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自考笔记自考小抄自考串讲00152组织行为学.doc
-
资源ID:4121755
资源大小:336.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电大自考笔记自考小抄自考串讲00152组织行为学.doc
一、单项选择题1.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C.1949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1.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D)A人的心理的规律性B人的行为的规律性C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D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1.3一般认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A)A个体的人B群体C领导D组织1.4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B)A3040年代B5060年代C6070年代D70一80年代1.5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相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的顺序是(C)A群体、个体、组织、外部环境B个体、组织、群体、外部环境C,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D外部环境、个体、群体、组织1.6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A)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1.7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D)A以生产任务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B以作业流程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C以机器设备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D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1.8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B)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考占学D素质人类学1.9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A)A系统分析方法B。比较分析方法C控制方法D逻辑推理方法2.1研究人员直接参加被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称为(B)A非参与调查法B参与调查法C调查法D问卷调查法2.2、采用一些标准化的图表、精密测验仪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C)A问卷调查法B问卷测验法C心理测验法D图表测验法2.3。成本较低,而且调查覆盖面又比较大的调查法是(B)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C实验法D观察法2.4还有一种调查法也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而且花钱费时也不多,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有利于调查一些敏感的问题,而且被调查者又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被问到的试题,这种调查法就称为(A)A问卷调查法B,电话调查法C面谈法D观察法2.5如果对房间内噪音加以不同的改变,以探求噪音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速度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的研究方法是(D)A调查法B观察法C面谈法D实验法2.6为了证明承包制与工作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先测定未实行承包制时班组群体的工作效率,然后再测定实行承包制后班组群体的工作效率,这种研究方法就是()A现场实验法B实验室实验法C间隔时序准实验法D不同对照组准试验2.7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2.8面谈法是一种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回收率高,高达(B)A7595B8095C70一85D65一803.1.(帚自珍)体现了扑克我知的(B)A.客观性B.主观性C.主观客观相结合D.既不是主观性的体现,也不是客观性的体现3.2.我们常常觉得同一个人穿早横条纹的衣服就会显得胖些穿上竖条纹衣服就会显得瘦些,这是因为(C)A知觉的主观性B知觉受到客观因素影响C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D知觉归类3.3常年在工地工作的人,对于工地机器的声音往往不是很敏感,几乎听而不见,这是由于错误知觉的(B)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3.4先人为主的思想方法常被称为(A)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3.5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人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C)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3.6有些人往往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而实际上别人不是这样想的,这就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错误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术语是(D)A首因效应B知觉防御C晕轮效应D投射3.7归因论属于(D)A、人际关系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社会心理学3.8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这属于归出论所研究的(A)A社会推论问题B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问题C期望D预测3.9在1992年以来,企业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使经营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经营管理价值观就是(D)A最大利润价值观B生产型价值观C生产经营型价值观D经营价值观3.10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3.11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3.12当员工能够主动维持组织的声誉,愿意为组织工作、奉献,在组织行为学中称这种心理状态为(D)A工作态度B工作参与度C。组织认同感D组织归属感3.13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是(D)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3.14不过分争强好胜,情绪稳定,温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属于(C)A理智型B外倾型C上型D独立型3.15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其主导作用的因素是(D)A个件心理特征B兴趣C爱好D个性倾向性特征3.16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B)A理想B信念C价值观D世界观3.17人的最一般或最基本的能力是(D)A思维B意识C分析能力D智力3.18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是(C)A能力B性格C气质D思维3.19在个性形成中以下哪一方面是最初的根源(A)A家庭影响B社会影响C学校影响D朋友影响4.1人这个主体为适应客体和控制客体的产物是(B)A适应性行为B创造性行为C控制性行为D交换性行为4.2作为扩散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产物是创造性行为的是(D)A技术发明型B科学发现型C艺术塑造型D组织管理型4.3形象的创造与技术的发明和科学发现相比较,主要是依靠(A)A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C发散思维D关联型思维4.4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B)A生产性行为B创造性行为C分配性行为D交换性行为4.5创造性行为的起点是(A)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C解决问题D实施计划4.6对人的行为的产生和发挥影响较大,是开发创造力的摇篮的是(B)A学校B家庭C社会D工作单位4.7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对创造力影响最大的是(D)A父子关系B母女关系C婆媳关系D夫妻关系4.8高度集权式组织结构中信息的沟通基本上是(A)A纵向式B横向式C水平式D交叉式4.9组织结构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这样的组织结构称为(B)A集权式组织结构B弹性组织结构C,分权式组织结构D网络式组织结构5.1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是(A)A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原则D实事求是的原则5.2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该向哪个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制定何种形式的活动明确起来(C)A进行事业生涯选择B进行事业生涯设计C制定事业生涯计划D进行事业生涯管理5.3事业生涯管理的宗旨是(A)A职工个人和组织计划与目标的协调统一B对事业生涯的计划、规划、实施和监控C实现组织目标D成就个人的成功5.4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A)A确定人生目标B努力学习C良好的道德情操D职业设计5.5霍兰德认为,适于从事沉思型的科学研究活动,比如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其他各类专业研究人员的人的“个性定向”是(B)A现实操作型B。调查研究型C管理型D社会型5.6适于从事医学心理学家、教师、外事服务和社会工作的人则是(C)A传统型B管理型C社会型D艺术型5.7喜欢和数字打交道,有文字、计算能力,适于执行命令或听从指挥的是(A)A传统型B管理型C社会型D艺术型5.8最先占主导地位的是各种需要和幻想的阶段是(A)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创立阶段D维持阶段E衰退阶段5.9进行自我考查,试验扮演不同角色的阶段是(D)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创立阶段D维持阶段E衰退阶段5.10开始作为有选择的参与者和观察员,而不再是参与者的阶段是(B)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创立阶段D维持阶段E.衰退阶段5.11把事业生涯划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依据是(B)A人的生命周期B个人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特征C人的不同行为特征D人的年龄5.12在组织内部的职位等级的升降,属于事业生涯变动中的(B)A横向变动B纵向变动C向核心变动D向周边变动5.13向核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它与下面哪种方向的事业生涯变动相关(B)A横向变动B纵向变动C向核心变动D向周边变动5.14在组织内事业生涯变动模式表明,横向变动是围绕着圆锥体的哪个部分变动(A)A圆周B锥体的高C锥体的顶点D锥体的中心5.15,要充分了解一个人的事业生涯,就必须从以下方面考察(B)A设计与开发B主观与客观C管理与控制D个人与组织5.16招聘和选择的目标在十(D)A使组织协调运行B提高组织效率C促进组织变革D确定合适的组织成员6.1对许多人来说,满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D)A自尊得到满足B在工作中得到足够的重视C家庭美满幸福D工作中的人际相互作用6.2下面哪种需要是个人无法实现的,只能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的(C)A安全需要B自尊需要C权力需要D情感需要6.3根据群体五阶段发展模型,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的阶段是(A)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化阶段D终止阶段6.4。群体的领导层相对明确的阶段是(B)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化阶段D终止阶段6.5根据间断一平衡模型,决定群体发展方向的是(A)A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B第一阶段结束时C群体成员的最后一次会议D转变阶段6.6根据间断一平衡模型,群体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A)人以迅速的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B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C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D发生群体的飞跃6.7间断一平衡模型的特点在于它指出了群体具有一个(C)A、形成期B震荡期C变革期D冲突期6.8一个邮局的审计主任和他的几个下属就构成了一个(A)A任务型群体B正式群体C,命令型群体D利益型群体6.9那种一起驱车上下班、一起吃午饭、一起复习考试的群体是(D)A命令型B任务型C利益型D友谊型6.10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属于(C)A利益型B友谊型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6.11事实表明: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要比大群体(A)A快B慢C一样D大致一样6.12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D)A价值观B观念C道德标准D行为标准6.13比如在工作中,一个旁观者离机器太近受了伤,从这以后,群体就有了这样的规范:群体成员应注意除操作者外,任何人不得进人机器3米以内,这种规范的形成是因为(B)A群体成员所做的正确说明B历史上的关键事件C私人交谊D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6.14我们往往认为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优越、举止高雅,这在组织行为学中是(C)A角色同一性B角色知觉C角色期待D角色冲突6.15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A群体规范B角色冲突C群体凝聚力D群体发展的阶段6.16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D)A加人群体的难度B群体的规模C群体的性别构成D群体的绩效规范6.17低凝聚力和高绩效规范的群体的生产率为(C)A高生产率B低生产率C生产率中等D生产率水平低到中等7.1.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一个骑兵营的力量同该营每个骑兵力量的总和是不一样的,因为骑兵营能够产生新的能力。这是因为(A)A群体促进效应B群体惰化效应C社会情化效应D社会促进效应7.2三个和尚没水吃,体现了(C)A协同效应B群体促进效应C社会情化效应D群体助长效应7.3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哪位心理学家在拉绳试验中,比较了个人绩效和群体绩效(D)A特利普里特B霍莱特C史布兰格D瑞哥尔曼7.4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A)A物理产品B生理产品C精神产品D物质产品7.5人际沟通中最普通的形式是(B)A书面沟通B口头沟通C非言语性沟通D思维沟通7.6在一般的人际沟通中,非言语的沟通传递了多少的沟通信息(D)A20左右B30左右C40左右D15左右7.7信息指向的客体是(D)A信息源B信息C通道D二接受者7.8体现组织有序特征的沟通是(C)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下行沟通D上行沟通7.9在组织中更大众化的沟通形式是(C)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平行沟通D非正式沟通7.10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种沟通是(A)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上行沟通D下行沟通7.11沟通速度快而准确,容易出现领导核心,信息传递比较集中,但是信息的丰富、饱和性较差,这种正式沟通网络形式是(A)A轮式BJ式C圆式D全方位式7.12组织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正式沟通形式是(B)A二轮式B了式C圆式D链式7.13集中表现组织结构特征,情调沟通的集中性和层次性,但同时会出现更多信息失真的沟通形式是(B)A轮式BJ式C圆式D链式7.14保密程度较高的正式沟通形式是(D)A轮式Bl式C圆式D链式7.15最为民主最为畅通的正式沟通形式是(D)A轮式B链式C圆式D全方位式7.16最普遍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A)A集束式B偶然式C单线式D流言式7.17最强调非正式沟通的保密性的沟通形式是(C)A集束式B偶然式C单线式D流言式7.18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策的程序,群体成员只需畅所欲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的群体决策技术称为(A)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7.19允许群体成员正式的聚在一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的思维的群体决策技术称为(B)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7.20除了不需要群体成员见面这一点,其他与命名小组法相识的群体决策技术是(C)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7.21匿名、可靠、迅速的群体决策技术是(D)A脑力激荡法B命名小组技术C德尔菲技术D电子会议7.22戴维斯认为,在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中,一个人主动把小道消息传播给其他人,这种传播方式是(B)A单线式B流言式C偶然式D集束式8.1群体凝聚力的基础是(C)A共同的目标B同质群体C良好的人际关系D同样的价值观8.2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C)A血缘关系B上下级关系C经济生产关系D同事关系8.3交换论的原则是(A)A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多的报酬B平等交换C以价值为基础D市场导向8.4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就是(C)A人际关系B性格倾向C人际反应特质D性格反应特质8.5心理学家舒兹认为希望在权力上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人具有(B)A包容的需求B控制的需求C情感的需求D人际交往的需求8.6一个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往往是(A)A包容动机很强而又表现主动者B情感动机很强而又表现被动者C情感动机很强而又表现主动者D包容动机很强而又表现被动者8.7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因素是(D)A能力B智慧C外貌D热情8.8邻近对于吸引的影响,在交往的什么时期尤其明显(A)A早期B中期C末期D早期和中期之间的一段时期8.9社会测量的提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A霍曼斯B塔吉乌里C莫里诺D舒兹8.10社会测量法要求群体成员进行选择的方式通常是(C)A口头回答问题B谈话C书面回答问题D各种常用的方法8.11哪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可以计算出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即人缘的好坏),和群体的团结性(即群体凝聚力)(A)A社会测量法B参照测量法C关系分析法D量表法8.12个体在群体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他以谁的意见作为定向的标准(B)A个人B群体C组织D社会8.13与社会测量相比较,参照测量涉及的内容更加(B)A精简B丰富C贴近人际关系的本质D易于测量8.14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就是(D)A协助B合作C分工D互助9.1集中反映出组织中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特点的是(B)A,组织间互动行为B群体间互动行为C个人间互动行为D单位间互动行为9.2群体互动的基础是(C)A群体B群体凝聚力C某种群体关系D群体中的个人9.3当两个群体的功能相对独立但共同的产品会为组织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就属于(A)A联营式互相依赖关系B顺序式互相依赖关系C互惠式互相依赖关系D独立式关系9.4.群体之间交换它们的产出和投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属于(D)A联营式互相依赖关系B顺序式互相依赖关系C。互惠式互相依赖关系D独立式关系9.5在管理群体间互动上,最简单、花费也最低的办法是(A)A规则与程序B计划C联络员角色D工作团队9.6在管理群体间互动时,如果程序和规则不够充分,那么首选办法将是(D)A计划B联络员角色C工作团队D层次等级9.7特别工作组来自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C)A长期性的B固定C临时性的D永久性的9.8当群体间的关系过于复杂,以至于通过计划、特别工作组和工作团队等方式都无法协调时,组织就应该构建(D)A工作团队B项目小组C事业部D综合部门9.9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系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组织行为学中称为(C)A竞争B磨合C冲突D协作9.10冲突的早期观点认为(D)A冲突有好有坏B冲突是可以避免的C坏的冲突占绝大多数D所有的冲突都是不良的,都应该避免”9.11、关于冲突的现代观点认为(DA、冲突有害无益B冲突应当避免C冲突有利无害D冲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9.12。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指标是(A)A群体的工作绩效B群体的生产率C人际关系的状态D成员的满意度9.13下面不属于潜在的冲突源的是(C)A沟通B结构C组织D个人因素9.14试图以牺牲他人的目标为代价而达到自己目标的冲突处理行为意向就是(A)A竞争B协作C。回避D迁就9.15自我肯定但是不合作的冲突处理行为意向是(B)A竞争B,回避C迁就D折衷9.16成功激发了功能正常冲突的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C)A都有鼓励冲突的组织文化B都是扁平的组织结构C奖励持异议者而惩罚冲突的回避者D都支持组织发展和变革的组织文化10.1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称为(B)A控制B领导C管理D执行10.2领导活动三要素中的关键要素是(A)A领导者B被领导者C客观环境D、领导作风10.3领导的“互惠效应”指的是领导者的工作在影响下属行为的同时,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下属某些方面的影响,这体现了领导的(C)A示范性B激励性C互动性D环境适应性10.4。领导活动的目的是(C)A协调组织沟通B制定组织工作程序C实现组织的目标D实现领导者的抱负10.5有效领导的基础是(B)A领导的风格B领导的权威C领导的过程D领导的目标10.6权利的使用效果有赖于下属对权力拥有者的尊重和信任程度,这体现了权力的(B)A情景性B依赖性C不确定性D资源性10.7来自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和尊敬的领导权力是(C)A资源控制权B奖惩权C专长权D决策权10.8领导强化下属行为,调动下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A)A资源控制权B奖惩权C专长权D决策权10.9有效领导行为的关键是(A)A良好的计划B公平的奖惩C正确的贯彻D公正的评价10.10检验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也是下属了解和认识领导者的最直接的途径(C)A组织成果B个人成果C工作绩效D工作效率10.11出勤率和满意度之间存在着(B)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不相关D线性相关关系10.12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是(B)A计划、贯彻、委派、评价、奖惩B计划、委派、贯彻、评价、奖惩C计划、贯彻。评价、奖惩D计划、委派、评价、奖惩10.13效益评价的标准常常采用下面哪个选项(A)A价值标准B物质标准C数量标准D质量标准10.14有效落实计划的基本要求是(D)A正确行使奖惩权B达到预期目的C合理的执行方案D良好的评价管理11.1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家孙武认为对于将领来说,第一位要求的是(A)A智B信C,任D勇11.2代表战国时期儒家领导思想最高成就的是(C)A孔子B孟子C苟子D韩非子11.3决策一词首先出现于(C)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论语11.4在我国现代的普遍观点中,企业家的核心能力就是(A)A决策能力B组织能力C创新能力D激励能力11.5企业家设计组织结构、配备组织成员以及确定组织规范的能力就是企业家素质中的(D)A协调能力B创新能力C激励能力D组织能力11.6领导素质的核心是(B)A品德B能力C智慧D创新11.7对于各级领导者来说,尤其是对于中低级领导者来说,都比较重要的能力是(A)A技术能力B协调能力C,行政管理能力D交际能力11.8对于各级领导者来说,技术能力一般与领导者所处的组织层次成(A)A正比例关系B反比例关系C无关系D线性关系11.9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B)A生而具有的B后大培养的C经验得来的D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的11.10对于基层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是(C)A技术能力B社交能力C行政管理能力D创新能力11.11对人高度关心,友善待人,很少关心上作控制、监督和规章制度的领导行为类型是(B)A贫乏式管理B乡村俱乐部式管理C任务式管理D团队式管理11.12,对工作高度关心,但对人则很少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C)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B任务式管理C团队式管理D中间型管理11.13对于工作和人都非常关心,认为员丁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是相容的,这种领导行为的类型是(C)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B任务式管理C团队式管理D中间型管理11.14组织管理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领导者的(D)A领导能力B领导经验C领导作风D领导方式11.15领导的有效与否可以直接从下面哪个方面反映出来(A)A下属的绩效水平B领导者的绩效水平C组织的绩效水平D领导者的威信11.16领导者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C)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的工作作风11.17在LPC量表中,得分最高的领导者适合的组织环境是(C)A团体情况极有利B团体情况极为不利C团体情况一般D7种情况部合适11.18在生命周期理论中,象限2中适合的领导方式是(B)A以工作为导向B工作导向和人际关系并重C较高人际关系导向D较低工作导向11.19领导有效性评价的核心是(C)A领导者素质理论B目标一途径理论C领导权变理论D领导者行为理论11.2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的是哪一方面对有效领导方式选择的影响(B)A领导者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情景因素的特点D组织成熟程度12.1管理过程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就是(C)A.计划B控制C决策D执行12.2提高领导效能的基本措施是(A)A科学决策B合理预测C正确实施D及时反馈12.3一个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这个原则是领导决策的(B)A信息健全原则B可行性原则C系统分析原则D时效原则12.4下面说法中,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D)A决策是管理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B决策是科学管理的前提C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D决策一般只与领导者有关,而与下面员工的关系不大12.5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A)A信息健全原则B可行性原则C对比择优原则D时效原则12.6任何一项决策都不是孤立的,都会牵涉到其他的因素和方面,因此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坚持(B)A信息健全原则B系统分析原则C对比择优原则D时效原则12.7。科学决策的前提是(C)A决策民主B决策正规化C科学预测D符合法律法规12.8进行组织决策可行性评估的首要一条就是(A)A法律因素B科学预测C时效选择D信息健全12.9领导决策有效与否的前提是(C)A是否掌握时效性B决策方案是否科学C决策的目标正确与否D价值标准核定与否12.10,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决策者是追求“适当的利润”,也就是(A)A长期的利润最大化B短期的利润最大化C高利润D高利润率12.11方案选择的先决条件是(B)A,拟定方案B核定价值准则C对各选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估D决定合理的目标12.12决策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D)A决策观念的民主化B决策体制的合理化C决策研究的公开化D决策的法制化12.13、领导有效决策的根本是(C)A决策民主化B决策有效性C决策科学化D目标合理化12.14提高决策水平的关键是(A)A选准决策目标B提高决策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C发挥外脑的作用D善于运用逆反意见13.1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起因,这是源于动机的(B)A自发性B因果性C目的性D持久性13.2管理人员能否对员工行为有预见性,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管理人员是否了解员工的(A)A优势动机B原始动机C一般动机D习得动机13.3饥饿、睡眠等都属于(B)A.优势动机B原始动机C一般动机D习得动机13.4胜任工作、好奇、对事物的操纵掌握、爱好活动以及情感指的是(C)A优势动机B原始动机C一般动机D习得动机13.5权力、成就、情谊等这些后天学习得来的衍生性动机又称为(D)A优势动机B原始动机C一般动机D习得动机13.6管理人员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D)A优势动机B原始动机C一般动机D习得动机13.7导致个体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B)A理想B动机C愿望D信念13.8、有些需要可以重新产生甚至有周期性。需要的不断重新出现是需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需要的特性属于(B)A指向性B再生性C交替性D转移性13.9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满足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体现了需要的(D)A指向性B再生性C交替性D转移性13.10人的需要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为交织的需要矛盾网,这是需要的(B)A指向性B再生性C交替性Dt转移性13.11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一般仅需要发挥2030的能力,就可以应付工作了,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则职工的行为就可以发挥(D)A50一oB6070C70%-0D80%-90%14.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最高层次需要的是(C)A爱与归属需要B尊重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安全需要14.2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双因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A赫兹伯格B弗鲁姆C霍斯曼D亚当斯14.3下面不属于赫兹伯格认为可能会引起员工不满的因素有(C)A公司的政策和制度B工作条件C工作的发展前途D职务地位14.4麦克里兰理论的核心是(A)A成就需要B社交需要C权力需要D合群需要14.5下面通过一种叫做“主题统觉测验(TAT)”的工具测量受测者的需要程度的心理学家是(C)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麦克里兰D奥德弗14.6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最主要的激励因素是(C)A工作的成就感B工作的多样性C工作对人的吸引力D工作的挑战性14.7根据期望理论,反映报酬与满足需要之间关系的是(D)A期望B工具C关联性D效价14.8期望理论把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定义为(C)A,期望B效价C关联性D期望值14.9在企业中决定工具性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D)A企业文化B价值观C分配制度D绩效考评制度14.10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根据哪个理论提出了公平理论(C)A需要层次理论B,期望理论C认知失调理论D双因素理论14.11当代行为改造型刺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A麦克里兰B赫兹伯格C迪尔D司金纳14.12认可、赞赏、增加工资、提升等,这些都属于(A)A正强化B负强化C自然消退D。惩罚14.13在各类强化方式中,最常用的是(A)A正强化B负强化C自然消退D惩罚14.14某一行为每出现一次就给与强化,这种强化就称为(A)A连续强化B中断强化C负强化D间隔强化14.15合适的目标能够起到最大的刺激作用,应具有的特点是(C)A较容易达到、模糊、可接受强B较容易达到、具体、可接受强C难度较大、具体、可接受强D难度较大、具体、可接受强14.16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在哪本书中提出的(A)A工作和激励B似一作的激励C工作与人性D人的动机理论15.1职业生活质量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是(A)A内容型激励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心理重塑型激励理论15.2.JK活动的理论基础是(A)A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B综合激励理论C.ERG理论D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15.3宝钢通过让员工自选课题、自己解决、自己发表、自己评奖的“自主管理活动”,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体现了(D)A主体激励B荣誉激励C榜样激励D支持激励15.4宝钢五大激励理论的理论基础是(A)A需求层次理论BERG理论C综合激励理论D双因素理论15.5“全方位激励”的理论更多的接近(B)A需求层次理论B山RG理论C双因素理论D综合激励理论15.6“全员塑形法”的理论基础是(D)A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B综合激励理论C工RG理论D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16.1一名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就是(B)A管理层次B管理幅度C管理长度D组织层次16.2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就(A)A越小B越大C无影响D可能会出现大小的波动,具体要看组织的情况16.3组织结构精密化的标志是(D)A管理幅度越来越大B组织结构扁平化C信息沟通网络化D任务分配16.4纵向层次结构的中层往往负责制定具体计划,执行上级政策,也称为(B)A战略层B业务层C作业层D经营层16.5下面属于行为组织结构理论代表人物的是(A)A梅奥B马奇C法约尔D巴纳德16.6行为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种心理的、社会的系统,重视组织结构哪个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B)A规章和制度B人的心理反应C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D组织整个大系统16.7行为结构理论认为组织的主宰是(A)A人B成员之间的关系C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D组织的战略16.8组织结构设计的根本性宗旨(C)A实现组织紧急目标B实现组织长远目标C实现组织根本目标D实现组织的重要目标16.9组织的决策权相对集中于高层指的是哪种组织结构特征(A)A集权B分权C放权D压权16.10组织结构设计或调整的前提是(A)A组织目标B战略方向C组织使命陈述D环境因素16.11组织中一切管理工作均有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这种组织机构是(A)A直线制B职能制C事业部制D矩阵制16.12一般的组织不宜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B)A直线制B职能制C事业部制D矩阵制16.13既保证了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还是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C)A直线制B矩阵制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16.14一个企业内对拥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被美国、日本大企业。大公司普遍采用,就是(D)A矩阵制B直线职能制C、立体组织制D事业部制16.15快速、灵活和经济,过分依赖契约关系的组织结构形式是(C)A、矩阵制B立体组织制C网络结构D无界限组织16.16适用于创新工作较多或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组织结构形式是(A)A矩阵制B立体组织制C事业部制D直线职能制16.17衡量一个组织行为合理与否,必须分析组织在以下哪个方面和最有效完成目标方面是否功能良好(D)A预测目标实现程度B设计目标C,完善目标D确认目标16.18判断组织的成熟程度和组织运行有效性的基本标志是(B)A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B组织目标的合理性C组织结构的合理化D组织运行有效化16.19组织心理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D)A组织成员的认同感B组织成员的协同性C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D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16.20科学化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是(A)A完备的组织决策体系B独立的参谋咨询机构C专门的信息系统D人一机系统16.21中国科学院心理科学研究所研制的CPM领导行为评价法的C因素是指领导者的(A)A个人品德B工作绩效C决策能力D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17.1认为“职工实际不反对技术上的变革,他们反对的是随着支术变革而发生的人际关系的改变”的学者是(D)A托夫勒B莱维特C勒温D劳伦斯17.2.我国改革的实践和某些单位改革的实践证明,广大群众和高层领导对变革的态度比较积极,但中间的领导层对变革的阻力较大,这种现象就是(C)A哑铃现象B腐败现象C.中梗阻现象D五十九岁现象17.3处于哪个阶段的企业最时能出现自主权危机(B)A、创十阶段B定向发展阶段C分权发展阶段D合作发展阶段17.4、组织变革的关键是(B)A.组织结构的调整B变革内容的选择C组织机沟的设置D.人员的变动17.5在纤Z织变革过程中,最主要的是(C)A、职位的变单B机构的变革C人的变革D体制的变革17.6.组织变革的基本过程是(C)A、成员的能力发展过程B领导的能力发展过程c成员的态度发展过程D领导的态度发展过程17.7.组织变革的基础是(A)A变革关键环节的选择B变革内容的选择C、变革方式的选择D变革推行者的选择17.8.明确提出变革的前提是(B)A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