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结题报告【前言】“在这样的旅途中,你会发现各种途径;艰难之路,美妙之路,尝试之路,错误之路。你会迷失方向,但如果你不放弃,定会到达终点。为什么不现在启程?要坚强,保持自信。这样的旅程,你心中明白,值得你去探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小诗,作者戴安娜.布诺克,2012年,带着这段话,我深入开展了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每当坐在电脑旁整理自己的研究所得,记录自己的研究历程,键盘飞指的瞬间便是最清朗的幸福时刻课题提出的背景: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 “要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深刻解读温总理的讲话,“减负增效”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践行“减负增效”不仅是让学生减少课堂学习和作业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增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变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增强教学效益?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实施途径。然而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学生将预习视作“软任务”,缺少兴趣、极不重视,自觉主动预习的意识欠缺,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有待养成;另有很多同学也知道课前预习,然而却仅限于自学生字新词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不能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预习;对于布置预习作业,很多时候老师亦都停留于口头说说,如“回去预习第×课,明天要上这一课”, 有效预习的指导存在漏洞,预习的评价检查出现断层,加之农村家长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指导与监督的缺失,使得预习形同虚设,不能提高教学效益,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素养能力。因此,我决定在本班展开“减负增效背景下农村小学五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的指导研究”,通过多种有效的预习指导手段,全面践行“减负增效”。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效预习:本课题所指的有效预习是指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预习,具有较强的预习能力,能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可以是优美词句的积累与运用、读书中的感悟与批注、读书后的收获与反思、读书前后的质疑与释疑、相关知识的搜集与链接、写作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努力形成最有效的预习策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1、调查本班学生语文预习现状,分析影响学生预习效果及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制定培养学生预习能力、习惯的方法与措施;2、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观念,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3、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有效预习、高效预习,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方法;4、调动农村家长的积极性,使农村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主动的指导并督促学生预习,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预习能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有效地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本课题通过研究语文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学习效率的提高。3、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学会求知,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4、以“预习学案”为主要的预习作业形式,以“预习展示提升”为主要课堂呈现形式,变革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全面践行减负增效。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内容:1、学生语文预习情况的调查研究2、灵活运用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有效提高预习效果的研究3、语文传统预习作业的改革与检查研究4、预习背景下 “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5、学生不良预习习惯的养成与预习方法指导的个案研究。课题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展开学生语文预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2、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面向个别,展开不良预习习惯、预习方法的矫正研究,同时可了解、检测各种预习指导策略的实施状况,便于做出有效调整。3、文献研究法:通过读书、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经验参考。4、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和尝试,探究科学的预习方法,以及有效的预习指导策略等。5、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操作,在操作中形成经验、积累经验,反思、总结经验,交流、分享经验,撰写论文,透过课题博客辐射、推广。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及做法:一、展开本班学生语文预习情况的调查研究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同时将预习作为主要的语文作业形式,可将学生从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中解放出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课题研究伊始,即对本班的学生进行了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诚实作答。共发放了47张调查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具体分析如下:(一)调查项目和结果:1、你觉得语文课前预习有必要吗?A、非常有 B、一般 C、没有2、你对语文的课前预习是否充满兴趣呢?A、非常有 B、一般 C、没有3、你以前经常进行课前预习吗?A、经常 B、一般 C、很少4、老师经常布置你进行课前预习吗?A、经常 B、有时 C、从来没有5、如果老师不布置,你能主动进行预习吗?A、能 B、有时能 C、不能6、老师都会布置哪些形式的预习作业?(可以多选)A、预习字词B、朗读课文C、搜集资料D、读书批注E、预习提问F、预习笔记G、形式丰富H、单调重复7、老师对于布置的预习作业是否检查呢?A、经常检查 B、很少检查 C、不检查8、你觉得预习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A、帮助很大 B、一般 C、没有帮助 9、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A、问家长 B、问同学 C、记下来问老师 D、等上课听老师讲10、语文预习时,你经常采用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说吗?11、你的家长是否经常提醒你去进行课前预习呢?A、经常 B、很少 C、从不12、你的家长是否经常督促你的学习情况?A、经常督促 B、很少督促 C、从不督促 13、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经常督促你的学习,他们仅是说说,还是具体指导?A、只是说说 B、具体指导 题号选项ABCDEFGH1(15人)7%(19人)47.5%(6人)15%2(3人)7.5%(9人)22.5%(28人)70%3(10人)25%(12人)30%(18人)45%4(12人)30%(20人)50%(8人)20%5(4人)10%(9人)22.5%(27人)67.5%6(40人)100%(35人)87.5%(26人)65%(10人)25%(7人)17.5%(5人)12.5% (6人)15%(27人)67.5%7(8人)20%(24人)60%(8人)20%8(7人)17.5%(22人)55%(11人)27.5%9(6人)15%(9人)22.5%(12人)30%(13人)32.5%10查字典理解词、圈画疑难、分段等11(7人)17.5%(10人)25%(23人)57.512(10人)25%(8人)20%(22人)55%13(33人)82.5%(7人)17.5%(二)发现问题及诊断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有效预习现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重视课前预习。语文虽然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但作为母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思想上认为其并非困难的学科,以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就可以,没有必要提前预习。这样就不愿动脑筋,长期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预习兴趣淡漠。问卷的第2题:你对语文的课前预习是否充满兴趣呢?居然仅有三位同学表示对预习充满兴趣,而70%的学生诚实回答“对课前预习没有兴趣可言”。其主要因素首先源于教师布置预习作业的形式过于枯燥,问卷第6题便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100%的学生反映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多是预习字词,扫清拦路虎,其次是朗读课文,而其他形式的预习作业如预习提问、读书批注、搜集资料等很少布置,预习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其次不能够及时进行预习检查,学生不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亦没有交流释疑的平台,缺少预习的动力。3、未养成预习习惯。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问卷第五题的结果反馈可知,大多数学生经常被动地预习,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的情况下,67.5%的学生均会选择不去预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主动地预习习惯。 4、不善于合作学习。问卷第9题的结果反馈可知,32.5%的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可见有效的小组预习应该在研究中予以重视。5、不讲究预习方法。问卷的第10题,学生在介绍预习方法时,两行的空白有35位同学都是只言片语,语无伦次,“查字典”、“分段”、“圈画词语”等,更有一小部分同学直率地回答“抄写课课通”,可见多数同学对预习都是走马观花、匆匆应付,停于表面,缺少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缺少质疑与探究,缺少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同时不善于对知识进行探究、归纳、总结。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6、预习效果甚微低效。问卷第8题“你觉得预习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55%的学生仅表示一般,27.5%学生回答“没有帮助”,可见目前班级的预习效果较差,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敷衍了事,装模作样。对各种问题不钻研、不归纳、不总结;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7、教师有效预习的指导存在漏洞。学生之所以预习效果不佳,同时暴露了老师指导的机械与失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不够,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不知道如何下手,很多同学除了圈画出生字词,在书上标注出词意,预习的目标感、方向感缺失,使得学生对预习感到茫然、逐渐失去兴趣与信心。8、预习作业脱离检查,“与教学孤立化”。预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预热环节,应当与课堂教学密结合。可是,在平时教学中,为预习而预习、脱离教学的预习作业却是最常见的。在与班级一名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交流时,她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相信预习是有好处的,可是老师只管布置预习,但是却从不过问我预习的情况,比方说让我们质疑问难,但是好像课堂上也没给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喜欢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课堂!”可见,教师自身的因素是造成学生预习效果不佳的主要源头,应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实践,展开有效预习、高效课堂的研究。9、家长对学生预习亦不够重视。从问卷的11-13题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家长对待学生的预习亦不够重视,82.5%的家长对学生的预习仅限于口头说说,缺乏具体的督促指导,这也是农村家长的共性,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交给教师、学习成绩如何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家校共育、齐抓共管的氛围不够浓厚。二、探索并实践学生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找出了问题的病症所在,如何展开“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我以本班的4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始在“提高质量”与“有效预习”之间寻找结合点,制定“学生有效预习的的指导预案”,并逐步实施(一)在思想上重视,为有效预习打基础。首先面向家长和学生召开“学生有效预习”的动员大会,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们能够主动预习、自觉预习,家长们能够勤督促孩子们预习,多指导孩子们预习,帮助孩子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具体程序如下:1、同学们谈学习的感受我知道,如今最苦最累的不是家长,而是在座的同学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同学们早出晚归,作业那么多,压力那么大,不苦不累才怪。以前,我听过这样一句打油诗:“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缴学费。”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学习最真实的感受。可参照以下的问题来回答:1、学习是件苦差事,还是一件愉快的事呢?2、学习上有哪些让自己感觉困惑的事?3、课堂上你的成就感来自哪里?与课前预习有关吗?2、宣讲预习的重要意义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很大,学习上存在很多的困惑,其实都与“预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预习可以使知识变得条理化,记忆深刻,可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减轻大家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枝“猎枪”一样重要。在这里,“猎枪”就是指的自学能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改变学习方式,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3、听教育家讲预习叶圣陶老先生曾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充分而有效的课前预习,会使我们的“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告家长书重视预习习惯养成“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家庭的教育责任艰巨而重大。”“多关注孩子的预习、多指导孩子的预习”,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请所有的父母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会场上,家长、学生和我自己都深受启发,我坚信良好的开端已然是成功的一半,继续信心百倍地投入探索与研究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为有效预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无疑,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乐趣,那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会从中而来。因此,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为有效预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课题研究中,我摸索出四种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有效途径:1、用灵活多样充满趣味的预习作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的预习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才能发挥其学习潜能,增强作业实效。如预习黄山奇松,其中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独特,如果通过画图,学生不是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兴趣?因此,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我是小画家自读课文后,黄山奇松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你喜欢的黄山奇松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能力。2、用热情的话语鼓舞学生,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预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正面的典型事例,并及时进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尤其是对待班级的学困生,根据其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制定预习帮扶计划,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或闪光之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循序渐进,帮助他们获得成长。3、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融入预习,使语文预习充满趣味性。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他们喜欢脱颖而出。老师可在课堂中相机采用竞赛这种方式。如赛一赛“谁发现的问题最多?”“谁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比一比谁的预习笔记记得最好?”等,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同桌互比,也可全班竞赛,评选“预习标兵”、“进步之星”、“预习能手”等,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在竞赛、交流、展示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在竞争中培养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本学期最大规模的语文预习竞赛活动便是学期末举行的“语文预习技能大比拼”,活动历时两周持久热烈。通过丰富多彩的预习竞赛活动,将一系列预习的技能渗透其中,学生快乐地享受预习并提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4、分小组预习,在合作中共享预习的乐趣。根据调查报告反馈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仍然不善于合作、交流,是影响预习效果的因素之一。在预习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预习小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分享成功。如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文章,让学生自由组合成预习小组或老师将学生分成多个预习小组,组织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再进行交流学习,思维得到碰撞,成功得到分享,预习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亦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三)加强预习技能指导,授之以“法”,径入厅堂,全面增强预习实效。有效的预习需要一定的基础技能。而有效的预习方法则是最重要的一款。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径入厅堂,提高预习效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本着有效预习应遵循“针对性原则”、“集中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质疑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我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个“五言预习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多看,反复琢磨、体会。我每教一课,都要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一篇课文要读五遍。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扫清阅读障碍;第二遍是“熟读”,做到正确、流利、通顺;第三遍是“通读”,掌握课文的大意。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第四遍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文章重点,难点,体悟文章词句内涵、思想情感。第四遍是“研读”,使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前三遍读书主要是初读课文的预习指导,后两遍则是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深化。 二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这句“孔圣人的祖训”道出了“思”“学”之重要。预习中我要求学生把读中产生的疑问写下来,或注上不同的记号,上课时再巧妙地把“预习”中学生出现的疑问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自然会产生共鸣或争议,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就会更积极、更能和谐地进行。孩子们的“思”与“学”丰富着我的思路,丰厚了我的教学,只有把学生的“思”与“学”当回事,课堂才有可能是属于学生的。三言:“研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批注预习法,主要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认真读、仔细读,逐字逐句的钻研,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课文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有特别的感悟,又或者是读书的收获和思考,批判和质疑等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四言:“广纳百川,学会信息的搜集与处理”。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上的知识像海洋,博大无比,各类文化书籍也是层出不穷,时时刻刻伴随学生左右,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大全等等,因而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各类书籍进行预习,也是预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作业,(1)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聂将军的有关资料(2)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十大元帅的事迹。这样的预习作业,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人物的形象无形中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事前积累了聂将军的资料,心中树立了聂将军的高大形象,产生敬佩之情,对人物的情感悄悄地埋下伏笔,进而对新课文的学习会抱着一种希望,一种美好的期待。五言:“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孩子们利用语文这门工具,学以致用。这是预习的最高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因人施教。如读了这篇课文,你记住了或者理解了哪些词?能否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当然,也可以尝试用其中两个词语说一段话?或者更高预习要求的引领:如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你觉得作者哪一句或者哪一段描写的特别好?好在哪里?你能否也来借鉴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两句话?综合全文,你觉得作者在构段上有什么特别?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发法?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引领学生逐渐的获得一种语文技能,学语文、用语文, 逐步朝着“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标前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关键,能够减少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全面增强预习的实效。(四)变革传统、机械的预习作业,以“预习学案”为主要呈现形式,让预习关注“减负”,更注重“增效”。事实上,很多老师都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但是却大都停留在“预习字词、扫除拦路虎”的初读预习阶段,形式单一、停于表面,预习效果甚微;还有的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学生从读文到抄词,再到解词、作批注、查资料等等,全部完成下来,岂不要一两个小时?这样的预习作业量大负担重,违背了“减负增效”的教育前提,更加不可取。“怎样布置预习作业,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全面为课堂增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摸索,我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学习内容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助学方案,称之为“预习学案”,以其为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呈现形式,学生预习效果显著。A.初读式预习学案1、读一读课题,你产生什么疑问?2、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3、有不认识的字吗?(给它注上音,并反复读几遍)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利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扫清阅读障碍。(1)你读懂了哪些原本不理解的词语?(2)本文还有哪些词语值得积累?4、课前的问题通过阅读能否找到答案?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尝试概括一下6、能否尝试给课文划分段落(标记在书上)7、再看看生字,你记住了哪一个?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8、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一个小问号,有利于上课时针对性的提问和理解。这是每一位同学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都要做的预习功课,是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主要遵循“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大意”的原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完成预习笔记。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逐步提高。B.提纲式预习学案如望月第二课时精读指导的预习学案1、寻美之旅“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默读批注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是一份怎样的江上月色?”尝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2、读诗品诗(1)找出文中涉月的诗句,选择一句赏读感悟,说一说其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你还知道哪些月亮的诗句,能否选择两句写下来?3、放飞“幻想”找一找小外甥有关月亮想象的句子,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做上记号?4、人物点击通过朗读,你觉得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尝试用两个词语概括。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到了高年级,大部分同学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预习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学习方式。好象我们大部分高年级语文教师都会留这样的作业:完成本课补充习题,再预习下一课。怎样预习下一课,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具体指导。同时不仅仅只有新课文需要预习。第二课时精读指导前也需要预习,例如望月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围绕课前的预习提纲展开汇报。一节课层次十分清晰,学生们因为有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各个胸中有竹,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事半功倍地完成了教学任务。C.趣味性预习学案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何在预习阶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当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关注。单调乏味的预习作业应当被摒弃,形式多样化的预习作业,可以消除学生对预习的“审美疲劳”,让学生在感受新鲜的同时,对所学课文充满学习期待,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学会合作的预习学案我这样设计:“想亲自体验瓶口逃生的紧张吗?和小伙伴们亲自尝试做这个实验吧?如果成功了,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假如失败了,总结一下原因,好吗?”如此动手做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拓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林冲棒打洪教头的预习学案中我这样设计:“水浒传中有许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你对谁最感兴趣?搜集他的故事读一读,制作人物卡片,课堂上我们进行水浒人物大比拼,祝你成功!”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增强了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挑战意味的预习,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与好胜心,更能培养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创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D.自助式预习学案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预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设计分层次的自助预习学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发展。于是我在预习学案中时常这样设计: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例如:初读预习时关于词语的预习可以分为A类:摘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做到正确、入体、美观。B类:选择课文中的的两个四字词语分别写一句话。精读预习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布置不同程度的预习任务:如预习黄果树瀑布,可设计如下预习作业:A爱写字的你,不妨摘抄本文的优美词句B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朗读黄果树瀑布,进行课文录音C爱绘画的你,不妨画一幅山水画,再配上优美的诗句,一定“不同凡响”D爱查阅的你,不妨查阅资料,点击“祖国的风景名胜”,设计导游词,相信你能行!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E.教学一体化预习学案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预习学案:古来皆道家慈笑,几人可解严父焦。高尔基对儿子的爱远远不止疼爱那么简单,而是对儿子一种人格的引领。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仔细读一读这封信,试着完成以下几道题目:(1)摘抄下你认为含义最深刻的语句:_(2)字典里“给”的解释是:给予,使对方得到。“拿”指要,得到。那么具体在本文中指的是谁给谁什么?_(3)信中出现了两处“美好的东西”,第一处是指_,第二处你这样理解:_(4)如果要为“给”找一些同义词,你认为可以是_、_、_等。(5)回忆一下你有没有“给”的经历,心情愉快吗?(6)读完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你懂得了什么?_这种预习学案是典型的“教学一体化预习学案”,这种预习学案融合了教与学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思路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预习学案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是教学中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另外整个学案都渗透着学法的指导:抓关键词语提问,根据课文的有关词句思考解决所提的问题。学法寓于设计的问题之中,自然、巧妙,颇具匠心。 关于预习学案的运用,我通常是:提前一两天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预习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预习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小组讨论交流,并在“预习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充分发挥了把握学情、铺垫降难、活跃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作用,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促进教学相长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五)检查督促,为学生预习掌舵,促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光布置任务,没有严格的控制和检测,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来说,特别是习惯尚未养成之前的绝大多数同学,预习只能是徒劳。预习情况的检查,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平时自由实行个别抽查。比如,课余时间到学生中找个别同学谈谈话、翻翻书、看看他的预习学案、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纠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最具有积极意义。2、课堂检查。课堂检查主要表现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检查的时间一般由5分钟,10分钟,增至约20分钟。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也就是说学生的预习从最浅的层次到最深的层次,实际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自学过程,到了最后阶段,学生的预习从自找目标到自觉达标,基本上能够完成对课堂的学习任务。这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就由学生预习情况来确定,教师只作一些相应的调整。目标的完成也由同学们交流预习体会来完成。教师只对某些重点、难点加以适当的讲解。简单的说,最后一短时间的教学过程只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梳理和总结,充分体现学案的优势和积极作用。3、学生自查。学生的自查,逐步完善成三种形式:自行自查。即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预习行为进行及时地反省。反省的内容包括“我是否预习了?预习的效果怎样?” 临查。即相邻的同学互查。其优点是,随时可查,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控制方法,调查、侧面检查。学生学习组长督察。为了加大学生自查的力度,班级设置专门的督察小组对全班同学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的情况作好严格的记载。4、家长评价。检查时可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校互通,共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及预习习惯。请家长签名报告孩子预习情况,这样的检查方式不可多用,偶尔为之。也可以选择有关内容请家长共同参与,比如资料的搜集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怎样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三、尝试构建“课前预习学堂展示课后提升” 的新课堂,深入开展减负增效背景下 “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独有前瞻意识,多年前,他就提出这样的看法:“过去我们往往忽视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也缺少必要的指导,只是在讲授之前布置一下课外预习。这实在是一个战略上的失策。为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我认为应把课外预习移到课内,作为讲读课的一个基本形式固定下来。”钱梦龙老师的话语给了我深刻的启发。我大胆尝试语文预习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了“目标预习课堂展示课后提升”三阶段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变得自信、个性、善思,课堂精彩丰呈,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如下: 1、目标预习:即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给予指导。目标定好后,学生开始按目标进行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学案。此环节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放在课前指导,也可以安排在课内进行。2、课堂展示: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预习内容、预习所得、预习所惑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更清楚地近距离地看到自己理解不完善的地方,以便学生及时更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及倾听能力、自学能力。教师则是准确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地对教学预设作出调整,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我们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机迸发的灵感,我们要作出合理的引导。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不低于2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展示预习成果,探索 “以学定教” 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学生“读得懂”,教师就“少说多听”;学生“读不懂”,教师就“引导点拨”;书上“看不到”的,教师就“适当补充”。3、课后提升:此环节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与提升。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制选做习题,展开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的训练。在设计每节课的提升练习时,对重点、难点和主要方法要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