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浙江江苏课例分析.docx
1、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学习笔记之一高端、大气评上海沈雯晴 Films I Like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诗杰上海的课,历来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这次也并不例外。只是作为观摩研究者,一定要有定力,可以透过复杂的课堂教学表象,认清语言教学的实质。作为湖北的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模板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英语(牛津上海版,5B Module 2 My favourite things-Unit 2 Films)的第一课时。模块(Module)的话题是My favorite things, Films是其中的一个单元,另一个单元是School subjects。教师根据话题内容,把本单元分成了(1)Talking about seeing a film;(2)Going to the cinema;(3)Seeing the film: Snow White;(4)Writing a film review四个课时。教师通过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围绕Films I like开展有序、递进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根据各种影讯资料学习介绍自己喜欢的电影,描述观影的过程,表达电影带来的感受等。这种模块单元话题分话题分课时的设计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技巧。单元整体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在分析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单元教学内容重构(这个也是湖北老师尝试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沈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谈到了“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讨论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本课时教学内容进行了微调,使之成为更合适、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改编前后的文本对比列出,老师们可以自己思考沈老师这样调整的理由。沈老师自己说了四大理由,具体见教学设计。改编前改编后Mum: Shall we go to see a film this afternoon?Ben & Kitty: Great!Mum: There are three films on at City Cinema: Snow White, Toy Story and Rabbit Run. 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see?Ben: I want to see Toy Story. Its funny.Kitty: Can we see Snow White? I want to see the Princess.Mum: I want to see Snow White too. Shall we see Toy Story next time, Ben?Ben: OK.Mum: Its on at two oclock. Lets leave home at thirty.Mum: Film Festival is coming. Shall we go to see a film this afternoon?Ben & Kitty: Thats cool.Mum: There are a lot of films on at Wanda Cinema: Frozen, Zootopia, Star Wars, Kung Fu Panda and so on. 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see?Ben: I want to see Zootopia. The story is about a rabbit and a fox. Its funny.Kitty: Can we see Frozen? I like the princess.Mum: Its a good idea. The pictures are nice. It has five stars.Kitty: Shall we see Frozen this afternoon?Ben & Mum: OKBen: Shall we see Zootopia next time, Kitty?Kitty: Great! Thank you, Ben.Mum: Its on at two oclock. Lets leave home at one thirty. 二、以输出驱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从传统的课型来看,本节课是非常典型的会话(对话)课教学,主要的语言技能目标是听说训练。输出的主要内容是:在Film Festival 的语境中,能表达喜欢的电影类别、选择自己想看的电影以及选择这部电影的理由。严格说来,本节课的对话内容的输入理解并不难,难就难在学生如何像对话中的人物一样进行输出表达。 教师一反常态,没有从整体输入,整体理解,整体操练的形式进行对话教学,而是直接设计了层次分明的“小步子”输出活动。首先是通过问题自然分层,四个问题将对话的教学分成了四个小部分:What type of films do Ben, Kitty and Mumlike? What films do they want to see? Why do they want to see the film theylike? What film do they want to see together? 每回答一个问题,就附带有简单的操练以及有意义的输出表达。这种一点一点输入,然后同等语言量的输出的做法,其本质我认为就是一种以输出驱动为导向的教学。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倡导整体处理语言的现实环境下,坚持这种以输出驱动为导向的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要一味地机械理解语言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设计,还是部分整体的设计。学生学习语言一般是要从感知理解语言到模仿操练语言,然后即时尝试使用语言再反馈语言输入的质量。这个基本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也阐明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性原则。我们的很多课,特别是学生基础比较好的课,往往看不到这种语言学习的过程,值得反思。三、基于“脚手架”的语言输出 “脚手架”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自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会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与学生的独立活动。上海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板书。一节课之后,他们的课总是会有像思维逻辑导图的一个板书在上面,本节课的语用目标看板书就一目了然。这个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Graphic organizor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一种图示化的语篇结构,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崇的“脚手架”,非常直观地帮助学生输出语言。我们直接上图:图片图片图示化的板书从词法到句法到语篇,从what film到why,从I like.到shall we .到I want to see .到 because,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一点可能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整堂课显得高端、大气,一气呵成。但在于我看来,教师在设计时,虽然冠以pre-task preparations, while-task procedures,post-task activities的说法,但是整节课能够算的上真正任务的活动却不多,因为我们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成其为任务的标志是:Task is an activity in which the target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learner for a communicative purpose in order to achieve an outcome. (Willis,1996, P23)这个关于任务的话题,我可能在后面的观摩中碰到适当的课例会进一步加以详述。二浙江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之二阅读理解的层次浙江课例分析来自浙江的陈贤德老师,给五年级的孩子上了一堂非常有内涵的读写课。他的课题是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文本内容见图一),文本非常简洁,陈老师却上得丰富多彩:整节课主题鲜明,层次清晰,问题与活动设计得很有逻辑性,也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表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大量的语言输出,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我这里仅就其阅读理解的设计来做一个典型剖析,给我们湖北的一线小学英语教师在深度挖掘读写课内容上提供参考。图一:教材文本内容1. Read within the text(提取字面信息)英语教学文本绝对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载体(carrier),而是通过英语认识世界的手段。学生读一篇文章,总得要知道、了解一点什么东西。从语言教学的目的来讲,阅读英语文章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技能,更要有其教育价值(Educational goal)。至少在我看来,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会了解大千世界学生上学的方式不仅仅是我们知道的步行与乘坐各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上学。教师在Read within the text环节的运用极为细腻(见表一):表一:ProcedureActivityQuestions for informationLanguage pointsLearning strategiesFirst readingRead and underlineHow do they go to school?Vocab:sled, ferryTip 1: Pictures can help you read.Second readingRead and circleMatchWhere do they come from?Pronunciation:Munich, GermanyAlaska, USAPapa Westry, ScotlandLook, Listen and repeat after the presidentsLanguage outcome: In , some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这一部分主要看学生是否初步理解了文本,标志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说出In , some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从课例来看,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引导下,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学习。(见图二)图二:2. Read between the lines (挖掘文本隐含信息)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不同上学交通方式原因的细节信息,具体做法见表二:表二:ProcedureActivityQuestions for informationLanguage pointsLearning strategiesThird readingRead, think and discuss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by ?NoTip 2: Read and think, you can understand more!Language outcome: In , some children go to school by because 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表现还是非常活跃的,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比如江西学生坐轮渡上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江西河流很多、雨水充沛;东莞虽然也有河流,但是有很多桥梁等等。将文本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用于教学,是我们教师要关注的一个基本功。3. Read beyond the text (评价性阅读)阅读理解千万不要满足于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我们阅读文章后,肯定是知道了什么之后,或者是对自己有什么启发,或者是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或者是根据文本的信息去干一件类似的事情。这个环节就不能囿于教材的文本内容了,而应当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运用。本节课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了阅读更多的上学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的活动。活动的设计还是非常注意渐进式的小步子拓展,从教材活动自然延伸到课外。(见表三、图三)表三:ProcedureActivityQuestions for informationLanguage pointsLearning strategiesRead the suggestionsRead and chooseLets cho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kidsYou must Dont Extended readingRead and writeHow should they go to school?You must Dont Word bankHomework How will the students go to school in 2050? 图三: 比较遗憾的是,教师在从第二个层次的阅读到第三个层次的阅读中,转化得太突然。也就是说,学生怎么一下子就要变得要为他人的上学方式提建议了呢?没有铺垫,显得突兀。其实,我们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转换:学生学习了各种不同的上学方式和理由后,学生对坐飞机上学已经有了一些很直观的认识,比如Its exciting, its interesting, Its cool等等,教师可以追问:How do you like XXXs idea? Why?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很自然地就转到了Can you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m? 这样的转换比较真实、自然。我们平时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读写课有一定的层次呢?我这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思路:一是学习陈老师的这种文本信息处理的三个层次的设计方法,多问问自己,我的这个活动到了哪一个层次?如果都是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层次的话,就需要做一些调整;第二个方式是比较学院派的方式,把下面的这张图(图四)放在自己的案头经常看看,或许就有一些基本眉目了。我在后面的课例中如果有合适的案例再来进一步展开。图四:(布鲁姆的思维层次分类图,转引自Andrew Littlejohn, 2015)三课例点评之三语篇视域下的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江苏课例分析 小学英语的阅读,因为受制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往往是在词句层面上来回倒腾。来自南京的桂婷婷老师,非常准确地将她的阅读课的首要任务定位为:Understand the text as a whole, 围绕amazing这一关键词,带领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归纳出文章观点,在文章中寻找论据,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文本内容进行转换式的输出。可以说,这节课非常好地代表了小学高年级语篇阅读教学的导向。一、逐步搭建语言支架,用论据支持论点1.初读文章之前的铺垫企鹅生活在南极,小学生可能没见过真正的企鹅,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主角应该没有太多的背景知识。老师在开场给学生放了一段关于企鹅的歌曲动画(图1),并且带领学生跟着歌曲跳简单的企鹅舞。歌曲节奏欢快简短、动画形象可爱,让学生先在情感上对企鹅这种动物有了一定的喜爱。图1之后老师没有急着叫学生去阅读文本,而是让学生先分享下各自对企鹅的已知了解(图2),然后才从普通的企鹅话题过渡到帝企鹅(Emperor Penguins)的话题(图3)。进入到文本学习的过程显得自然而然、十分流畅,也没有耗费太多时间。图2图32. 带着清晰的任务去初读文本在学生根据图片说了对帝企鹅的各种印象后,老师让学生带着一个清晰的任务去阅读文本:用一个词形容帝企鹅。(图4)图4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有cute、good、fantastic,而老师的答案是amazing(神奇的)。最后一个学生给的fantastic已经很接近了,老师这时适可而止,没有再继续追问,直接给出了答案。然后老师让学生讨论理解这个词的含义,amazing这个单词其实就是文本的论点了。3. 寻找论据细读文本接下来,老师追问学生帝企鹅为什么是amazing的,why are they amazing?学生当然一时还给不出充满自信的答案。这时老师让学生去细读文本,找出原因,并且用笔划出句子。学生找出了很多原因,比如:它们是鸟,可是它们能游泳;它们住在寒冷的南极;帝企鹅是很好的父母。然后老师就“Why they are good parents?”这一点深发,让学生再读文本,找出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在检查学生所找的论据的过程中,老师又带领学生区分出mother penguins和father penguins各自的家庭任务,例如企鹅妈妈负责长时间出去觅食,企鹅爸爸则负责长时间孵化企鹅蛋,由此更加可见帝企鹅家族的神奇之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师还准备了教具企鹅蛋模型,然后让一个男学生上台体会帝企鹅爸爸保护企鹅蛋的艰辛过程(图5)。台上学生体验的同时,让台下同学化身“小记者”采访“帝企鹅爸爸”的感受,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多的交流。图54. 思维导图成型在学生初读、细读了文本之后,老师拿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并将主线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完成整个思维导图的框架内容(图6)。老师还提出思维导图的好处: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课文、复述课文。这个时候就是在教学生阅读策略了,并且是在学生实操后总结出来的,学生乐于接受。最后,老师又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文本,进一步运用了思维导图。图65. 课外延伸阅读课堂结束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三项家庭作业,其中一项就是去老师的邮箱中下载观看一部讲述帝企鹅的电影短片(图7),并且可以自己尝试给电影配音。这样的作业一点也不枯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文本的理解,相信学生一定不会拒绝。图7二、恰到好处的运用资源点评专家夏春娥老师对本节课的资源使用进行了精当的点评,我这里稍微拓展一下:桂婷婷老师为这堂课准备了很多的教学资源、教具,资源的运用得恰到好处,很有层次。例如课堂开头使用的关于企鹅的动画,只是关于企鹅的趣味性小动画;到最后要求学生复述文本时放的小动画,则是类似企鹅自述有思想内容的小动画。老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背景音乐也是轻松没有歌词的音乐,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也把控的较好,比较有时效。而老师准备的教具,除了文字内容的黑板贴纸,还有企鹅蛋模型(用于学生体验孵蛋过程),大的纸板(用于学生自制思维导图),类似企鹅脚丫的贴纸(用于学生在情景中复述故事)等等。虽然平常的教学中准备如此之多资源有些难度,但老师设计这些资源的理念值得学习。 个人非常同意点评专家杨晓钰老师的观点,本节课需要在两个关键之处下功夫雕琢:一是阅读前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语言准备和情感准备。特别是读之前,一定要给一个学生阅读的理由(Motivation)。实际上,教材阅读前的问题是:Who is with the egg for two months?这个问题本身要比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penguins?要有趣得多。杨老师还具体指出了可以用T or F的办法来导入课文,我在人教社的网络教学讲座中,已经提到了这种方式,完全赞同,特别适合这种科普型的短文阅读。第二个是对amazing这个词的理解,我们认为什么事物amazing, 一般是我们认为它very surprising, 或者是makes us feel pleasure, or wonder, 毕竟其词干是maze(迷宫):帝企鹅本来是鸟却不会飞,但会游泳;一般的动物是妈妈养育,爸爸觅食,帝企鹅却反过来了,如果有一个引导,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我在浙江的课例中提到的read between the lines)的话,本节课就更加有深度了。强烈建议大家看看本节课的专家点评。 江苏的课例设计得有条理、节奏把控良好,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体验,并且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阅读策略,课后还有相关内容的影视资料的延伸阅读,是一节准备充分、设计精良的基于语篇的阅读课,的确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