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doc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屡清屡有,前清后增,可谓是“老大难”或“牛皮癣”。那么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成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深入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探究。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是贷款把关不严,调查不细。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信用社的借款申请书是制式的,借款人借贷款只是在制式借款申请书上填填空,还有的借款人不会填写借款申请书,信贷人员就让借款人拿别人的申请书比猫画虎,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和基本情况不作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而是采取问卷式的方式撰写贷款调查报告,从源头上埋下风险隐患。二是担保抵押不实或虚假质押和抵押。在办理贷款抵质押手续时,对借款人所列出的抵质押物品不进行实地考察论证,致使借款人凭空捏造抵质押物或高估抵质押物品价值,造成抵、质押贷款不足额或质押物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三是借新还旧,淡化了借款人还贷意识。部分信用社对到期难以收回的贷款,采取借新还旧的办法进行变通,使已经显现风险的贷款“摇身一变”成为正常贷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不良贷款看似新形成的,但实际上是已经“变通”了几次。有位信用社主任对这种现象很无奈地说:“像这样的贷款如果在到期时抓紧点催收,很有可能当时就收回来了,现在再收就很难了。”长时间的借新还旧,使部分借款人淡化了信用意识,在催收不良贷款时如果信贷人员催的松他们就说没钱,如果催的紧他们就要求换据,致使贷款越盘越死。四是违规展期,掩盖了贷款风险。有的信用社贷款逾期,不是在催收上下功夫、花力气,而是在不符合展期条件的情况下,为了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擅自展期,无原则的“改头换面”使不良贷款变成正常贷款,不仅掩盖了贷款风险,还失去了贷款的最佳催收期。五是化整为零,贷款垒大户。有的信用社对某些超权限不符合规定的贷款,为逃避监督检查,将一笔大额贷款分成几笔小额贷款,将单笔超权限贷款分成几笔权限内贷款,这样的贷款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偿还所借贷款的能力,致使贷款形成不良。 二、对策 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育高素质信贷队伍。农村信用社要对信贷从业人员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对信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认真贯彻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严格信贷从业人员考核、等级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严肃信贷从业人员责任,端正信贷操作行为,从源头上堵塞信贷风险漏洞,杜绝亡羊补牢。 二是加大征信知识宣传,提高贷户信用意识。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征信知识的宣传力度,结合“农信进万家”活动和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广泛宣传“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信贷原则和“守信光荣,赖债可耻”的信用理念,要大力宣传本地区遵纪守信的好典型,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对信用好的借款户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赖债户要采取信贷制裁或法律手段强制收回,培树借款人的信用观念和还款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是坚持审贷分离,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和分级授权、授信制度,加大对新增贷款的审控力度和责任清收力度,各信贷职能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做到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同时,要严格实行贷款“三查”制度,做到贷前调查深入实际、贷时审查严格细致、贷后检查全面到位,做到环环紧扣,严防在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重放轻管和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 四是要加大对信贷的稽核检查频率,充分发挥稽核检查的监督职能作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堵塞信贷管理和运行中的漏洞。稽核人员不仅要对信贷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查,而且还要细纠,要把重点放在发现问题的纠改上,要做到问题得到纠改,责任人得到处理,形成一种高压的管理态势。 五是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违规借新还旧、违规展期、冒名贷款、化整为零、抵质押不合规等行为从严惩处,要发现一笔查处一笔,绝不能手软,从根本上解决形成不良贷款滋生的“土壤”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