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电大《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

    • 资源ID:4109911       资源大小:83.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电大《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电大期末考试最新小抄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一)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二)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 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5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6、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9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2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这种选举取土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13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14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15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16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17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三)1、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2、社程:“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3、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4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5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也叫彩陶文化。 6、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7新石器时期: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 8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 9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10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1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相制订11变劝勉农事的治国方方略。      12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四)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二、简答题 1、文的本义是什么?“化”的本义是什么? 答:“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足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 4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其原因有哪些? 答: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 答:文化传统是贯彻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下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 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9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10、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开元明清时期? 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 11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答;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在他们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以重要影响。所以,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12何谓“文景之治”答: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景帝实行轻活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农耕皇帝大都能节俭,许多政策都围绕农业而定,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史称“文景之治 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对西域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15魏晋崇尚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答:魏晋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6何谓佛教的“空观”? 答:佛教的“空观”是般若学中“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它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 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拂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调和演唱,促使新的本学体裁的产生。馈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4)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拂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 18、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极星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两税法以助产等级征收藏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这可以从史书所记得到印证。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 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 答: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二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这些思想变化在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如韩愈在文章中就提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通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 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哪些? 答: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锦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 24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采取和各项政治措施? 答: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地不信任;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这在两千年的皇帝群中,是非常独特的。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 25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答: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就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他还把中央总管军校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管军队,管理军政的没有调兵权。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子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道两衙门。除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球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地方官化教乡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并明令粮长举报可直接上报皇帝,这也是保护小农的措施之一。 、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答: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们知道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这些都是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7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自16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如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澎湖等。在这初步的相遇中,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明朝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和从海洋里向“番邦”们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他的政府却不许百姓下海谋生,稍早些的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在西方入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朗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以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造成了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这种政策遭到了丧权辱国的惩罚。 28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答: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赣。他们的成就表现在: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29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互助,无报酬的劳力畜力支援或换工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互赠农副特产调剂余缺。三是公共地的建设实行民主制,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30、传统中社区组织是怎么组成的?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地缘的家族组织往往结成社区群体。他们以某一地方地或社区,人的农贸集散地为中心,以若干相毗连的自然区划为范畴,形成了历史上较大的社会活动。比起家族组织和地缘组织,这种社区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了中国传统生活文化的发展。 31、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有何特征?答: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大都有以下特征;一是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由祭祀活动而形成庙会。祭祀活动有各式各样带有表演性的仪式,由各社区民间的朝圣组织承担,约定俗成,定期举行。二是交换农副产;地方圣地活动不仅仅是庆典祭祀,它往往和商品交换的集市结合在一起,一道朝圣,一道购物,共同参与,使大家在思想上结成一体。三是赌胜:如触摸寺庙某一装饰性建筑物以测运气之好坏,这是一种带有信仰色彩的游戏性赌胜败活动。四是吃喝:庙会上的饮食多为地方传统小吃,有特色且物美价廉。五是娱乐:除观看祭祀式带有娱乐性外,庙会往往要酬神唱戏或民间组成的舞蹈活动的赛会,很热闹。 32社区文化活动有何历史价值?答:一是社区文化活动有的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线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二是可以保持各地、各民族的特质。三是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世的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使之遗产化,而不进入商品系统。 33,我国血缘社会有哪些礼俗美德?其产生原因何在?答: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事象。它维系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提倡祖宗观念、孝养观念、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营造亲睦样和的气氛,培养善良、正直、奉献的人格风尚。这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 34我国人情社会有何公益传统?答: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是中国人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公有共享的文化要素。诸如同情心、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等等。 35、简答我国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的表现及产生?答: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思想,由于它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隋唐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在社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进己的途径。这就造就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奋斗传统,使他们蔑视社会等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满怀昂扬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奔放的爱国激情建功立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高亢、明朗、雍容、浪漫、从容不迫的气质。 37我国传统算学有哪些特点/答: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一是其应用性,即研究轻重、多少、长短等方法。二是运算记数的方法。三是算术和代数、几何学不发达。                                  39、何谓中国医学的经脉学说?答:经脉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支柱之一。根据这一学说,人体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位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络经等,是一相互联系如环的循环系统,其中有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散与筋肉的关系 等,并据此施治。 40、何谓中国医学的针灸学说?答: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曲用的结果。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某病属予某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 41简答我国的四大发明的贡献与局限?答: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我国文教政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利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方便了印刷、提高了工效。它的出现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施。唐代火药的制成,宋代火器的出现对政治、商业都发挥着极大作用。指南针促成了海运发展,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历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影响,这些发明始终未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没有能够得到更充分地推广应用和改进提高。 三、论述题 简述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答;在原始文化里。宗教信仰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黄帝时代  的“封掸”“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冈此说,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凑在一起,是因为这宗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可以这样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 答:据逸周书及史记的记载,灭商之时,周武王曾登高眺望商邑,他看到商朝政权虽然灭亡,但众多的殷商遗民还在。如何巩固周家统治?“自夜不寐”的周武王向周公旦提出在商族聚集地区,建立政治宗教中心以稳固政权的措施。实际上,灭商之时周武王就“褒封”了五帝的后人,并以“纵马华山”、“振兵释旅”的仪式,向天下人做出永不以兵戈招待的表示。这虽说是仪式,但一个用武力消灭了敌国的领袖,却做着这样的姿态,其间是有着政治观念转变的。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即肇端于此。 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答: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点: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周人并没有把被他们征服的族群全部变成奴隶踩在脚下。在封建各国的同时,周也对商遗民进行了分割,如将“殷民六族”分配给鲁,将“七族”分配给卫,将“顽民”迁移到周等,但成族地分配,只是对强大的商族群体进行拆解,意在消除他们的反抗的力量。殷遗民在周朝社会里,甚至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如可以按他们的习惯去经商等。周对商遗民尚如此,对其他族群,也不至于太差。另外,周人还有意利用婚姻,广泛地与异性贵族建立稳固的亲戚关系。这些措施最大的好处,是为渐渐消除族群间的仇恨乃至文化界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因此,分封制的实施,实际完成的是这样一项重大的变革:在一个广大地域上,众多的林立的人群,敉平各自的族姓界限,走向融合。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旨在维护王室统治的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期的分封,各诸侯国是有自己的土地:军队、人民的,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就必须向他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权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的差别,那种认为中国自周代就是专制社会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在周初异性族群林立的情况下,每一个分封出去的  国家,必须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辟生存空间。这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去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如在东夷文化区立国的鲁是变俗革礼,地利饶衍的齐国则广开渔盐之利。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 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答: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做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因为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这样就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这是形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原因。二是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大增,为民间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形成“百家争鸣”极其重耍的原因。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答: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其特点主要在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于、墨子则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土,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 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答:在秦统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已强大,并趁中原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对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徒,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奴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 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答: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就是战胜了项羽的刘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对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王朝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族的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9,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答:两汉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择官员的文化标准。 简述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不顺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已经十分严重,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地向更腐败的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汉家“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流传开来。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汉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古不化的经学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11、两汉儒学独尊为什么会养成一个士大夫阶层。 答:两汉儒学独尊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从这时起,儒学之上得到了提拔和重用。特别是从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东汉时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许多家族的成员连续数代以“家学”做三公的官,儒学之士更是庞大官僚机构的骨干力量。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地方势力,达官一般都是经师,想人仕的人必须向他们习经术,官僚之间渐渐形成“门生”关系;作为地方官又可以聘用属吏,“故吏”关系得以形成。汉末许多割据一时的诸侯都有这样的私人联系为依托,如袁绍集团等。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官比是社会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门第。而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答: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自从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其道。国家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电大《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