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利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1.doc

    • 资源ID:4121435       资源大小:143.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利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1.doc

    利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菏泽三中课题组 高 惠 (负责人和撰写人)利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2011年5月7日通过评审,被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立项为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利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物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它的基本教育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指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具有能动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生物自主学习能力是生物教学核心工作之一,也是生物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自主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生物老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在新课改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关系的不断改善,学生负担得到了一定的减轻,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但应试教育对老师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学生的学习方法处于低层次,仍有很多老师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定势,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仍普遍偏低。中学生中,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只占15,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占17,自主学习能力差或基本没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占70。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就我校而言,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学习效率较低,有的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由“不会学”导致“不愿学”。这些与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改的思想极不适应。我国不少学校和教育部门已经利用很多形式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素质的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有效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等。但在应试教育存在下,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少,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课题组老师经过认真思考,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课题,就是把学生个体作为生物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等,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学子。希望通过此项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使我校的发展更具生机和活力。(二)概念的界定自学指导式,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质疑,达到透彻理解,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往,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然后教师再有机整合指导与自学,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又叫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其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三)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课题研究,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求知、发展、创新,同时使教师更新观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本课题研究可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搞好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四)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对于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在国外有很多教育理论家也做过相应的研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马斯络先生也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己任的人本化教育家,他非常关注学生自主个性的发展。在国内同样有很多专家做过相关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是一位深入教育改革实践的著名专家,从他的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中,完全可以领略到他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关注程度,她一直坚持“主题教育论”这一观念,她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且富有成效的。目前,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省有些学校也已经进行了研究,比如即墨一中就曾经开展过相关研究实验,并且有多篇文章发表。该校的实验成果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认可,普遍反映“自主学习”是非常实用,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一种方式。还有我省的杜郎口中学,实行的“三三六” 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其改革教学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据此提出了“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如皋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法;等。还有江苏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经验。尽管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空前繁荣,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各理论学派的立场存在一些差异,要想把它们整合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方法并引入课堂教学是困难的。我国自主学习研究也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自主学习的许多基本问题,如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问题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已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为基础教育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和支持,许多教师依然不清楚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缺乏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二、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当好竞击者、表达者、展示者。2、目标性原则。始终瞄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目标进行研究。3、民主性原则。相信、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环境。4、应用性原则。注重方法论的应用而不是空洞的说教。5、实效性原则。课题研究务求实效,增强成果意识。三、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他认为的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把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学习能力。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接示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一规定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5、在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的环境中,在终身学习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四、研究目标1、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养成自觉预习,大胆尝试,独立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2、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3、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增加课堂的容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4、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主建构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条件、效果显著而且学习效率较高的自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合作策略。5、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五、研究内容1、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造心理品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意志与兴趣、学习态度与习惯、学习方法与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3、以生为本,优化自主学习方法,发挥自主学习作用,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变教师的“包办”为“主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4、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及高中生物知识竞赛指导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合作策略,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六、研究方法和途径课题经省级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高一、高二年级八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研究、文献收集等方法。1、调查研究法。对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起点,为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提供事实依据2、行动研究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系列教学研究,制订相应对策,在课堂中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经过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目标。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按科研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撰写出经验总结,便于研究成果的不断改进。根据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束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研究论文。4、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自主学习研究提供借鉴。5、对比分析法。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对实验对象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测评,将实验班级学生成绩与同年级的其他班进行对比,来检验自学方法的效果。七、研究步骤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历时一年,按照准备、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任务分工。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申报立项,开题论证。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组会议,系统学习相关教科研理论,收集、筛选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在此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思路,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1年9月)该阶段分四步实施:第一步:(2011年2月2011年3月)(1)学习大量文献资料指导课题成员的研究工作。(2)方案的制定和修改。第二步:(2011年4月2011年5月 )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偏低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将具体的办法应用于教学之中。即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三份以上教学案例或反思。每位课题组成员完成一份课题研究心得或论文,课题组长进行汇编,完成课题首期研究小结。第三步:(2011年6月2011年8月)(1)各课题成员结合自身教学分析首期研究中的得失,总结和汇报第一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2)在首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第四步:(2011年9月 )总结个人的研究材料,分析数据,形成研究成果。3、总结阶段(2011年10月)(1)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并作相应评析。(2)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依据相关原理,联系课题实践,撰写论文。形成成果的深化和推广的途径和方法。(3)申请结题。各课题组成员将经过实践证明有实际意义的结论和方法加以整理,形成规范化材料,并撰写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八、研究过程(一)、操作程序课前自主预习1、教师利用导学案设疑,激发学生自学动机。2、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学质疑问题,加强自学训练。3、预习效果检测课堂探究新课1、以“自学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精讲释疑延伸拓展,深化提升归纳总结、理解巩固2、检测反馈 课后自主复习、反思1、课后自主复习,进行反思2、课后作业(二)、操作过程1、教师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才可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师生双方才能在课堂中获得提高和发展。为此我们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实熟悉教学内容,从而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同时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我们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进行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这是充足课前准备的根本。课题组成员对高一、高二八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愿学的学生中平均54%的学生具有依赖性。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课题组老师经过认真协商研讨,决定构建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有利于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优化自主学习过程,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我们将导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堂、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同时帮助学生知道:自主学习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坚持“学教合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经过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从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制定出科学的导学案是充足课前准备的关键,从而为后面的点拔、互动、拓展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导学案的制作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根据教学安排,提前安排集体备课各阶段中心发言人做准备,发言人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对学案编写进行研究,对内容编排进行设计(其他教师也要研究,做好发言准备)。(2)讨论阶段。在集体备课时间,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导学案,然后由其他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本节知识是否涵盖全面、重难点是否突出、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什么样的检测反馈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3)完善阶段。结合讨论阶段发现的问题和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中心发言人对导学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由备课组长审核,最后任课教师结合本班情况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完善,形成适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规范的导学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导学案”包括的内容:(1)学习目标。(2)学习的重点和难点。(3)学法点拔。(4)课前自主预习(要了解的知识和要解决的的问题)。(5)预习效果检测(6)由预习和检测产生的问题记录。(7)小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记录获得的经验和标示仍未解决的问题)。(8)师生互动讨论,精讲释疑(记录获得的经验和知识)。(9)深化提升(例题精解,一题多解,变式训练)。(10)总结归纳(知识结构、解题方法等)。(11)课堂检测。(12)学后反思。(13)课后作业。2、主体尝试阶段第一部分:课前学习。有意义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前预习设计的水平高低往往会影响学生自学的热情,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设计好了事半功倍。利用导学案,可以加强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导学案中设计的课前学习活动,包括三个内容。(1)学习要点。学案中应把本课时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非常清晰、条理地展现给学生。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中的关键字词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一边自学一边提炼,教师示范性地列出一、二点,然后主要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学生预习过程中归纳出知识要点,也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既促使学生认真自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2)问题思考。问题是导学案的核心。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习内容,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后面设计12个思考题,针对该知识点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和特别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辨析、思考或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作出判断,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要点。这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和思维的起点。也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后,提出34个问题”。引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先自学后指导,先思考后讨论,要求将预先编写的导学案,最好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由课代表集中向老师反应。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3)预习效果检测。预习效果检测是作为促使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一种手段,这部分内容要指向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的训练活动,它穿插在导学案中,对知识的领会、巩固、运用以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的最佳途径。检测题可用多种形式呈现,如选择、填空、连线、思考等,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都需要注意:题目要基础、典型、新颖,有一定的层次,难度要适中,使各档次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即可顺利完成并获得发展,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问题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简单的没有思维含量的挖空式练习;题目的设置要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多变,避免一成不变,显得死气沉沉。教师根据预习效果检测反馈的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课前学习活动,也可以指向学习目标,适当开展一些做实验、自制实验器材、收集标本、社会调查、查找资料等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课前学习,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注意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例如,对于教材新内容的预习,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将知识条理化,明白本部分内容在整体中的作用,只需粗读就可以了。但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应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需反复读、用心体会、思考和记忆,就必须精读,才能达到自学的目标。教会学生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核心。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为一进行发散和收敛的方法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调控。调控是学习的保证。稳定的情绪与平和的心态,对学习是有利的。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有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避免狂妄和消沉,能自己教育自己,不断进取,争做强者。要教育学生能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要了解自身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制定目标、采取措施,不断调整心态、控制行为,使自己逐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第二部分:课堂学习。这是导学案的主体部分,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1、以“自学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调整听课习惯,(包括:思维超前、质疑提问、求异创新、知识提炼等)进行课内自学指导。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三个方面:加强督查。A、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B、通过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带有普遍性倾向的疑难问题,老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既可以对学生起督促作用,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后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面的精讲释疑”作好准备。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知。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劣,是影响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自学能力的集中检阅。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设计情景组、问题链,组织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超前、质疑提问、求异创新、知识提炼等良好听课习惯,变被动听为主动探,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导学案上的问题情境,必须突出重点,在重点内容上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必须联系现实生活,选用生活中的现象、实例作为问题的情景材料,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精神实质,感受知识的实践价值,又能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拓展学习领域,增长感性认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观察、思维和记笔记之间的关系。听课和观察均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听清楚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的导入及形成,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课堂上的“自学质疑解疑”主要通过讨论来完成, 首先是小组合作探究,其次是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作点评。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和师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须做好以下几点:科学分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将学生按成绩、能力倾向、平时表现、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六人左右,注意均衡,尽可能减少组间的差别,充分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提倡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尤其要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最后通过小组评价,促进小组互助的良性循环,提升整体学习能力。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不仅在成功后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从而使小组整体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群体协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情景中,学生之间相互依赖,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使之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技能。及时发现问题与指导。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解决。在自主学习、互助交流的基础上,让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说出本小组有没有仍然没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解析,帮助学生解决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记录在案,通过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共同解决。(2)师生互动,精讲释疑。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策略,让问题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讨论的问题,首先应当是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然后把备课时精拟的有关问题提供给学生,在讨论中学习,这就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倾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当教师把这些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师生、生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当然,这种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挖掘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才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师生互动,精讲释疑”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讲的内容。讲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疑难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为保证整体效率,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导措施进行补救,而没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律不讲。明确讲的方式。教师应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应具有启发性。首先应该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者进行相互的讨论,老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地说,精讲要讲明如下几点:a、学习方法和要求,如审题方法、解题技巧、考试技能等;b、知识的拓宽、迁移、类比、推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c、学习的疑惑和盲点,如知识重难点、易混点、考试失分点等;d、知识总结、应用及规律等。明确讲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而不能就题讲题,满足于只给学生提供具体问题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少走弯路。(3)延伸拓展,深化提升学生在平时的练习或考试时,常常会感到不少题目似曾相识,可动手做题时却又感到困难重重,不知所措,以致误答。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因为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和练习堆里,会使学生感到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兴趣,甚至学生的思维会被泯灭。但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若能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形,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学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实质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思维更活跃。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们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变式训练】这一模块,变式训练是在常规练习的基础上有所变化的练习,往往围绕若干重点、难点或疑点的教学内容从新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设计问题,通过变化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对同源染色体这一概念进行教学时,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背景,还无法达到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此时我们采用了设计相应的变式练习来突破概念的定义,促进概念的生成。同源染色体概念为:细胞内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例题: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生殖细胞中一般都存在 答案:C【变式训练1】下列几组染色体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答案:C【变式训练2】下图为某高等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A、卵原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 答案:C【变式训练3】基因型为Aa的雌性哺乳动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基因AA、Aa、aa分开分别发生在 卵原细胞形成初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 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 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的过程中A、 B、 C、 D、答案:D这组变式训练,注重了概念的练习、运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与挖掘更加深刻。如变式训练1就是将同源染色体放在性细胞、体细胞中进行辨别;变式训练2将同源染色体与细胞分裂相结合,又把减数分裂整个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细胞名称相联系考查对同源染色体存在及特点的理解;变式训练3将基因与染色体联系,知识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是解这道题的关键。通过设置这样一些复杂、多样化情境载体,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和策略,获得准确使用概念的技能和知识迁移能力,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又可以拓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以上变式训练的设计和使用,学生对同源染色体这一概念的接受率(用课堂练习的分数来说明)由上一届的64.7%上升到这一届的76.3%,并且两组数据的差异性非常显著(差异系数P0.01)。由此看来,有计划地进行变式训练可发展学生接受、吸收、整合生物信息的能力,能提升学生对知识在不同情境下进行迁移和应用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多思多疑,是进行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思维更活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此外,教学中精心设计变式训练,也避免了大量的重复练习,从而对消除题海战术,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4)归纳总结、理解巩固当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如果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储存,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在导学案中设置归纳总结这个模块,指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教会学生将书读薄的方法。新授内容结束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回扣,然后启发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如果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做补充,最后教师点评。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名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达到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进而达到巩固的目的。2、检测反馈检测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传递接受和反馈处理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其目的有三: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三是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练习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都是极为有利的.。检测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突出其同步性、即时性。检测题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同时设计时要低起点,多层次,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最好把要训练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或问题串,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检测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检测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自学指导中,我们注意到了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我们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提问、争论、质疑,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实践证明: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最终才能保证自学的质量。第三部分:课后学习。1、课后自主复习,进行反思。 课后自主复习包括衔接复习的课后反思、梳理归类自己薄弱点。课后自主复习反思,是指学生不断的监督、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的行为,以便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学生课后总结反思能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坚持每日进行学法反思、纠错分析,阶段达标后再对目标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确定自我补救等。通过进行知识梳理、从而达到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使学法迁移成延伸、拓展、内化,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内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习方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就其中重点知识,布置适

    注意事项

    本文(利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1.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