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doc
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研究起步较晚,教师专业化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针对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专业化意识不强、专业化能力薄弱、专业化知识陈旧等现状,从政府教育部门到教师本人都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在教师专业化理论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教师专业化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教师教育重画美好蓝图。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困惑 发展一、教师专业化的概述(一)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的界定1.教师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专业技术人员。12.专业专业,目前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一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主要指学科分类(specialty),如中文学科专业;另一种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指专门职业(英文(profession)。本文的“专业”则特指后一种。具体来说,专业是一群人经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获得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从而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并获得相应的待遇及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因此,社会学家们通常认为专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为了避免专业认定中的任意性,人们对各种专业的结构和性质作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社会学家所公认的专业的基本属性。(1)具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即专业知能。随着人类知识总量的极大增长,知识系统由哲学独霸天下的局面转向各种知识形态和学科分疆而治,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目的、方法及精神气质。专业人员应该具有本专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并负有学习这一科学领域内的总体知识及相关联分支学科知识以及创造和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的责任。(2)服务于公众的需要,提供高质量和伦理的职业实践,即专业道德。专业区别于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实践不是纯商业化的,专业人员虽然依赖于其工作报酬生活,但他们活动的主要目的及愿望是服务于那些寻求他们帮助的人们和社区,并保障公众的利益。为使该专业能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每一专业都成文或不成文地制定有一套广泛认可的伦理规范,以界定和提供专业服务恰当或不恰当的行为。(3)具有比较全面和规范的专业组织,即专业组织。专业组织的任务在于保护和提高专业人员的利益及地位,设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专业人员的行为,造就专业人员,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I5。同时,专业组织通过各种活动,来影响同一领域里尚未成为专业人员的行为,并且影响国家,以形成往往包括了一个特许市场保护在内、规范一个专业实践的法律和法规。(4)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即专业训练。成熟专业一般具有一个深奥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所以成为专业人员,必须要经过一个漫长且艰苦的教育培训阶段。通常这一任务主要由高等学校承担着。(5)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进修,即专业发展。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关的自我认同与专业生涯紧密相关。职业生涯包括了30年及其以上的生命周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个人置于飞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之中,处在复杂多变的专业活动之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及学习进修,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6)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即专业自主。当一个专业能满足重要的社会需求,它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高度专业化而十分深奥复杂,以致外行不能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时,自治就成为可能。自治专业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上述六个要素基本被社会学家所公认为是专业的基本属性,同时它们也成为判断一个职业是否达到成熟专业地位的标准。专业和专业化的研究总是基于一定的专业性认识。专业性是指某一职业在专业发展程度上的特点。专业性通常也以成熟专业标准来界定,然而很少专业能达成所有这些标准,因此获得成熟专业地位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纷争过程”,这就是专业化。1 3.专业化关于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根据霍伊尔(1974)的观点: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过程,即作为改善地位的专业化与作为发展扩大专业实践中专业知识和改善其专业技巧的专业化,也就是专业化一方面关注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另一方面关注整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我们的教师专业化无疑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1(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及内涵对于教师专业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持不同的见解。但就其内涵从动态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的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即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的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即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承认的形式,它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进程和水平。反之,教师个体在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业务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在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和发展了教师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组织,专业训练、专业发展和专业自主,从而促进了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2(三) 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首先,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改革的趋势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创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进行中要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其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即能力的持久变化,而不是以死的信息,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获得更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更强的实践能力和更新的教学技能,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其次,教师专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已有的专业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进行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素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再次,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而现在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就是教师无法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典型表现。教师专业化可以让教师提升自我能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发挥自我最大潜能,展现自我价值进而达到自我实现。2(四)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任何事物一旦将之推广到“化”的程度时,便需要一个标准来加以衡量。同样,教师的专业化也应当有自己的标准,但目前各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产生了多种议论和方案。英国教育家霍勒教授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六条要求: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系统的知识训练;高度的自主性;经常性的在职进修;团体的理论规范。伯而布斯等人则以分类方法将教师职业化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职业上的自主权;知识基础界限明确,高深博大,专业性强,深具理论性;对新到者的培训、证书和执照有控制权;有自我管理和自由制定政策的权威;忠实于公共服务等。目前最明确地正式表达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是美国卡内基金会的改革委员会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1989),它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第二,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做出建议的责任;第四,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第五,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根据各国对教师专业化的不同理解及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认为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需要经过“临床”实习;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教师有权根据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自主地处理教育教学工作,自主地提出教师资格的要求,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有职业的专门组织,即行业组织,进行行业自律。2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很鲜明的观点,“教师不独是一种职业,并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在中小学教师数量尚不能满足需求时,教师队伍中难免有一部分人不合格,不称职;二是中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在我国发育的不够成熟,专业性不够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三是这一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品性等诸方面的提高来体现,某个教师的直接教学效果难以定量确定,不易看到即现的成败效应。因此,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或者起码只能处于一个准专业的水平,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在这些方面,我们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也是我国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教师教育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实质不是教师教育的转型,而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过去是师范院校之间竞争,今后师范院校还要与综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竞争。实行开放的条件,就是必须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否则,就等于取消教师教育,等于不承认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不足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处于举步维艰阶段,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专业素质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目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欠缺或教育教学观念、方法、手段落后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1)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欠缺,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归因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专业责任感不强“自我更新”的意识淡薄。一是原理规则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与更新;二是不善于或不主动积极地积累大量的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三是策略性知识欠缺。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能够灵活运用原理规则不能高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四是作为一名专业的学科教师不具备相当水平的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新课程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这必然要求教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新课程还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因此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也很有必要。(2)教师的常规性的技能基本过关。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实行。而特殊的技能,尤其是优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能力及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等则明显不足。2、教师的专业态度有待提升专业态度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和判断主要包括专业信念、专业情操和专业自我。(1)专业信念上教师的专业信念淡漠。相当一部分教师大都不注重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的构建。对教育教学没有或很少提出过自己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观点与看法对诸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随波逐流,即不作自我选择、认可与确信。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部分教师缺乏摒弃传统观念中与新课程精神不相符的东西的意识和勇气很少有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2)专业情操上。教师的专业情操弱化。由于社会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在应试教育的效应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教师地位事实上的偏低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丧失了光荣感、自豪感和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也相应降低。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4(1)中学教师队伍素质从源头上衰减。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的相对较少;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从教。存在“三流考生上师范”和部分师范院校优秀生源不愿做教师的现状。(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迫于“应试教育”的社会压力在师资的引进和培育上。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科目上而对于副课教师师资建设不力的局面或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部分城镇学校仍存在兼职教师和非专业教师,农村学校更为突出。(3)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上。以务实的态度得力的措施积极推进主课、应考科目教师骨干培育,如鼓励深造、外出学习、参与高一级教师培训、晋级评优时的倾斜等。培养出了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学科带头人。以此拉动了这些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反地中学副课教师特别是音体美、政史地教师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4、评价方式有待转变4传统教师评价主要是与奖惩挂钩的一种终结性评价。一般是依据预定的条文统一对教师进行检查、评估、打分,再按照分数高低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对被评教师区分优劣、分出等级并做出解聘、降级、晋级、加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教师评价往往把评价作为奖励、表扬或惩处教师的一种手段,它是面向过去的只强调学校当前目标的实现。着眼于教师个人过去的局部的工作表现;在评价组织上。往往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不能全面地评价教师,也不能面向全体教师。不具备发展性:它忽视了教师自我创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上述现状的存在带来的后果就是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滞后。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而教育需求又异常庞大的情况下,不少地区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几代人的情形仍然会不时地出现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欠缺已严重影响到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必须提到我们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将影响到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三、我国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建议1、明确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的自主发展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承担者,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最根本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广大教师在明确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后,需要将专业化发展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重点。(1)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使自身原有知识、观念、技能,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缩小。如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等。(2)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技能的自我训练。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智能结构,提高教学能力。这既需要教师的思考,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加强教育教学技能的自我训练。这种自我训练,既需要通过开展教学交流、互相听课等活动,借鉴别人的经验完善自己,更需要在对自身做出明确的分析和准确的定位后自我教学实践的创新。(3)教师应培养实践反思能力,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形象。只有在教学实际行动中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性地位得以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做出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思想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是对发生在自己身后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探讨的过程。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包括自我反省,也包括学生的反馈、家长的反映、同事的提醒、领导的督促等。(4)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中去,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地参加教学实践研究,从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中找出研究的课题,也可以从自己的成功经验中找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并对选出的课题进行必要的论证,制定出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进行探索。2、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制定教师专业化不仅关系到教师整体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既需要教师个人层面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与帮助。(1)政策和制度的保证从教师法到教师资格条例以及教师的聘任制、教师职务制、教育职员制等法律、制度,在政策上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但还需加强和完。善。当前,一是政府应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确保教师专业化从观念走向制度;三是从政策上为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供尽可能的方便。(2)建立开放的培养体系建立开放的教师培养体系是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专业方面的并轨,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分离,有利于提高准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并通过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训练,促进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开放化和综合化。随着师范院校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师资岗位竞争的加剧,教师教育将趋向于“4+x”模式(即四年本科学习加一年的教师专业训练),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3)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一体化的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进入我国师范教育界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师范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前与职后脱节,多块分割,机制机构分离,课程体系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等不足和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终身发展。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把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条件与物质条件。(4)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当前在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动机从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基础上的资格证书教育后,师范院校由以往单纯的学历教育机构趋向于转变为学历教育和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与此同时相应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也应随之产生。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信度和效度。建立学历与能力结合、专业与综合并重、职前与职后共抓的教育评价机制,是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需。教师教育评价机制的完善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3参考文献:1. 百度文档2. 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3. 马叔平 耿学超 刘志.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4. 姜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 班级:09计一学号:0915070124姓名:程建林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09春行政管理本科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渐趋模糊,但却使国家次级的经济形式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起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地区)政府都正积极致力于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而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则是推动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国(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撑点,也是增进国民福利的重要手段,若处理不当则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障碍。未来10几年,中国城市化将进入从4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城市公共物品有效地供给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研究我国城市公共物品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论文阐述了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点,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及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着重探讨目前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方法:树立“公共财政”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加大对城市公共物品的投资 ;改进政府对公共物品生产的管制方法 ;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等。只有切实做好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才能使公共物品满足城市公众的需要,更有效地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唯有如此,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恳请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