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已整理 (中学)教育学小抄.doc

    • 资源ID:4108457       资源大小:3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已整理 (中学)教育学小抄.doc

    一、二章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幸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处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有哪些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生。着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3)生。着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何作用?(1)教育为发展生产力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2)教。力整理、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对教育有何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领导权与受教育权。(2)政济制约教育的目的。(3)政济制约着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对政治经济有何作用?(1)教育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有一定社会意识的人。(2)教。度传播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和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界说。2、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具有非正式性。(3)。具有多样性。(4)。具有互补性。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皀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以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成熟以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实践教育地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师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束缚的少年打交道。总的说来,实践教育的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狡辩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实践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识方面实践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增减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实践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人个抱负的现实道路。第四章教育目的:广义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道,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求是: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和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道,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道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一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善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基本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2、受教育权。 基本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的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的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狡辩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异议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第六章课程的基本概念:广义上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研究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设计的概念: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总的说来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1)概念: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三个特性: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3)构成: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2、教学大纲。(1)概念: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3、教科书设计(1)教材与教科书(2)教科书的编排(3)教科书的作用。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课程实施的概念: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顺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课程评价的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评价原理:(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课程原理:(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1、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第七章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咱主要手段。2、老少灾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教育性。(4)有领导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牌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导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古籍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原则:1、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春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础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我国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1、概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 、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二、上课1、课的类型: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制。二、班组授课制。三、分组教学制。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教学策略:1、概念: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2、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第九章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第十章班级的概念:班组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它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班级管理的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模式:一、常规管理。二、平行。三、民主。四、目标。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 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议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1)班级建设设计的的内涵。(2)班级建设目标的确立。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2)的领导方式。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2)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发展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獐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行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60年代初,由面呈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随着住处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主动性研究。二、反思性研究。三、合作性研究。四、社会文化研究。第2章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有四个基本特征: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少年期是指11、12岁至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实践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信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迅速发展。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青年期:这是指14、15岁至17、18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想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学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评价埃里克森的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实践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獐开始发展自我同一生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讲座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与场依存。2、深思型 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二、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2、智力的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住处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预选赛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适度和学习的迁移。方法:一、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二、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三、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性格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性格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3章学习的概念: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特性: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辩别。6、概念7、规则或原理。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2、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以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纶和评价三个过程。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2)结构(3)程序(4)强化原则。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第四章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日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基本构成: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

    注意事项

    本文(已整理 (中学)教育学小抄.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