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
第二讲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追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本章的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正确构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价值的本质,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第二讲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追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全部生活的历史就是处理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历史。人类不仅通过实践活动现实地改造世界,而且还通过认识活动观念地把握世界。,一、认识的本质,(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三种错误理解1、唯心主义先验论2、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3、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 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论,另一条是坚 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先验论,柏拉图的“回忆说”:孔子的“生而知之”笛卡尔的“天赋观念”,1、唯心主义先验论,2、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过分强调了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创造性。这是以“白板论”为典型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的反映论,主要观点: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它是 一种被动、直观的像照镜子一样的反映。典型实例:洛克的“白板说”“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当观念提供给心灵时,理智既不能拒绝也不能改变它,就象镜子不能拒绝、改变或取消前面放的物体在镜中产生的映象一样。”,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它能作出和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思想上对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此外,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本质错误:完全忽略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把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主体的反映简单化为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先验论和直观反映论的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3、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不可知论是一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和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否定科学认识的客观可靠性的哲学观点。休谟(英国哲学家)他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由知觉组成。人们不可能知道知觉是如何获得的,也不知道知觉之外是否有客观事物存在。他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康德和孔德。代表作:人性论 人类理解力研究(1711-1776),康德认为:在我们的感觉之外存在一个“自在之物”或“物自体”,我们的感觉经验就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引起的,但是我们的感觉经验只有通过先验范畴的综合统一,才能形成有条理的知识,而这些通过思维统一后的内容与“物自体”本身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要认识“物自体”则是永远不可能的。,康德(德国哲学家),对不可知论的分析和批判:,分析: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夸大了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把感觉当成了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的屏障,在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根本上割裂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批判:恩格斯说,对不可知论“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琢磨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吸取了认识论史中思维教训和积极成果,又克服了它们的严重缺陷,从而正确地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请仔细观察以下两个观察对象,从各位得到的认识结果中可说明什么问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红花!,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反映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杯弓蛇影,鬼从何来?,正因为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现在及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事物的过去和未来及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特点:实践性,辨证性,二、正确构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 辩证 关系。(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是认识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反思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题 西 林 壁-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堂讨论1、从这首温涵哲理的佳作中你可以引申出一个认识论上的什么道理?2、怎样才能提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三)、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42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在于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的同时,在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回顾历史,总结教训,科学预测,大胆假设),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阳明,浙江余姚人):“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者也”(紫阳书院集序)“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1、王守仁的知行合一,2、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先秦时期的”知易行难”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历史上探讨知行问题的发端.后来的思想家大都承袭了这一思想.孙中山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个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的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四、认识的辩证过程,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完整过程。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概念:感性认识是借助于感观所获得的关于 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 知觉,一个又硬又甜又圆的红苹果,甜硬红,表象:知觉在记忆中的再现。(望梅止渴,谈虎色变),2、理性认识,概念: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 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 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客观对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间接性,理性认识的形式,A、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形式,B、判断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C、推理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所以,帝国主义是纸老虎。,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2)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毛泽东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F=GM1M2/R2,来源于,理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感性认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4、感性认识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1)在实践中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的;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2)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分类、比较、统计等。非逻辑的方法:想象、直觉、灵感等。,(二)从理性认识 到实践,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这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这是实践本身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 实践 检验理论 指导实践,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要尽可能正确地实现第一次飞跃,形成相对正确的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2)要结合实践活动的特定需要使理论认识具体化,形成和建立一定的实践理念。(飞跃的关键)(3)要使理论被群众掌握。(飞跃的根本途径),(三)、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循环与上升,1、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从认识的对象看,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认识的主体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客观过程的推移没有终点,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就没有止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2、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就会犯“左”的”右”的错误。,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意识要素中“知”属于人的理性因素,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即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情”“意”即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还有幻想、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 统称为人的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指导作用 解释作用 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动力作用 诱导作用 激发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占主导地位,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下列材料 一次著名画家徐悲鸿给学生上课时他问学生:“2加5等于几?”许久后一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说:“从数学的角度说应该等于7。”徐悲鸿说:“不错,从数学上说2加5等于7,但是在艺术领域我可以大胆地说2加5等于10000。”然后他拿出一幅画展示给学生看,画面上有大大小小七匹马,前面是两匹大马后面是五匹形态各异的小马,再后面是一大片的黑点点,徐悲鸿对同学们说:“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不会说这里只有7匹马而是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加5等于10000吗?”,1、既然在数学领域2加5等于7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加5等于10000也是可能?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意义?,五、真理和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1、定义 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批判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用即真理”实用主义真理观(1)主观真理观、多元真理观(2)夸大了真理的价值性,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客观对象,人,客观性,价值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真理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于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在它所反映的限度和范围内永远不能被推翻。第二,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2、相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第一,从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来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它的某些部分、某些片段的正确反映。认识没有穷尽世界,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它的某些方面、对它的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没有穷尽该事物,认识有待于深化。,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的。相对不能脱离绝对,绝对也不能脱离相对。应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真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界限是不断改变的,它们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三)真理和谬误,(1)在认识过程中谬误是难免的,因为:第一,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是受着历史条件的局限的。第二,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而且具备种种条件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2)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超出真理使用的条件和范 围把真理性的认识从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孤立出来,真理,谬误,恢复真理使用的条件和范围谬误是可以作为正确的先导,从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导者”-伊壁鸠鲁,(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主观认识,客观对象,相符合,实践(主客观的中介、桥梁),真理,不相符合,谬误,(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A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一定能够作出检验。B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本身也有局限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只有社会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认识的比较可靠的标准,个别人、部分人的局部实践不足以成为可靠的标准。第二,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不足以完全地证实或者驳倒某种认识。辩证唯物论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3、“三表”法 墨家的真理标准观“言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毕有三表。”-非命上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五)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1、价值 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主体,客体,需要,属性,真理和价值,2、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一种客观关系。价值的主体性是指,在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无论是价值的客观性还是主体性,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3、真理和价值这两大原则,根源于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客体尺度:任何对象、客体的规定性和规律。主体尺度:人、主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人能够掌握这两个尺度,并在行动中把二者自觉地结合起来。,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区别表现在:A、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B、真理原则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C、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人能永生不死吗?从人类由古至今的种种探索看,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永生不死还是精神层面的永生不死,都未见成功。然而用克隆转忆的路径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它的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他的原有记忆转移到这个克隆体的大脑中,就能使他死而复活。而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进行,就意味着他的永生不死。能做之事,不一定就是当做之事。经过方法论的探讨和利弊分析,我的结论是:人的永生是值得(不值得)追求的。,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创新思想认识论的基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如何产生的?4、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陷入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矛盾中?,辨析题:1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2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3 假象就是人的错觉.4 认识开始于经验.5 相对真理不包含错误.6 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7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