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doc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问题整理)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1、个体心理系统: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4个方面。2、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情绪即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对事物产生的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意志过程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4、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5、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6、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7、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求。8、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97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1)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为铁欣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在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2)机能主义:创始人为詹姆士,代表人还有杜威等。 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创始人为华生,后期代表人士斯金纳。 行为主义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9、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信息加工者。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行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接受了行为主义对客观研究方法的重视;重视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2)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方法对人作完备的描述。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 1 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突出了人的动机和高级需要的作用,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改革理念的形成。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人物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3、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旁宗岳在1908年翻译的日本小泉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196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教育心理学。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8、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按照随机性原则和局部控制原则,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调查法;个案法。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教师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学风格、教师期望、教师的举止言谈等。2、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教师的能力素质1教学效能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教学效能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2教学反思的类型:对活动的反思、在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过程: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最集中在观察和分析阶段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陈述3教学监控能力的三个方面:1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解、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类型:自我指向型;任务指向型。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2 作用: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智力、教学能力、教学风格、自我概念等),也包括教学环境的诸多因素(如学生状况、班级环境、学校风气、社会环境等),还包括教学媒体方面的因素(如教学任务、教学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需经过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教授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各信息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之为学习事件,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即教学事件。概括阶段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4、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 3 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培养动机的涵义: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种类: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特点: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学习需要(即学习2正向迁移与横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学习迁移的作用:1、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2、学习迁移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并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3、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的转化的关键。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4 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整合的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同化性迁移的基本特点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编排教学 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 概念: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意义:只有通过教材概括,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知识类型:感性概括与理性概括。过程: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有过滤式分析和综合性分析;综合有联想式综合和创造性综合)2比较(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础)3抽象和概括(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思维过程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是通过思维过程中的概括动作实现的,一般把整个过程简称为概括过程)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5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规则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记忆的含义: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类型:形象记忆;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也叫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瞬时记忆:存储时间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1、直接记忆;2、工作记忆。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以语音听觉编码方式存在)3、语义编码;(主要用于对长时记忆系统中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知识保持与存贮:保持是记忆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在数量上,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在内容上,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是原来识记内容中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生动、离奇,更具特色组织形式:空间组织(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系列组织(主要用于保存简单的符号水平的语义信息):联想组织;网络组织(这是人们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人类的概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更替组织知识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暂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 6 与部分复习3复习次数要适宜: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愈快。必要时可采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即狭义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即策略性知识)元认知: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个结果的意识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指个体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计划、监视、调节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解策略认知策略: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信息要长久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与组织,如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网络策略等);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在操作水平上如何促进心智技能的形成: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1、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问题: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三类。问题解决的涵义: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须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实质与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过程:1、问题表征;2、选择操作;(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如果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途径有多种,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几条途径,宜用目标递进策略。)3、实施操作;4、评价当前状态。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这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4检验假设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专家和新手的知识结构不同,专家记忆中的知识是经过很好地组织的,在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能很好地得到运用;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专家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决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几周之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7 6情绪和动机状态。除了上述的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应给予反馈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心理学家常从发散思维来衡量创造性。发散思维是指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是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有三种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 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方面。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重要的方面。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控、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实现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1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2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3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4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自我探究青年中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也是趋向统一和转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总趋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协调统一,同步发展,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整体,随年级上升而发展 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政治方面的改革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探索意识、创造意识;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行为方面的参与意识、社交意识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发展特点:丰富性与活泼性;敏感性与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 努力提高现实自我8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行为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德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其实只是把外在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 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是信息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群体讨论会造成规范性影响冒险转移: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较冒险转移。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责任分散;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服众: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一种是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模仿: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们的行为类似的行为.感染: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认同的情绪和行为大学班集体的类型: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特征:同学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积极交往;同学对集体满意度高,心情舒畅;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同学之间有强烈的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 2社会交换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情境控制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二)良好人际关系 9 的维护 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 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 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 给别人保留面子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使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的起始点人际关系的种类:1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整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2根据情感卷入和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智育的目标:陈述性知识,包括符号、概念和命题;认知策略,即学习策略,也包括元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教学空间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使能目标介于起点状态和终点目标之间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教学成效的测量与作用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教学测量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条件。效度的含义: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类型:110 3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于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根据效标资料搜集的时间,实证效度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检验测验的实证效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效标。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既是实证效度的保证,又要得到实证效度的支持;考察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可以帮助确定构想效度;用于测量某种构想的测验可以作为实证效度的预测源来使用。信度: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区分度(项目的效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信度和效度都是就整个测验而言的,难度和区分度则是就测验题目(简称项目)而言的。教学测验的类型:一.根据测验目的划分:1常规参照测验: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2标准参照测验: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主要用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用于诊断及个别指导二.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命题的一般原则: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2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4文句要简明扼要5答案应正确可靠6测题应彼此独立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0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11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18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19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20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21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22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23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2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2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信息加工。 2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第二章27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28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9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或称中间学科(前沿学科、综合学科)。30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1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32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33改造期学习苏联心理学。繁荣期1963 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34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5高教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教育任务不同、教育对象不同、社会职能不同、地位作用不同、培养方式不同。36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37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三大社会职能: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38大学老师问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3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12 4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4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第三章42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43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44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45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46教师的多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47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无声的身教)。48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49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50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赏识教育)。51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5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53效能感指认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54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55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5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与班杜拉的结果预期相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效能预期相一致。 57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8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科学的教育观和良好的自信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59教师自身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60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 13 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61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62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63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64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根据作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65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