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2.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原著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根本变革了自柏拉图以来整个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转换了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视角,赋予哲学以新的功能和作用,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境界。,第一讲、绪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论和混乱的交织。如何科学而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肃而不可忽略的问题。而问题的有效克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生发展历程的深层解读与认识,与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大量著作的深入学习和研读密切相关。,一、哲学的含义与功能,我们始终愿意相信,只要我们能剖析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们身上有某种不可或缺、意味深长的东西。我们需要懂得;生命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不断地把我们现在所拥有、所碰到的一切,都转化为光亮和火焰。维尔杜兰特,1、哲学释义,“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文里的意思是“爱智慧”,但现在西方学术界已经把它普遍解释为:“一种系统思考真理、存在、实在、因果律及自由等诸概念的学问。”(英卡塔世界英语辞典)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哲学”则被定义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是从人生的价值方面来思考哲学的,他说:“我不屑于碌碌无为的生活。-反思自我、观察他人,此天之所最厚我者。故无此反思的思想的人生乃虚妄的人生。”,冯友兰也说过:“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哲学是追求真理的,而真理不能使我们富有,但是它能使我们自由。每门科学都始于哲学而终于艺术;它起源于假说,结果却大有成就。,哲学是对未知事物的假说性解释(如形而上学),或者是对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说性解释(如伦理学或政治哲学);它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传统的意义上,哲学包括五个研讨领域:逻辑学:探讨思维和研究的理想方法:观察和反思,演绎和归纳,假说和实验,分析和综合美学;伦理学:研究理想的行为;苏格拉底曾说,最高的知识是关于善与恶的知识,是关于生活智慧的知识;,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理想的社会体制(并非如有人可能设想的那样,是研究攫取并保持政权的艺术和科学);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男女平权主义所有这些都是政治哲学戏剧中的人物;形而上学:研究所有事物的“终极实体”:研究“物质”的根本属性(本体论),研究“意识”的根本属性(哲学心理学),研究感知和思维过程中“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认识论)。,2、哲学功能阐释,哲学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人们有多种说法:开启心智,训练思维,具有教化功能;辨识分析,划明界线,作出界定,具有批判功能;还能将不同知识学科、不同文明体系加以整合。,从现实作用说,哲学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少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制度进行论证,辨明其合理或不合理;二是根据各种社会制度的要求确定价值标准和观念体系,其实也就是要为社会辨明真善美和伪恶丑的界线,从而为社会成员确定行为活动的准则。,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说:“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李瑞环也说过:“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模式,有西方学者说过:“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它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想也不去想一想”。,真正的左派指的就是要跟全世界劳苦人民有很朴素的感情,而且要想随时预备跟大家联系起来去对抗这个世界的不公不义的现象,跟那些大资本家、大财团还有一些国家的强权做斗争。,但是,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与认识仅仅停留于教科书上的那一点原理,头脑中仍然大量存留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教条式概括,就很可能以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评价言过其实,很难心服口服地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如何在“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和“走进马克思”的过程中,真正揭示和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思想,剔除和解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不实甚至错误的东西,昭显马克思思想的真实转变历程和重要思想观点,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理论任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至今的发展情形看,有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阐释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在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历程中,存在过也正在存在着具有种种差异的各类观点,既有我们都很熟悉的东方马克思主义解读思路,又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路径。,学界有代表性的五种模式观点:一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两个马克思的神话;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本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学派的所谓“断裂说”;四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较为普遍的量变“进化说”;五是我国一些具有开创精神的学者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次转变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种理论逻辑相互消长的观点。,按我的理解,从创建之初到今天的近170年的时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阐释模式根据时间空间的发展变换,可大致概括为:一是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前苏联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三是以卢卡奇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四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五是当今世界盛行的各种“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整个思想或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表现为三次大的话语转变和认识飞跃: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马克思哲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重要转变,即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次的转变还不是转向马克思主义。,三、马克思创建全新哲学理论过程的简单描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也就是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即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这一哲学思想变革发生在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的进程中,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到马克思致安年柯夫。,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即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历史认识论的完全确立的认识飞跃。但它不是与第二次转变异质性的思想。从哲学的贫困开始,经过18501853年伦敦笔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基本完成。其直接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革命探索,即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意义以及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1、以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创立了全新的哲学世界观,首先,从较为纯粹的哲学意义上说,马克思彻底转换了传统哲学的范式。将研究自然的哲学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哲学统一起来,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其次,恩格斯认为他和马克思的哲学“只是世界观”。它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有人与人的关系),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进而实现人的解放;第三、在根本上实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与旧的传统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首先,马克思超越了旧哲学从纯粹概念出发建立绝对体系的模式;其次,克服了旧哲学专一致力于“形而上”之思的特点,摆脱了旧哲学的单一认识世界的功能。,五、马克思主义全新理论的三个重要特征或基本原则,既然我们是要在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历程的真实语境中梳理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本真思想,就有必要正视和理解真实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并加以实际运用的一些理论观点,而且它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特性。,1、总体性整体性 第一、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决不是一个纯哲学内的变革。政治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始终是溶为一个整体的。不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学说,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这种整体性或总体性;第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就具有总体性的意义。,2、实践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正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使马克思的哲学与各种旧哲学有了根本的区别。第一、现实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第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规定,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哲学指认,而且也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社会物质活动的肯定。第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有着鲜明的主体性。,3、历史性 现成性的终结和历史性的恢复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理论的重要特征。第一、历史活动不是简单的物质现实之持续性,而是人类实践正在生成的现实运动。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定不仅仅是指狭义的社会历史领域,而且是在哲学本体语境中确认人类现实的社会实践进程构筑的整个世界的(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历史性进程。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全新世界观正式形成是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和1845年9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社会改良主义思想的同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第一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月,由于受到法国政府的驱逐,马克思迁到了布鲁塞尔。同年春,恩格斯也到了那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那时写下的。直到1888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个提纲,于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重版的时候,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标题,把这个提纲作为附录发表出来。,一、写作背景与历史地位,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次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第一次在人类学史上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规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摆脱了一切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显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诞生。,二、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提纲的核心与基本的思想就是确立了新世界观的哲学纲领实践的唯物主义,也称新唯物主义。提纲共11条,不满1500个字,言简意赅,内容深刻。大体可分为总论、分论和结论三部分。,(一)第1、2条为总论主要阐明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社会实践为前提和出发点,是否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1、实践观点的简单回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思想早期而重要的阐释著作。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劳动思想的积极面与消极面的综合分析,在批判黑格尔对象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义对象化的观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根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2、马克思明确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对一切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直观形式去理解”。3、旧唯物主义把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为消极被动、直观机械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抹杀了人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4、费尔巴哈虽然研究了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不仅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把实践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活动,鄙视社会实践。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第一次解决了长期争论而又悬而未决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二)第3至9条为分论主要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而重要的观点。,1、马克思批判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2、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唯心主义。3、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看法。4、马克思还阐明了社会的本质,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三)九、十、11条是结论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的阶级基础和本质特征,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2、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思想的意义在于:第一、使哲学变成现实,彻底跳出了思辨哲学的基础。解决哲学问题的根本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第二、哲学的合法地位,只能是经济研究、政治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指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式的对其它社会问题直接的哲学批判。,第二篇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一、写作背景、地位简介和基本框架,理论背景:同费尔巴哈的哲学划清界限,摆脱对其他哲学体系的依傍,独立地阐发新世界观基本原理的需要;,其次,马恩在这里使用的“意识形态”,是用来表示颠倒的虚幻意识,概括以思辨的方式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体系和观念形态;最后,说明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已大致完成了发挥他们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历史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和要点,标志着同旧唯物主义的决裂,标志着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部著作代表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完成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其次,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发现和正式确立。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揭示出历史运动的辩证法和历史事变的客观进程,并且,由于共产主义运动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现实根据,实践批判的意识深入到历史运动的内部,所以人类解放这一伟大的社会理想便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真实性内核。,从内容上来区分,这部著作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唯物史观概述和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第二、对黑格尔以后的思辨哲学(鲍威尔、施蒂纳以及某中意义上的费尔巴哈)的批判。第三、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费尔巴哈、赫斯、格律恩以及某中意义上的奥尔格.库尔曼)的批判。在这三部分中,以第一部分最为重要。,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部分第一章的重要地位:在这一章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制定了新世界观的要点以及同这种新世界观相一致的历史理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轮廓。换句话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是集中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正面观点的,也是他们对自己哲学新视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的系统的表述。,二、基本思想观点,(一)引子:对当时德国的旧的意识形态的猛烈批判,当时德国思想家所表现出的“空前变革”的可笑与荒谬,及其必然表现出来的“哲学骗局”、“渺小卑微”和“地方局限性”。,旧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局限在于其不懂得从现实出发解决问题。所以,马克思明确指出当时德国玄想家们的最大问题是:“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二)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唯物史观的前提就是这个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1、“现实的个人”的内涵: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的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人;一定的个人以一定的方式构成的生产活动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2、现实的人生产活动以及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人的需要推动着物质生活的再生产,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人类自身的生产或生命的生产成为人类延续、发展内在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与人类自我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骨架也由此而确立起来;人的发展与进步是与人的生存环境(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通过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明确,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一步展开批判:费尔巴哈设定的人只是“一般人”,是理论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费尔巴哈不能从“感性活动”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实践,更认识不到物质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人自身、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天然联系;正由于费尔巴哈不能从“感性活动”的意义上理解人,也就当然不能理解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历史性。,(三)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或基本立场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对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理解:从物质实践出发、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来说明和解释政治、宗教等等意识的发展,从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发现精神产物的最终根源;揭破了意识形态的种种幻觉,废止了关于意识的一切空话,代之而起的就是关于意识的“真正的知识”;,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不是思想、观念、元首或国家,而是作为现实关系的物质交往,是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即市民社会。一切历史的冲突、国家内部的冲突、阶级斗争,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四)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而明确地论述生产力的内涵与作用之前,专门对作为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外在直接表现的分工的意义与作用展开具体分析。这也是我们以往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所忽略和轻视的。,1、在人类的文明史中,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程度特别地体现在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一方面,生产力的水平总是明显地体现在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质的生产力,总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就像特定的分工意味着特定的交往关系一样,分工的发展直接意味着交往的扩大和深化。,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分工是人类异化产生的最重要根源,且在一定阶段,正是分工加剧着人的异化状况。,3、由分工而区分出人类社会大体的几个时期。“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中不同形式”。这就是说,由于一定的分工乃是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来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分工也就直接意味着一定的所有制形式。,4、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看不到分工蕴含的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看不到其中必然体现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质与变化。因为正是在分工的不断复杂化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进而使阶级的形成成为可能。,5、马克思要消灭的分工是指束缚人的奴役性的劳动的社会分工,即劳动者分工。这种分工具有以下特性:,分工导致了劳动及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从而也就产生了所有制;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分工“这种社会活动的固定化”必然造成社会存在中的物役性。,(五)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及其矛盾关系,马克思所创建的新世界观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具有变革的意义,就与旧哲学有了质的区别,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就是马克思将经济学的思想自觉贯穿于新理论的具体观点中,生产力与交往关系本身的概念使用就是其明确反映。,1、对生产力的分析马克思不仅把生产力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同时也赋予其全新的含义和作用,生产力的内涵:“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的“共同活动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特点:生产力的最终决定性;生产力的历史继承性;生产力的客观实在性。,2、交往关系或交往形式马克思对交往形式的界定,是与生产力结合在一起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一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人的生产实践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生产是具有社会性的,而这种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在彼此的具体关系中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而具体关系的表现形式则要看生产的发展程度和水平。,3、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之间的矛盾”;交往形式与生产力间的适合不适合新的适合的矛盾运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形成并壮大起来;社会革命的发生根源在于生产力等各种物质因素的是否充分具备。,(六)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1、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含义:“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层建筑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擦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个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2、国家、法以及思想观念的实质国家和法完全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是交往形式的所有制表现:“因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个人皆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几种表现的形式”,所以,“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都获得了政治形式”。法律正是伴随着国家的私有制实质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理论、观念等意识形式同样产生于现实的市民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3、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市民社会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范畴的制定,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用这个现实的基础来说明国家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现象,并由此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结构理论。,(七)对共产主义和人的历史发展的深刻阐释,1、关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共产主义的具体实现:首先,“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须的前提”;第二,以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为前提,“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一方面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才能因此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体,而且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其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马克思恩格斯从确立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运动看作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和“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有质的区别。,2、关于人的发展从思想的逻辑脉络,到具体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始终对人的问题给与了首要的和重点的关注。如果说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作为共产主义推进和实现的基本内容和条件的话,那么人的发展程度就成为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生产力、交往关系的实际发展对人的双重作用:首先,对于人本身而言,“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其次,由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一定阶段的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又是导致人自身发生异化的总根源。,人的或个人的发展需要经历从自在到自为、从必然到自由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把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看作是“人改造自然”和“人改造人”的相互交织。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由人的联合体”(P75)。,共产主义的本质是自由个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第三篇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柯夫(节选),一、写作背景和历史地位,写作背景。帕瓦安年柯夫是俄国的一个自由派作家。1846年11月1日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讲他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的看法。在随后写给安年柯夫的回信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同时又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思想。,历史地位。马克思给安年柯夫的这封信,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之间,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的发挥,又是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纲要。,二、学习掌握的主要观点,(一)社会形式是不能自由选择的,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形式或社会形式(也就是后来的生产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或交往关系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冲突的内在根源,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二)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取决于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和物质条件,是人的意志无法左右的;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由特定的生产力所制约而形成的交往形式(社会关系)当然也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并且是构成一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三)生产力运动发展的永恒性决定了任何交往形式或者经济形式都是“暂时的和历史的”,任何社会形式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的决定而产生的,必然也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发展;任何社会形式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的决定而产生的,必然也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发展;,由特定生产力决定而产生的社会形式和观念范畴不可能是永恒的。它们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当然的历史性和暂时性;蒲鲁东思想的主要表现就是把“抽象、范畴”看作“始因”,当作“纯理性”的存在。这种典型的唯心史观的根本特点就是“神话了以观念形式表现资产阶级关系的观念范畴”,从“资产阶级的视野”上,把资产阶级的观念看作“永恒真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的内在意义它唯物主义地承认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时限性,批判一切试图将一定的历史结构(生产方式)永恒化的做法,而是真实地面对人类社会历史生存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客观情境,以发现一定的、历史的和暂时的观念映现。,第三讲、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和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公开问世则是以哲学的贫困(1847)和共产党宣言(1848)的发表为标志。后者的意义极为重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在实际斗争中的运用来说,需要重点学习的著作是致约.魏德迈的一封信(马克思)、序言(马克思)和第一卷第二版跋(马克思)。,第一篇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节选),一、写作背景和历史地位,写作背景。当时在美国的德国小资产阶级政论家海因芩疯狂攻击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他把阶级的存在同政治特权和垄断的存在联系起来宣称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可以在“人性”面前消失,甚至把当时的阶级斗争说成是受马克思主义者的唆使而兴起的。魏德迈于1852年1月29日在纽约民主主义者报上发表文章,对海因芩的理论进行了有利的驳斥。马克思读了这篇文章后,于1852年3月5日写了致魏德迈这封著名的信。,历史地位。马克思在信中提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决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二、基本观点,(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揭示了阶级斗争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揭示了最终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第二篇 马克思序言(节选),一、写作背景和历史地位,写作背景序言是马克思于1859年月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言。这篇序言曾经单独地发表在人民报上。从新英格兰到加利福尼亚的许多德文报纸都进行了转载,并且加上了各种各样的按语,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历史地位恩格斯在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评论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但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马、恩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前一阶段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成果,又为他们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制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措辞精当,逻辑严密,勾勒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纲,明确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物质生产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组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了有机的、运动的整体,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从而成为一个特定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既竖立着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又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三)人类社会冲突的总根源和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构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四)对社会的变革或革命进行认识和分析时,应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首先,一定要把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变革与精神生活的变革区别开来,要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社会变革当然是由人们的主动的、自觉的历史行动促成的,但它的深沉的根基却存在于物质生活条件之中。,(五)“两个绝不会”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产生都有着实在的生产力根源,都不可能随意发生,(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种形式和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与“奴隶制度”的本意马克思没有把“原始公社”和“奴隶制度”单独地作为历史分期概念,从未使用过“奴隶制”概念,也不认为奴隶制度是与原始公有制根本对立的两种生产关系。,2、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广义的亚细亚所有制指建立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原始农村公社。包括:第一、纯公有制的民族农村公社;第二、公私混合型的地域农业公社。,3、社会经济形态及马克思划分不同社会时期的标准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形态看作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看作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或者经济制度。关于划分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两个社会历史形态理论之间的关系其一,二者都是立足于对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的本质认识,基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其二,两种观点的结合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各自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社会历史形态的理论与“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认识到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或阶段都是一定条件和时代的产物,都具有产生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的局限性,都不可能亘古长存。,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附加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思想,用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区别于单纯的道德批判和倒退的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1、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打破了已不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生产力的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代之以自由竞争和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资本主义促进了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深入到生产过程之中,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比以往一切时代总合还要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打碎了过去时代复杂的宗法等级关系,代之以简单的阶级对立。它撕去了曾蒙人们头上的各类职业面纱,代之以赤裸裸的利益和金钱关系。,2、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这是资本主义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的特征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互动效应。“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的到了巨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发展使任何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出世界性的特点,促使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资产阶级对世界商品与原材料市场的控制,以及由于其工业化巨大发展所创造的廉价商品和先进生产力水平,迫使所有不想灭亡的民族都先后加入到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将资本主义的文明变成世界的文明。,3、马、恩时代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比较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资本所有者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主要是出于不断扩大商品输出,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在我们这个时代,资本所有者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则主要是出于扩大资本输出,扩大有利投资场所的需要。为了寻找和占领有利的投资场所。,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商品资本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很深、很广的程度。在我们这个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资本的国际化则达到了更深、更广的程度。,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主导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做的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我们这个时代,主导经济全球化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所做的则是企图使发展中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使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演变从属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三篇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节选),一、写作背景和重要意义,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各国思想家的评论形形色色,莫衷一是。有的指责马克思“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有的攻击马克思的方法是“套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黑格尔的诡辩”,有的则表示了对资本论方法的不理解。马克思认为有必要对上述种种诘难作出回答。1872年6月,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在作了许多重要修改之后问世。为了说明这一版出版的意义和自己对若干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于1873年1月写了第二版“跋”。,在这篇跋文中,马克思简要地叙述了本版所作的几处必要的、某些部分甚至是“更彻底”的修改;分析了英、法、德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衰落以及必然代之而起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特别着重阐述了资本论采用的方法辩证法,这个为人们“理解得很差“的方法,指明了辩正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及其批判的、革命的本质。,二、注意学习掌握的主要思想,(一)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