分)7.(2019.4平谷中考1模)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用刻度尺测出发光物体A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将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仿照步骤、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 。答案:(1)没有改变自变量物体的高度;改变了控制变量凸透镜的焦距。 (2)步骤应改为: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仿照步骤、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8.(2019.4燕山1模)小刚想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中时,光线偏折程度与介质种类是否有关”,他做了如下实验: 将一个透明长方体水槽放在水平桌面上,把一块磁性白板竖直插入水槽中,白板与水槽侧壁垂直,激光笔“吸”在白板上,如图 7甲所示; 水槽中装水,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水中,如图 7乙所示,记录水槽底部光斑位置; 将水槽中的水换成油,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油中,两次光线在液面的入射点与 水槽左壁距离相等,如图 7丙所示,记录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 分析光斑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图8图7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_;(2)小刚改正上述问题后,所记录的两次光斑的位置如图8所示,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中时,光线偏折程度与介质种类_。(选填“有关”或“无关”)答案:(1)光线在水和油两液面的入射角不同 水和油的深度不同(2)有关 【电学部分】图99.(2019.4人大附中中考1模)小明在实验室选择了符合实验要求的器材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电压的关系”,并画出了如图9所示实验电路图。他的实验步骤如下: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为R1,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用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U1、用电流表测量通过R1的电流I1,将R1、U1、I1的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断开开关S,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为R2,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另一位置,用电压表测量R2两端的电压U2、用电流表测量通过R2的电流I2,将R2、U2、I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仿照步骤改变4次电阻箱的阻值R,用电压表测量R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分别测量通过R的电流I,将R、U、I的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2)请你针对小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 。答案:(1)没有控制电阻箱R阻值一定;控制电阻箱R阻值不变,改变R两端电压10.(2019.5朝阳中考1模)小阳用如图10所示的电路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否有关,小阳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保持蹄形磁铁静止,使金属棒AB向右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调换蹄形磁铁的N、S极,然后保持蹄形磁铁静止,使金图10【】ABSNG_+ 属棒AB向左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1)小阳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2)请你针对小阳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_。答案:(1)在步骤中改变了导体的运动方向2分 (2)调换蹄形磁铁的N、S极,然后保持蹄形磁铁静止,使金属棒AB向右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的方向。 (其他说法正确均给分)11.(2019.5大兴中考1模)为测量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明连接了如图11所示的实验电路。(1)小明检查电路连接正确无误,当用开关“试触”时,发现小灯泡都不发光,电压表、电流表都没有示数,为排除故障,小明拆下电压表,将电压表的正号接线柱接在电源正极,电压表的负号接线柱分别接到A、B、C接线柱时,发现电压表都有示数,当电压表的负号接线柱接到D接线柱时,电压表无示数。此电路只有一处断路,由此可以判断 出现断路故障。图11U/V1.32.53I/A0.200.280.3P/W0.260.70.9(2)排除电路故障后继续实验,他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测量三组电压、电流值,算出电功率,如上表所示,为减小实验误差,他将三次功率求平均值 =0.62W, 于是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0.62W,请你指出小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1)CD段导线(2)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数据不是额定功率,故不能和第二次数据求平均值。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专题六-实验评估题-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