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合集.doc
弘师德 重师范 勤教研 善拓展 活方法 提效率教 案学 科: 年 级: 姓 名: 肥城市孙伯镇初级中学2018.03目录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计划1第8章 角(单元备课)38.1 角的表示48.2 角的比较78.3 角的度量108.4 对顶角128.5 垂直15复习课:角18第9章 平行线(单元备课)20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1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239.3平行线的性质259.4平行线的判定28复习课:平行线31第10章 一次方程组(单元备课)35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36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39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42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4410.4 列方程解应用题(1)4610.4 列方程解应用题(2)48复习课:一次方程组51第11章 整式的乘除(单元备课)59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60 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63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6511.3 单项式的乘法6711.4 多项式乘多项式70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7211.6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74复习课:整式的乘除76第12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单元备课)7812.1 平方差公式7912.2 完全平方公式81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84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86复习课: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88第13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单元备课)8913.1 三角形(1)9013.1 三角形(2)9213.1 三角形(3)9513.1 三角形(4)9813.2 多边形(1)10113.2 多边形(2)10413.3 圆(1)10713.3 圆(2)110复习课:平面图形的认识113第14章 位置与坐标(单元备课)115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16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914.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2214.4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24复习课:位置与坐标127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平行线的特征,角的运算,一次方程组的运算;平面图形的认识及位置与坐标的了解。2、能力目标:(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会推导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解一次方程组,平行线及角的计算。(2)会用尺规做平行线和角,了解位置与坐标。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三、教材分析:本学期内容共分七章:第八章,主要讲角的表示;角的比较;角的度量;对顶角;垂直;第九章,讲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第十章讲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第十一章主要讲了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第十二章主要讲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第十三章讲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第十四章讲了位置与坐标。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次方程组、乘法公式。教学难点:平行线与相交线、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位置与坐标。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学情分析:根据上学期平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体感觉学生学习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五、具体教学措施: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2、在课前课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科代表的组织作用。3、设计好导课尽量以激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以“自主预习”为主,在课中以“展示交流”为主。4、进一步扭转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座谈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追问和表现机会,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5、用好课堂小组评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不掉队,发挥帮扶的力量。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作业,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要求。7、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课专注,交流投入,发言积极,作业规范。同时,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讨论。8、关心科代表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六、教学进度表周次课时顺序授 课 内 容119.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9.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2-49.3平行线的性质21-29·4平行线的判定3-4本章复习3110·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2-4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41-210·3*三元一次方程组3-410·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51-2本章复习311·1同底数幂的乘法4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61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311·3单项式的乘法411·4多项式乘多项式7111·4多项式乘多项式211·5同底数幂的除法3-411·6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8111·6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2-4本章复习9-10总复习,迎其中测试11112.1 平方差公式212.2 完全平方式3-4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21-2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3-4本章复习13113.1 三角形213.2 多边形3-413.3 圆141-2本章复习3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4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51-214.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3-414.4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61-2本章复习16-17总复习,迎期末测试第8章 角(单元备课)一、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会用图形及符号表示角。2.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和、差、倍、分,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3.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4.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5.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6.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7.理解垂线最短的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8.运用几何直观,经历有关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合情推理、说理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9.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二、单元教学重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角的大小的比较,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两条直线垂直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本章的难点是:对顶角有关概念、性质的理解及其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的表述。三、课时划分:8.1 角的表示 1课时8.2 角的比较 1课时8.3 角的度量 2课时8.4 对顶角 1课时8.5 垂直 1课时回顾与总结 1课时 共计7课时四、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关于概念教学。本章中与角有关的一些概念,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段已有过接触。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衔接,并让学生开始注意并逐渐习惯用文字、几何图形、符号语言给出数学表达,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和提高。做好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把握好本章的教学起点与教学要求。既不能将本章完全当做新授知识从头开始学习,也不能将本章教成第二学段的复习课。体现本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并发展空间观念。重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应当重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结合与互化,会根据文字语言正确地画出图形,并能用符号语言准确地表示出来学会借助图形思考问题。要重视画图和识图的教学。本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进行画图,在画图时应根据要求构思并说出画图的步骤,掌握画图的要领,规范的细致的进行画图,会检查和辨认所画图形是否正确,会用适当的字母对图形加以标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图片或课件,展示问题的情境,演示图形的动态变化,丰富学习资源。8.1 角的表示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两种定义表示及顶点、边、始边、终边等有关概念;2掌握角的表示方法,能在图形中区分不同的角,并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二、教与学重点难点:角的表示方法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小学曾接触到角,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角是如何来表示的?角的大小用什么表示呢?用什么工具去度量呢?它的单位是什么呢?2、观赏画面(找挂图)和实物,请在画面中找出角。3、举出生活中角的实例。设计意图:利用小学学过的知识,引入我们的新课,既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做到了知识上的衔接。(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1)什么是角?如何表示一个角?(2)什么是平角?周角呢?2.合作交流:(1)角的定义。由_所组成的图形。由此知角的三个条件_。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角的_,_叫角的顶点。 角还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_,从_所成的图形。_叫做角的始边,_叫做角的终边。(2)角的表示方法。符号:角的符号表示_三种表示方法: A.用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如图(1)记作_或_,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_。B.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2)可记作_。C.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如图(3)可记作_、_或_、_。引导学生思考:何时用三个字母表示一个角?而何时又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角?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3)平角和周角。平角是_;直角是_;周角是_。3.精讲点拨例题:如图,点D在AB上。(1)ABC与DBC相同吗?(2)图中哪几个角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写出来。(3)以点C为顶点的角有几个?写出来。(4)图中共有几个角?把他们分别写出来。解:(1)相同(2)A和B(3)3个,ACD,ACB,DCB(4)7个,A,ADC,BDC,A,BCD,BCA,DCA(三)学以致用:(1)从一点引出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2)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 )角,它有( )度,它等于( )个直角。(3)1周角=( )平角=( )直角=( )个45°的角(4)右图中,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有 ,必须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有 ,以B为顶点的角有 .(四)达标测评:1如图(1),分别指出以射线OA、OB、OC为一边的角,并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出来。2如图(2),分别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1,2、3、4、53.请将图中的角用不同方法表示出来,并填写下表:ABE123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角的表示方法都有哪些?怎样表示一个角更方便?应该注意什么?六、作业布置:1、习题8.1 第1、2题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七、教学反思:8.2 角的比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叠合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用“=”、“”、“”表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2了解角的和、差、倍、分,会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角的和、差、倍、分关系;3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二、教与学重点难点:用叠合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把地图中的任何两个城市之间用线段连结,并用字母标出各个城市。2.教师任选两个角提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设计意图:在现实情境中,两个角存在必然存在大小关系的比较,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二)探究新知:1.实验与探究:(1)请看课本7页,图中的三个角,我们能类似于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吗?(2)我们怎样使两个角叠合呢?(3)当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做到_重合与_重合。(4)如图,是三位同学比较MON与FED的作法及他们的结论,判断他们作的是否正确。两个角叠合以后会出现哪些情况?图3图2图12.合作交流(1)如果EF与BC也重合,那么两个角相等。记作DEF=ABC如图(1)(2)如果EF落在ABC的内部,那么DEF小于ABC 如图(2)记作DEFABC(3)如果EF落在AOB的外部,那么DEF大于AOB。如图(3)(4)我们可以用一个点平分一条线段,我们可以用一条射线平分一个角吗?这条射线满足什么条件?OABC(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几何语言表述:如图OC平分AOB,那么AOC=_AOC=( )AOB BOC=( )AOB AOB=_AOC,AOB=_BOC3.提高创新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能用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角的平分线吗?请同学们做练习: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1)在半透明的纸上画一个角;(2)折纸,使角的两边重合;(3)把纸展开,以点O为端点,沿折痕画射线OPAOP和BOP相等吗?射线OP是AOB的平分线吗?4.精讲点拨:如图,在AOC的内部画射线OB,在AOC的外部画射线OD,AOC是哪两个角的和?BOD是哪两个角的和?当AOB=COD时,你能找到其他相等的角吗?解:AOC=AOB+BOCBOD=BOC+COD当AOB=COD时,AOC=BOD(三)学以致用1角的大小关系有几种?分别是 , , ;分别用符号 、 、 。2、点P在MAN的内部,现有以下4个等式:MAP=NAPNAP= MAN MAP=NAP MAN=2MAP其中可以表示AP为角平分线的等式有A、4个 B、3个 C、2个 D、1个( )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点B是线段AC的中点。则BC=ACB、若AO=OB,则O点是线段AB的中点C、若AO=OB=AB,则O点是线段AB的中点。D、若OC平分AOB,则AOC=BOC=AOB4、已知: AOB=60o,OC是 AOB内部的一条射线,射线OM平分AOC,射线ON平分COB,求: MON的度数.(四)达标测评:1、如图,OMON分别是BOC、AOC的平分线,AOB=84°(1)MON的度数为 ;(2)当OC在AOC的内部绕点O旋转时,其他条件不变,MON的大小 (填“改变”或“不变”)2、在第1题的图中,如果AON=BOM,OC平分MON,那么图中除了AON=BOM外,相等的角还有()A、1对B、2对C、3对D、4对3.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1)若AOC=800 ,求BOC的度数;(2)若AOC=800 ,COE=500,求BOD的度数。 五、作业布置:1、习题8.2 第1、2题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六、教学反思8.3 角的度量一、教与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和补角;2.会求一个已知角的余角和补角;3.熟练进行角的度分秒的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二、教与学重点难点:余角补角的定义以及它的表示方法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比较几个角的大小,除了利用折叠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式的导入新课方法,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新课过渡自然。(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1)度、分、秒应该怎样转化? (2)角的分类?标准是什么?仿做例题(3)两个角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定义怎样?举例说明。(4)同角或等角的性质是什么?2.合作交流:(1)1°=60 , 1=60 ,1平角=180°,1周角=360°(2)把18°15化成用度表示的角。解:先把15化成度,即15=()°=0.25°,所以18°15=18. 25°。温馨提示:度分秒的转化是六十进制的,不要忘记逢60进一或退一(3)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温馨提示:(1)互余、互补是针对于两个角而言的;互余、互补仅和两个角的度数和有关,与位置无关。(2)一个角为X,则它的余角可以表示成90°-X;它的补角可以表示成180°-(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3.精讲点拨:例1:已知=37°50,=52°10,求+与-解:因为=37°50,=52°10所以+=37°50+52°10=90°,-=52°10-37°50=14°20例2:(1)图中有几对互余的角?(2)图中有几对相等的角?解:(1)A和1互余;A和B互余;B和2互余;1和2互余。(2)A=2;B=1引导学生总结:这是一个重要的图形(双垂直图),在这个图形中有两对重要的相等的角(直角相等除外),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这个图形的认识会更加深入。(三)学以致用: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C=90º,A=37º16,求B的度数2在ABC中,若A=27º35,B=46º48,求C.3如图,已知AOB,若把角的两边再画长一些,AOB的大小是否有变化?4.如图,请估计A与B间的大小关系,再用量角器验证.(四)达标测评:1.如图,如果AOC=BOD=78º4327”,D0C=29º4920”,求AOD和BOC的度数;2.在1中,只要知道AOC=BOD,就可以得出AOD和BOC一定相等,这是为什么?3.一个角是它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 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那么,根据余角的定义,得它的余角的度数为_.根据关系式:这个角的度数 = 它的余角的度数×3 ,列方程:_.解这个方程得:_. 答:_.4.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求这个角.5.A= 32°,它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若A=33º呢?做完第(1)小题你是否发现了什么?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6.如图,一副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重于点O,比较EOM与FON的大小,并说明理由;EON与MOF的和是多少?为什么?五、课堂小结:1.度分秒的转化是六十进制的,不要忘记逢60进一或退一2.一个角为,则它的余角可以表示成90°-;它的补角可以表示成180°-3.注意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决补角或余角的问题。4.学习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六、作业布置:1、习题8.3 第1、2、3、4题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七、教学反思:8.4 对顶角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根据“对顶角相等”树立等角转化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对顶角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二、教与学重点难点: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吗?你能把它们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画出来吗?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图形 。图1 在两直线相交的图形中共形成了几个角?这些角叫什么角?它们之间有没有特殊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一问题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画图,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自学课本14页前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满足哪些条件?(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几对对顶角?请在图2中找出来。124 图2(3)在课本14页图9-21的风车照片中你能发现对顶角的形象吗?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如:剪刀、推拉式防盗门、伸缩式衣架、加号、乘号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多举一些实例,加深对对顶角的理解)1221(4)如下图,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本组题目是巩固对顶角概念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的要领,同时又用反例印证概念,使学生加深印象。先让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以上题目后,小组再相互讨论答案,最后教师选派小组代表统一答案,讲解疑难。温馨提示:(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2合作交流: (1)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动手画一画,学生分为4个小组,画出1分别为30°、140°、50°、120°的角,再反向延长角的两边得到2,测出2的度数,看看两个角的大小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对顶角,再次加深学生对对顶角概念的理解。学生口述测量结果,同桌比较,教师板书。观察这四组数据,1和2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这是我们通过数据得到的猜想,大家能不能从理论上来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进行论证,并简单的口述过程。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思路吗?试口述一下。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数据让学生先感知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再进行理论论证加以验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试把我们发现的结论用一句话来描述.(对顶角相等)符号语言:因为1和2是对顶角,所以1=2。(让学生掌握符号表示法)思考:如果1为30°,那么2的度数是多少? 你还能求出图中其他角的度数吗?试口述理由?设计意图:利用对顶角相等及补角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在两直线相交的图中,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其余三个角的度数,为以后的计算做准备。3精讲点拨课本14页例1: 让学生分组讨论,先分析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然后整理思路板演具体过程。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对顶角、角平分线、补角等。 解:因为COB与AOD是对顶角所以COB=AOD=110° AOC=CODAOD=180°110°=70°因为BOD与AOC是对顶角所以BOD=AOC=70°因为OE平分BOD 所以BOE=EOD= BOD= ×70°=35°变式:若给出的是BOE=30°,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步熟悉并学会书写格式,并能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三)学以致用:EAOCDB1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AOE=25°。你能说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请与同学交流ACGFDEBOECOABD2如图,AB、CD相交于点O,DOE=900,AOC=720。求BOE的度数。(四)达标测评:1下列关于对顶角的论断,错误的是( ) A、对顶角一定相等 B、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C、两个相等的角,共有一个顶点,则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D、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2两条直线相交得四个角,其中一个角是90°,其余各角是 。3说一说:下列各图中,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4如图,直线AB、EF相交于点D,ADC=90 。(1)1的对顶角是_;的余角有_。()若1与的度数之比为,求BDF的度数。5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OG是AOF的平分线,BOD=32°,COE=24°,求AOG的度数。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六、作业布置:1、习题8.42、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数学成长记录,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七、教学反思:8.5 垂直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2会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培养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二、教与学重点难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有关性质。垂线的意义、性质和画法三、教与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几何画板)教师演示自制教具,要求学生观察当一根木条绕着另一根木条旋转时的变化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如图11两直线相交,有几组分别相等的角?2当一个角等于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可能产生四个相等的角吗?ABCDO图1 图1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1)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例子(2)结合课本第16页内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线、垂直的定义。(3)请同学们用三角尺或量角器做垂线.(4)如图2经过直线AB外一点P,画直线与已知直线AB垂直,(且讨论这样的直线有几条。)(5)如图3设这一点在直线AB上,重作上述过程。ABPABP 图2 图3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温馨提示: 如图2,直线AB和CD相交,交点为O,BOC=90°,记为ABCD,垂足为点O。“ABCD”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两条直线ABCD,垂足为点O,则AOC=AOD=BOC=BOD=90°,在垂直的定义中要强调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不必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其它三个直角都可推出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而言因此,说到垂线,一定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判定垂直的定理,也是垂直的性质定理,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如图1因为 AB CD于O,(已知)所以 AOC =90°(垂直定义或垂直性质)因为 AOC=90°,(已知)所以 AB CD于O(垂直定义或垂直的判定)2.合作交流:ABDCP图4ADBC图5(1)如图4,请同学们相互比试,谁能更快地过直线CD上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2)学生探索。如图5所示,点A与直线DC上各点的距离长短一样吗?谁最短?它具备什么条件?学生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 (3)点A到直线DC的距离与点A到点C的距离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3精讲点拨:例1:某村庄在如图6所示的小河边,为解决村庄供水问题,需把河中的水引到村庄A处,在河岸CD的什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来,并说明道理。小河村庄CDA图6(三)学以致用:1如图7,体育课上怎样测量跳远成绩。跳板脚印脚印ABCD学校2学校的位置如图8所示,请设计出学校到两条公路的最短距离的方案,并在图上标出来,并说明理由。 图8(四)达标测评:1过P点分别向角的两边作垂线2如图,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 )A、1条 B、2条 C、3条 D、5条3找出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1) (2) 4画 AOB=45°,在 AOB内找一点F,过F点作OA,OB的垂线5画 AOB=120°,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