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讲义.doc

    • 资源ID:4121773       资源大小:94.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环境科学概论讲义.doc

    环境科学概论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口与环境第三章 大气环境 第四章 水环境 第五章 固体废物和环境 第六章 物理环境 第七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知识:n 物理学:热、电、声等。n 化学:络合、螯合等反应。n 数学:污染物浓度的计算。n 生物学:生物富集、生物多样性等。n 气象学:大气污染扩散的气象条件等。掌握深度:n 掌握与环境有关的基础知识。n 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n 掌握各种环境污染的成因、治理技术和治理对策。n 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的危害。n 了解环境热点问题。n 树立环境意识,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学习方法:n 网上浏览:n 社会调查:对自已身边的某一环境问题或保护措施进行调查n小论文:题目自选,1500字左右。n课堂讨论:n作业:参考书目:1环境学基础教程黄润华、贾振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关伯仁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高等教育出版社5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敬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6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7农业环境保护概论张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8环境科学原理窦贻俭、李春华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9环境工程学蒋振鹏,高等教育出版社10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林肇信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1源头活水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再生之路梅方权,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2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英克莱夫.庞廷,上海人民出版社13全球变暖英J.Houghton,气象出版社14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美希拉里.弗伦奇,上海译文出版社15环境的思想日岩佐 茂,中央编译出版社参考杂志:n北方环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n海洋环境科学福建环境黑龙江环境通报环境技术n环境保护科学环境保护电力环境保护环境导报n环境科学动态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文摘环境工程n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江苏环境科技环境污染与防治n环境科学学报绿色家园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保产业n中国环境管理重庆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年鉴n云南环境科学沿海环境新疆环境保护世界环境n污染防治技术四川环境上海环境科学陕西环境n农业环境保护青海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内蒙古环境保护首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60年代的事情,现在人们称为“八大公害事件”,是环境史上著名的事件。1、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2、 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对比图片)美国洛杉矶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四十年代初,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1943年510月,当地大多数居民患病,有400多人死亡。3、 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日31日间,处于河谷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出现逆温,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致使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其中17人死亡。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和烟尘所致。 4、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几乎全部为浓雾覆盖,许多人患起呼吸系统病,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有4000多人相继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了每天每立方米约四千到五千微克(安全浓度为100微克/米以下),烟尘颗粒物的含量约五千微克。5、 水俣事件(视频演示)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不久后,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水俣病”。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为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 骨痛病事件(富山事件)(视频演示):19551972年 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 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7、 四日事件(视频演示):五六十年代日本东部沿海四日市设立了多家石油化工厂,这些工厂排出的含二氧化硫、金属粉尘的废气,使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1967年,有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到1970年,患者已达500多人。8、 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过程中,由于生产失误,米糠油中混人了多氯联苯,致使1400多人食用后中毒,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4个月后,中毒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 综上所知,均为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环境,然而这只是环境的表面形式,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学习,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是环境科学呢?环境问题到而今与当年的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了呢?我们大家来共同学习吧!环境科学概论大家知道,当今世界正在急剧地发生变化,科学技术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它极大地影响着和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至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的高度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文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它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衰变到空前脆弱的地步。人类的家园-自然生态环境已千疮百孔,维系生存的四大系统-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都过度开发,资源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不断恶化-,总而言之,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走进了困境。如今,“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要生存、地球要拯救”已成为全世界的呼声,从各国政府要员到平民百姓,从专职机构到传播媒体,都在反省、反宣传在行动,全球生态问题已列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头等重要的紧迫课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则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第一章 环境学基础理论1-1环境概述1-2环境问题1-3环境科学1-4环境保护运动1-1环境概述一、 什么是环境?辞源“周围的环境”、“周围的自然环境”故而,它不能孤立存在,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主体)而言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环境(最一般意义上来说)(Surrounding, circumstance, Environment)中心事物环境最主要的属性,代表了环境服务的对象和重点。主体的不同,客体不同不同学科,环境的含义不同。对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而言的人类环境主体人,客体人周围的相关事物的集合例: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图所示)不同学科而言,环境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对生态学而言研究主体:生物(与人类环境相比较)环境:生物周围相关事物的集合。例:丹顶鹤行为研究中,丹顶鹤是环境的主体,环境: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植被除数、饵料、水面以及其他生物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对环境下的定义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但也有些人认为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包括有关社会因素。”对环境立法而言,我国1989年12月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对环境内涵有如下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综上所述,“环境”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本学科所指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创造的一些人工环境诸如城市、乡村等。二、 环境分类然而,人类环境并不等于自然环境,因为大自然不能创造出人类的所有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1、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自然因素土地、阳光、空气、土壤、陆地、水体、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等。2、人工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社会因素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圆林等,以及以经济为基础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文化等结构。分为: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医疗休养环境等。人工环境是在自然基础上经过人类带有目的,创造性的劳动所形成。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有标志,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工环境是带有人类智力劳动和创造的痕迹。与自然形成的环境在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例:船宇宙飞船 潜水艇人工环境出现时间不长,变化却很大。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比较:人类环境的主体:具有复杂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的人,人类可以“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改造客体世界,通过智力活动创造出人工物品、人工环境以及其他自然界本身不能自发形成的事物。人类环境的范围大多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事物(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不存在复杂的智力活动和精神世界。与其客体均是在纯粹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组织地运动变化着。所以人类环境不等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即生物圈的范围,主要于地壳表面和围绕它的大气层的一部分,一般包括:深度不到11km的海洋太平洋最深处的马利亚纳(Mariana)凹地和高度不到9km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大陆表面和海岛以及高山海洋平面12km以内的大气层。环科研究的人类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圈这一层。1-2 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一、两类环境问题目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人口剧增五类。这些问题主要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有一些是自然环境原生的,但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效应被放大了。环境问题: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者倾入自然界中的有害物质数量过大,超出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超过人体或生物可以忍受的程度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或生物受害,因而产生环境问题。形式多样、危害各不同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原因)(第一类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类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Eg: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旱灾等(如图所示)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原因,或叫“公害”)(第二类环境问题)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分四类:1)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eg: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不可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此外还有湖泊的富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难以恢复2)资源耗竭:全球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eg:2003年6月5日环境日主题:水-20亿人之所系全球约占陆地面积60%的地区缺水,约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污染使水更缺乏。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淡不资源严重不足生物多样性资源减少3)环境污染因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产生了对人类不利的影响。从被污染方面考虑: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从污染物方面考虑:生物、放射性、噪声、微波干扰等污染。 什么被污染环境污染包括 两大类问题 被什么污染4)人口剧增1999年突破60亿,预计2050年达80亿,是当前环境的首要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或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二、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1、原始人类时期(环境问题的萌芽时期)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时期 人类的生存方式:穴居树栖,以野生动物为食 使用工具:石器劳动:原始采集、捕猎活动、生产能力有限靠自然的恩赐度日。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缓慢,对环境的影响尚未超出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2、农牧业社会时期(初步产生)生存方式:结庐而居,开始改造自然使用工具:铁器劳动:农牧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和发展环境问题产生了1)居住地周围开垦土地,植被、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局部环境破坏严重,有些地方至今也未恢复,后果难以逆转,影响久远。eg:古代两河流域 黄土高原等 阿尔卑斯山南坡古代三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哈巴拉文明、玛雅文明)的地方,原是植被丰富、生态系统完善的沃野,因开发不合理,过度掠夺,使千里沃野穷山恶水的荒凉。注:黄土高原:据史料,至周代,黄土高原的森林约4.8亿亩,覆盖率达53%。在农业生产中,因盲目开发,森林被破坏,致使今天这里43万km2的土地上,千沟百壑,严重水土流失,呈现处处荒山秃岭,茫茫荒原。2)城市的出现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环境自净能力极为有限。水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如:10世纪长安因水污染被迫西南迁角斗士场面中世纪罗马环境污染虽出现,总的来看,影响范围不大,并未引起人们重视。3、工业化时期科技迅猛发展,机器代替人工,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空前。1)对资源开发:掠夺式 例:垦殖、采矿、森林采伐使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环境是天然垃圾场:毫无顾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造成严重城市和工业环境污染。Eg:化学工业产生的化学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例:八大公害事件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广付县,1968年,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万人。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在史前漫长的岁月里,人口增长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全球人口只有5亿人左右。165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倍增时间不断缩短。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尽管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全球人口总数仍将大量增加,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80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任意修筑堤坝和道路等,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并形成了恶性循环。玛雅文明的衰落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很难清除的侵入杂草而不得不废弃。这种焚林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后备土地才能养活较少的人口,因为使用过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长。当时玛雅社会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清理了坡地上的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修挖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以排除洪水,并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升高地表。但是,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认识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今天看来,玛雅社会所在的那片土地,有34属于极易侵蚀的地区。这就是说,一旦森林被砍伐,土壤就会随之流失。而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另外,玛雅社会因缺乏家畜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据推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这个高度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原因之一。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又一次环境问题高潮,环境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区域性、地区性广域性、全球性当前面临的全球八大环境问题全球八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例:20世纪70-80年代突发性的严重公害事件。(见ppt)用事实说话。(见ppt)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地球在呻吟1-3环境科学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为解决困扰当前社会环境问题的需要的推动下,于上世纪50-60年代酝酿,70年代初汇集成一门独立的、内容丰富、领域广泛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年轻而具有活力的学科。注:它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环境科学的定义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研究其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学科。由“人类与环境”所构成的对立统一个体,可称之为“人类-环境”系统-研究对象(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目的:是探讨人类周围空气、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等等所有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关系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9501960年代,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孔子倡导“天命论”,主张“尊天命”、“畏天命”,认为天命不可抗拒。 注:“天命”自然规律荀子则与其相反,针锋相对地提出“天人之分”,主张“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定胜天”。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秦朝时期制订的田律。这份禁令规定,不但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Rachl k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以此为标志,近代环境学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2、发展从单学科研究到分支学科体系的形成:19世纪中叶以后,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地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和一些工程技术学科的学者分别从本学科研究的角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Eg:德国植物学家C·N弗拉斯于1847年出版的各个时代的气候与植物界,论述了人类活动影响到植物界和气候的变化。美国学者G·P马什在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从全球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时的环境科学仅是一多学科的集合概念,还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体系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的整体化发展:寂静的春天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对生态失衡的抗议。各学科通过研究产生了广泛分布于其他学科中的环境科学分支学科,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形成了以环境问题为中心,探讨环境问题产生、演化和解决机制,几乎无所不包的环境科学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孕育产生了环境科学。进入70年代,人们认识到:不能把环境问题简单地分解成某些单一学科的问题。实际上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这个时期各分支环境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倾向。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并孕育了更高层次的、综合的、独立的环境学的诞生,进入综合环境学,并向相临学科过渡的部门环境学发展阶段。环境科学与相邻学科关系示意图(见ppt)三、环境科学的任务宏观上 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规律。微观上 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的迁移、转化和蓄积过程及其运动规律。主要任务是:第一,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环境总是不断地演化,环境变异也随时随地发生。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的形式和演化机理等。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其中包括提供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不断影响环境的质量。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续利用;从环境中获取不可更新资源要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环境退化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据。第四,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工业发达国家防治污染经历了几个阶段:50年代主要是治理污染源;60年代转向区域性污染的综合治理;70年代侧重预防,强调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实践证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控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案。四、环境科学的特点与分科1、特点:整体性:人类环境具有整体性;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解决一些与环境有关的问题时,总要面临许多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因素。因此,需具有整体观念,从全局出发,统筹解决。综合性:环境问题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还涉及思维科学及系统科学、控制论等方法理论。例如:解决一条河流污染问题:调查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微生物学;水文、地质资料、生态学、土壤学、医学等。方案制定政策、法规和对经济影响;系统工程学选最优方案等。实施工程技术学科。实践性: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理论、技术在实践中产生。社会不断发展,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生物性污染化学石油放射性污染环境科学、实践领域面临着广阔前景和严峻挑战,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完善、发展。交叉性:交叉性是其一大特点。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污染又是极其复杂的、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问题。因此,在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环境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虽然各有特点,但又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它们是环境科学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环境科学研究内容:环境质量的基础理论环境质量的控制与防治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环境质量预报技术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制癌、制畴与制突变的研究及防治)3、环境科学的分科进入80年代,这些环境学科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孕育了更高层次的、统一的、独立的环境科学-环境学。理论环境学区域环境学(综合环境学)部门环境学与技术科学过渡的有工程环境学,与社会科学过渡的有社会环境学;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环境科学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是他们相互渗透的产物。它们与环境科学发展中断起的作用是可想象的。反过来,由于环境问题影响的广泛和重视,环境科学对相关科学发展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结构图见ppt)1-4环境保护运动一、重要的环境会议 1.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中国出席了此会。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讨论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大会。会议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和各国政府注意人类的活动正在破坏自然环境,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会议希望:鼓励和指导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并要求各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在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方面进行合作。会议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一人类环境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警告说:“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会议还通过了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的建议。 会议把生物圈的保护列入国际法之中,成为国际谈判的基础,而且,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力量,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球的一致行动,并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和支持。 在会议的建议下,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地球会议”。为纪念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1992年6月3日,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中心”组织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及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大会上发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出席大会并讲了话。这次大会是继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后,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大会的会徽是一只巨托着手着一支鲜嫩树枝的地球,它向人们昭示“地球在我们手中”。这次会议的宗旨是回顾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召开后20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作出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154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48个国家签署了保护待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还通过了有关森林保护的非法律性文件关于森林问题的政府声明。“里约宣言”指出,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巴西联合国五发大会之后,各国为履行环保承诺作出了许多努力。2002年10月,为纪念联合国环发大会10周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环境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地球峰会”):EARTH SUMMIT :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首脑会议,主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家代表和非政府组织、工商界和其他主要群体的领导人将聚集一堂,引导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行动之上。与会代表人数为65000人,会议成本4亿3000万,因会议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达50万吨。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即使增加利用自然资源,也不能超出地球的承受能力。因每个地区域应采取不同的行动,为了确定真正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需要在以下三个关键领域统筹行动:经济增长和公平、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社会发展:1991年里约热内卢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国际社会通过了可持续发展全球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内有2500多条各式各样的行动建议,包括如何减少浪费性消费、消除贫穷、保护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详细建议。主要议題干净食水供应每天有3万人死于不洁食水有关的疾病;如峰会失败,到2025年,全球半数人替面临严重食水短缺,令武力争夺水源机会大增人口膨胀压力目前全球总人口达61亿,2050年时料将再升5成至93人亿,对自然资源构成沉重压力全球增溫如无改善,2100年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平将较目前上升5成至2倍、地球平均气温或上升近摄氏6度,引发灾难保护生态系统自90年代起,全球树林每年消失9万平方公里,半数河流受污染,约11000种生物濒临绝种。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比后者恢复的速度快2成不公平贸易欧美给本国农业出口提供大量补贴,令发展中国家农民无力竞争,难以维生灭贫贫富悬殊加剧,全球8成财富落入一成半人口中,但欧美在提供经援上却常口惠实不至企业责任峰会提倡对大企业污染等行为,采取更严格的立法监管能源20亿人没有足够的电力可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仍很少。峰会盼能达成协议,资助亚洲及非洲缺电地区采用清洁能源,少用柴和石油;如峰會失敗,滥伐树木生火、水土流失和全球增温势将恶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9月4日降下帷幕,会议通过执行计划,发表政治宣言。执行计划的通过是这次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该计划分为10章,分别是:序言、消除贫困、改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和生产方式、保护和管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全球化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小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执行方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其中最后两章是重点,突出了这次峰会化语言为行动的宗旨。作业1: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国际环境会议,内容包括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名称,会议的主题、会议发表的宣言或形成的文件。2.我国的环境会议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会议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环境战略方针。与此同时,会议确立了强化管理的环境政策,与“预防为主”和“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共同组成了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三项基本环境政策。这次会议在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发展阶段。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深化环境管理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等新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中国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启动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实施三河(辽河、海河、淮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和一海(渤海)的“33211”污染治理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工程。这次会议确立了新时期的环境战略,将以污染防治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战略上来。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002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是第四次环保会议的继续,在总结“九五”期间环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 第一次国际环境会议:地点:北京时间:2001年10月议题:环境与发展第二次国际环境会议:地点:厦门 时间:2004年10月主题:全球共享健康环境议题:环境与健康、环境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及政策5个方面:环境科学与健康环境的社会影响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的方法清洁技术二、环境科学名著寂静的春天美雷 卡逊只有一个地球 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公元2000年的地球我们家园的紧急报告环宇危情、来自地球的报复作业2:大家任选题目(与环境

    注意事项

    本文(环境科学概论讲义.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