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移动技术发展路标v4.doc

    • 资源ID:4131854       资源大小:18.97MB        全文页数:2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移动技术发展路标v4.doc

    中国移动技术发展路标(20112012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11年12月目 录1综述11.1网络总体结构11.2焦点问题21.2.1四网协同21.2.2全业务41.2.3智能管道41.2.4云计算51.2.5移动互联网52接入网72.1移动(蜂窝)接入网82.1.12G82.1.23G152.1.3TD-LTE212.2无线接入网252.2.1WLAN接入252.3有线接入网262.3.1接入光缆网络272.3.2PON接入网283传送网和IP承载网303.1城域网303.1.1城域传送网303.1.2城域数据网323.2干线传送网333.2.140G/100G WDM343.2.2OTN组网和交叉连接353.2.3ASON/GMPLS控制平面353.3其它补充传输手段363.4IP骨干网363.4.1CMNet363.4.2IP专网393.4.3业务系统接入层403.4.4IPv6413.5同步网424核心网444.1电路域444.1.1软交换大容量集中化454.1.2GCP(General Codec Policy 统一语音编解码策略)464.1.3IP化发展策略474.1.4MSC Pool引入484.1.5关口局融合策略494.2分组域494.2.1融合组网504.2.2数据流量514.2.3WLAN534.2.4智能管道544.3CM-IMS域554.3.1CM-IMS总体发展策略554.3.2组网优化能力提升564.3.3固网改造564.3.4重点集团客户的双跨方案574.3.5国际VoIP574.3.6面向VoLTE的演进574.4用户数据管理584.5智能网594.6信令网604.6.1信令网承载IP化604.6.2信令IP化614.7VoLTE624.7.1总体策略624.7.2SRVCC624.7.3SGs接口短信634.8物联网专属网元635业务网655.1业务网总体架构655.2业务发展趋势及挑战685.3业务网发展策略695.3.1业务能力层发展策略695.3.2自有业务协同及融合705.3.3个人业务应用705.3.4家庭业务应用755.3.5行业应用765.3.6物联网应用866终端和卡907IT支撑系统977.1IT支撑系统整合987.2IT基础技术1017.2.1中国移动IT基础技术面临的挑战1017.2.2中国移动IT基础技术总体发展策略1027.2.3云计算发展策略1027.2.4数据中心发展策略1067.2.5硬件系统发展策略1067.2.6软件系统发展策略1087.3网管支撑系统1097.3.1网管支撑系统总体框架1097.3.2网元管理范围与接口1127.3.3IT基础架构1147.3.4网管应用平台1167.3.5网管技术平台1217.3.6网管管控平台1227.3业务支撑网1227.3.1业务支撑网架构1227.3.2发展策略1247.4管理信息系统1357.4.1总体发展策略1377.4.2统一信息平台发展策略1397.4.3ERP平台发展策略1457.4.4企业级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策略1507.4.5企业风险管理平台发展策略1527.4.6应用支撑平台发展策略1537.4.7基础设施发展策略1558网络与信息安全1598.1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1598.2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架构1608.3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策略1628.3.1基础架构安全发展策略1628.3.2基础安全防护手段发展策略1648.3.3集中安全管控平台发展策略1688.3.4安全管理手段1738.3.5通信网和支撑系统安全发展策略1749基础通信资源1859.1码号资源1859.2IP地址资源1869.3域名资源1879.4频率资源1871 综述中国移动技术路标(20112012版)以公司发展战略和公司“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综合分析我公司当前面临的竞争环境和业务需求,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为我公司当前的各项技术工作提供战略指引。本路标依据网络的结构将中国移动的网络划分为七个部分,它们是接入网、传送和IP承载网、核心网、业务网、IT支撑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系统、终端和卡,网络总体结构如图1.1所示。图 1.1 网络总体结构各部分的定义和内涵如下:接入网:用户终端或用户网络接入到中国移动网络的各种接入方式的总称,包括移动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和有线接入网。其中移动接入网包括GSM/GPRS/EDGE、TD-SCDMA、TD-LTE等,无线接入网包括WLAN等,有线接入网包括PON、PTN、MSTP、以太网等。传送和IP承载网:传送网和IP承载网是网络的基础设施。中国移动的传送网包括省际骨干传送网(一干)、省内骨干传送网(二干)和城域传送网。中国移动现阶段主要有CMNET和IP专网两张IP承载网,CMNet分为CMNet骨干网和CMNet省网/城域网。同步网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频率同步网和相位/时间同步网,同步信号主要通过传送网进行传递。核心网:承载于传送网和IP承载网之上,为业务提供承载和控制的网络。中国移动核心网包括电路域、分组域和CM-IMS域三部分。业务网:承载于核心网之上,提供业务、业务接入和业务管理的网络。IT支撑系统:为支持公司运营、管理的IT系统的总称,包括网管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和企业信息化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以保护通信网、业务系统、支撑系统安全运行为目的,侧重防黑、防毒以及防垃圾邮件、垃圾短信、非法VoIP等内容安全,逐步建立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安全标准体系、安全运行维护体系。终端和用户卡:中国移动网络中,用户持有的各种终端和使用的各种用户卡的总称,其中终端分为个人客户、家庭客户和集团客户终端,包括:手机、PAD/笔记本电脑、TD-SCDMA/GPRS上网卡、MiFi、PC/手机客户端软件等辅助设备或软件以及特殊行业应用终端。用户卡包括:SIM卡、USIM卡、手机支付卡、M2M卡、终端安全芯片等。另外,为了实现全网的运营和发展,还需要基础通信资源的支撑,包括频率、码号、IP地址和域名。2 接入网中国移动的接入网主要包括移动(蜂窝)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和有线接入网三部分。2.1 移动(蜂窝)接入网中国移动的商用移动蜂窝网络目前处于2G/3G并存发展的阶段。2G主要采用的是GSM/GPRS/EGPRS标准,主要工作在889MHz909MHz / 934MHz954MHz、1710MHz1735MHz / 1805MHz1830MHz两个频段。3G主要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TD-HSPA标准,主要工作于A频段15M(20102025MHz)和F频段前20M(18801900MHz),同时还包括仅用于室内覆盖的E频段共50M(2320-2370MHz),但目前TD终端尚未实现对该频段的支持。目前随着3G后续演进技术LTE的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进展加速,结合公司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在推动LTE TDD与FDD技术融合发展与应用的同时,大力推进TD-LTE产业商用化进程,并基于TD-LTE规模试验验证相关技术和组网方案,加速设备及系统成熟,做好未来LTE大规模部署的相关技术准备。2.1.1 2GGSM是中国移动最重要的基础网络,是我公司当前的利润所在,是四网协同的基础,需确保质量做优。目前,中国移动在GSM网络上业务增长放缓,网络整体利用率不高。同时,由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网络质量下滑严重以及网络结构和建设方面的各种遗留问题依然存在,急需解决。 目前,2G网络主要面临在维持网络既有规模的前提下,如何保证网络质量、特别是语音业务质量,同时提高承载效率,维持网络合理利用率的挑战。2.1.1.1 GSM接入2.1.1.1.1 双频网(1) GSM900和GSM1800网络定位考虑到GSM900目前良好的全覆盖以及在频段上的优势,GSM900M网络仍将定位于覆盖和容量的主体,GSM1800M主要定位于900M容量的补充,同时也可用于改善900M网络质量。(2) 双频网组网目前,在数据业务仍有增长需求及GSM900M网络负荷较大的区域, 可适当增加GSM1800M在新引入载频中的比例。原则上GSM900/1800双频网宜采用GSM1800系统与GSM900系统共用基站控制器的混合组网方式,900M和1800M之间可采用共BTS(BCCH)方式或独立组网方式。同时支持EGPRS等新业务的承载,并为EGPRS等新业务考虑一定量的信道冗余。近期应注意GSM900和GSM1800间的负荷均衡,应积极引入双频网负荷均衡优化算法,在GSM900和GSM1800同覆盖区域逐步提高GSM1800话务负荷承担比例,降低GSM900网络负荷。2.1.1.1.2 GPRS/EGPRS目前中国移动已完成对全国所有地市的EGPRS覆盖,小区开通比例已达到95%。但鉴于2G智能终端的普及率逐年提升,后续仍然面临增强EGPRS深度覆盖和扩容EGPRS载频的压力。同时,随着农村数据业务需求的增长,对于乡镇等边际网也应该逐步考虑增加EGPRS载频覆盖的需求。2.1.1.2 现网新问题解决方案2.1.1.2.1 语音业务质量保证在数据业务资源占用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应优先保证语音等基础业务的接入成功率和业务质量。增加公共控制信道CCCH的配置数量,提升小区整体的业务接入能力和寻呼响应能力;提升语音相对数据业务的接入和寻呼响应优先级,优先保证语音业务接入;保证静态语音业务信道资源配置,在话音负荷较大时优先保证动态共享信道用于话音业务。为降低数据业务增长所带来的小区间干扰抬升水平并缓解语音质量下降,应在城区数据业务繁忙区域,在不影响用户数据业务体验的前提下引入EGPRS数据业务下行功控功能。为避免开启半速率后所带来的语音质量下降问题,应扩大规模引入基于干扰消除的增强型半速率(AMR-HR)方案、并进一步引入AMR功控优化算法和更高可靠性的AMR信令优化方案,在保证语音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网络容量。另外,在密集城区或业务热点等干扰较严重的区域,可依据实际需求部署增强型干扰消除技术(EIRC),以降低网内上行干扰。同时,应研究并试点基站间空口同步技术,依据试点结果考虑在干扰较严重的区域部署,以进一步增强干扰消除技术的性能。2.1.1.2.2 数据载频利用率提升和部分业务管控为减少数据业务对无线资源的占比,同时缓解即时通信类业务(如QQ等)对2G网络信令和数据承载的冲击,应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数据业务资源紧张、低价值高资源消耗业务及低ARPU用户占比较高的区域,按需部署PCC架构下基于用户分级和业务分类的无线网络动态资源调控方案:无线网在获得由核心网元传递的用户级别和业务类型标识后,进行差异化的无线资源分配和调度,从而提高无线信道利用率。在现阶段,主要对QQ等即时通信类业务进行针对性管控,同时也具备依据区域业务特征和未来业务发展做进一步业务管控的能力。对于暂不支持上述方案的厂商,现阶段可部署Active TBF、小包检测等过渡方案,同时后续应进一步推动厂商支持该方案。2.1.1.2.3 现网辅设备质量提升为有效改善网络覆盖能力、降低干扰,并保证辅设备的长期可靠性,针对现网应用中所暴露出来的GSM直放站、无源器件和天线等辅设备产品质量问题,应积极开展现网质量排查,并基于排查结果,进行产品替换工作,特别是光纤直放站,可替换为分布式多载波基站。2.1.1.2.4 面向用户感知的无线优化现有网络KPI指标考核无法真实反映终端用户的实际业务感知,而且现有优化手段无法准确还原历史投诉场景并迅速定位、溯源问题,为此需要建立面向用户感知的网络质量评估和优化体系。主要方法是通过引入A+Abis信令监测获得用户级信令信息,进行用户感知评估和问题定位。基于A口和Abis口的信令监测和分析,需要重点解决网络维护中海量数据的处理效率难题,实现快速、高效的用户感知评估和网络日常优化。2.1.1.2.5 网络资源License自配置License自配置技术基于话务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网络License资源的有效调配,解决一定区域内license资源和话务负荷不匹配的问题,同时提升网络维护效率。目前已实现GSM载波License智能调整和AMR-HR载频License智能调整功能。目前,License自配置技术已在GSM网络中试点验证,后续将根据试点情况考虑现网部署。2.1.1.2.6 特殊场景解决方案(1) 高速铁路覆盖面向铁路提速所带来的高速铁路覆盖问题,可采取调整原有网络覆盖的方法:如使铁路沿线形成带状覆盖,减少周边非铁路覆盖小区的交叉覆盖等;或调整无线参数,包括降低切换距离,删除切换少的邻小区等方式;重点考虑专网进行覆盖,配合RRU合并小区的网络架构;增加网络新功能,包括上行抵抗多普勒频移技术,下行预置频偏,上下行覆盖增强技术,高速切换算法等。面向未来速度350km/h以上的高铁,考虑引入车载专用通信系统方案,重点解决下行频率偏移和车体穿透损耗两个问题,有效提升未来高铁通信质量。目前由于尚未获得相关部门许可,该方案尚未实施验证,高速铁路的覆盖方式仍以专网覆盖为主,待获得许可后将展开专项测试进行验证,并从中选取性价比最优的方案来实现我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2) 应急通信为加强各类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情况下通信网络保障能力,需考虑多种手段相结合、立体化的多维联动应急通信保障解决措施及解决方案,重点解决灾前预警和灾后疏通问题。为实现灾前保障和预警,借鉴日本经验,重点研究地震、海啸及台风等灾害预警系统,采用短信、小区广播等方式,为灾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为实现灾后应急保障及网络疏通,重点研究天地一体应急通信体系,利用高空基站的广覆盖特性,超级基站的抗灾性,应急车的机动性,实现在各类重要和突发事件,甚至大面积断电情况下快速实现地面移动通信的覆盖,形成一个立体化、广覆盖、可扩展、一体化的综合应急通信体系。目前正在根据高空基站实验情况以及超级基站和应急车的应用情况,对应急通信体系做进一步优化。2.1.1.3 增强型GSM技术增强型GSM技术是在现有GSM/GPRS/EGPRS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技术,其目标是提升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并保证现有网络具备向未来LTE演进的能力。2.1.1.3.1 新型基站应用(1) GSM/LTE宽带化多模基站目前多载波宽带化基站已在现网规模应用,且站型也日渐丰富,包括一体化基站、分布式基站、宏基站、微基站等各类站型,能较好满足各种部署场景需求。对于新建基站优先采用多载波基站设备,频率资源紧张的城市热点区域,建议优先采用GSM1800多载波基站,以提高整机效率、降低基站耗电、提高基站设备集成度,,此外,考虑到未来支持GSM/LTE多模的需求,建议后续重点引入双通道多载波基站设备,以实现在不更换或新增RRU硬件的前提下,实现MIMO,以最佳方案完成向LTE的平滑升级。(2) 分布式基站及CRAN组网积极推进基带单元(BBU)基于多载波功放技术的远端射频单元(RRU)架构的GSM分布式基站的产品成熟,并进一步推动厂商尽快支持C-RAN集中化部署所需的RRU多级级联、环路保护等技术。基于厂商支持情况,积极推动光纤资源相对充裕的新建或扩容区域采用CRAN进行BBU集中化部署应用,同时进一步研究末端光纤创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增强维护管理的便利性,以达到减少远端机房建设、减少电力消耗和降低维护成本的目标。(3) 小型化基站   重点推进基于多载波技术的小型化基站,包括一体化小基站与微RRU两类设备形态。其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配套要求少、部署灵活性高,应加大在室外站覆盖室内,街道站等立体网覆盖场景中的应用规模。2.1.1.3.2 BSS IP化BSS IP化包括Abis、A、Gb接口的IP化,能够节省TC(编解码设备),从而提高语音业务质量、降低设备投资,以及促进GSM实现MSC POOL功能,提高网络设备利用率和容灾能力。关于BSS IP化应在大力推进移动接入网IP(BSS IP)的标准化和产品成熟的基础上,结合城域网及TD网络IP化的发展,分阶段逐步实施。BSS IP化将带来BSS内部组网、BSS与CN间组网的变更,同时节约传输成本。从A接口和Gb接口IP化入手,随着GSM新型基站实施,逐步引入Abis接口的IP化。2.1.1.3.3 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增强方案(1) 语音业务增强方案在逐步扩大增强型半速率AMR-HR方案部署规模的基础上,研究并测试另一种提升语音容量的多用户单时隙复用技术(VAMOS),它理论上可以在AMR-HR的基础上将语音容量再提升一倍,但存在影响语音质量的风险,需外场验证实际性能增益及其对语音KPI的影响幅度。考虑现网日常场景下AMR-HR开启比例较小,基于此使用VAMOS的容量增益有限,建议现阶段仅将VAMOS作为技术储备,在载频资源受限或应急场景下考虑使用。(2) 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增强方案由于受限于终端及终端芯片设备的成熟度,且部分技术对网络和终端侧设备改造量较大,短期内不考虑引入EDGE演进技术(包括高阶调制16QAM、32QAM,Turbo编码、下行双载波和时延降低等技术)。2.1.1.4 2G/3G协调发展策略由于3G网络的引入,网络运营将面临协调2G、3G两张网络共同发展的问题。两网的定位、互操作策略应随着不同阶段的差异而有所变化。3G网络现阶段,应保障3G覆盖连续性好,3G到2G切换性能较好。此时建议两网共同承载所有业务。3G/2G终端优先选择并驻留在3G网络,以尽快吸收2G业务量。两网互操作功能宜简单有效,不应对现有的2G设备引入过大改动,保证两网质量稳定。开启基于覆盖的2/3G互操作。开通终端空闲状态下的TD-SCDMA与GSM的双向小区重选。开通TD-SCDMA到GSM话音业务单向切换;现阶段2/3G互操作相关工作重点为:(1) 积极推进2G/3G系统间重选时延优化方案(2G扩展BCCH功能、BSC联合寻呼功能、2G和3G网络系统消息优化下发等)的现网实施,降低用户在重选过程中的不可及时间。(2) 推进2G/3G无线网融合,进一步提高3G到2G的话音切换成功率。通过BSC和RNC之间开通Iur-g+接口,缩短切换时延并提升切换成功率。(3) 进一步优化2G/3G网络互操作、以及3G系统功率参数,并积极研究和试点3G系统侧基于IMEI的互操作算法、准FR(快速返回TD-SCDMA网络)等实现分流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3G网络分流2G流量的比例,解决2G现网数据业务负荷过大的问题。其中,互操作参数应综合考虑区分业务和终端类型、防止乒乓重选等因素进行设置和优化。对于3G网络负荷快速增长的区域,应注意保持2G与3G网络负荷尽量均衡,确保网络性能指标最优。对于TD网络负荷过重出现拥塞的区域,可通过PS降速、HSDPA业务降质为R4、系统间切换等方式缓解拥塞,若仍无法解决则需考虑扩容。2.1.2 3GTD-SCDMA在国内面临WCDMA和CDMA2000这两种3G制式的竞争。从技术本身及产业链的成熟度方面,TD-SCDMA均不占优势。技术方面,相比其他两种制式有较大差距,且进一步性能提升空间有限。产业方面,经过多年发展成熟度逐渐好转,但仍有一定差距。建设和运营方面,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和挑战:网络利用率偏低,分流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技术和频段等方面的原因,TD网络深度覆盖能力弱于竞争对手,室内分布系统业务吸收能力不足。 TD-SCDMA主要承载终端的手机移动数据业务,同时作为向TD-LTE演进的基础,目前需重点加强主城区的深度连续覆盖,同时有效增强TD-SCDMA网络分流手机终端数据业务量的能力。2.1.2.1 TD-SCDMA后续增强技术及功能2.1.2.1.1 HSUPAHSUPA在单载波4个上行业务时隙时,可提供最高理论峰值2.2Mbps空口能力。在现网2:4上、下行时隙配比情况下,可提供550kbps的上行速率。各主流TD设备生产厂家均已支持,且现网局部区域网络侧已开通该功能,但由于目前市场尚无可支持HSUPA功能的商用终端产品,该功能尚未在现网规模应用,未来应进一步推动。2.1.2.1.2 MIMO技术对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虽然其对改善频谱效率,提升单用户吞吐率有一定性能增益,但性能方面与TD LTE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该项技术的引入需要对已有TD网络、终端进行较大改造,因此商用时间较晚,短期内不考虑MIMO在TD-SCDMA系统的应用。但可关注LTE的进展和终端芯片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对MIMO的应用策略。2.1.2.1.3 HSPA+相关技术随着标准化工作的开展,HSPA+ R8、R9(V4版行业标准)还纳入了辅载波TS0时隙使用、下行64QAM、分组业务持续连接(CPC)、增强CELL_FACH、L2增强、Special Burst降功率等功能,对提升单用户吞吐率、小区吞吐率、HSPA载波承载效率都有一定效果,但需要对TD-SCDMA系统的空口有一定程度改动。目前上述技术已完成标准化工作。其中辅载波TS0、下行64QAM调制方式和L2增强技术,已有部分终端具备了支持能力,系统侧可后续依据网络需求在数据业务密集区域通过软件升级支持这三项功能,以提高在小区中心或室内分布场景等信道条件较好环境下的用户峰值速率。而对其他技术,应积极研究其在商用系统中推广的实际价值,依据终端发展情况及网络发展需求确定引入方式。2.1.2.1.4 无线网接口开放目前TD-SCDMA系统BBU与RRU产品间Ir接口已实现开放,且已在现网应用。TD-LTE Ir接口开放也已完成行标制定,大部分厂商产品已陆续支持,后续将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并推动相应的标准国际化,此外后续还将继续推动完成TD-SCDMA和TD-LTE双模Ir接口标准化工作,预计2013年上半年完成。2.1.2.2 TD-SCDMA新产品及设备引入策略2.1.2.2.1 基于分布式基站的C-RAN集中化部署C-RAN集中化部署是基于分布式基站站型,利用BBU-RRU长距离光纤拉远,BBU集中化部署,RRU级联并构成环形保护的组网技术。对于TD-SCDMA网络,目前设备可支持最大配置5/5/5的三扇区RRU在1对光纤上级联。因此,每个物理TD-SCDMA基站需要占用接入环上1对光纤。在光纤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以减少在远端新建机房,减少空调等配套,并相应减少运维和能源消耗。积极推动彩光和WDM/OTN方案试点,实现在1对光纤上支持410个TD-SCDMA基站。2.1.2.2.2 多频段设备引入室外采用F频段和A频段组网。A频段作为主载波,不同站点根据容量及组网要求采用单A、单F单A或FA的RRU设备。其中,F频段相关设备需考虑未来向TD-LTE的演进能力。室内采用A频段、F频段和E频段组网。A频段作为主载波,且F频段逐渐过渡到室外。室内RRU设备除需考虑到目前多频段组网需求外,室内E频段设备还需考虑未来向TD-LTE的演进能力。无论对于室内还是室外场景,支持F频段RRU设备的射频指标必须满足与DCS1800下行频段(18051850MHz)和EV-DO上行频段(19201980MHz)的共存共址要求。对于未来将要不熟的IMT FDD补充频段(18501880MHz),今年以后入网的F频段RRU必须满足在无委拟年底前发布的在此频段的最新共存指标要求。而对PHS,暂不规定干扰规避指标。2.1.2.2.3 智能天线应用和改进智能天线是TD-SCDMA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智能天线已经实现双极化、宽带化、小型化技术的融合发展,从TD-SCDMA三期建设开始,基于18801920/20102025/23002400MHz频段(F/A/E)的宽带双极化天线已广泛应用。2010年底确定:TD-LTE室外试验频段明确为25752615MHz(D频段)。考虑TD-SCDMA建设及TD-LTE后续演进要求,智能天线后续必须考虑支持18801920/20102025/25552635MHz(F/A/D)超宽带多制式天线融合发展。同时为了提升天线工程施工的易用性,可进一步考虑:(1) 应用超宽带天线同内置合路器的结合,进一步降低未来D频段引入后的工程施工难度;(2) 应用超宽带天线同集束电缆接口技术的结合,进一步解决RRU之间级联及天线大辫子问题;(3) 应用超宽带天线同天线美化技术结合、解决多种特殊应用场景下应用需求;(4) 应用可支持FA/D可独立电调的超宽带天线,可实现对3G/4G两个网络能够分别独立优化。为了提高网络优化的便利性,也需同时考虑应用超宽带天线同电调技术结合,解决天线调整难度大的问题;同时可进一步促进智能天线的可信息化管理,提升智能天线的权值管理能力,并同SON技术相结合,提升智能天线网络优化能力。2.1.2.2.4 GPS替代解决方案目前TD-SCDMA系统同步严重依赖GPS,一方面增加了天馈施工难度和安装站址要求,另一方面GPS时钟模块也成为实际运营中除射频模块外的第二高故障率设备,同时给在战争等特殊环境下的TD-SCDMA整网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基于上述GPS的诸多问题,建议在现网逐步应用基于传输网络传递时间同步信息的GPS替代方案。目前基站可通过1PPS+ToD接口从传输设备提取时间信号,推进基站采用带内接口直接从1588v2报文提取时间信号。2.1.2.2.5 TD-SCDMA Femto基站Femto基站主要应用于家庭环境,可通过融合业务资费套餐发展家庭用户,增加用户黏度。同时能够解决一些室内容量和覆盖问题,并促进数据业务在家庭/室内环境的发展,引导消费者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从其应用优势来看,Femto基站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用户可以自己购买。且能够支持即插即用,用户可以自行安装,运营商激活之后即可使用。Femto基站完全基于现有的TD标准,发射功率范围10100毫瓦,与WiFi接入点类似。Femto基站的引入为网络运营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如有线接入资源的限制、与已有WiFi方案的竞争,向用户开放网络后对运营、维护带来的风险等。目前已完成TD-SCDMA Femto基站行标提交,正在部分省公司推动商用和试商用, 并进一步研究新型的商用模式,家庭环境下的用户行为以及对移动业务的影响。2.1.2.3 TD-SCDMA新技术解决方案及应用建议2.1.2.3.1 室内分布系统优化方案TD-SCDMA网络室内分布系统业务吸收占比偏低,主要原因包括室分系统楼宇覆盖占比偏低和已建成的室内分布系统业务吸收效率偏低两方面:已建成的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存在设计方案不合理、室分系统参数配置不合理以及室分系统器件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现有室分系统业务吸收能力下降;室内分布随着多系统、多频段的逐步引入,共室分所带来的系统间干扰问题、不同频段覆盖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70%80%的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深度覆盖质量是影响TD-SCDMA业务发展的关键,优化策略包括:(1) 加强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力度,提升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覆盖率;(2) 把控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和施工质量,避免简单合路、使用质量不达标器件以及施工与设计方案不符等问题;(3) 定期检查室分小区的核心参数设置,根据场景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优化参数;(4) 提高并保证POI各端口间的隔离度避免系统间干扰,高频段设备采用远端天线点就近合路方式解决覆盖不平衡问题;(5) 推动适合于提升TD-SCDMA深度覆盖质量的新产品、新站型及新方案的研究、试点和广泛应用。2.1.2.3.2 TD-SCDMA深度覆盖新站型解决方案TD-SCDMA网络中存在较多覆盖空洞和盲点,采用轻便的双通道小功率微站对覆盖盲点进行分层“补盲”,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分层网络覆盖,有效改善TD-S网络深度覆盖不足。该站型具有低成本、易施工、灵活组网的优势,适用于居民区小区覆盖或密集城区“补盲”等,可与宏站、室分站构成分层式组网方式。在应用双通道小功率微站过程中,需注意双通道微蜂窝系统抗干扰性能不足,无法实现连续覆盖,与宏蜂窝需保持异频组网,并对功率、网络结构等相关参数进行精细化优化。2.1.2.3.3 TD-SCDMA分流GSM网络负荷优化方案现网优化过程中过于考虑保证语音业务质量,2/3G互操作门限、TD-SCDMA系统导频发射功率等参数设置较为保守,使得客户感知的TD-SCDMA网络覆盖范围较小,双模终端GSM网驻留比例较大,导致TD-SCDMA终端业务倒流现象较普遍、2G网络负荷压力较大。为解决TD-SCDMA终端业务倒流GSM网络问题,相关优化措施包括:(1) 互操作参数优化:通过优化2/3G网络互操作参数,一定程度上缓解TD-SCDMA网数据业务倒流GSM网;(2) 功率参数优化:通过提升PCCPCH的发射功率,增加TD-SCDMA网络业务吸收能力,减小GSM网负荷;(3) 基于IMEI的互操作算法:数据卡、手机门限差异化配置,保证数据卡在TD-SCDMA网络发起的数据业务尽量留在TD-SCDMA网络;(4) Fast Return:通过准FR方案引入,实现TD-SCDMA到GSM语音切换挂机后快速重选回TD-SCDMA网络,提高TD-SCDMA网络利用率。通过现网试点验证以上各项方案在现网中应用后,可实现在有效保证用户感知的同时,最大限度将G3终端业务保留在TD-SCDMA网络。后续结合现网环境,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最大化TD-SCDMA网络业务分流能力。2.1.2.3.4 Cell-FACH承载小数据业务QQ等小流量即时消息业务占用较多资源,但未产生相应收入,属低附加值业务;同时随着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信令负荷大幅提升,已逐渐形成较强“信令风暴”,影响各类业务感知。因此,现网资源分配机制需进一步优化。为提升TD-SCDMA网络对永远在线类业务及信令数据的承载能力,引入Cell-FACH承载小数据业务技术。系统根据数据业务类型,自适应的将永远在线类小数据业务或信令数据迁移至Cell-FACH状态进行承载,有效提升网络资源分配效率。经初步遍历测试,现网终端及设备均可有效支持Cell-FACH承载小数据业务技术,Cell-FACH与Cell-DCH状态转换时延约4001500ms,实现较低时延状态转换。后续将逐步在现网扩大试点规模,并根据试点效果及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广应用。2.1.2.3.5 上行干扰消除技术TD-SCDMA系统由于频点有限,业务热点区域存在较强的同频干扰问题。上行干扰消除技术主要是针对无法进行联合检测的同频干扰而设计的。上行干扰消除技术采用干扰抑制技术,利用干扰的相关性,对这些无法处理的干扰进行白化处理,从而有效抑制同频干扰,提升系统解调能力。目前,主流TD-SCDMA系统设备厂商均可支持该项功能。经初步现网验证上行干扰消除技术可有效抑制同频干扰,提高解调精度(约15dB),有效改善各类业务上行覆盖性能。后续将逐步扩大现网进行试点规模,并根据试点效果在业务密集或同频干扰较高区域推广应用。2.1.2.3.6 准FR重选时延优化技术“呼叫不可及” 时间较长是影响客户TD-SCDMA业务体验的主要原因之一。准FR重选时延优化技术通过网络侧RNC软件升级,有效节省TD-SCDMA网络语音业务切换至GSM网络挂机后终端由GSM网络重选回TD-SCDMA网络的时延。目前,主流TD-SCDMA系统设备厂商和芯片厂商均可支持准FR重选时延优化技术,经测试现网设备及存量终端均未发现对该技术的兼容性问题。准FR方案已从2012年下半年在全网逐步推广应用,随着支持准FR方案终端占比逐渐提高,该技术优化效果将逐渐显现。2.1.2.4 TD-SCDMA向TD-LTE演进2.1.2.4.1 基站硬件平台的演进TD-LTE作为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 其商用进程也日益加速。 因需尽早推动TD-SCDMA设备支持向TD-LTE平滑演进的能力,保护已有投资。此外,TD-SCDMA和TD-LTE也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两网共存,共存期间,站址和天面资源问题将日益突出,亟需实现资源共享,对TD-SCDMA与TD-LTE共平台也提出了迫切需求。对于BBU部分,应尽量保证现有TD-SCDMA BBU中的基带处理板卡能重用于未来LTE系统,即仅通过软件升级实现TD向LTE模式的转换。此外,考虑到实际网络的演进情况,可在现有TD BBU内预留一定数量空闲槽位,未来仅需增加LTE关键处理板卡,并共用同一机框内的主控、传输、时钟等,实现TD-SCDMA与LTE双模工作,目前现网绝大部分产品均具备该能力。对于RRU部分,新部署的室外F频段多通道设备及室内E频段单/双通道设备均应具备升级至TD-LTE或双模同时工作的能力。自TD-SCDMA四期工程开始部署的F、E频段RRU均具备升级为TD-SCDMA/TD-LTE双模的能力。此外在具体升级实施中,还应注意规避PHS和3G补充频段对F频段的潜在干扰等问题。对于TD-LTE室外D频段应用,由于目前尚无法实现TD-SCDMA异频段RRU的平滑演进或共用,未来需新增LTE RRU设备。2.1.2.4.2 室内分布系统的改造为使室内分布系统支持向TD-LTE演进,室内分布系统中用到的无源器件需要支持TD-LTE频段;若TD-LTE室内分布系统不支持MIMO,工程改造量相对较小:无须新增1套馈线或天线点。现有室内分布系统上支持TD-LTE,若支持MIMO,工程改造量相对较大:需新增1套馈线,新增1套天线点(若采用双极化天线,可将原有的1套天线点替换为双极化吸顶天线),为保证不相关性,新增1套天线点与原有天线点的间距最好在0.5米以上。同时,支持MIMO时应注意确保两个通道的功率平衡问题。 2.1.3 TD-LTETD-LTE是中国移动的未来,将主要用来承载高速移动数据业务,并具备承载话音业务功能。随着LTE FDD商用进程加快,TD-LTE在市场和产业资源方面面临被争夺和挤压的挑战,当前TD-LTE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频率分配和TD-LTE市场信号尚未最终明确,难以持续加速产业成熟。2.1.3.1 TD-LTE技术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移动技术发展路标v4.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