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doc

    • 资源ID:4114983       资源大小:20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doc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研究对象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以活动形式存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第二节 心理学流派流派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20世纪前30年冯特、铁钦纳研究对象:意识经验,主张采用内省法(自我观察法)分析意识内容或构造;机能主义心理学意识是一个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华生1、刺激反应(SR)行为主义公式2、行为主义革命;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人类的一切行为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欲望,性认知心理学开始于20世纪初,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后皮亚杰信息加工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1、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2、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价值3、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策动心理学1930麦独孤本能是策动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第二章 认知第一节 注意一、注意概述概念特点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指向性集中性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活动的强度、紧张度二、注意分类、品质注意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老师“抑扬顿挫”客观条件(刺激物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状态)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性、积极性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品质注意范围(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的起伏(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会随着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转移根据任务要求,主动转移注意分配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三、注意功能加里倍林认为: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的功能)第二节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知的起点。项目内容感觉的种类按照刺激来源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能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2、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E(绝对感受性)=1/R(绝对感受阈限)1、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2、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3、韦伯定律(心理学第一个自然定律):K韦伯分数=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原刺激量感觉现象感觉适应视觉包括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明暗相邻,明更明,暗更暗,马赫带现象2、继时对比:感觉相互作用联觉:如红色使人温暖第三节 知觉一、知觉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反映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有无经验均可知觉纯粹、复杂的心理过程很大的个别差异反映客观事物多种属性知觉产生离不开经验二、知觉种类种类内容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直觉叫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视崖实验(吉布森、沃克,深度知觉)时间知觉物质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电影、霓虹灯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三、知觉的基本特征理解性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知觉内容的事物成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1)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2)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组合分时间、空间3)活动律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4)强度律对象的强度;雷鸣电闪、蚂蚁行走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整体性取决于: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观状态(知识经验)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四、观察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2、基本特性: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在观察中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品质)、敏锐性第四节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头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记忆的过程识记根据有无目的性,分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方法,分为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回忆与再认既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的现象是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记忆的分类按内容主题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逻辑记忆,包括概念、公式、规则、符号)、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动作技能)按内容性质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掌握知觉、认知、动作技能的记忆)按保持时间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包括图像记忆(0.251s)、声像记忆(24s)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容易衰退短时记忆(1M以内):听觉编码、视觉编码。特点:Ø 时间很短:一般30秒,不超过1分钟;Ø 容量有限:米勒【7±2组块】Ø 意识清晰: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Ø 操作性强:工作记忆Ø 易受干扰长时记忆(1M以上):以意义编码为主(语义编码、表象编码)特点:容量无限、时间长久按意识类型分内隐记忆(个体无法意识,过去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外显记忆记忆的品质敏捷性(速度和效率品质)、持久性(保持品质)、准确性(正确和精确品质)、准备性(提取应用品质)遗忘概念不能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均衡、先快后慢、负加速型影响因素学习材料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大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情绪体验原因1、消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2、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詹金斯、达伦巴希3、压抑说:4、提取失败说:依据记忆规律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复习方式多样化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及时复习6、掌握复习的“量”:提倡适当过度学习,即150%第五节 想象项目内容定义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想象的过程黏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白日梦、走神、梦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想象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丰富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第六节 言语项目内容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独白言语:独自性、开展性、计划性书面言语:正式性、开展性、计划性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第七节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征间接性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种类按发展水平划分直观动作思维:边做边想具体形象思维: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抽象罗辑思维: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按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按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辐射)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按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常规)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按思维过程划分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理论思维: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基本环节。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思维的品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客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三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项目内容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成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即表情、生理唤醒区别1、情绪(生理性)、情感(社会性)2、情绪(情境性、暂时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深刻性、稳定性、内隐性、持久性)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本质内容情绪状态分类(强度、持续时间)心境(心情)概念: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特征:具有弥散性(朝向周围一切事物)、长期性激情概念:爆发强烈、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特征:爆发性、冲动性;运动员超水平发挥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情感分类道德感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第二节 意志项目内容概念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特征目的性、意识性、克服困难意志行动基本阶段准备、执行动机冲突双趋冲突:个体以同等程度的2个动机去追求2个有价值目标时,不能同时获得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不能同时避开。前有断崖,后有追兵趋避冲突: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两个或以上的目标意志的品质自觉性独立性首要品质;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地决定和执行决定。反面:易受暗示、独断果断性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反面:优柔寡断、武断。坚韧性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自制性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反面:任性、怯懦第四章 个性心理第一节 个性个性的基本特征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个性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社会个体发展方向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个体心理差异的集中表现,它表明一个人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二节 能力概念: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项目内容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综合(也称为智力),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2、特殊能力:从事某专业活动、领域的能力1、认知能力:2、操作能力:3、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自我协调能力模仿能力;再造能力(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创造能力;1、流体能力: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辨认、记忆、理解等人类的基本能力;20岁以后达到顶峰,30岁以后降低。2、晶体能力: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增长。包括知识、技能。词汇、审美问题等智力构成要素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实践能力是智力转换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智力理论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我认识智力2、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智力结构关键基础)、特殊因素S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内容(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产品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1905年),首创心理年龄(智力年龄)概念。人类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最著名的):智商(IQ)=心理年龄(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4、投射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智力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实践活动、个性品质、营养因素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项目内容气质概念气质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脾气、秉性、性情。气质的类型与学说体液说(希波克拉特)1、胆汁质(黄胆汁):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血液):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粗枝大叶3、黏液质(黏液):稳重、不灵活,踏实、死板,冷静、缺乏生气。4、抑郁质(黑胆汁):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气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胆汁质强、不平衡、不灵活不可遏制型(兴奋型)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抑郁质弱弱型(抑郁型)项目内容性格概念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最核心的人格差异与气质的区别气质性格受生理影响大受社会影响大稳定性强可塑性强表现早表现晚无所谓好坏有优劣之分性格类型1、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外向型、内向型3、独立型、顺从型性格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良好性格的培养树立榜样、提供实际锻炼机会、及时个别指导、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第一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分类内容社会态度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倾向成分社会态度功能适应功能适应环境自我防御功能升华(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活动)、补偿、退行(退回到幼稚行为)、转移、否认、移情(换位思考)、合理化(酸葡萄、甜柠檬)、压抑、幽默、抵消价值表现功能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认识理解功能提供构建事实的参照框架第二节 印象形成印象形成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把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中每个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做对其他特征作出相似判断。以偏概全首因效应(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邻盗斧第三节 人际关系项目内容人际关系心理成分认知成分人际关系形成、发展、改变的基础,调节作用情感成分满意程度与亲疏关系行为成分建立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人际关系类型舒茨人际关系三维论包容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需要:感情需要:荷尼分类谦让型:进取型:窥视对方力量大小或对自己的用处分离型:疏离他人第四节 群体心理项目内容群体特征共同需要目标、相互接触影响、自己的规范群体分类构成原则1、正式群体: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2、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个体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1、实属群体: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2、参照群体:“向往”的群体群体成员相互关系和发展水平1、松散群体:同一客车上的旅客2、联合式群体:协会、研究会、学术团体、体育运动队3、集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群体行为规律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影响1、社会助长(促进):他人在场,活动效率提高2、社会抑制(干扰):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效率下降社会惰化:群体越大,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相对越少社会标准化倾向:完成速度、质量趋向一致,谢里夫提出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行为的现象2、服从: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他人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1、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2、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注意事项

    本文(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全.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