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
-
资源ID:4121273
资源大小:5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自考]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专业考点要点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简史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三个核心因素)2、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发生的现象。3、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4、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1)应用任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为教改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5、奥苏伯尔:1957年“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实验(自然实验);布鲁纳:1960年“课程改革论”;苏联阿格法诺夫“拾柴火”(自然实验)。6、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原则。(1)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提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系统性原则:也叫做分析与综合的原则。(3)教育性原则(简答P16):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7、心理实验法: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特点:精确易于重复检验。8、教育心理研究方法(简答):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和自然实验)、问卷调查及相关法。(1)观察法:是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假设,然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是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实施背景是自然条件;特点是简便易行。(2)实验法:特点:需严格控制条件(尤其是实验室实验),数据可反复论证。A、实验室实验:“蔡戈尼克效应”;B、自然实验:是指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既排除了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性,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3)问卷调查法:科学性的保证是被试者的诚实合作。9、自然实验的程序:进行初试、选择与设立等组、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1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三期教育任务;亚里士多德三期教育任务。11、捷克夸美纽斯提倡泛智论,专著大教学论;瑞士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手段,提出“五段教育法”;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创立了心理学体系,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学生霍尔被称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12、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的学科;“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3、“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认为是第一部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4、十月革命后,偏重用巴普洛夫学说解释教育心理学问题。15、辛亥革命后,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是廖世承。16、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特色之一是重视理论尤其是重视探讨学习理论。17教育中的互动系统: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学、环境这三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动力系统。18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这是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的产生和过程既受到头脑活动的规律制约,也受制于社会生活、人际互动和个体经验等,因此,心理现象是介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现象。所以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哪些特色?(1)不断引进进和出版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与教材。(2)正式出版了我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与资料。(3)全方位地开展了比较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课题的研究。(4)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对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社会心理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又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3、简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特色与趋势。(1)重视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探讨。(2)重视有客观数据的实证和实验研究,特别是现场实验。(3)关注教学进程及其改革与学生学习能力及良好品质形成、发展的关系。(4)善于吸收各有关学科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论、社会心理学的成果与新进展,扩充自己的研究内容。4、观察法的优缺点是什么?(1)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2)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3)缺点:由于它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5、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其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学科。6、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即教、学与环境。(1)“教”即教师按社会旨意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是施教的主体,并起主导作用。(2)“学”即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影响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3)教与学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对它们的制约和影响,而教与学的成效也会相应地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学校情境的变化。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学校中的一切现象、问题与发展,都是由这个互动系统造成的。7、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从纵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全程,而教育心理学是从横向角度研究某种教学、教育条件或措施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形成能力、品格之间所具有的内在有效的关联。他们是相互交错、彼此补充的研究领域。8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规律。(2)“教”即教师按社会发意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3)“学”即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或群体给予的影响而获得知识、技能,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4)教师、学生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制约下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这种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环境。(5)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中存在许多特殊的心理现象。预测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桑代克D。冯特2.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A. 5B7+2C10D3 3麦克里兰德(McclellAnDDC)认为_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快慢()A。社会成员的创造能力B社会成员的文化程度C。社会成员的凝聚力D.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4。小学生学习了加法规则之后,再学习乘法规则,这乘法规则就是_,这种学习又称为_ . () A初级规则,一级规则学习B。高级规则,一级规则学习C。初级规则,二级规则学习D高级规则,二级规则学习5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A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B正迁移和负迁移C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D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20。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_产生的内心体验。()A。动机B认识C。意志D信念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教育心理学22规则23计划24发散思维25社会助长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是什么?27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有哪些?28解决问题最一般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9比较竞争与合作的不同心理效应。30简述性格和气质的关系。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题任选2题。3题都答,只记前2题分。每小题工5分共30分)31试比较联结派理论和认识派理论的主要差异。32结合实际谈谈竞争和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33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如何避免和解决师生冲突。参考答案 一、1C2B3D4D5B6A7B8A9Dl0B11.Bl2。C13。B14Al5D16Dl7Bl8Al9C20B二、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环境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互动为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2规则指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应。这里讲的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23计划即确定学习活动的时间程序,对问题进行归类或分解,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操作步骤。24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25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三、26答:教育学探讨的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任务、原理、原则、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制度等,即教育的宏观方面,面教育心理学探讨的是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时的心理现象,即教育中的微观方面。而两者又都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他们的考察对象必然有许多交叉的问题,其研究结果也应当是互为印证、互相补充的。研究教育学必须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特别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特殊心理过程即规律,并以此作为判定教育原则和方法或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之一。所以,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27答: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也叫做动作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首先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对动作系统有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用表象调节动作,掌握分解动作。熟悉动作操作程序,掌握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联结阶段是由动作定向阶段向动作协调完善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尝试把分解动作联结成动作连续体,通过练习,不断排除动作之间的互相干扰,视觉和听觉反馈不再与动觉反馈发生冲突,而且逐渐为动觉反馈所代替动作表现为协调、迅速、稳定和连贯,肌肉不再紧张,多余的动作减少。随着不断练习,逐渐熟练,动作定向阶段的表象的调节和有意识的控制也减少了。自动化阶段是以动觉反馈调节为特征,肌肉、骨骼、动作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意识的参与减少,只有在出现动作偏差时才起作用。相当于一个自动控制中的一个动作操作功能模块,只要有启动信息,不管是外界输入的还是从记忆存储中提取的,都能自动完成一套技能动作。28答:解决问题最一般的基本条件,也即是解决问题能力互异的根源,有三个方面:第一,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法。第二,认知的决定因素。 第三,人格特性。29答:竞争与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情境,在两种情境中个体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有的外部行为相似,其心理状态也不完全相同。竞争与合作的不同心理效应表现在:(1)动机不同。(2)思维方式不同。(3)人际关系和分工不同。30。答:(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气质不会独立存在。气质总是和性格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变化较缓慢;性格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变化相对容易些。(2)气质和性格的联系表现在:每种气质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品质发展的可能性; 不同气质的人,同一性格特征的形成和表现不同;良好的性格可以克服气质的弱点,性格对气质也有制约作用;年龄越小,气质的作用越大。气质主要是天生的因素,而性格主要是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年龄越小,气质的作用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越高,气质的作用越来越弱。 四、31.答:联结派理论和认知派理论的主要差异具体表现在他们对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观点的不同(1)学习的实质。联结派理论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外在的刺激与外显的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即建立SR联结的过程;认知派理论则反对该观点,认为S与R之间的联结知识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在头脑内部建立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强调S与R之间的那种内部认知过程。 (2)学习的过程联结派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试误过程,即盲目的尝试,进而逐步减少错误;认知派理论反对盲目尝试和逐渐变化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突然的顿悟过程,或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过程,或是掌握类别和编码系统的过程(3)学习的条件。联结派理论强调外部条件,如外部的强化、外部环境是决定学习的关键因素;认知派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如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学习策略的掌握程度等。(4)教学中的应用。联结派理论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通过给与强化与反馈、安排学习环境、组织和实施教学内容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结果或行为反应;认知派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理解性的学习,如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而丰富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上所述,各种学习理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而各种理论都各有利弊。联结派理论强调客观因素,但否定意识、认知等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这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同时,将动物学习规律用于解释复杂的人类学习,忽视了人类学习的本质,这是不恰当的。认知派理论在反对联结派理论的机械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它绝对否定试误的过程也是不恰当。试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在试误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并不排斥。另外,两种学习形式也经常表现于不同水平的学习中,对于简单的学习而言,不必进行反复的试误,而对于复杂的学习,则经常需要经过大量的试误后,才能产生顿悟因此,在理解这学习理论时,应全面而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并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应用这些理论。32答:合作和竞争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在竞争中,学生的自尊心被大大地激活,动机强烈,学习效率高。个人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外部动机。但是,竞争中只有少数人得胜,因此,自感没有竞争力的学生倾向于退出竞争,对学习毫无热情。合作中的学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对失败的恐惧降低,感到安全,所以都积极投入,而且个人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内部动机。但是合作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产生依赖他人的情况。(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在竞争中,学生动机强烈,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并可能为了长久地取胜而主动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但是竞争中的学生考虑的主要是。输一赢”问题,集中注意力于取胜,因此,为了取胜,特别在固定答案的情况下,不敢别出心裁,一般倾向于辐合思维的方式,较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合作中,学生考虑的主要是“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鼓励发明创造,个人倾向于发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但是合作中有的学生也产生了依赖心理,不利于发展能力。(3)对获取信息的影响。在竞争中,个体倾向于保守,不愿与他人交流,因此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学生不能与他人共享有关的信息。在合作中,个体之间倾向于开放,信息交流没有心理障碍,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知识技能、聪明才智,有利于学习。(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竞争常使学生感到不安,怕不被他人信任,受到拒绝、被排斥等。合作中的学生常感到被人接受信任、与他人常相互关心帮助、和他人合作。(5)对自尊的影响单纯的竞争不能增强人的自尊水平,而竞争中的失败,则易产生更严重的自我贬低,引起不良感受,而合作情境中,个人可以得到他人的接受,也更多地自我接受,自尊水平较多。(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竞争使人有独立性,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不善于理解他人,易产生互不信任,互不关心等消极的心态和情感,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单纯竞争的关系不利于形成与人和睦相处,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合作有利于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肯定、喜欢、关心他人等。合作使学生逐渐具有积极与他人交往,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 33答:师生冲突会引起双方情绪上的紧张与不快,影响课堂教学及教育工作的效率,且对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地加以对待和处理。其主要办法有:(1)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解决师生冲突的首要原则就是设法加强师生双方的思想沟通,消除隔阂。(2)角色互换,形成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教师只要冷静思索,互换体验,就能产生心理相容的效果,使自己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靠近了学生,心里也得到了重新平衡,而冲突亦将导致合理的解决。(3)避免滥用惩罚。教师一定要避免滥用惩罚。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采用合乎逻辑的冷静的态度去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先分析后处理。即使有必要进行惩罚,也要注意以下几点:惩罚只针对问题,对事不对人,不作人身攻击,以免造成对学生人格的伤害不因一人犯错而惩罚全班。 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 只解决问题而不穷追过失的责任,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心,从而以改过来回报。为犯错误的学生保留一点面子,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与性别差异。(4)适当调整任课教师。如果某一任课教师长期不适应某班学生,冲突频繁发生,甚至只是“高压”来掩盖冲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受到较大影响,此时,在保护教师威信的条件下,适当调整任课教师也并非不是解决冲突的一种办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