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
-
资源ID:4109877
资源大小: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新电大《大学语文》2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考试必过版).doc
电大2452【大学语文】2期末复习资料(附作业答案) 形考作业答案大语文2期末复习资料(附作业答案)伶官传序主题: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是一篇论证严密的史论,文章叙事和说理紧密结合,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衰成败中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深刻的历史观点: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艺术特点:本文的论证技巧: 在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后感叹他在失败时形式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成与败、得与失得对比,揭示“盛衰之理”的根由。 在进行理论推导时,也常常提炼出两两对比、正反相形的警戒性断语。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 思考题简析:1 、分析本文论证的技巧。要点:(1)在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后感叹他在失败时形式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成与败、得与失得对比,揭示“盛衰之理”的根由。 (2)在进行理论推导时,也常常提炼出两两对比、正反相形的警戒性断语。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 2 、本文文体和中心论点是什么,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还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 要点:(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中心论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结论。(2)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二、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事实论据,叙述庄宗奉父遗命发奋复仇、破敌兴国的壮举及后来为伶人所困而穷途对泣的史实。盛衰、兴亡、成败、得失的鲜明对比映衬,凸现出庄宗先盛而后衰的历史悲剧之根源,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贺规律。 3 、以本文为例,体会欧阳修散文中的抒情意味。要点:欧阳修善于把精辟的论述、深沉的感慨与委婉的语调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既以理服人,又婉转曲折、抑扬动人。篇末一声长叹:“岂独伶人也哉!”更振聋发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具体的一件历史事实推及所有同类性质的人事,总结出具有普遍历史意义和社会人生意义的道理。发人深省。 前赤壁赋 苏轼 主题:本文通过玩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及主客的不同见解,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时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艺术特点:1 写景、抒情、说理三者融汇统一,借用自然界的“清风”、“明月”、“江水等景物,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的哲理。文笔自然清新,既有富于哲理意味,却并不枯寂抽象,有理趣之美。 2 结构跌宕起伏,由乐到悲再到乐,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3 体裁别具一格,是一篇介乎于骈文和散文之间的文赋,作者一方面用散文写法,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另一方面又具有赋多用押韵和对偶的特点,做到句式骈散结合,用韵疏密有致。 思考题简析:1 、谈谈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要点:(1)赋体的主客对话手法;(2)“抑客伸主”的表现方式;(3)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 2 、为什么说前赤壁赋是宋代文赋中最出色的作品?要点:(1)体裁上继承欧阳修秋声赋的艺术传统; (2)写作技巧上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模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比秋声赋更为成熟; (3)内容上,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中,精确地传达了主人公超脱、旷达,不为环境所屈的精神状态。 红楼梦主题:本回主要描写了螃蟹宴散场、平儿会客、贾母会客等日常生活场景。但“小题目中寓大意”,曹雪芹以其深刻的人生体察,深厚的人道情怀,看到了笑颜中的眼泪,热闹中的悲凉,揭破了生活常态中貌似合理的不合理,看似正常的不正常。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其间传达出作者对底层不幸者的深切同情。首先,曹雪芹写出了“王道乐土”中奴婢们的悲哀和不幸。奴婢们表面看起来衣着华丽,穿金戴银,但本质上始终是受人压迫欺凌的奴婢命,在“王道乐土”中哭泣,是贾府的奴婢们无法挣脱的历史宿命。其次,曹雪芹揭露了作为劳动人民的刘姥姥与贵族阶级的贾府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揭破了这一反差形成的原因,足以颠覆封建贵族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另外,在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中,表现出作者十分严肃的情感倾向关爱天下的薄命女子。再次体现了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 艺术特点1 、叙事的特点: 本回的叙事颇见功力。叙述中既有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有为后面情节打下的伏笔。例如,每一个叙事单元都具有情节的生长功能,叙事过程环环相扣,不仅自身浑然一体,还与全书有机相连。叙事的视角富于变化,从平儿到刘姥姥再到贾宝玉,以每个人物的经历、见闻以及心理活动为线索,移步换景,推进情节,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主题。 2 、人物语言描写的 特点:文中人物语 言描写的个性化臻于完美,闻其言,听其声,便可知其人。 思考题简析:1 、试分析 平儿形象的社会内涵。要点:( 1 )通过平儿的不幸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关系的压迫性,深刻批判了这种阶级关系的残酷与不合理。( 2 )揭示出贾府“富而好礼”的虚伪性,所谓大善不善。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后,是“千红一苦,万艳同悲”的阶级悲剧。( 3 )写出了为奴隶者,特别是“好奴隶”的可悲。鲁迅讲过的两种悲剧,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另一种是暂时坐稳了奴隶,并为此万分欢喜。后一种是封建制度加之于被压迫者的更为残酷的精神伤害。 2 、结合本回内容,分析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要点: ( 1 )描写贾宝玉对雪中抽柴女孩的关心,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怀。贾宝玉的情,是真情、纯情、博爱之情,包含着平等、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 2 )“昭传闺阁”是作者写作红楼梦的重要意图。 ( 3 )“水做的骨肉”的女子,是贾宝玉的感觉,也是红楼梦要表现的女性纯洁的想象,暗含有对封建文化歧视妇女观念的某种反叛。 3 、本回在叙事及人物语言描写上的特点。要点:( 1 )叙述中 既有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有为后面情节打下的伏笔。每一个叙事单元都具有情节的生长功能,叙事过程环环相扣,不仅自身浑然一体,还与全书有机相连。叙事的视角富于变化,从平儿到刘姥姥再到贾宝玉,以每个人物的经历、见闻以及心理活动为线索,移步换景,推进情节。( 2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臻于完美,闻其言,听其声,便可知其人。 狂人日记 鲁 迅:艺术特点艺术手法:(1) 开头提出观点:写实与象征寓意结合的方法(2) 接着从两方面分析,写实层面:“狂人”的迫害狂病象、心理和言行表现是真实的;象征寓意层面:“狂”中有醒,有对封建伦理道德“吃人”本质的深入发现(3) 以上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来分析;(4) 最后说明这种方法达到的特殊艺术效果:对宏大主题的概括;扩大表现容量与力度,等等。思考题简析:1、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要点:(1)“狂人”形象的象征寓意;(2)“狂人”的幻觉中从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被吃”者加入“吃人”行列的现象,其中蕴涵着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揭示;(3)“狂人”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对封建制度文化虚伪性的揭示;(4)“狂人”对“从来如此”的挑战与反思,渴求“真的人”社会出现的含义;(5)以上都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来展开分析;(6)最后总结:对封建文化道德虐杀人的精神的揭露,是反对封建道德文化的战斗檄文;对人的发现,体现了现代意识,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金锁记主题: 金锁记傅雷认为是张爱玲最完美的作品,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她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人物塑造最成功的小说。张爱玲的人物最值得注意和称道的是女性形象,当然首先是曹七巧。金锁记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微背景,塑造一位由人沦为金钱奴隶的非人曹七巧的形象。一位由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的悲剧性人物,一个体现人性恶的典型。不幸的婚姻害了她,而她不自觉断送了儿女的幸福,甚至葬送了几条青春的生命。她是在市侩式的庸俗与封建化的专制合谋中心灵被扭曲的悲剧人物,她自以为是黄金的主人,实为黄金的奴隶,她是一个卑微凄楚的女人,在黄金的枷锁下异化为丧失人性的衣锦妖怪。艺术特点:1、金锁记的故事紧扣人物命运而展开,情节富于传奇性,同时又交织入人物心理变态发展这条线,不只是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也神话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对人物的心理剖析常常深入到潜意识层面。2、小说中给人的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如季泽来算计七巧的钱的时候,七巧虽然对昔日的欢爱还有些留恋,但又看破季泽在欺骗她,她恨季泽,狠心把他骂跑了,这时候,被打翻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这“酸梅汤”就是七巧当时复杂心情的描写,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儿。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文中,共六次写到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不同。注意分析自然景物的的意象化描写,如何象征地烘托人物的情绪,营造作品的氛围。3、小说的语言特有韵味。张爱玲的语言文白相济,雅俗结合,有些像红楼梦的笔致。特别是工笔描绘的写实,带有浓艳、繁复的效果,又往往有些苍凉的意味。思考题简析1、解释金锁记这篇小说名称的含义。要点:(1)金钱成为七巧的枷锁。(2)七巧被金钱支配的婚姻所害。(3)七巧婚后不幸的遭遇。(4)七巧转向拼命抓钱,她的金钱观念。(5)姜季泽对七巧的不负责任,以及后来算计七巧的财产。(6)七巧为金钱所异化,心理变态。(7)最后,七巧以其一生幸福换来钱,但终于又是一无所有,一生戴上金钱的枷锁,又用这枷锁害人害几。展现的是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2、结合金锁记具体描写,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要点:金锁记的意象的描写艺术,能给人的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如季泽来算计七巧的钱的时候,七巧虽然对昔日的欢爱还有些留恋,但又看破季泽在欺骗她,她恨季泽,狠心把他骂跑了,这时候,被打翻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这“酸梅汤”就是七巧当时复杂心情的描写,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儿。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文中,共六次写到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不同。注意分析自然景物的的意象化描写,如何象征地烘托人物的情绪,营造作品的氛围。天狗主题:在这首诗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喻指符号的“天狗”,不再是立于我们想象尽头、象征着大自然神秘魔力的“自在”之物,而是化为一种现实的“自为”之物,是诗人自我觉醒与青春勃发的生命情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借无所不能的“天狗”形象来比喻自我生命的蓬勃绽放,写出了面对风云际会的新的历史时代,一个生命个体对于现代性的高峰体验。艺术特点:郭沫若在诗歌中塑造的“天狗”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主体性和现代意识,是极度自由、极度富有毁灭力量与创造精神的个体生命的象征,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超人”,是古代文学中难以找见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的创造,得益于诗人对于现代人生感悟与现代性体验的及时把捉与审美传达,也得益于诗人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系统学习。我们知道,初到东瀛的郭沫若,本来是学医的,他通过学习西方医学而接近现代科学,从而领略到了西方现代科学的神奇魅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刷新了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人生观。对现代性的准确理解与深刻体验,使他养成了主体张扬、性情狂放而自由的思想个性;与此同时,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接受和熟练掌握,又使他形成了一个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能理性地思考现代社会与自我生存的现代人。表面狂放自由,内在科学理性,这两种特征相反相成、矛盾统一在郭沫若的生命空间与艺术世界之中。结合这首天狗来看,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本外在的精神层面,“天狗”的个体独立、个性张扬、自由自在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完美展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个个体独立、个性张扬、自由自在的现代人并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无知狂人,他是一个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的现代知识分子,他懂得天文学(月、日、星球、宇宙),懂得现代医学(X光线、神经、脊髓),也懂得物理学(Energy、电气),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保障,这“天狗”才能气吞寰宇而不显癫狂,行为超常却仍不失合理性。这就是说,诗人郭沫若的现代性体验,是建立在他对现代科学、现代思想与文化的完整认识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是现代科学、现代思想与文化的习得才促发了诗人真切而丰富的现代性体验,而正是这种现代性的高峰体验才促成了闪烁非凡艺术魅力的天狗这样的诗歌的出现,并最终促成了标志着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似的诗集女神的诞生!思考题简析:1分析郭沫若天狗中“天狗”的象征含义以及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要点:“天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的象征,是“开辟洪荒的大我”;借“天狗”自由、无羁、破坏与反叛的形象,发出气吞一切的绝叫:“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用剥食自己的皮肉、心肝等匪夷所思的夸张,表达要扫荡一切、彻底破坏一切,非常自信而又有些惘然的情绪;那是觉醒之后的渴望与焦灼,是典型的五四“暴躁凌厉之气”;艺术上想象奇特,句式短促,节奏跳脱,用语粗犷;直捷的呼喊和痛快淋漓的宣泄适合表达五四青年的反叛与追求。2郭沫若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地位。要点:(1)女神在内容上,体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表现民族的觉醒;如凤凰涅槃象征古老民族再造新我,如天狗表现彻底告别旧世界,破坏与更新;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个性解放的“大我”,同时,也是民族解放的“大我”,结合天狗分析自我剖析、自我否定、自我尊崇、自我扩张的形象,以及绝端自由、彻底破坏与反叛的情绪,理解这是五四“暴躁凌厉之气”的表现,在当时充分满足了时代的需要。(2)女神在形式上,以直接的方式抒发感情,唱出雄壮而粗犷的“男性音调”;摆脱旧格律诗的镣铐,创造自由诗的形式,飘逸飞动的意象,以及自由抒情的浪漫主义风格,为新诗开了一代新风,是新诗的奠基之作。3、对一些有较多隔膜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应当怎样去阅读评价,才能进入和理解其艺术世界?试举女神为例加以说明。三部阅读法:第一步,是“直观感受”,先不要受到理论干扰,直接用自己的感觉体验去触摸作品,获得最初的整体印象。以女神中的天狗为例,第一印象可能是狂躁、焦灼。第二步,是“设身处地”,在获得“第一印象”之后,还不要急于作理论的归纳,要尽可能与你的想象和理解的“历史现场”融合起来。可以想象自己是处于“五四”时期的一个刚跳出封建牢笼的有着复杂心态的青年。第三步,才是“名理分析”,比较理性的思考原先阅读中直接获得的“第一印象”到底跟天狗的形象、情绪、节奏等等因素有何关系,进而分析天狗所表达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是如何代表和满足了“五四”青年的普遍心态的。再别康桥艺术特点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思考题简析:1结合作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要点:(1)徐志摩诗主要表达对“爱”、“美”、“自由”的追求,再别康桥中“康桥”更有完美人生理想的象征意义。(2)徐志摩的诗歌具有飞动飘逸的风格,擅长把内心情感外射于客观物象,容情于景。如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一系列景物意象的描写,含蓄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3)诗人总是能抓住每一首诗的“诗感”,寻找到相应的诗之韵律,如再别康桥用韵很优美,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如“ang”、“ao”韵,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和全诗梦境般的效果契合。2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理论。要点:(1)“三美”理论,是从三个方面来要求诗歌:“音乐美”,诗歌有和谐的韵律和韵脚;“建筑美”,诗歌在正整体上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突出意象,诗歌具有画面感。(2)再别康桥一诗,每节两韵,节节转韵,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如“ang”、“ao”韵,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音乐美”。每节四句,每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的吟唱效果。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通过“静静地”、“悄悄地”这样的叠词,首尾呼应,使诗歌在形式上浑然一体,具有建筑美。诗中叙事结合的景物意象描写,使诗歌具有画面感。3简析再别康桥中“康桥”的象征意义。要点: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阳。康桥求学是徐志摩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其时他对一诗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走上文学道路。诗句中处处流露出对青春的留恋以及向往理想之情。北方主题:通过描写北方土地在寒风、沙雾中的一片萧杀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国土伦斯拿过的忧虑对苦难民众的深深同情。在“悲哀”的同时,诗人特别强调这片土地的顽强生命力,他崇敬和热爱具有这种力量的祖国人民,表达了对民族战争的必胜信心。艺术特点:艾青是自由体诗歌的提倡者,认为自由诗受到的制约少,适应激烈动荡和变化的时代。北方就是典型的自由体。这首诗基本不押韵,也没有特别地注意字数和行数。但艾青善于在变化中取得统一,在参差错落中取得和谐,北方看似自由,但其中采用了有规律的排比和复沓。思考题简析:1 结合诗歌,谈谈艾青诗歌的“绘画美”要点:艾青的诗歌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印象,然而 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在诗歌的一至三节,诗人通过“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等意象,画出了一幅“北方是悲哀”的画卷。2、分析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的内涵。要点:“土地”意象在诗歌中有双重意蕴。首先,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北方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民族战争的必胜信心。其次,“土地”一席还凝聚着诗人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的崇敬和热爱,因为这片贫瘠而伟大的土地孕育了他们顽强、坚韧,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诗的第五节有集中的表达。3、 简要评述艾青前期诗歌的成就。要点:艾青前期诗歌是世界潮流、民族传统和个人气质的交汇。艾青诗歌一方面深深根植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诗歌的技巧。他的自由体的诗歌具有风格质朴、意境深邃的突出特征,在肩负诗的艺术生命的同时,也承担着历史使命,以雄浑厚重的笔触,倾诉着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的挚爱。北方不讲究押韵,也没有特别地注意字数和行数,但有规律的排比和复沓的形式,泽可以说艾青在自由诗体方面的探索。艺术特点:“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是九叶诗派也是穆旦诗歌艺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之诗人对现实人生的把握与关怀,如赞美对民族历史与人间苦难的正视与承担;“象征”主要指暗示与含蓄,寄有形寓无形。“玄思”指深邃的哲理性沉思。思考题简析1 分析赞美诗中农夫、老妇形象的象征意义。要点:“农夫”与“老妇”两个受难者都是民族苦难的象征。第二节主要写历史,第三节偏重写“现实”。“农夫”的犁田等劳作象征无限悠长的“忧患”,以及历史的重复与沉重。“老妇”则是现实苦难的象征,表达“含蓄的悲哀”,“饥饿”里的“忍耐”与“期待”,代表战争中的人民的精神状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一句是诗人在期盼通过战争的洗礼,我们国家民族将重新获得新生。2 以赞美为例,评述穆旦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要点:“现实、象征与玄思的结合”是九叶诗派也是穆旦诗歌艺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之诗人对现实人生的把握与关怀,如赞美对民族历史与人间苦难的正视与承担;“象征”主要指暗示与含蓄,寄有形寓无形。“玄思”指深邃的哲理性沉思。3结合作品,分析赞美中“赞美”的内涵。要点:主要赞美我们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承受着苦难而始终不放弃希望的坚韧的精神,以及“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诗中也提到“荒凉”、“单调”、“黑暗”,以及人民的愚昧保守,但与“赞美”并不矛盾。因为充满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即使有批评和警惕,那也是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期盼。爱尔克的灯光 巴 金 主题:巴金在散文中对“长宜子孙”这种传统观念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对葬送在“长宜子孙”的观念下的亲人抒发了真挚的怀念。虽然结尾作者表达了对自己所选择的新路的乐观与自信,但总的来说,整篇散文还是充满了感伤和怀旧的调子,不能说其中没有作者对旧家庭的破败的复杂情感。艺术特点意象的运用:全文的核心意象是“灯光”。作者主要写了三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旧居里透出的“幽暗中的一丝微光”,与作者满怀希望地回乡形成强烈的反差。“爱尔克的灯光”化用了一个古老的欧洲传说,以表达自己对姐姐的深深眷念。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要离开故居而去,她“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它就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这三种灯光分别象征了昏昏欲睡、了无生气的旧家庭的命运,对被旧家庭葬送而无缘再见的姐姐的思念,和作者追求新的生活、新的理想的心理动力。整篇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整体。 思考题简析1简析“长宜子孙”的含义及作家的批判意识。要点:“长宜子孙”是中国旧式大家族式家庭的家长经常会有的观念。就是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够世世代代维持子孙的优越生活,并且让子孙永远保持着发达兴旺的大家族式的生活。巴金就出生在有这样观念的旧式家庭中,他这篇散文对这个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以家族败落的现实证明了优越而封闭的大家庭,常常使过着寄生虫般的子孙变成碌碌无为的败家子。通过批判,作者坚定了要走出“长宜子孙”的禁锢,追求自己的新生的信念。2分析文中 “灯光”的象征性和抒情氛围。要点:全文的核心意象是“灯光”。作者主要写了三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这三种灯光分别象征了昏昏欲睡、了无生气的旧家庭的命运,对被旧家庭葬送而无缘再见的姐姐的思念,和作者追求新的生活、新的理想的心理动力。整篇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整体。 现实中的姐姐在与爱尔克的姐姐的重叠中,姐弟之情变成了终其一生的守候,变成了绕梁多年,挥之不去的呼唤,变成了一个带着永远遗憾的传说,使这篇散文中的忆旧充满了独具一格的抒情氛围。3、.略说巴金散文的艺术风格。要点:1、巴金散文的抒情性。巴金散文笔带感情,文风热烈酣畅,不饰雕琢,始终浸透着真情实感。在他的散文中,爱与恨、渴望与忧郁、光明与黑暗始终交织在一起,从作者燃烧着的心中流淌出来。2、巴金散文属于“人格出风格”。解放前巴金的散文就以真情实感和与读者交流而颇受青年的青睐,“文革”后的随想录更以浅白的语言和“有一说一”的坦然而获得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这是与巴金坦白、真诚和勇敢的人格气质交织在一起的返璞归真。都江堰 余秋雨:主题与层次:从总体上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竭力营造和表现的是一种感伤、低徊的历史栖息气息,但都江堰却是个例外,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这种乐观,是作者在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巨大历史功绩面前感到的震撼。这是对李冰造福人民精神的讴歌。余秋雨一方面作为一个旅游者站在现实生活中的都江堰的面前,另一方面又借助于现代意识穿透时间和历史,把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体现的顽强精神与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做了热情的讴歌。对现实的描绘和对历史的重新发现,在都江堰中完美地结合,体现了余秋雨所提倡的“文化散文”的特色。我们要注意余秋雨在都江堰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首先,是把李冰的都江堰和秦始皇的长城作对比,对长城所代表的残忍和杀戮做了否定性评说,同时,高度赞扬了都江堰所体现出来的滋养和奉献。其次,在描绘李冰的形象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明确张扬了李冰所代表的职业技术官僚制度,批判和否定了把专门学者制造成无所作为的政治官僚的传统,直指现实中某些问题。最后,现代意识还体现为一种恢弘而开阔的人类历史情怀。这主要是指在描写都江堰,赞美李冰的精神世界时,超越了具体的时空限制,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个永恒的角度来看待都江堰的价值。艺术特点:本文对都江堰景象的描写,很有特色。第一,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从最初自己对都江堰的不以为然入手,为感受都江堰的奔涌而出做了有力的衬托和铺垫。第二,善于从侧面营造气氛,写都江堰附近的滋润和清朗,描述天地间隐隐约约的水声,等等,都为都江堰“急流浩汤,大地震颤”的宏大气势作侧面的铺叙。第三,作者采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都江堰壮观的水势,突出其“踊跃着生命的喧嚣”的景观。第四,以排比据作结,对都江堰的水势作了尽情的赞扬,把景象描绘推向了极致。 思考题简析:1、略说余秋雨在对都江堰的描绘和思考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要点:(1)大胆置疑和反思原有的历史价值观念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否定秦始皇和长城所代表的政治思想,张扬和讴歌李冰身上体现除了的奉献精神。(2)是批判现实的精神。(3)是超越具体的历史时空限制,从人类生存的高度看待和思考历史。2分析作品对都江堰水势的描写艺术。要点:(1)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从最初自己对都江堰的不以为然入手,为感受都江堰的奔涌而出做了有力的衬托和铺垫。(2)善于从侧面营造气氛,写都江堰附近的滋润和清朗,描述天地间隐隐约约的水声,等等,都为都江堰“急流浩汤,大地震颤”的宏大气势作侧面的铺叙。(3)作者采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都江堰壮观的水势,突出其“踊跃着生命的喧嚣”的景观。工作与人生 王小波:王小波的工作与人生,这篇散文是想要和青年朋友探讨和交流关于人生意义话题,作者认为,从自己热爱的工作中获得的乐趣,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本文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是一篇相当有趣的文章。作者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不是什么空洞的高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也不难达到的一种人生态度与方式,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把自己喜欢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体现自己个人的理想目标,感受做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和快乐。这就是“回到日常”而又“超越日常”的生活方式。层次:对于王小波所说的“回到日常”而又“超越日常”的生活方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它意味着人生的意义应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而不是通过社会地位的高下来表现。第二,日常生活不等于简单的,甚至是动物性的生存,也不是单单是追求“活着”,而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体现出自己做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三,“回到日常,超越日常”的生活方式,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心胸和理想的外在体现,因此还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拒绝违背自己意志的行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有所为,有所不为。第四,“回到日常,超越日常”还包含着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种严肃的责任感,不流于简单的应付,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不负责任。 艺术特色: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来的幽默和反讽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特色。首先,作者通过幽默的叙述来表现自己的看法。如作者把人的生殖能力与兔子和黄花鱼做比较,在幽默的文字中包涵着人应该超越动物性的生存状态,改变自己生活的严肃内容。自觉的反讽意识,是王小波小说和杂文的随笔的一个鲜明特色。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段:表面上的评价是提高而实际评价为贬低,或者表面评价是贬低而实际评价为提高。就是说,作者故意隐藏了自己的褒贬立场,甚至有意制造表层评述和真实意义的矛盾,让人读起来有某种暧昧、陌生。必须通过分析这种矛盾,去达到对作者态度及其表述的真实面目的认识。工作与人生的反讽色彩,主要体现在作者总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看法的限度,因此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同时,往往又借用自我否定,或者自我限制的方式,为另外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的思想观点留下余地,敞开读者自由思考和独立选择的空间。如作者在承认自己对青年朋友做什么没有具体建议,“但最好不要写小说”的一段,就是反讽意识的表达。作者行文中的幽默和反讽,使我们得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作者思想天地,体味作者揭示出来的人生方式和生存境界。文章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作者并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指导者的身份说话,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态度,用平等的姿态来和我们一起谈论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题简析:1、说说你对王小波提出的“回到日常,超越日常”生活方式的理解。要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追求人生的意义;第二,是超越简单的“活着”,改变现实;第三,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意志,有所不为;第四,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看作体现自己尊严和价值的事业。第一点重在回到日常,其余三点侧重超越日常的一面。日出曹禺 主题:日出最基本的主题是社会批判。曹禺的戏剧往往是表现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日出的主题具有丰富性,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是最终主题。日出以陈白露为中心,连接起了各个阶层的人物,表现了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都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全貌。请注意曹禺在日出前引用的道德经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以说揭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矛盾现象,就是曹禺日出所要表现的主题。日出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以钱为核心的社会,批判了被金钱奴役的社会的“吃人”现象。 结构:日出是一部四幕剧。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的后半部分。主要是银行秘书李石清与经理潘月亭的戏:李企图利用自己打探到的经济情报来要挟潘,彼此展开冲突。课文按照不同人物的出场、退场变换的几个不同情节来展开冲突,不断将矛盾推向高潮:第一,李石清与 李 太太的矛盾冲突;第二,潘月亭与李石清的矛盾冲突;第三,黄三省与李石清、潘月亭的矛盾冲突。 艺术特点:1 、曹禺戏剧的语言艺术。 A 曹禺的戏剧语言一般都很简短,贴近日常的口语。 B 符合戏剧表现的特定情景,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的心理,传神而有味。 C 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性。 D 丰富的潜台词,言外之意使曹禺的戏剧语言意蕴丰厚而充满魅力。 2 、李石清这个人物的艺术特征。李石清是一位典型人物。他爱妻子儿女,有很温情的一面,同时,在尔虞我诈的势利场中,发财的欲望使得他变得那么阴险狡诈,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这个人物的性格已经被金钱社会肢裂了,扭曲了,从他的身上可以反观那个腐恶世界的污浊。 思考题简析1 、结合日出第二幕的情节冲突,分析李石清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特征。答:李石清的身上存在这人格分裂和人性扭曲。他和陈白露一样,都是那个金钱社会毒害与扭曲了的悲剧人物。(参考以上艺术特色的第二点) 2 、以日出为例,简析曹禺戏剧的台词艺术。答:参考艺术特色的第一点,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例子来说明。 3 、如何理解日出的社会批判性主题?答:一是关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含义,分析“有余者”与“不足者”矛盾;二是引申对金钱社会“吃人”现象的理解。 老舍茶馆 老舍曾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茶馆的主题用茶馆去表现社会。茶馆是个三幕剧,每一幕表现一个不同的时代。课文选读的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晚清,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国内军阀混战的时代,第三幕已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时期。茶馆描写了裕泰茶馆在这三个时代的由盛而衰,和茶馆中各种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黑暗和荒诞的社会现象,揭示了其必然走向崩溃的趋向。可以说,老舍用茶馆这出戏“埋葬了三个时代”。结构:茶馆全剧共三幕,各写了一个时代: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课文选取的第一幕的结构:茶馆无贯穿始终的情节与冲突,只有一些人物速写与冲突片断。第一幕中存在着以下相对独立的冲突:“鸽子”之争。这一冲突是虚写,意在表现清末豪门骄奢、流氓猖獗。 秦仲义与王利发、常四爷间的分歧。这一情节演示了三种不同的生存态度与人生理想,为以后三人的幻灭结局埋下伏笔。庞太监通过人贩子刘麻子买农家女康顺子为妻。这一情节再现了统治者的丑恶枯朽与下层百姓的灾难性生存。秦仲义与庞太监之间的言语相讥。这是封建顽固派与具维新思想的人士间的一次交锋。常四爷被捕。该情节活画出黑暗世道特务充斥、善良人稍有不慎即遭迫害的冷酷现实。 以上这此冲突各自组成独立的情节,同时又以一种巧妙的联系彼此纠葛着,将当时社会的种种情态呈现了出来。艺术特点1、茶馆在艺术上对中西传统的戏剧模式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茶馆全剧无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只有人物速写与戏剧片断的连缀,凸现了带有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人物形象与风俗画面,这种戏剧结构被称为“人像展览式”或“图卷戏”。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强调的“一人一事”的概念,茶馆三幕戏中都出场的只有王利发、常四爷和康顺子,而且也没有一个事关大局的情节把三个人联系到一起,整个戏都是零零碎碎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茶馆没有冲突,而是每一幕的众多零碎事件都蕴涵着各自的冲突,这众多的冲突合在一起,使每一幕都高潮迭起。所以,茶馆整体上没有遵循冲突开始、发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