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0年上海中考古诗文复习资料.doc

    • 资源ID:4111692       资源大小:361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上海中考古诗文复习资料.doc

    诗歌鉴赏六上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词释】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沛国谯人。谯,今安徽亳(bó)州。 碣石:山名。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竦峙(s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星汉:银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幸,庆幸。咏,歌吟。咏志,即表达心志。 【诗意】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主题】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想象,虚实结合,状写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烘托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练习:19-1 静安区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2分)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3.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的雄心壮志。(2分)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 “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B. “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C. “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D. “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参考答案】(4分)1.银河(2分) 2.C(2分)(A“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错。“竦峙”是“高耸、耸立、挺立”之意。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3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4 C(虚写错误)诗词2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fù)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词释】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杜甫(712710),唐代诗人,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岱宗夫如何: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是“五岳之首”。夫如何,怎么样。齐鲁青未了: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造化: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决眦(zì) 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凌绝顶: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意】泰山有何等威仪呢?从齐到鲁青翠连绵。一望无际。 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美都赋予了你,山南向阳,山北背阴,明暗分别,判若晨昏。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都要睁裂。 我就快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主题】望岳,作者杜甫,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全诗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4分)2018届宝山区一模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作者是_(人名)(2分)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运用比较,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B.作者运用描写,写出了泰山的耸立险峻。C.作者运用设问,表达了自己的好奇疑惑。 D.作者登临山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参考答案】1.(2分)杜甫 2.(2分)B(A无比较,“齐鲁青未了”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C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回答句的解释见A选项解释;D一定要登临,还未登临)(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4分)16-1【崇明县】【乙】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甲】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两首是分别以 和 字总领全篇。(2分)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都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B.都融入了作者浪漫的想象。C.都具体描绘了事物的景象。 D.都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参考答案】1.观 望(每格1分,共2分)2.B(2 分)(望岳没有浪漫的想象)诗词3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词释】选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湖,即杭州西湖。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主题】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练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潋滟”解释为_(2分)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首句描写了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湖泊,晴时风光正美。B. 次句写雨景,细雨中云雾迷茫,依稀勾画出远山高峻的山势。C. 第三句诗人以空灵而贴切的妙喻凸显出西湖的神韵。D. 末句“淡妆浓抹”与前两句的晴雨相呼应,使“西湖”、“西子”之比更贴切传神。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抓住西湖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写出了西湖不同天气下的别样风姿。 B“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西湖周围的群山在细雨中若有若无,非常奇妙。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人赋予西湖生命之美。C.“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D.诗人十分热爱西湖的美景。【参考答案】1.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2.C(三四两句) 3.C(晴雨都美) 4. C(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雨天)六下诗词4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词解】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译诗】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主题】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点,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赏析】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欲,将要。“没马蹄”三字,既写出草浅,也体现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的风俗。才能,刚刚能够,没,遮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指观赏不够,是喜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练习: 17-1宝山区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分)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平行。 B.“争”与“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参考答案】(4分)1.(2分)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2.(2 分)A(B早莺之间相争,莺燕之间无争斗;C美景太多眼也花了,神也迷了,非被迷惑;D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对比阅读(4分) 钱塘湖春行 饮湖上初晴后雨省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下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两首诗的体裁都属七言律诗。 B两首诗都体现了雨中的情景。C两首词描写的都是西湖美景,即钱塘湖美景。 D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运用了对仗手法。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同样手法的句子是 , 的情感。(2分)3.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 (2分)4.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参考答案】1.C(A第二首诗歌是七绝;B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D第二首的作者为宋朝人)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喜爱 4.C(A没有写雨,B饮湖上初晴后雨有说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日,应该是初春。杭州的地方长官陈襄邀请苏轼去城外寻春,二人带酒饮于西湖之上,开始天气晴朗,后来下起雨来,苏轼便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就诗歌来看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写于初春,但并没有描写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诗词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词解】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萋萋:草盛貌。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译诗】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赏析】“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茫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练习: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首联诗的内容 (2分) 2.对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怅然若失之感   B岁月沧桑之慨   C忘我陶醉之情   D思乡念家之意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前两联充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烘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B. 诗句中多处运用叠音词,使诗作富于清朗和谐的音乐美。   C. 颈联描绘了晴日,汉水对岸的景物隐约可辨、凄美动人。   D. 诗作以“愁”字收篇,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之情。4.诗中融入古代传说的是( )(2分)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5.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抒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2分)A.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参考答案】1.人去楼空(2分)    2、C(2分) 3. C(历历是清楚可数的意思)(2分) 4. (2 分)A 5. B诗词6山居秋暝【唐】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词解】 王维,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暝:日落,黄昏。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译诗】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夜间的秋色更添几分凉爽。明朗的月光照在松竹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洗衣服的姑娘在竹林间欢笑,莲叶摇动,渔舟离去。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我自可留恋在山中,不回去。【主题】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赏析】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练习: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诗中“春芳歇”意为           。(2分)2.下列诗句所体现的情感与此诗相近的一项是(   )(2分)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暝”的意思是 ,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4.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 的“山间月夜图”。(2分)【参考答案】1.(2分)春天的芳华凋谢 2.(2分)B 3. 日落/夜晚  天气晚来秋  4. 幽静雅致(或动静结合/声画相映) 诗词7送友人【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词解】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征:远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译诗】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主题】这是李白被贬官后和朋友倾诉、离别时所写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名句赏析】“浮云”与“落日”对仗工整,“游子意”“故人情”暗含深情。此句巧妙用浮云、落日作比,表明心意,隐喻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 练习: 19-1 宝山区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这首诗选自 (书名),作者字 。(2分)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青山”写出了送友人时所见周围景色。 B“孤蓬”表达了友人远行后的孤单无依。C“浮云”喻指友人的未来生活行踪不定。 D“班马鸣”暗指友人难以割舍这段友情。3.尾句中,诗人用马鸣声来含蓄表达临别时的“_”和“_”。 (2分)4.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出朋友依依惜别之情。B.颔联直叙眼前发生之事,表达对乘船远离的朋友的关切。C.颈联以“浮云”、“落日”作比,背景辽阔,情景相融。D.尾联中的“挥手”与“萧萧”再现了分别时的动人场景。5.“孤蓬”喻指的是       ,这和“_”喻指的是同一人。(2分)6.下列对诗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描写了城外凄迷而美丽的景色。 B.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C.诗中寄托了作者难掩的悲哀。 D.诗的情感基调是缠绵悱恻的。【参考答案】1.(2分,每空1分)李太白全集 太白 2.(2分)D(作者对友人)3.游子意,故人情      4.B(非眼前之事) 5.远行的友人(孤独的友人) 浮云 6.B七上诗词8卖炭翁 【唐】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xio一丈绫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词释】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伐:砍伐。 薪:柴。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苍白。 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辗(nin):同“碾”,碾压。 愿:希望。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困:困倦,疲乏。 市:集市。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吆喝。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驱将:赶着走。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系:挂。 直:通“值”,价格,价值。【主题】诗人通过叙述卖炭翁的遭遇,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名句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对比手法,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形象地刻画其劳动之艰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真切表现卖炭翁艰难的生活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心理,倾注了无限同情。 练习:2018届长宁区一模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A何所营:做什么用 B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C驱将:赶着走 D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2作品描述了卖炭翁 的经过,揭露了 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_的深切同情。(3分)3.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2分)16年中考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参考答案】1. B(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翩翩两骑”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形象。故B项说法不正确。)2.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 宫市 劳动人民3.(2分)身上衣(1分) 口中食(1分) 4.(2分)C(2分) A(1分) 诗词9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竹径:一作“曲径”。万籁:凡是能发出声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一切声音。【主题】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赏析】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练习: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 来源于本诗,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的成语是“ ”。(2分)2018届黄浦区一模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的隐逸胸怀。 B. 表现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C.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道理。 D. 表达作者对山中秋色的独特情感。3. “万籁此俱寂”的“此”指 (2分)2018届静安区一模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颔联描绘了禅房的美妙幽寂。C.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5这首诗隐含的两个成语是: 、 。 (2分)19-1 虹口区6.诗人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和宁静,表达了诗人 。 (2分)【参考答案】1.(2分,错一字扣1分)万籁俱寂(此诗包含两个成语曲径通幽,万籁无声或者万籁俱寂,根据安静这个关键词选择后一个)2.(2分) A(B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C“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思是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意思是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 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D秋色无依据)3.破山寺后禅院 4.C(颈联以鸟儿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5.曲(竹)径通幽 万籁俱寂 6.对名胜的喜爱(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对比阅读:19-1 奉贤区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山居秋暝中“春芳”的意思是_,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的意思是_。(2分)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两首诗的首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 B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静雅致的环境。C两首诗中的“空”字都写出了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参考答案】1春天的芳华(1分) 自然界一切声音(1分)2C(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空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2分)七下诗词10蝶恋花 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释译文注释(1) 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2) 望极:极目远望。 (3) 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 (4)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5)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6) 会:理解。 (7) 阑:同“栏”。 (8) 拟把:打算。 (9) 疏狂:狂放不羁。 (10)强(qi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11)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12)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译文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主题】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赏析】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练习:17-1嘉定区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强乐”的意思是_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黯黯生天际”是因“春天的愁绪”而引起的。B.“危楼”、“草色”、“烟光”、“残照”衬托了“春愁”。C.诗人感到无奈,只能借酒浇愁却更添“春愁”。D.诗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是“相思”二字。3.上阙中,词人通过      、     等凄美景物,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2分)4.下列对该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伫倚”写出主人公凭栏时间之久。 B“黯黯”表现出日暮时光线之暗淡。  C“无言”传递出主人公内心之孤独。 D. “不悔”表达了主人公态度的执着。【参考答案】1.(2分)勉强欢乐 2.(2分)B(危楼引起春愁,非衬托;另外衬托的是“离愁”)3.(2分)烟光  残照  4.(2分)B(写出了主人公忧愁沮丧的心情)诗词11如梦令南宋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是吗?是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主题】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名句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叠用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上海中考古诗文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