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级财务管理公式汇总.doc
中级财务管理公式汇总第二章 财务管理基础本金是一笔的,用复利计算;本金是两笔以上的,用年金计算;求什么,查什么系数表。1、复利终值=现值×复利终值系数 F=P×(F/P,i,n) 或:F=P×2、复利现值=终值×复利现值系数 P=F×(P/F,i,n) 或:P=F×3、普通年金终值=年金×普通年金终值系数F=A×(F/A,i,n) 或:F=A×4、偿债基金:A=5、普通年金现值=年金×普通年金现值系数P=A×(P/A,i,n) 或:P=A×6、年资本回收额:A=7、预付年金终值=年金×普通年金终值系数(期数加1、系数减1)F=A×(F/A,i,n+1)-1或:预付年金终值=年金×普通年金终值系数×(1+i)F=A×(F/A,i,n)×(1+i)8、预付年金现值=年金×普通年金现值系数(期数减1、系数加1)P=A×(P/A,i,n-1)1或:预付年金现值=年金×普通年金现值系数×(1+i)P=A×(P/A,i,n)×(1+i)9、递延年金终值:F=A×(F/A,i,n)与普通年金终值算法一样n表示A的个数10、递延年金现值=普通年金现值×复利现值P=A×(P/A,i,n)×(P/F,i,m)或:P=A×(P/A,i,nm)A×(P/A,i,m)11、 永续年金现值= P=12、 实际年利率=1 I=11名义利率=(1实际利率)×(1通货膨胀率) 组合收益率(平均收益率)= 组合标准差=组合系数(平均风险系数)=必要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系数×(市场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高低点法:y总成本 x业务量 a固定成本总额 b单位变动成本 y=abx 第四章 筹资管理(上)融资租赁租金的计算:1、残值归出租人(租赁公司):(1)期末支付:每期租金A=(2)期初支付:每期租金A=2、残值归承租人(企业):(1)期末支付:每期租金A=(2)期初支付:每期租金A=第五章 筹资管理(下)资金需要量的预测方法:一、因素分析法:预测年度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占有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1销售增长率)×(1资金周转加速率)二、销售百分比法:(1)敏感资产比重=敏感资产÷基期销售收入(2)敏感负债比重=敏感负债÷基期销售收入(3)分析期需增加资金数额=(分析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收入)×(基期敏感资产比重基期敏感负债比重)(4)分析期对外筹资数额=分析期需增加资金数额分析期销售收入×分析期销售净利率×(1分析期股利支付率)(三)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一种筹资方式下1、银行借款资本成本率(利息税前支付具有节税作用): (1)一般模式(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银行借款资本成本率=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筹资总额筹资费用(2)贴现模式(考虑货币时间价值):1年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年金现值系数面值×复利现值系数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面值×年利率×(125%)×(P/A,K,n)面值×(P/F,K,n)用插值法求贴现率K,求出的K即为资本成本2、债券资本成本率(利息税前支付具有节税作用):(1)一般模式(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债券资本成本率=(2)贴现模式(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发行价×(1筹资费率)=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年金现值系数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发行价×(1筹资费率)=面值×年利率×(125%)×(P/A,K,n)面值×(P/F,K,n)3、融资租赁资本成本率:贴现模式:用插值法求出折现率(1)残值归租赁公司所有: 设备价值残值×复利现值系数(P/F,K,n)=每期租金×年金现值系数(P/A,K,n)(2)残值归承租企业所有: 设备价值=每期租金×年金现值系数(P/A,K,n)4、普通股资本成本率(股利税后支付无节税作用):股利每年变动(逐期增长)(1)股利增长模型: 普通股资本成本率=股利年增长率(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普通股资本成本率=必要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系数×(市场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5、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率:与普通股计算方法一样,区别是无筹资费用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率=股利年增长率(四)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多种筹资方式下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最优1、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单位变动成本(不变)×业务量2、单位边际贡献=售价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总额=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3、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一)经营杠杆系数DOL=经营杠杆系数=(二)财务杠杆系数DFL=财务杠杆系数=(三) 总杠杆系数DTL=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总杠杆系数=×=(一)每股收益分析法:1、普通股每股收益EPS=2、3、4、预计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应选择债务筹资(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预计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息税前利润应选择权益筹资(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三)公司价值分析法:公司总价值=权益资本市场价值债务资本市场价值债务资本市场价值=面值权益资本市场价值=平均资本成本=债务税前资本成本×(1-所得税税率)×(比重)权益资本成本×(比重)第六章 投资管理建设期某年现金净流量=该年投资额营业期某年现金净流量=年净利润年折旧额年摊销额年回收额考虑所得税后的新建项目现金净流量投资期现金净流量=-原始投资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税后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项目决策评价指标1、回收期:(1)(营业期)年现金净流量相等时:静态回收期非折现评价指标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回收期=(包括建设期的)静态回收期=建设期动态回收期折现评价指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动态回收期=净现值等于零时年金现值系数(P/A,i,n)对应的年限n净现值=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年现金净流量现值=投资额的现值年现金净流量×年金现值系数(P/A,i,n)=投资额的现值年金现值系数(P/A,i,n)=查年金现值系数表用插值法计算n年金净流量=现金流量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现金流量总终值/年金终值系数=净现值/年金现值系数2、净现值:剩余收益净现值=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投资额的现值评价标准净现值0方案可行,净现值0方案不可行3、年金净流量:年金净流量(年金)=评价标准年金净流量0方案可行,年金净流量0方案不可行4、现值指数:现值指数=评价标准现值指数1方案可行,现值指数1方案不可行多个方案可行净现值、年金净流量、现值指数越大越优(2)(营业期)年现金净流量不相等时:静态回收期=累计现金净流量等于零时的年限=收回投资前一年M动态回收期=累计现金净流量现值等于零时的年限=收回投资前一年M评价标准回收期期望回收期方案可行越短越优5、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净现值等于零时所对应的折现率i(1)年现金净流量相等时:净现值=年现金净流量现值投资额的现值=年现金净流量×年金现值系数(P/A,i,n)投资额的现值=0年金现值系数(P/A,i,n)=查年金现值系数表用插值法计算i(2)年现金净流量不相等时:净现值=年现金净流量×复利现值系数(P/F,i,n)-投资额的现值=0假设折现率,求净现值:净现值0折现率再提高 净现值0折现率再下降用插值法求出净现值=0时的折现率i评价标准内含报酬率预期报酬率方案可行,内含报酬率预期报酬率方案不可行越大越优三、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年金成本=净现金流出现值÷年金现值系数=(投资额现值旧设备变现损失抵税额现值税后营业成本现值报废残值现值残值损失抵税额现值税法折旧抵税额现值营运资金回收额现值)÷年金现值系数(1)旧设备投资额=重置成本=变现价值(2)旧设备变现损失抵税额=(账面净值重置成本)×所得税税率=(账面原值税法累计折旧变现价值)×所得税税率税法累计折旧=(原值税法残值)÷税法折旧年限(3)残值损失抵税额=(税法残值报废残值)×所得税税率(4)税法折旧抵税额=税法年折旧额×所得税税率独立投资方案之间比较时,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各种可行方案的投资顺序,即各独立方案之间的优先次序。排序分析时,以各独立方案的获利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一般采用内含报酬率法进行比较决策。从选定经济效益最大的要求出发,互斥决策以方案的获利数额作为评价标准。因此,一般采用净现值法和年金净流量法进行选优决策。但由于净现值指标受投资项目寿命期的影响,因而年金净流量法是互斥方案最恰当的决策方法 年金净流量法属于净现值法的辅助方法,在各方案寿命期相同时,实质上就是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是属于净现值法的辅助方法,在各方案原始投资额现值相同时,实质上就是净现值法。(二)债券价值:按年付息,到期还本债券价值=年利息×年金现值系数面值(或售价)×复利现值系数债券价值8市场价格5,可投资购入债券价值3市场价格5,不能投资购入(三)债券收益率内含报酬率:1、内插法(插值法):债券价值=年利息×年金现值系数面值×复利现值系数=年利息×(P/A,R,n)面值×(P/F,R,n)2、简便算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五、股票投资:2、估价模型:(1)固定增长模式股利按固定的增长率增长(2)零增长模式每年股利固定不变(永续年金)股票价值(永续年金现值)=预期股利(年金)÷期望收益率(利率) (3)阶段性增长模式股利先快速增长,再固定不变或正常增长股票价值=股利快速增长阶段现值股利固定不变或正常增长阶段现值股票价值8市场价格5可投资购入股票价值3市场价格5不能投资购入(二)股票投资收益率:(1)长期持有,不准备出售:零增长股票内部收益率=股利÷买价与股票价值互为逆运算股票价值=预期股利÷期望收益率固定增长股票内部收益率=股利收益率股利增长率=预计第1年股利÷买价股利增长率阶段性增长股票内部收益率净现值=0时的贴现率插值法(2)有限期持有,未来准备出售:内部收益率净现值=0时的贴现率插值法第七章 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二、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二)存货模型:1、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 =平均现金持有量×有价证券年利率转换次数×每次转换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总成本最低最佳现金持有量3、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相关总成本最小 (三)随机模型: 现金回归线目标现金余额最佳现金持有量上限(最高现金持有量)=3×回归线2×下限 存货周转期(周转天数)=存货平均余额÷每天销货成本应收账款周转期=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每天销货收入应付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平均余额÷每天购货成本现金周转期=经营周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三)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决策:总额分析法:1、收益=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变动成本率=销售收入×(1变动成本率)2、成本=机会成本收账费用坏账损失现金折扣成本(1)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日赊销额×收账天数×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2)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销售收入×坏账损失率(3)应收账款现金折扣成本=销售收入×享受折扣比重×折扣率3、税前损益=收益成本最大最优存货机会成本=存货平均余额×资本成本应付账款机会成本(减少)=应付账款平均余额×资本成本差量分析法:增加的税前损益0改变信用政策,0不改变信用政策三、最优存货量的确定:(一)经济订货模型:存货一次性入库外购存货 (2)存货相关总成本=变动订货费用变动储存成本=年订货次数×每次变动订货费用年平均储存量×单位年变动储存成本变动订货费用与变动储存成本成反比 年变动订货费用=年变动储存成本存货相关总成本最低经济订货批量 (二)经济订货模型的扩展: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自制存货再订货点=平均交货时间×日平均需用量 在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情况下:(2)存货相关总成本=变动订货费用变动储存成本(三)保险储备:考虑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交货期内的需求量保险储备量=平均交货时间×日平均需用量保险储备量与保险储备量相关的总成本=缺货成本保险储备的储存成本=年订货次数×缺货数量×单位缺货成本保险储备量×单位存货年储存成本最低最佳保险储备应付账款: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5%短期借款利率3%(或短期投资报酬率)应借款还债(或放弃投资,选择还款)享受折扣提早付款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5%短期借款利率8%(或短期投资报酬率)不去借款还债(或选择投资)放弃折扣推迟付款 第八章 成本管理1、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单位边际贡献=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售价×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利润=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总额=销售收入×(1变动成本率)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售价×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率二、单一产品量本利分析: (一)保本分析:保本利润=0收入总额=成本总额边际贡献=固定成本(三)保本点与安全边际的确定:利润=(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0利润=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总额=0实际(或预计)销售量即正常(经营)销售量安全边际量=正常销售量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额=正常销售额保本销售额=安全边际量×售价正常销售量=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量保本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安全边际贡献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三、多种产品量本利分析:1、加权平均法: 2、联合单位法: 某种产品保本量=联合保本量×该产品联合数量四、目标利润(息税前利润)分析:目标利润=(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销售额=目标利润销售量×售价如果企业预测的目标利润是税后目标利润分析因素前面的实际数实际数量 分析因素后面的标准数标准价格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标准用量×标准价格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实际单位用量×实际价格标准总成本=实际产量×标准单位用量×标准价格预算总成本=预算产量×标准单位用量×标准价格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产量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标准总成本=实际总用量×实际价格标准总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产量×实际单位用量×实际价格实际产量×标准单位用量×标准价格=用量差异价格差异1、用量差异=(实际总用量标准总用量)×标准价格=(实际产量×实际单位用量实际产量×标准单位用量)×标准价格2、价格差异=实际总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产量×实际单位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产量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标准总成本=实际总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总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工资率实际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 =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1、效率差异=(实际总工时标准总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2、工资率差异=实际总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三)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产量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标准总成本=实际总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总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耗费差异1、效率差异=(实际总工时标准总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2、耗费差异=实际总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 (四)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总成本标准总成本=实际产量实际总成本实际产量标准总成本 =实际产量实际总工时×实际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总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 总差异分解方法: 1、二差异法: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费差异能量差异 (1)耗费差异=实际总成本预算总成本=实际产量实际总成本预算产量预算总成本 =实际产量实际总工时×实际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总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 (2)能量差异=(预算产量标准总工时实际产量标准总工时)×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单位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2、三差异法: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费差异产量差异效率差异(1)耗费差异计算同上 (2)产量差异=(预算产量标准总工时实际产量实际总工时)×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单位工时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3)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总工时实际产量标准总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1、成本中心:(1)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预算可控成本实际可控成本=实际产量×预算单位可控成本实际产量×实际单位可控成本(2)预算成本节约率=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责任成本2、利润中心:(1)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2)可控边际贡献(部门经理边际贡献)考核管理者业绩=边际贡献可控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可控固定成本(3)部门边际贡献(部门毛利)考核部门业绩=可控边际贡献不可控固定成本=边际贡献可控固定成本不可控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可控固定成本-不可控固定成本3、投资中心:相对数指标(2)剩余收益=营业利润平均营业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平均营业资产×投资报酬率平均营业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平均营业资产×(投资报酬率最低投资报酬率)绝对数指标第九章 收入与分配管理算术平均法:预测销售量=各期实际销售量之和÷期数加权平均法:预测销售量=各期实际销售量×各自权数移动平均法:预测销售量=最后一组样本期实际销售量之和÷样本期数修正移动平均法:预测销售量=本期移动预测销售量(本期移动预测销售量上期移动预测销售量)指数平滑法:预测销售量=平滑指数×上期实际销售量(1平滑指数)×上期预测销售量二、销售定价管理: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1)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成本利润率定价: 销售利润率定价: (2)保本点定价法:利润=0 (3)目标利润定价法: (4)变动成本定价法: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 第十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计算公式(后除前)一、偿债能力:(一)短期偿债能力:绝对数指标:1、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长期负债-长期资产相对数指标:2、流动比率(无百分号)流动资产÷流动负债3、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流动负债4、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二)长期偿债能力:还本能力: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反指标)2、产权比率(资本负债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股东权益)(反指标)3、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1产权比率付息能力:4、利息保障倍数1(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全部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润表利息费用)÷全部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所得税)÷全部利息费用(报表+资本化)二、营运能力:平均=(期初期末)÷21、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2、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3、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原值累计折旧)4、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5、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6、周转期(周转天数)360÷周转率(周转次数)(反指标)三、盈利能力:1、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营业收入)2、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3、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4、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5、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四、发展能力:1、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上年)÷上年 销售收入2、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上年)÷上年 营业利润3、总资产增长率(年末年初)÷年初 总资产4、资本积累率(年末年初)÷年初 所有者权益5、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年初 所有者权益五、现金流量分析:获取现金能力分析:1、销售现金比率(营业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销售收入2、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普通股股数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总资产收益质量分析:4、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利润=(净利润非经营净收益)÷净利润5、现金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六、上市公司分析指标:1、每股收益(1)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加权平均数(2)稀释每股收益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稀释股数增加,每股收益下降)可转换公司债券(净利润转换股税后利息)÷(普通股股数转换股股数)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净利润÷(普通股股数转换股数-行权价格÷市场价格×转换股数)2、每股股利现金股利总额÷普通股股数3、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普通股股数4、股利发放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每股净利润)5、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6、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12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12 (一)杜邦分析法:用杜邦分析法时权益乘数分子分母都取平均值2、差额分析法:逐个将上年数替换成本年数(本年数上年数)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上年净资产收益率=上年销售净利率×上年总资产周转率×上年权益乘数本年净资产收益率=本年销售净利率×本年总资产周转率×本年权益乘数两年差异=本年净资产收益率上年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变动影响=(本年销售净利率上年销售净利率)×上年总资产周转率×上年权益乘数 总资产周转率变动影响=本年销售净利率×(本年总资产周转率上年总资产周转率)×上年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变动影响=本年销售净利率×本年总资产周转率×(本年权益乘数上年权益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