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

    • 资源ID:4117587       资源大小:49.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

    第一章1、 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某个社会性目标,采取的的社会性行动总和。2、 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3、 社会政策的历史:4、 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 第二章1、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1)内容:a. 教区负责供养教区内无依无靠的贫民;b.根据贫民的类型,分类施助(有劳动能力的送入工场劳动- 没有劳动能力的,送入救济院或提供院外救济; - 无依无靠的儿童,提供学徒训练机会。 (2)影响:a.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b.奠定了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c. 各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模版。2.工业化对社会政策的促进作用:(1)工业化带来的风险;(2)传统的生活保障制度的丧失(3)流动加快与传统社区家庭功能的淡化(4)工人运动的发展(5)对贫困新的认识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俾斯麦的政策:胡萝卜加大棒(2) 社会保险法:- 1883 工人医疗保险法 - 1884 工伤事故保险法 - 1889 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70岁以上)(3)俾斯麦模式汉堡制:1788年是对济贫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因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市得名。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在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同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们认识到政府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促进就业,从而为“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总和。本质: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代表: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等。有研究者提出福利国家三个世界说,即社会民主型、保守型及自由主体型国家福利:政府来承担为民众提供福利服务的主要责任,甚至是全部责任。2、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1942年11月发表全称: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主要目的是要削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贝弗里奇提议建立一个国民救助系统予以救助,以补充社会保险系统的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自愿保险,社会保险的六大原则:普遍全面,均等给付,均等缴费,待遇水平够用,统一管理,分类施保社会保障成功运行的三大前提条件:1儿童津贴,若抚养人在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每个儿童都可领取;其他情况下,除老大外的其他子女都可领取2普惠型医疗卫生服务3充分就业 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提出了福利国家的蓝图3.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标志:1935年社会保障法(2)内容:社会保险+三个现金现金援助计划 a. 社会保险: 老年及遗属保险:参保人本人年老后的养老保障及本人死亡后遗属(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基本生活保障 失业保险 (雇主缴费,被动失业时可以领取) b.现金救助 盲人 、孤儿及未列入老年及遗嘱保险范围内的老年人(3)意义:1从私人福利向公共福利转向2联邦政府开始介入地方社会福利事务1.福利国家的危机(1)合法性危机: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质疑。左派:福利国家不够“左”,未能达到福利国家的目标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消除阶级剥削。女性主义:福利国家将对妇女的歧视合法化了右派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福利国家损害了自由,表现为:1福利国家否定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权2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收到了损害3福利国家导致高税收和政府借贷4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5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2)财政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滞胀使福利国家不堪重负2 .福利国家改革:1削减福利开支:强调个人责任,救助只面向2)改变社会保障待遇计发方式待遇与CPI挂钩3鼓励、支持私营保险的发展4)中引入准市场英国为例:1撒切尔夫人把失业作为一个政策工具,放弃了贝弗利其的充分就业原则,把抑制公共支出作为政府的另一个政策目标.2改革社会保障体系 3四个方面改革a引入人头税代替地方税b1988年制定的住房法案允许私人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住房c教育改革法强化了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将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转化为直接由中央政府资助的学校d改革健康服务,引入内部市场或准市场。第三章 社会政策研究发展历史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一、缘起: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也发源于德国。二、形成发展1、1950英国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迅速在英国许多大学被承认是一门大学科。2、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的研究取向:三个长处两:1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价值中立2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上3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的多不足:1单一价值取向2非理论取向对蒂特马斯研究的挑战:1社会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获得了长足的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科的复兴,提醒人们注意还存在着具有其他取向的理论3女性主义者的批判把注意力引向了福利国家背后的父权主义的假设4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危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促使学术届对当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理论反思。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1951年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发展:1、从1930-1960政策研究试验期2、1960-1980探索政策解决方案时期3、20世纪80年代以来促进政策过程时期。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共同决定了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2、有效的满足了社会需要,总体上也有利于个人需要.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一、:1.社会政策主体基本含义:指发起或参加与这一过程的行动者2.社会政策的角色(1)行动的责任者(2)组织者(3)资源提供者(4)社会服务直接提供者3.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1)责任层次:制度模式,按以政府为主;各种方式去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补救模式(剩余模式、残补模式)、(2)角色层次(3)公共行政层次 4.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组织体系 :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互助组织;就业组织;志愿组织;政府组织(为主);非营利组织5.民间组织概念:政府组织体系外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总称6.民间组织三种形式:社会团体、民非、基金会7.政府的主体作用:1)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2)资源提供者(3)社会服务提供者当代福利模式的优缺点:1普遍性2稳定持久性3福利性/公平性。1效率低2个人依赖3选择自由基非营利组织的本特征:1非营利性2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3公共性的4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以两种方式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1中介组织的介入2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发展趋势:数量规模服务质量上升,日趋专业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参与者和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服务提供者)8. 其他组织在社政体系中作用:(1)就业组织:概念:人们在其中就业的组织基本特点:责任对象是其雇员在福利体系中责任: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为员工提供必要社会福利性服务,为政府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财政支持。责任:1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2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3为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10.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1)社会政策主体模式变化的国际趋势1、不干预干预有限责任。直到工业革命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欧美工业化国家中在关于政府的责任和角色的理论上一直是“不干预主义”占上风。2、19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社会福利事务的干预,特别是“福利国家”,3、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的影响下,目前许多国家中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责任和作用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2) 多元福利模式的发展:近20多年来,各国社会政策主体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从过去的国家福利模式向“多元福利模式”的转化。主张国家福利体制过分强调国家责任,私人福利损害社会公平原则和贫弱群体的利益,要求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3)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理关系可以概括为分工、合作和监督等方面。分工,既有纵向分工,又有横向的分工;合作,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上共同承担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监督,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政策行动的监督机制,通过相互监督,从而使双方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行为都更加合理化。(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及政府与民间机构关系的重组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目前我国的社会政策行动主体正在从过去基本上由政府负责的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包括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多元化的社会政策主体模式。我国社会服务机构主体的变化: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我国社会机构主体的变化11.社会政策的对象界定:指一个行动所指向的客体,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12.分类:基本原则: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运作方式:普遍性和选择性对象。(1)普惠型福利模式:普遍性社会原则,倾向与不加区分的给群体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选择性福利模式:特殊社会关照原则社会因首先关照社会特困人群。(2) “普惠”的利弊:a利:对象面宽、操作简便、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现象,促进社会整合,降低各类群体之间因福利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b弊:开支巨大,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3) “选择”的利弊:a利: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使工作效率提高,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降低普通人对福利的依赖。专门针对困难者,可以收到较好的再分配效果。b弊:操作一般比较复杂。受益对象选择失误,既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还较难避免“贫困烙印”现象。(3)发展阶段:在过去长期的历史中各国的社会福利一直是以选择性福利模式为主。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普惠型福利模式的出现。二战后,在欧洲的“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普惠型福利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最近20多年以来,一些国家的社会政策又逐渐向选择性福利模式倾斜。在学术界,不同的社会福利理论流派对此问题也持不同的理论立场。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强烈地支持普惠型福利模式;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则主张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更多地采用选择性福利模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政策体系明显具有普惠型福利模式的特点,但改革开放以来,选择性福利的特点又逐渐突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前一阶段选择性福利的发展倾向有新的反思,提出应适度增大普惠型福利供应的建议。14.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个人或群体。社会政策受益者分析的基本视角可以概括为事实分析和价值及道德分析两大类:(1)对受益者的事实分析,对受益者人群及范围的事实分析和对受益者确定过程的事实分析(2) 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1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社会政策的受益事实上体现了该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社会价值: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平等、社会关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2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分析还涉及到道德的问题。社会政策的道德分析主要是看福利受益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3)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分析:直接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直接帮助的对象。间接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间接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实际获得好处的其他个人和群体。15.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社会政策的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1)对受损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价值分析: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在集体主义占主导的文化背景中,政府的高福利社会政策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较高的税率和累进税制一般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在个人主义占上风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责任,纳税较多的群体可能会对增大福利支出持更多的反对意见。道德分析:社会政策行动中的利益受损感也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当纳税人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是一种道德行为时,“纳税光荣”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而当他们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不恰当地鼓励了非道德行为时,则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利益损失感。(2)受损者对社会政策的反应:一些人或组织可能会因其眼前个人利益的受损而逃避自己的责任。从政治方面看,在实行普选制的国家中,税负较高的群体可能会更多地支持减税立场的竞选者。在经济活动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可能更多地流向税费率比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因此,社会支出的总体水平,以及企业和劳动者的税费负担情况会对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的影响。16.弱势群体:(1)概念: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此外,弱势群体的概念一般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一般说来,只有那些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能力障碍,或者由于社会的原因而导致弱势的群体才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2)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自身原因:自身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社会原因: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3)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福利救助。提供机会。其主要的途径:提供就业机会;用立法等手段消除在就业等领域中的歧视。增能。17.社会政策资源(1)含义:所谓“社会政策的资源”则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2)社会政策资源的形式: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方式税收专项收费。包括 “受益者付费”和“非受益者付费”两大类。国债、利用外资。2民间:社会集资、捐赠、志愿者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政府社会支出: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对社会支出的测量及统计指标:衡量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支出水平常用三类指标:人均支出额:政府社会支出总额总人口;政府社会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社会支出额政府财政支出总额)×100;政府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政府社会支出GDP)×100(5)社会支出的结构与类别:结构:对社会支出的分析,不仅要看其总支出额,而且还要看其中支出的结构,即社会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额及其比例。政府社会支出的结构体现了在一定时期中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重点投入的方向,也体现出政府社会政策的倾向。类别:A.预算内社会支出与预算外社会支出。B.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关系。18.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其他资助方式:(1)减免税费2)人员调配和物资调拨19.社会政策的其他经费来源:(1)项目配套资金:(2)社会保险基金(3)国际援助(4)民间投入20.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含义: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21.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1)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2)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3)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22.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23.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该模式的利弊:保证有稳定和充分的服务供给,按纯福利的方式提供服务,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服务的公共性,避免政府的公共资金流入私人机构。弊端是可能导致服务机构的高开支和低效率,进而加大政府公共开支的膨胀,同时还可能导致降低服务质量。模式二:政府补贴供应方:这种模式是政府不负责建设和经营公共服务机构的开支,但可以按照合同向现有的服务机构,使这些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福利服务的性质,或承担某些具体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任务。该模式的利弊:优点:政府一般不是全面负责服务机构的费用,而只是部分补贴服务服务机构,可以节约公共资金的开支。公共资金的投入可以直接与机构的表现挂钩,通过评估公共服务机构的表现来决定给其经费投入的多少,或按合同要求服务机构在福利性服务方面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标准。有利于各个服务机构之间形成竞争,从而有利于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缺点:服务需求方选择不自由,而且政府对服务机构的评估和监督往往很难奏效。 模式三:政府补贴需求方:政府既不经营也不直接补贴社会服务机构,而是按照实际需要直接补贴给需方(个人或家庭),然后由接受了补贴的需方自己到服务市场中去购买所需的服务。这种模式一般用在选择性福利模式中。该模式的利弊:优点:服务的需求者在获得福利性补贴的同时,也掌握着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因此既有利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也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缺点:政府虽然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直接管理服务机构的难题,但却要面对更加众多的个体福利申请者,仍然要消耗很多的人力和财力。由于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以及他们在选择服务机构时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他们有时很难对服务机构的真实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估,进而扭曲本来应该有的市场选择机制。24.“纯福利模式”(1)要点: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2)优缺点:优点: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要,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要。弊端:纯福利的运行机制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大量浪费,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降低,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要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增加政府公共开支,加大国家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25.“准市场”模式(1)含义: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2)要点: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26.引入市场机制:(1)好处: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这两个方面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可以使服务需求者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2)缺点:可能损害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护。对于贫弱群体的成员而言,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27.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政府对许多社会服务机构不再按照其实际需求全额拨款,而是要求社会服务机构按照“以服务养服务”的方式,通过向居民提供收费服务而补偿其资金缺口,进而促使各种社会服务机构进一步走向市场。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府政策的需求情况、政府和政党的目标、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和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2)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实质性内容指社会政策所需要的条件能否被满足,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手段是否合理,后果能否被接受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括政策的可能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可接受性;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包括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技术可行性。(3)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包括1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信息不及时决策不能对需求和问题作出及时反映;缺乏有效信息不完整,难以作出决策;信息被扭曲,决策者做出错误政策判断;信息被利用控制政策走向2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3公共舆论及大众传媒的影响4领导人偏好及主管部门的影响以及突发事件5特殊事件影响6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宣传与社会协商:沟通型和协调型。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1)确立社会政策的议程:含义: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实质:政府对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先性安排(2)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一般步骤是基线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特点是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结合。(4)社会政策的试点:社会政策试点的一般程序和要求:在选点过程中,应该注意所选出的点具有典型代表性;在试点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客观、真实的社会条件;对于试点工作的总结和评估,更应该实事求是。试点工作的评估结果:获得无条件通过、有条件通过、被否定。(5)社会政策的审批和文本发布:1、社会政策的审批:将经过前面各个阶段而得到的社会政策方案交给最高决策层讨论,以决定是否批准实施。2、社会政策的发布:确定社会政策的文本形式;社会政策文本发布的方式。社会政策方案设计1基线调查:基础情况调查,在一项政策行动开始之前,就该行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现状做调查。2初步方案设计 3各方案比较选最优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特点:1实证性与规范性结合2定量定性结合3民众领导部门专家意见结合第七章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行动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和意义(1)含义:所谓社会政策实施,是将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的方案付诸具体行动的过程。(2)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要素:社会政策目标和方案、社会政策实施者、社会政策的实施手段或条件、社会政策对象、外部环境(3)社会政策实施的意义:社会政策的实施是实现社会政策目的的惟一途径;社会政策的实施决定着社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社会政策的实施是检验政策法规是否正确的现实根据;社会政策的实施是使社会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政策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政策的实施活动及其后果是新的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社会政策实施过程(1)组织工作:依据组织目标设计和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确定权责关系,从而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以组织关系为架构,通过与其他管理职能相结合,使组织成为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根据组织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组织结构。 (2)制定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制定实施细则的方式。包括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制定行政计划(5W1H)、社会行动的程序化、附加规定。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包括受益者资格及其认定方式、对受益标准的具体规定、对受益者及相关机构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其他配套政策及措施的设计和运行。(3)财政安排。社会福利经费的来源主要有政府负担的部分、保险费、受益者负担的部分、其他收入(4)政策宣传:让广大社会成员了解社会政策的目标、原则和社会意义,从而在政治上自觉地支持政策的行动;使社会成员明确并主动承担自己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应负的责任(如投保、纳税等);使人们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申请福利帮助的条件,从而使符合条件的人能够申请福利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人能够主动约束自己;使政策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行动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使整个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透明度增大,从而减少机构和官员行动的任意性和不合理行为,有利于提高行动的效益和效率。(5)资金分配和服务传递。社会政策的评估(1)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意义含义: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根据特定的标准,对社会政策进行衡量检查评价和估计,以判断其优劣的活动。四种观点:对社会政策制定方案的评估;着眼点应该是社会政策效果,评估就是对社会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评估就是发现误差,修正误差;对社会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社会政策制定方案的评估,还强调对社会政策执行以及结果的评估。(2)社会政策评估的意义:有效的评估,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保证;有效的评估,是检验社会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的基本途径;有效的评估,是决定社会政策修正、调整、继续或中止的重要依据;有效的评估,是实现政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3)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社会政策评估主体。包括领导评估、社会政策政策执行机构评估、专家评估和群众评估;社会政策评估对象(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方案本身,二是政策实施的行动;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4)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指,社会政策评估者在政策法规评估过程中据以对政策法规方案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包括行动标准、收效标准、效率标准、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5)社会政策的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6)社会政策的评估程序准备阶段: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一般步骤是确立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评估者和评估机构的选定。实施阶段。实施评估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执行、影响、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做出评估结论。一般步骤是获取资料、综合分析、做出结论。总结阶段:撰写评估报告。(7)第四代评估:回应式的评估,变以往实体主义的本体论为相对注意的本体论。认为没有真正绝对客观的真理,而只有最实用的真理,研究者不可能跳出研究的对象之外,只能在和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中,发现研究的价值,要用复述、分析批判,再复述、分析、批判等不断的研究才能得到相关的评估方案。第一代评估是在总体特征上重视数量和质量;第二代评估是在总体上重视理论叙述评估;第三代评估是价值判断评估。社会政策的变动(1)含义:社会政策的变动是指社会政策的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它实质上是制定过程的延续(2)导致变动的基本原因。包括政策本身的原因、政府方面的原因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3)变动的类型。从变动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合并型变动和分解型变动;从变动的幅度来分,可以分为激进型变动和渐进型变动;从变动对原有政策造成的结果来分,可以分为废止型变动和延续型变动;从变动的内容是扩大了还是缩减了,可以分为增扩型变动和缩减型变动。(4)社会政策变动的方式。包括社会政策的修订、社会政策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终止。(5)变动程序:提出变动方案。包括反馈原则、客观性原则、适度原则、动态原则、整体原则;选择变动方案。追踪决策,所以与一般决策相比,又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做出变动决定。(6)变动的意义:可以纠正社会政策的偏差和失误,促进政策法规优化,不断提高政策法规水平;有利于提高政策法规绩效;有利于保持社会政策的稳定,并有效地避免政策法规僵化;有利于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功能:1.保障基本需要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4.调节利益关系当代社保的主要内容:老年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有三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失业社会保障模式: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失业救助制度疾病和职业伤残社会保障模式:国民健康服务,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医疗救助。职业伤残社会保障又称工伤保障:反贫困保障;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社会保障当代社保的基本形式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特点: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救助的目标是缓解贫困,目的是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社会救助不是临时性的救急之举,而是经常性、制度化的措施社会救助不以受益者的贡献为前提。3社会福利。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旨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物质生活和基本服务需要。特点:为全体社会成员或某类群体中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平均分配或按受益者实际需要而分配受益者无需以先期的贡献为条件一般不针对个人的特殊原因而是为整个社会或整个群体提供保障社保存在的问题1、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制度化水平和相关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导致社会安全网上还存在漏洞,社会保险项目夺得覆盖面也有待进一步扩大2、 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并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3、 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这行业间保险待遇不公平等问题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界限不清5、 新制度有效性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协调性和规范性,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6、 目前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地区差异7、 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偏低且各地很不统一,管理监督体系有待加强8、 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未来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及任务1、 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2、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3、 扩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通过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以预防疾病,促进、保护或恢复国民的健康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定和行动的总称目标:1、通过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国民的健康状况2、保护国民免于因健康问题带来的经济风险3、满足公民的健康需要医疗政策的优势和不足:优:1、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可以确保医疗服务领域公共品的供应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可以矫正保健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市场缺陷3、公共卫生政策有助于确保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劣:1、有可能出现“政府失灵”,进一步强化不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2、使公共卫生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公共目标当代各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基本内容1、 公共卫生政策的内容:提供面向全部社会成员或部分人口预防性卫生服务大众教育健康健康环境的改善2、 医疗服务政策的基本内容: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医疗设施,建构社会医疗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以公共资金支持医疗及护理服务体系和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行动而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公共资金投入而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3、 针对专门人群的医疗卫生政策:妇幼保健政策老年医疗保健残疾人康复事业针对低收入群体和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卫生政策4、 其他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政策医疗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1、 政府对公共卫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2、 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失当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未来发展方向1政府应该在改善人民的卫生条件和健康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真正重视公共卫生建设2应该合理制定公共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城市公共医疗服务体制改革:1、第一阶段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对医疗机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医疗配置出现新的不合理现象,出现了“小病大治”和乱收费等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医患矛盾上升,群众和媒体对此的批评增多2、第二阶段改革主要纠正第一阶段市场化倾向改革中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坚持公共医疗服务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公益性目标,处理好公益性目标和市场化手段之间的主从关系,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以促进医疗行业高效率地达到其社会目标住房政策意义1住房是其最基本的需要之一2住房应该是一个福利领域3人们在住房方面的需要和对住房需要的定义都很复杂4住房与健康等其他多项福利议题密切相关住房政策内容1、住房财政政策(1)政府直接介入住房供给并相应投入财政补贴政府直接建造大量低租公房供住房困难户政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同时对建成住房的出租作出限制,获得公共资金补贴而建造的住房必须以“成本租金”出租给低收入家庭(2)政府向住房需要者提供财政补贴用来补贴购买自住住房者的免税减税用来补贴租房者的现金补贴2、住房金融政策在国家有效控制之下的私营机构为主体的综合型模式(美国)公私机构互为补充的混合型模式(日本)政府全面直接控制的基金型模式(新加坡)民间专营机构控制的互助型模式(英国)3、各国住房政策改革的要点公房向私有化转变住房补贴从补助建房向补助家庭购房的转变广泛补贴向选择性补贴转变从解决住房短缺“房荒”为目标在住房金融方面,共同的发展趋势是:贷款期跨度大住房政策改革步骤:1、第一阶段1980-1985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负担购买住房试点时期2、1986-1990是以提高住房基金为突破口进行住房体制改革3、1991-1993是以公房出售为重点、住房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的时期4、1994-1997是建立住房公积金和开展安居工程、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的时期5、从1998年至21世纪初期,是切断实物分配的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住房困难解决方案1、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逐步扩大廉租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合理确定廉租房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健全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保障标准多渠道增加廉租房房源确保廉租房住房保障资金来源2、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规范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标准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加强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管理3、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加快集中成片棚户区的改造积极推进旧住宅综合整治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就业政策基本内容1、 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通过经济政策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由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积极创业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2、 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主要阶段及内容1、重点推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2、开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