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doc

    • 资源ID:4131008       资源大小:40.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doc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 摘要:本文从揭释信贷文化入手,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当前落后的信贷文化现状,指出治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根本办法是培育健康信贷文化,具体包括以五级贷款风险分类法为切入点、以完善内部控制为保障点、以提高信贷工作人员素质为基本点、以金融创新为着力点等四个方面。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为什么“源源不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运作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落后的信贷文化中。落后的信贷文化比巨额的不良贷款更可怕,因为不良贷款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化解,但落后的信贷文化会形成源源不断的不良贷款,所以治理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 一、如何理解信贷文化 随着各种“文化”的引入,例如企业文化、马路文化等等,这些带有一定抽象意义的说法已经被接受了。但是信贷文化到底是什么,并不是每个人能说的清楚。因为信贷文化,并无确切的定义。笔者无意给信贷文化下定义,因为试图给某一事物下一个终极概念往往是徒劳的,即使同一事物的所有特征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语言表达的苍白也不可能涵盖事物的全部特征,只能从事物的不同层面加以描述。所以笔者只能借有关专家对信贷文化的不同理解来把握它的多角度特征。在信贷政策、程序、审计和控制的全过程,每个单位都有一套多年形成的主流习惯做法、机构安排、思维方式等等。这些占支配地位的习惯与做法的总和,就构成了信贷文化。然而信贷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单位的管理层鼓励什么、惩罚什么,甚至单位领导人的言行,都对信贷文化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Gerald Corrigan说,“信用风险管理的本质是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提供给正确的人,使这些人可以提出正确的问题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已经创建出这样的文化:承担风险已经是一种为人们接受的观点,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在其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承担一定的风险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不会担忧因为你做错了就会被解雇。我们已经把这种承担风险的态度培育出来了。你仍会谨慎行事、深入研究,集体的判断会支持已经得出的决策。”(Howard Rubin, Director, Standish, Ayer and Wood) “管理层要通过他们的行为、态度、反应、语言及非语言的信号以及他们树立的“典型”建立起信贷文化。这些信号,不论是多么的不连贯、多么漫不经心,都会被信贷经理和信贷员所吸收,并主导他们的行为(Morsman,1994)” “所谓信贷文化,就是说在一个银行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懂得怎样分析现金流量,怎样来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怎样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新桥投资董事、总经理单伟建)。” 从以上专家对信贷文化的阐释,笔者认为健康的信贷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即在信贷管理层的引导下,信贷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认识信贷风险的存在,他们的许多习惯和做法能够及时识别信贷风险、防范信贷风险,在民主决策机制下,能对风险的处理做出科学决定。 二、信用社信贷文化现状 有什么样的贷款分类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信贷文化。长期以来,信用社一直实行的是“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这种分类制度已不能适应信用社的发展要求,培育出来的信贷文化是一种落后的信贷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观念落后。长期以来,许多信用社工作人员在进行贷款决策时什么都相信,尤其是利润、抵押物、信用评级,就是不相信现金净流量,这样就培育和派生了一些落后的信贷观念。1、将利润视为第一还款来源。一笔贷款到期借款人能否偿还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现金,利润是不能直接用来偿还贷款的。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的,当应收、应付、末达账款、累计折旧等帐项存在时,利润并不等于现金,如果以利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就有可能误导信贷决策。从当前信用社的信贷调查报告、大额贷款监管检查表以及贷款审批过程来看,许多信用社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很少考虑现金净流量,强调更多的是利润、抵押物和信用评级。2、过分强调担保的作用。担保只是保证贷款偿还的一种手段,取得了抵押品或保证并不能保证如期还款,即使是再好的抵押品也不会将一桩交易由坏变好,它不能取代贷款协议的基本安排。事实上,在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借款人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时,许多工作人员首先考虑的不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主营业务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而是有无抵押物,只要有合适的抵押物,即使贷款到期借款人没有充足的现金,贷款也是可以放的。他们的逻辑是:如果贷款到期不能还,就用你的抵押物变现偿还。然而抵押物变现的市场风险,使信用社常有“当铺”之嫌。3、用重组贷款的方法掩盖贷款的内在风险。重组贷款是指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件做出调整的贷款。巴塞尔核心原则评价方法和我国贷款分类指导原则都规定,需要重组的贷款,至少划为次级类。重组后的分类结果,不能超过重组前的分类档次。然而有些信用社则把重组贷款作为人为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的手段,从而达到掩盖信贷风险的目的。表现比较突出的是贷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或者说非正常贷款通过这些手段人为转为正常贷款。这些做法不符合审慎会计原则和银行稳健经营原则。这些贷款即使按“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也不应划为正常贷款,而至少是逾期贷款。所以这种做法无形当中引导信用社放松警惕,忽视对这些贷款加强管理。4、没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受“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没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从而放松了对正常贷款的日常管理,注重更多的是非正常贷款,一旦贷款逾了期、出了问题才会引起重视,然而已是“亡羊补牢”。5、夸大以贷引存的作用。有部分信用社由于片面追求存款规模,以放宽授信条件为代价发放贷款。以贷引存并没有错,错在有些信用社把以贷引存作为贷款发的条件,通过授信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置稳健原则于脑后。他们对借款人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能以“孩子(贷款)套到狼(存款)”。他们的假设是:“孩子(贷款)”不会损失,而“狼(存款)”则会被套住。这种一本万利的便宜事往往只是一厢情愿,使贷款在发放的开始就存在问题。6、片面强调存款立社。多年以来,许多信用社一直以存款规模为考核中心,以存款多少论英雄,忽视了资产质量的考核,或者把资产质量作为二级考核目标,天天拿着存款日报表监控督促,连贷后检查工作也很少抓。这就造成了一些信用社暂时繁荣兴旺,却埋下了资产质量隐患。虽然存款是资产业务的前提,但并不是立社之本,对存款的考核可以保留,但应降为二级指标,应把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利润升为一级指标。在存款与资产之间可以通过存贷比来建立关联约束。这样,考核了资产规模、质量也就间接考核了存款; (二)信贷管理落后。良好的信贷管理有助于信用社及时识别、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然而从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运作的全部过程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信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存在问题。1、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完整的信贷档案可以帮助信用社提高贷款质量并减少贷款损失。然而有些信用社并没有重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信贷档案不完整,记录要素不全,信息反映失真,分散管理,没有明确的档案存档、借阅和检查制度等问题。2、信贷“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从贷前调查来看,有些人员不知道贷前调查从何处入手,没能认真坚持实地原则、多人原则、多方原则、多次原则等,调查报告信息收集不全、不准确。有些信贷工作人员在进行授信调查时经常犯先入为主的毛病,即带着某种假定,并不自觉地把它作为结论看待。结果授信调查就成了印证或取证的过程,必然片面、不客观;从贷时审查来看,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有些贷款管理委员会成员一味跟着有关领导和信贷管理权威人士的思路走,不敢或者不愿提出异议,结果使信贷集体审批变成了个人审批;从贷后调查来看,有部分信用社把贷款发放出去之后就不管了,一直到贷款到期才去催收,不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各种风险。3、对同一个借款人有多元授信主体。一般来说,对同一借款人只能有一个主办授信机构,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以乡镇为单位设立法人机构,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使有些借款人在多个法人信用社借款,增大了贷款风险。 (三)信贷人员素质落后。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是造成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1、专业能力差。商业银行授信的一个成功做法就是在拥有资金的前提下,根据本银行的人力资源状况决定是否涉及某个行业的授信业务。以某县级信用联社的信贷人员为例,该县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有180多名,脱产学习过信贷管理知识的不超过10人,其它人员多半以边工作边学习,零星学过一些信贷管理方面的知识,这180多人中没有一人真正系统地学过企业会计,所以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习惯于用银行会计的思维和方法,如同“盲人骑瞎马”。2、职业道德差。(1)钻制度的漏洞。任何制度、合约都不可能严密到一点漏洞也没有。所以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就必不可少,如果信贷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或企业忠诚意识,就会去补漏洞;而没有企业忠诚意识或职业道德精神,就会去“钻漏洞”。是“钻”,还是“补”,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效果是天壤之别。比如对万元以上的贷款,须报上级管理部门审批,但是部分信贷工作人员利用上级部门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将明显有隐患的贷款提交到上级管理部门审批。一旦贷款出现了问题,上级管理部门无法硬性追究这些人员的法律责任,因为他的理由是:贷款是由上级审批同意的。(2)违规违纪。有些信贷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者不顾信用社的信贷纪律发放关系人情贷款、跨地区贷款、垒大户贷款、超权限贷款、私贷公用贷款、自批贷款、先斩后奏贷款等。 (四)制度设计落后。制度供给上的缺陷,使某些信贷人员失去了责任和纪律约束,结果给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1、对信贷调查人员缺乏制度约束。对借款人进行各方面的调查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形成信贷决策的主要依据。然而许多信用社在制度设计上过多强调审批人、放款人的责任,而对信贷调查人员的调查责任缺乏明确的责任描述,或者由某信贷人员身兼数职,负责包调查、包审批、包发放、包清收,这种制度设计没有体现审贷分离原则,为部分信贷人员提供了违规违纪发放贷款机会或为他们信贷调查走形式、不负责任提供了环境。2、人员调动缺乏制度约束。授信的效果通常要两年左右才比较充分地反应出来。这就决定了授信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上必须适应这种效果反应的滞后性,建立跨年度指标,并且“指标跟人走”,人调到哪里,考核指标跟到哪里,而不能人一走考核就不了了之。事实上,由于部分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异地调动频繁,特别在当前许多农户持“打酒只认提壶人”的观念的影响下,不能积极配合信用社其它信贷工作人员进行信贷调查,导致信贷信息收集中断,更有部分农户因为此种原因不愿还款。对于贷款责任人调动,许多信用社也没有明确规定责任人应承担什么样的清收责任,往往一走了之,特别是调往外系统的制度约束更是乏力。3、没有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不良贷款的产生,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不会在短期内成为不良贷款。在正常贷款成为不良贷款,或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往往会出现很多征兆。通过建立问题预警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解决或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然而受“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的影响,许多信用社没有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常是贷款已出了问题才引起重视。4、对信贷决策人却乏有效制度约束。有些信用社从上至下虽然建立了逐级审批贷款管理体制,但实际上还是一个人说了算。例如,信用社要发放一笔大额贷款,一般要经过信贷员、信用社主任、信贷科长、分管信贷主任、联社主任几个层次审批。信贷员和信贷科长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有否决权,而有决策权的分管信贷主任、联社主任,在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在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高低、期限长短、借新还旧、罚息与否等方面,通常是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在经营效益和个人收入脱钩的情况下,一些素质较差的人,难免萌发以贷谋私的念头。然而他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要说制度约束,也只是对下有约束、有办法,就形成了所谓的“控下不控上”的问题。这种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为以代谋私开了绿灯。 (五)信贷创新不够。纵观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由于受科技、人才、规则(利率、市场准入、服务对象)等因素的制约,信贷创新的进度比较缓慢,创新的深度和层次都比较低。1、创新思路不宽。从风险角度看,许多金融创新具有风险管理功能。具体来讲,金融创新主要具有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套利、增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风险降低等经济功能。然而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品种来看,主要属于风险分散性产品,如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而在开发风险转移、风险套利、增强流动性功能或多种功能相结合的产品上,显得比较落后,具有这些功能的产品在许多信用社几乎为零。2、曲解创新。有些信用社以为大干快上、加快发展就是盲目地做大做强,没有钱,借钱来放贷,没有资金来源,搞高息;只要有贷款需求,借据、申请都没有就贷,然后到处去拆借,不讲成本搞高息揽存;不顾新增贷款的市场风险和有效需求,一味用扩大贷款规模来稀释不良贷款占比。3、创新基础薄弱。从国内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实践来看,他们的许多金融创新常以已有的产品为基础,使金融工具的若干特性(利率、期限、对象、收益、流动性、数量大小、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可买卖性等)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捆绑”,可以说,新工具的创新常有赖于旧工具的支持,如果没有先前的创新,后来的创新很可能就有困难。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在金融工具创新上,也只是近两年才开始,所以开发新的金融工具的基础还相当薄弱,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当前信用社产权不清、画地为牢经营、人才奇缺、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尤显突出。四是信贷品种少。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品种仅仅局限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抵(质)押贷款等,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联保贷款在有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层次的需要,使信贷风险高度集中。 三、以推行五级分类法为切入点,培育农村信用社健康信贷文化 落后的信贷文化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温床”。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包括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方面面。从宏观角度看,莫过于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自上而下统一安排;从微观角度看,莫过于以基层信贷文化底蕴为基础,实施金融创新,打造信贷文化载体,因地制宜,自我突破。 (一)切入点-推行五级贷款分类法。 “一种合理的贷款分类法,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引导信贷管理人员关注影响贷款偿还的最本质的因素,并通过实在的努力将贷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反之,一种不健康的信贷文化则可能助长赖账文化的滋生和蔓延(王君)”。五级贷款分类法对信贷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了一种自然选择机制,有助于从制度上提高人员素质。与“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相比,五级贷款分类法的知识含量很高。信贷人员要正确的使用这套方法,都必须具备起码的知识,例如会计原理和信贷分析技术。可谓知识含量高,要求高。这就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自然选择机制,通过三方面改善人员素质:在推行五级贷款分类法中淘汰一部分低素质人员;鼓励现有人员不断通过培训和在实践中自学而改善知识结构;客观上为信用社录用信贷管理人员提供了专业参照标准,从而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信贷知识结构。2、提供了统一的信贷分析框架和信贷讨论语言,有助于信贷交流平台的建立。在五级贷款分类法没有推行之前,许多信用社基本没有行成符合审慎的会计准则、符合国际惯例、为所有信用社所能普遍接受和熟练掌握的贷款分类体系。甚至在一家联社内,也没形成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和信贷语言,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五级分类的标准和工具客观上为信用社信贷交流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和信贷语言。广义上说,这套框架包括从理念、定义、操作工具、程序在内的一整套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五级贷款分类法一旦成为主流,各种外行说法、大话、套话就没有了市场。3、强调对影响贷款偿还本质因素的关注,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信贷观念。五级贷款风险分类法的分析核心是借款人主营业务收入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将其视为第一还款来源。对于担保等信用支持,虽然也给予重视,但是不能代替第一还款来源的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信贷人员经常地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收集关键的财务信息认真分析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尤其是通过主营业务经营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对经营活动和现金流量的关注,促使信用社以债权人的身份,更多地介入企业的管理和监督。4、五级贷款分类制度覆盖了贷款发放到账面消失的全过程,有助于信用社及时发现和识别信贷风险。五级贷款分类法要求对未到期的贷款和正常贷款也要进行监控,因此有预警作用。五级贷款分类法将贷后管理的要求加以制度化。一笔贷款,从发放之日起,就要连续监控,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变化将其划分到适当的档次,并且采取措施催收,必要时停止向同一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这种做法,显然有助于从流量上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5、有助于扭转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的落后行为。贷款分类不仅是为了获得贷款质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贷款分类的过程。在分类过程中,通过使用统一的分析框架和工具,集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做出最佳判断,可以获得对贷款内在风险的清晰认识,从而可以及时掌握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信贷管理提供依据。6、有助于克服因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造成的影响。所谓信贷信息不对称是指借款人对自己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的了解,天然地超过信用社;同样,具体经办贷款的信贷员对贷款的了解,往往超过其它部门和高级管理层。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两者都难免有隐瞒贷款真实信息的动机。五级分类要求信贷员、信贷管理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与定量信息,并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使贷款信息和分类结果及时共享和反馈。 (二)、基本点-加强信贷队伍素质建设。信贷队伍素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在信用社建立起健康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信贷员能弥补文化的缺陷,而一个良好文化体系在一个素质低下的信贷员的执行下,也会偏离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信贷文化中人的因素,突出信贷文化的主体,将信贷文化的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与伦理通过人这一特殊载体得以有效传导和贯彻。1、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中国入世以后,外资银行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积极实行了人才本地化战略,许多中资银行的工作人员纷纷跳槽到外资银行,使中资银行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损失更多的是这些人员带走的客户、信息等资源。为了尽力挽留和引进人才,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制订了人力资源战略。人才争夺在国内风烟四起。虽然争夺人才的战火还没有烧到门前,但随着中、外金融机构争夺市场战线的延伸,从农村信用社争夺人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农村信用社必须未雨绸缪,加快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和储备。要念好聘、留、培“三字经”,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报酬留人,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高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聘用人才,实行内部岗位培训、鼓励自学、举办专家讲座、同高校联合办班的办法改善现有授信人员的知识结构。2、要明确健康信贷文化对授信人员素质要求。信用社作为高风险行业,同其它商业银行一样具有“单向高位信用均衡”(银行必须100对存款人讲信用,不可能因为贷款人对银行不讲信用而调低银行对存款人的信用。)和“合约履行的始末分离性”特点,决定了对授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一般专业人员。对授信人员素质的要求,分为两个大方面:(1)职业道德。具有合约忠诚意识。合约忠诚是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回报与贡献对等)这一根本原则的忠诚。要求授信人员不能追求合约之外的利益目标,也不能受合约之外的关系尤其是亲缘关系的左右;必须恪守对组织的贡献是个人利益的唯一来源的原则,如果把授信岗位当作“肥缺”,就有可能在信贷活动中错误层出不穷,直至刑事犯罪。具有敬业心态。在思维上,敬业者以责任为中心考虑问题,而不以权力或人际关系为中心考虑问题。授信管理的大敌就是以人际关系或权力为中心考虑问题,其后果是照顾了关系、权力而牺牲了资产质量。敬业者对于责任采取落实到底、负责到底的态度,而不是逃避、推诿的态度。如果在对责任采取逃避、推诿的态度,就会导致对每笔授信业务说“不”的荒唐现象。(2)职业能力。在职业能力方面,授信人员要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具有专业精神就是要求授信人员把精确性作为最高境界。从授信管理上看,对风险的有效防范源于对各种风险的精确分析,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分析必然掩盖真实的风险,埋下坏帐的祸根。专业水准要求授信人员具有基本的贷款分类知识、会计原理知识、信贷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具有及时发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3、要发挥管理者在信贷文化培育中的表率作用。这是信贷文化不断提升的关键。管理者是楷模,是政策和组织行为的化身,好的表率是隐含的文化、无形的力量,能通过上行下效贯穿全员,形成一致的行动、集体的合力。4、要培育、打造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树立团结、自信、奉献、必胜的人文精神,把从业人员感召到集体主义的旗帜之下。 (三)、保障点-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任何文化要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没有有效的制度,个人的行为就有可能四处游离,影响健康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培育农村信用社健康的信贷文化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用制度引导信贷工作人员的行为,使他们明白什么信贷行为是可行的,什么信贷行为是不可行的,违反规定要受到什么样的制裁。1、健康信贷文化的培育应突出“控制风险的三道防线”,完善自控、互控、监控的体系,不仅要“控下”,而且还要“控上”,突破决策层内控的“盲区”,使内控制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2、完善内控制度要从明确的岗位职责入手。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3、培育健康信贷文化应努力完善内控机制10大内容:明确的经营方针;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规范的岗位管理措施;合理的授权分类,建立“分级分口”管理制度;部门岗位职责的恰当分离;建立严格、明确的决策程序和办事程序;有效的内部事中检查制度;完整的业务资料保全系统;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的应急应变措施;有效的、严格的、权威的内部稽核制度。 (四)着力点-实施金融创新。创新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生命,没有创新先进文化也会转变成落后的文化。健康信贷文化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具有不断革故鼎新的精神,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解决问题。所以农村信用社只有不断施信贷创新,才能解决巨额不良贷款问题、业务经营困难问题、服务手段落后问题、信贷风险集中问题,这既是培育健康信贷文化的要求也是信用社发展的要求1、培育健康信贷文化要求信用社必须加快金融业务创新。(1)拓宽创新思路。要努力开发具有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降低交易成本等功能或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金融工具,改善当前信用社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局面。(2)资产业务创新。别人有的,农村信用社可以申请办,别人没有的,可以自主去办;积极扩大低风险权数的贷款品种。要积极为富裕资金找出路、想办法。如可以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购买人民银行的特种存款等。 (3)代理业务创新。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可以代理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后的一些资产处置和贷款清收业务,还可代理乡镇政府、学校发工资、代现保险、电费、税收等业务。2、创新小额农贷实践。(1)创新授信方式。要根据农户的生产、信誉等情况、结合信用社的头寸状况,实行差别授信或者适时追加。(2)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根据季节、生产期限,实行常收常贷,到期收回,形成良性循环。(3)扩大服务对象。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农户经济,解决千家万户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乡镇经济,就是大户、公司加农户的户头和实行公司化管理、企业化管理的农户;第三个层次是县域经济,即县里面搞的一些支撑县财政的农副产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当然,还有其它工业。第一个层次是由农村信用社包揽,第二个层次农村信用社也是主力军,第三个层次信用社是参与者。

    注意事项

    本文(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