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银行业改革.doc
解析中国银行业改革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国有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变革和信贷产品发展的日益困难,更来自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而目前我国的国有银行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真正实现资产质量、内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转变,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根本。关键词:银行业改革;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中国银行业的困境 (一)不良贷款依然困扰中国银行业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这是特殊经济环境和政策空间下难以避免的产物。多年以来,伴随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为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截至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已经下降至7.09%,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在各类银行当中,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最低,仅为0.78%,紧随其后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底的不良率为2.81%。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虽然也有大幅度下降,但2006年末仍有9.22%。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分别是4.78%和5.9%。 在全球乃至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不良资产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保持市场竞争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大障碍。 (二)所有者缺位 理论上国家是国有的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但实际上却很难切实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行使所有者的有关权力。 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自认为是所有者的代表,逃避监管,滥用权力,造成“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既然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同属于国家,那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只不过是“一家人”内部的问题而已。这样既容易产生“政府负无限责任,而银行由内部人控制”这一严重弊端,也会因资本金、不良资产、治理制度、内部风险控制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风险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贷风险。我国经历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充满着竞争、碰撞、冲突、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兴企业,同时冲击了大量落后保守的企业,也出现了大量的停产、合并、兼并、破产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资不抵债,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的银行不良贷款比重更大,隐藏着大量的呆死账贷款,这严重地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首患。 2、结算风险。近几年,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岗位的案件又呈现出高发势头,主要也是由于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调查不够。 3、道德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由于管理仍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人治”的成份多,“法治”的成份少,内部控制严重不足,致使道德风险日益突出。 (四)流动性过剩 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仍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使用效率太低和使用渠道太窄,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消费信贷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银行大量资金积压,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的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产生倒挂的现象。流动性的持续堆积使得银行体系蕴涵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 (五)金融腐败使国有资产流失 融资的垄断性一方面导致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由于风险释放有一个时间过程,不会对国有银行各级负责人构成短期制约,届时风险暴露时,那些负责人早就走了。 而另一方面拥有资本配置权的寻租行为和短期业绩带来巨大个人利益回报,而风险损失始终由国家买单兜底。这无疑暴露出国有银行体制、监管机制等诸多缺陷。 (六)来自国外银行的威胁 毋庸置疑,新竞争者必抢先入侵令人垂涎的客户群,比如那些具有较复杂财务需求的高净值客户和公司。 另外,主要的跨国公司客户普遍会转向它们认为可以提供更好服务的银行。国外银行可以发挥它们的低外汇资金成本,以及较复杂的产品线和全球业务网络的优势,凭借它们在其他市场的广泛金融服务的经验、服务素质,向客户提供较有价值的服务方案。而对于国内银行来说,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改善银行资产结构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大的现状,政府在1999年先后组建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个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由于受规模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还有很大数额的不良资产不能剥离出去。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加入WTO后,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都将受到冲击,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剥离这些企业。 要从根本上改革银行信贷体制,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系统来化解不良贷款存量并控制其增量。所以今后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积极探索新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控制不良贷款反弹,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 (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多元化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必然要求。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产权激励机制,进而决定公司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效率的差异。 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只有股权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股东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国有银行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机构人员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市场化的转变绝非易事。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较大比例的占股和进入国有银行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关系和利益格局,在银行内部形成利益的硬约束,从而有利于推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借助于战略投资者和海外监管机构对国有出资人代表的非规范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力,从而有利于推动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并推动相关改革和法制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权结构的改善有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投资者利益,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准官僚体制”,改变“官本位”,通过合理的、符合商业银行运营要求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三)完善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我国经济还处在转型期,经济高增长和高风险并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积极探索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改革和调整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内控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经营理念,强化控制意识。商业银行应彻底扭转“重业绩、轻内控”等错误观念,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要将内部控制纳入对分支机构的综合考核,提升风险评价水平,建立风险调整后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分支机构风险控制意识,丰富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步伐,在法人一级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3、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架构。一个良好有效、科学严密的综合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作,尤其是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在制度的层面对一家银行机构的正式的职权划分、职责分离以及权力制衡做出严格安排。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主要是要解决好经营管理中的利益导向问题,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因此,绩效考核要有科学性、系统性,避免只讲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管理的现象发生。如:商业银行要建立涵盖业务量、盈利状况、风险管理、资源利用效率等系统性的指标业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高创利能力的业务骨干,必须坚持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考核,避免风险隐患对银行造成“硬伤”。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中国银行业最少采纳的管理方法之一。随着更多的国外银行挤入竞争行列,争夺优秀人才也会日益加剧。 中国银行业应该实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吸引、激发和保留有效的员工:组织员工参加世界级培训,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酬以及其它员工激励计划,如员工持股制度等。 (五)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2007年,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鼓励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促进银行业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可以说,加强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1、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和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金融产品、服务手段,如自动存取款、信用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近年来日益普及的跨行转账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 2、金融工具创新。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增加投资组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中、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品种主要包括期权,远期,互换等。 3、管理模式创新。在金融创新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银行业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按照有关银行经营原则,从审慎管理的要求出发,制定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银行业资本运作水平。此外,银行业将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建立权责明确、机制健全、分工合理、管理有效的新型银行管理体制。 (六)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日益频繁的跨国商业关系将产生更为复杂的银行产品需求,如贸易担保、外汇、属下企业资产管理等。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银行亦需在产品项目及渠道上做出相应改善,积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业务:全力推进国际业务的发展、创新代客理财工具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等资产管理业务;适度降低信贷资产比重,提高投融资资产比重,提高低风险权重的债券投资、票据融资和货币市场业务在全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虽然政府目前还没有取消银行、保险及证券分业经营的规定,综合银行已然崭露头角:中信实业银行,这家国有信托投资公司已获准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来合并其保险、银行、证券和管理业务,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超市”。 2007年,国家将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进程。随着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的渗透,资产证券化、基金管理、人民币理财、债券投资等创新产品将会加速推出,中国银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解析银行改革路线图J.法人,2006(4). 2、胡祖六.国有银行改革需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吗?N.经济观察报,2005-12-05. 3、2007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分析报告R.2007-03-15. 4、张汉民,罗淑芳.中国经济预警信号:国有银行风险隐性增长N.联合早报,2005-10-15.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